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4年12月1日,《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423号,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出台。与1993年的《劳动监察规定》(劳部发[1993]167号,以下简称《规定》)相比,它更明确地规定了劳动保障监察的内容,加强了劳动保障监察的处罚力度。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劳动保障监察对劳动者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利的维权手段。所以《条例》的出台应该说是更有利于保护劳动者权利的。我国现存的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仲裁这两种争议处理体制,其受案范围的规定都过于宽泛,甚至有些地方重合。受案重合问题在《条例》出台后仍没有得到解决。这样的“双重保护”能否起到加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作用?从下面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制度上的“双重保护”,也可能反而令劳动者和争议处理机构都感到无所适从,陷入双重困境。  相似文献   

2.
何为劳动者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否属于《劳动合同法》适用的劳动者的范围,不仅关系到当事人主体资格认定的问题,也关系到享有哪些实体权利义务,以及发生争议后通过何种渠道处理等。但我国的劳动就业统计相关指标与界定不能用于确定适用《劳动合同法》的劳动者,劳动立法也缺乏对适用对象的科学界定,导致了实践中对劳动者概念的模糊。因此,有必要对劳动者主体资格,对劳动者的内涵与边界界定进行统一规范,应尽可能从宽认定劳动者,加快劳动标准立法,并分层次、精细化地进行劳动法律规定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基于职业劳动行为所发生的特定社会关系,为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其效力与效果如何,直接决定着当事人的利益得失,也关乎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我国《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都应对此表明妥切的立法态度。  相似文献   

4.
2007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务会通过了《劳动合同法》。由于现行《劳动法》有关集体合同制度的规定不够具体,进而无法实现工会代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或者雇主组织在总体上进行劳动关系的协调。而《劳动合同法》有关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尤其是有关集体合同制度的规定,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这种现状,因此对于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进而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劳动合同订立与劳动关系建立是我国《劳动合同法》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决定了劳动合同订立与劳动关系建立时常处于分离状态。为此,有必要从法律上进行识别,以利于对劳动者或者用人单位权利的救济。  相似文献   

6.
必须严格规制劳动者派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规范劳动者派遣,已经成为《劳动合同法》立法中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这种争论的实质,其实是劳方和资方及其他相关利益集团利益之争的反映。笔者与立法课题组在过去的一年中,对于劳动者派遣问题在全国各地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论证。我们的基本结论是:为坚持《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原则,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必须对劳动者派遣加以严格的规制。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时常因用人单位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而遭遇维权无门的尴尬。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作出了许多与劳动者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新规定,该法至少从以下10个方面给劳动者带来福音。  相似文献   

8.
劳动合同是劳动法律体系中一项基础的法律制度。但在我国国家层面的立法中,仅有1994年通过的《劳动法》第三章对“劳动合同”进行过初步的规定。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日臻完善的情况下,《劳动法》中关于劳动合同的规定显然已不能满足调整劳动关系的需要。此外,各省市自行出台的有关地方性法规,虽有其积极意义,但也造成劳动合同法律规范地位的降低,易引发不同地域在法律规定与适用上的冲突与混乱。因此,制定一部具有国家级权威性、统一性和时效性的《劳动合同法》,不仅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基础性劳动关系的需要,而且也为《集体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等专门法的立法工作提供宝贵经验,从而为整个劳动法律体系的完善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2007年第12期《中国劳动》刊登了一篇案例分析——《第三人侵权损失应该谁赔偿》。像伍某这样因履行职务行为时具有过失导致公司财务损失的案例并不鲜见,劳动者要不要承担责任,承担多大的责任,由于《劳动法》以及《劳动合同法》对此均未予以规定,故处理此类案件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而实践中有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了由于劳动者原因导致公司财务损失应承担全额赔偿责任条款,  相似文献   

10.
多重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定多重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同时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我国司法实务界并不承认多重劳动关系的存在,多将兼职等一重劳动关系之外的雇用关系按照民事关系看待。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首次从法律上肯定了劳动关系的多重性。该法第三十九条第四款规定,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月1日全国将正式实施新版《劳动合同法》,关注过其具体内容的人,基本都能得出一个结论:新法更多地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与旧版的《劳动合同法》相比,这简直就像实现了劳动者的一个"梦"。但在这场美"梦"展开之前,现实世界里,却正上演着一场又一场雇主导演的"游戏",游戏的主题是:利益的博弈。  相似文献   

12.
《劳动法》实施后,劳动合同制度纳入了法制轨道。十多年来,全国各地按照《劳动法》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这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关系起到重要作用,企业和劳动者的劳动合同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已基本建立。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对加强劳动管理,  相似文献   

13.
上期,我们讨论了《劳动合同法》适用范围和相关权利义务适用中有关时间效力,以及空间效力中的地域覆盖、用人单位的认定等问题。本期我们继续讨论空间效力中劳动者的认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形成劳动关系、劳动权利义务的适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劳动合同制度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单位与劳动者双向选择的劳动用工制度,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是一项科学的劳动用工制度。《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了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并重点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所以,《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受到了广大劳功者的欢迎,但同时也对企业方产生相当大的震动,引发了许多争议。出现如此强烈反应的原因是企业方普遍认为,  相似文献   

15.
用人单位的内部劳动规章制度是处理用人单位(下称“甲方”)和劳动者(下称“乙方”)劳动争议的重要依据。《劳动合同法》的施行进一步凸显规章制度的重要地位,用人单位是否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对能否有效提升劳动用工管理水平,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具有指南针的作用。当前许多用人单位在制定规章制度中仍存在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16.
《劳动法》实施已有10年。10年来,《劳动法》在调整劳资关系,保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多样,现行《劳动法》的不适应性也逐渐显现,完善《劳动法》已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借此机会,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劳动法》对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满后双方未续签劳动合同(即所谓的事实劳动关系),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关系时是否需要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未作规定,形成一个法律漏洞.  相似文献   

18.
随着《劳动合同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和劳动者的维权意识的增强,在新的形势下,劳动争议纠纷仍是审判案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适用法律规范的范围、案件事实的认定、国家政策的影响和双方当事人利益的衡量来看,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难度越来越大,案件协商解决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如何正确审理好该类案件和提升调解成功率?笔者结合多年的审判实践,从案件审理的角度出发,围绕实体裁判和程序处理等两个方面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劳资矛盾日见突出,劳动争议案件已经成为数量最多的民事案件之一,劳动保障监察案件数量也一直居高不下。在这样的背景下,《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于2004年12月1日生效。这一条例的出台对进一步维护我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必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劳动保障监察与劳动仲裁相互关系也随之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记者:《劳动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布的第一部劳动保障领域的基本劳动法律,是劳动保障法制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劳动法》的贯彻实施,对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保障体制改革,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