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分析影响脑梗死预后的因素。方法我院收治的172例脑梗死患者,均接受阿托伐他汀钙+rt-PA静脉溶栓治疗,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预后(mRS评分),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治疗前后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患者治疗总好转率为90. 12%; 172例脑梗死患者中预后不良者占40. 12%,预后良好者占59. 88%;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吸烟史、脑梗死体积、治疗后收缩压、发病至治疗起始时间、溶栓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脑梗死体积、治疗后收缩压、发病至治疗起始时间、溶栓前NIHSS评分是影响阿托伐他汀钙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预后的危险因素(P0. 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疗效明确,可有效缓解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预后,患者脑梗死体积、治疗后收缩压、发病至治疗起始时间、溶栓前NIHSS评分可能是影响阿托伐他汀钙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王立志  罗伟良  李博生 《新医学》2012,43(6):362-365
目的:分析影响阿替普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因素。方法: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治疗后第90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1分)及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6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组(19例)与预后不良组(27例)相比,合并房颤率低(P=0.031),溶栓前血糖较低(P=0.001),CT示早期缺血率低(P=0.043),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低(P=0.001),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短(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溶栓前NIHSS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短、溶栓前血糖低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溶栓前NIHSS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短、溶栓前血糖低是影响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0例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发病后90 d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并根据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53例)和预后不良组(47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安全性及发病90 d时的病死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溶栓治疗后,有8例患者发生颅内出血,其中,5例为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病后90 d,共有5例患者死亡;预后良好组患者与预后不良组患者在年龄、糖尿病史、溶栓前NIHSS评分、起病至治疗时间、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血糖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27、5.126、2.715、4.249、3.918,χ2=7.868,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溶栓治疗后出现不良预后与糖尿病史(OR=1.567)、溶栓前NIHSS评分(OR=1.916)、溶栓前收缩压(OR=1.269)、溶栓前血糖(OR=2.206)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的近期预后与其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糖代谢异常、血压异常等因素有关,临床医生应对这些高危因素给予准确的识别和有效的干预,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90 d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以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及死亡作为疗效指标,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 2分及死亡),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溶栓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溶栓治疗后NLR水平对AIS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治疗后NLR及溶栓前NIHSS评分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溶栓治疗后NLR对AIS患者预后不良的诊断界值为0.769,敏感性为80.00%,特异性为73.80%。结论溶栓治疗后24 h内NLR是预测AIS溶栓患者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脑白质病变(WML)对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预后及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收集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WML患者326例,收集临床资料,分析WML对急性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和出血转化的影响。结果:预后不良组的高龄、冠心病、合并中重度WML、溶栓前NHISS评分、合并房颤患者比例较预后良好组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WML(OR 2.040,P=0.024)、溶栓前NIHSS评分(OR 1.128,P0.01)是急性脑梗死rt-PA溶栓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出血转化组的合并高血压、冠心病、中重度WML、溶栓前NHISS评分的患者较未出血组升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WML(OR 4.059,P=0.012)是急性脑梗死rt-PA溶栓患者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结论:中重度WML是急性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出血转化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于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98例AIS患者进行研究分析,采取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前后分别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检测RDW,根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结局良好组及结局不良组.对比2组患者RDW,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治疗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溶栓后,结局不良率为28.57%(28/98),结局良好率为71.43%(70/98).2组年龄和溶栓前NIHSS评分、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BMI、既往卒中病史、心血管病史、血压、三酰甘油、高血糖和脑卒中亚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前,2组患者RD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结局良好组RDW低于结局不良组(P<0.05);溶栓前低RDW是AIS患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结局良好的保护因素,高NIHSS评分是AIS患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结局良好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采取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RDW可对其进行早期预测,能为患者提供早期诊断与治疗参考,还可改善其神经功能状况和治疗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18-12期间收治的245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溶栓后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HT组与非HT组(NHT组)。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发病至治疗时间(OTT)、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特点等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245例接受rt-PA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HT的38例,占15.5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吸烟史、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血糖、糖尿病史、心房颤动史、溶栓前NIHSS评分、OTT、血尿酸、脑白质疏松是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0.737,95%CI:0.765~1.048)、溶栓前NIHSS评分(OR=0.590,95%CI:0.428~0.814)、OTT(OR=0.351,95%CI:0.530~1.185)、血尿酸(OR=0.954,95%CI:0.928~0.980)、溶栓前收缩压(OR=0.819,95%CI:0.737~0.910)、脑白质疏松(OR=0.459,95%CI:0.865~0.912)是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溶栓前NIHSS评分、OTT、血尿酸、溶栓前收缩压、脑白质疏松是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临床上针对此类患者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时应谨慎,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房颤及非房颤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 h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1例,分为房颤组22例和非房颤组39例。比较2组的基线特征,采用NIHSS及mRS量表评定溶栓前及溶栓后2 h、24 h、7 d、90 d的疗效。结果:房颤组男性人数、起病至开始溶栓时间均低于非房颤组,首次收缩压高于非房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溶栓后2 h、24 h、7 d NIHSS评分、7 d疗效、90 d 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治疗房颤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疗效及安全性与非房颤患者相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对心源性脑栓塞(CCE)患者预后和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72例发病时间窗为4.5 h内的CC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具备溶栓指征且自愿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采用简单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标准剂量组(0.9 mg/kg)和低剂量组(0.6 mg/kg),每组36例。治疗后24~48 h复查颅脑CT或MRI,评估2组患者出血转化情况,比较2组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并比较2组溶栓后90 d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溶栓24 h、7 d后,2组NIHSS评分均低于溶栓前,BI均高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溶栓前后,2组NIHSS评分、B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出血转化评估结果显示,2组颅内出血发生率、其他部位出血发生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溶栓后90 d时,2组mRS评分均低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组溶栓后90 d时mRS评分、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CE患者采用低剂量(0.6 mg/kg)与标准剂量(0.9 mg/kg) 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近期预后和出血转化风险相近,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预后不良与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oluble growth stimulating expression gene 2,sST2)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96例,入院后记录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发病至用药时间(onset-to-treatment time, OTT)以及是否发生溶栓后出血,检测sST2水平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溶栓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估患者功能预后。分析影响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ST2水平对其功能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以及预后的差异性。方法 对134例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梗死类型分为前循环组85例,后循环组49例,统计溶栓后NIHSS评分和mRS评分、早期症状改善率、预后良好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以及