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9 毫秒
1.
郑宏  朱福音  李艳华 《中外医疗》2007,26(18):56-57
目的 探讨变异型心绞痛(VA)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观察72例VA病人,均采用标准18导联体表心电图检查或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对冠状动脉有无病变及病变特点做以分析.结果 1、72例VA病人中,CAG检查无异常者26例(36.11%),其中心电图评价痉挛部位发生在右冠状动脉(RCA)者20例(76.92%),发生率最高P<0.05.CAG检查存在固定狭窄者46例(63.89%)其中心电图评价痉挛部位发生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25例(54.35%),发生率最高P<0.05.2、在CAG检查存在固定狭窄者中狭窄程度>70%且发生于LAD者12例(48.00%)RCA者6例(50.00%),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者5例(55.56%),并分别与同组比较发生率最高P<0.05.其中固定狭窄>70%者3支血管比较LAD发生率最高(52.17%)P<0.01.结论 1、变异型心绞痛可发生于有狭窄的冠状动脉或正常冠状动脉中,前者多见.2、血管痉挛部位多为LAD及RCA.在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VA中,RCA痉挛发生率高于LAD.在存在冠状动脉固定狭窄的VA中,LAD痉挛发生率最高.3、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生率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变异型心绞痛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观察72例VA病人,均采用标准18导联体表心电图检查或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有无病变及病变特点做一分析。结果(1)72例VA病人中,CAG检查无异常者26例(36.11%),其中心电图评价痉挛部位发生在右冠状动脉者20例(76.92%),发生率最高,P〈0.05。CAG检查存在同定狭窄者46例(63.89%),其中心电图评价痉挛部位发生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25例(54.35%),发生率最高P〈0.05。(2)在CAG检查存在同定狭窄者中狭窄程度〉70%且发生于LAD者12例(48.00%),RCA者6例(50.00%),左冠状动脉回旋支者5例(55.56%),并分别与同组比较发生率最高P〈0.05。其中固定狭窄〉70%者3支血管比较LAD发生率最高(52.17%)P〈0.01。结论(1)变异型心绞痛可发生于有狭窄的冠状动脉或正常冠状动脉中,前者多见。(2)血管痉挛部位多为LAD及RCA。在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VA中,RCA痉挛发生率高于LAD。在存在冠状动脉固定狭窄的VA中,LAD痉挛发生率最高。(3)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生率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临床表现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对5例确诊为变异型心绞痛的患者行冠脉造影,将冠脉病变情况与临床表现作对比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4例有冠脉狭窄病变(狭窄>80%),1例冠脉无狭窄病变,但有斑块.(2)5例患者心绞痛发作时,1例为胸前导联ST-T抬高性改变,冠脉造影为前降支狭窄病变.1例为不同发作时分别表现为胸前导联及下壁导联ST-T抬高性改变,冠脉造影为多支病变.1例发作时表现为胸前导联抬高性改变,冠脉造影未发现冠脉狭窄病变.2例发作时表现为下壁导联抬高性ST-T改变,冠脉造影均为左旋支中段狭窄.结论 变异型心绞痛发作多发生在有狭窄病变基础上的冠脉,且发作时心电图ST-T抬高性改变的导联部位与其相关的冠脉痉挛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改变与冠状动脉的关系。方法对13例确诊为变异型心绞痛的患者进行冠脉造影。以冠脉有无病变及病变情况与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改变作对比分析。结果①13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中,冠脉造影发现有狭窄性病变11例,未发现冠脉狭窄性病变2例。②心绞痛发作时,胸前导联ST-T改变与前降支病变符合率为82%;下壁ST-T改变与右冠脉病变符合率为50%。③13例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心律失常发生者6例,其中快速心律失常4例,缓慢性心律失常2例。结论变异型心绞痛是由于在冠脉狭窄或不狭窄的基础上发生血管痉挛,导致心肌缺血所致,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极易发生猝死,可能是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的原因之一,应予以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解在变异型心绞痛(VA)患者的血液中,检测到心肌特异性的收缩蛋白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troponinI,cTnI)和心肌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是否有预后价值。方法测定37例VA患者血清cTnI、CRP浓度,根据阳性结果分组观察出院后的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37例VA患者中cTnI升高组14例,较cTnI正常组23例心脏事件发生率增高(P<0.05);37例VA患者血清cTnI、CRP浓度具有相关性(r=0.4,P<0.05)。结论在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中,检出cTnI和CRP是一个有力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6.
随着心血管疾病介入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已经成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发作性痉挛所引起的变异型心绞痛仍是常规冠脉造影的“盲点”。笔者采用静脉注射麦角新碱激发冠状动脉痉挛的方法诊断变异型心绞痛,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临床资料 主诉为发作性胸痛,临床疑诊为变异型心绞痛的患者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48~69岁,全部病例均未捕捉到发作时ST段抬高的心电图,平时心电图亦无明显ST段上抬或下移。激发试验前选择性冠脉造影示无明显冠状动脉固定狭窄者9例,冠状动脉狭窄25%者3例(左前降支2例,右侧冠状动脉1例)(附表)。1.2 方法 麦角新碱激  相似文献   

7.
变异型心绞痛 (VA) ,也称血管痉挛性心绞痛 (VSA) ,是心绞痛的一种特殊类型 ,系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发生暂时性痉挛所致 [1 ] 。随着心电图监测及冠脉造影的应用 ,本症的发现增多 ,认识逐渐深入。本文对近年我院收治的符合变异型心绞痛诊断标准的 2 0例病人进行临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0例均为 1 993年 1月至 2 0 0 2年 1月我院住院患者 ,其心绞痛发作特点及心电图检查均符合 WHO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 [2 ]。男 1 6例 ,女 4例 ,年龄 4 1~ 6 9岁 ,平均 5 4 .5岁。其中 3例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心绞痛病史 :既往有…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心电图与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结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61例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均给予心电图和冠脉造影检查,比较心电图与冠脉造影诊断前壁、下壁、侧壁、心肌广泛缺血效果。结果心电图诊断前壁缺血91例、下壁缺血20例、侧壁缺血31例、心肌广泛缺血19例,前壁缺血者冠脉造影诊断显示:LAD82例,LCX9例,LMCA、RCA0例,LAD病变率为90.11%较LCX、LMCA、RCA显著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壁缺血冠脉造影诊断显示:RCA17例,LAD1例,LCX2例,LMCA0例,RCA病变率为85.00%较LCX、LMCA、LAD显著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壁缺血冠脉造影诊断显示:LCX19例,LAD7例,RCA5例,LMCA0例,LCX病变率为61.29%较LAD、LMCA、RCA显著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广泛缺血冠脉造影诊断显示:LMCA14例,LAD3例,LCX2例,RCA0例,LMCA病变率为73.68%较LAD、LMCA、RCA显著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与冠脉造影相比,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前壁、下壁、侧壁、心肌广泛缺血)的结果相符,具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且心电图操作简单、重复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变异型心绞痛(VA)是由于正常或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所致的一种严重疾病,反复发作可引起晕厥、心肌梗塞(MI)或猝死。作者对50例不同预后的VA患者心电图(ECG)作前瞻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赵迎  孙福成  季福绥  许锋  何青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5):377-379,382
目的研究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随访结果。方法对7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一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随访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7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均有心绞痛症状;3例心绞痛发作时ST段抬高,其中1例一过性V1~V3导联ST段抬高2mm,2例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1~2mm。冠状动脉痉挛的血管包括右冠状动脉3例,左前降支3例,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1例;冠状动脉痉挛血管的管腔狭窄程度为50%~99%;4例为正常冠脉患者,2例为轻中度冠脉病变基础上出现的冠脉痉挛,1例为已行支架植入治疗的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冠脉痉挛患者。7例患者均完成了临床随访,随访期间无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死亡。结论变异型心绞痛冠状动脉痉挛可为正常冠脉或在冠脉病变基础上发生;随访发现部分患者即使坚持服用抗痉挛药物治疗,仍有症状发作,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变异性心绞痛临床表现与冠脉造影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临床表现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30例确诊为变异型心绞痛的患者进行冠脉造影。以冠脉有无病变及病变情况与临床表现作对比分析。结果:①30例中,冠脉正常者9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2.0±7.4岁;21例有冠脉病变者男17例,女4例(男∶女=4.3∶1),平均年龄50.3±10.5岁,两组平均年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②21例有冠脉病变者其狭窄程度在20%~95%。前降支单支病变13例(占62%),其中50%以下狭窄4例,50%~70%狭窄2例,70%以上狭窄7例;右冠单支病变2例,50%以下和50%~70%狭窄各1例;双支(前降支并右冠)病变3例;三支病变3例。③心绞痛发作时及其消退过程中,9例冠脉造影正常者检出心律失常4例(检出率44%);21例有冠脉病变者检出心律失常12例(检出率57%)。④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胸前各导联ST-T改变者15例,其中13例为前降支单支病变,二者符合率达87%,高于下壁各导联ST-T改变者(6例)与右冠脉病变(2例)的符合率33%。结论:①在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中,中年男性较多。与冠脉有病变者相比,冠脉正常的患者发病年龄趋早,其发作时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偏低(44%与57%)。②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ST-T改变的导联部位与其相关的冠状动脉痉挛有关。③本组30例患者尚未发现性别、年龄、病程、心绞痛易发时间及其持续时间与冠脉病变的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8例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4例为前降支(LAD)近端狭窄,4例为右冠状动脉(RCA)中段或近端狭窄。先对狭窄部进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3例因内膜撕裂,1例因动脉夹层形成,2例因血管弹性回缩及2例为预防再狭窄而在扩张处植入了冠状动脉内支架(其中Gianturco-Robin支架2个,NIR支架6个)。结果8例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均获得成功,无并发症。1例患者仍有较轻的心绞痛发作,药物能够控制,其余患者心绞痛症状均完全消失。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可以安全地应用于临床,以治疗PTCA时因血管损伤引起的急性并发症及降低PTCA术后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狭窄性疾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6例以冠心病入院的患者进行了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对照.采用Somatom Volume Zoom (4-detector-row, Siemens, Germany)进行扫描,并对冠状动脉的主干及主要分支进行了重建和诊断,其结果与金标准结果相对照,分析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多层螺旋CT所显示的1 512支冠状动脉中冠状动脉狭窄160支,正确诊断139支,漏诊21支,误诊9支,敏感性87%,特异性98%,假阳性率2%,假阴性率13%.其中,对左前降支发生的病变敏感最高,达到91%.结论: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可用于高危人群的普查筛选,并可作为冠状动脉造影前的常规检查手段.但由于运动伪影的影响其临床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了45例冠脉造影的经验,并与常规心电图、活动平板试验、超声心动图及~(201)Tl心肌扫描进行了比较,指出:①冠脉造影是一种相当安全的检查方法;②根据不典型的心前区疼痛诊断冠心病常是不可靠的;③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主要取决于冠脉狭窄的程度而与病变的范围关系较小;④冠脉狭窄好发于前降支;⑤中国人和欧美人可能有不同的冠脉分布类型;⑥冠脉间的吻合支只是在高度狭窄或完全闭塞时才出现;⑦各种无创检查方法中以~(201)Tl心肌扫描和负荷心电图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霖 《医学文选》2005,24(3):315-317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心绞痛患者心电图(ECG)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病变血管定位的关系。方法对200例CHD心绞痛患者的ECG与CAG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CHD心绞痛患者ECG与CAG的左前降支(LAD)、右冠状动脉(RCA)、左回旋支(LCX)对照符合率分别为68.4%、64.2%、25.9%,提示LAD、RCA病变时与LCX病变对比,ECG仍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P<0.05)。结论ECG对心绞痛患者病变血管的诊断、定位与CAG对照符合率偏低,但LAD、RCA病变时与LCX病变对比,ECG仍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作为CHD的诊断手段,其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无创性融合影像技术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进行筛选诊断,旨在评价心脏融合显像MPI/CCTA用于鉴别功能相关冠状动脉(以下简称冠脉)狭窄性病变的诊断效能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怀疑或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78例,均行常规两日法腺苷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MPI)和同机冠状动脉CT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30 d内完成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MPI:采用心肌15分段法对心肌血供做定性及半定量评价;CAG和CCTA:按常规将冠脉狭窄≥50%定义为临床有意义。以MPI/CAG作为标准对MPI/CCTA对冠脉狭窄致心肌血供异常的诊断效能进行评价。结果 78例患者中,MPI结果显示正常/异常为6/72例,其中66例为心肌缺血,6例为心肌梗死;根据3支主要冠脉血管的相应供血心肌节段划分,有可逆性缺损的节段: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descending artery,LAD)55段、左旋支(left circumflex artery,LCX)14段、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11段,有固定性缺损的节段:LAD 4段、RCA 3段。CCTA结果显示:冠脉正常/异常为22/56例,78例患者共有234支主要冠脉,其中有74支冠脉狭窄≥50%,106支冠脉正常。MPI/CCTA融合影像结果显示:冠脉正常/异常(存在功能相关冠脉狭窄)为22/56例,与MPI/CAG对照,得到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33%、72.00%、87.18%、87.71%、85.71%。基于234支主要冠脉,MPI/CCTA融合影像与MPI/CAG对照,均异常(真阳性)55段/支,MPI/CCTA正常而MPI/CAG异常(假阴性)7段/支,MPI/CCTA异常而MPI/CAG正常(假阳性)13段/支,MPI/CCTA及MPI/CAG均正常(真阴性)159段/支,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71%、92.44%、91.45%、80.89%、95.78%。46例施行冠脉血管重建术患者均确定有功能相关冠脉狭窄,但是在67支行冠脉血管重建术的冠脉中,有25支(冠脉搭桥术CABG:8/22,36.36%;冠脉支架术PCI:17/45,37.80%)冠脉明显狭窄部位与心肌缺血区域并不匹配。结论本研究显示心脏融合影像(MPI/CCTA)用于评价功能相关冠脉狭窄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其优势在于可无创性评价冠脉解剖结构和功能状态,明确冠脉狭窄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有望成为冠心病诊断,指导治疗方案的决策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分析我科近年来冠脉造影显示冠脉闭塞性病变病例,提高对该病的深入认识.方法 收集1996年8月~2003年12月冠脉造影显示冠脉闭塞性病变56例,对其加以临床分析.结果 1)男54例,女2例.发病年龄32~74岁,40岁以下2例,70岁以上3例.2)AMI病史或OMI病史49例.无心肌梗死病史,仅心绞痛病史7例,其中恶化劳累型心绞痛5例,稳定劳累型心绞痛2例.3)冠脉闭塞血管分布,LAD27例,于D1前闭塞4例,D1后闭塞23例,LCX4例,RCA29例,其中开口或近端18例,中段6例,远端(三叉前或累及PL、PD闭塞)5例.单支闭塞52例,双支闭塞4例,其中RCA LAD闭塞3例,LAD LCX闭塞1例.4)冠脉侧支循环形成33例,无侧支形成23例.结论 冠脉闭塞性病变多发生于有心肌梗死病例,少数在心绞痛病例亦有出现,闭塞血管多分布于RCA及LAD,LCX较少,多出现单支血管闭塞,少数双支血管闭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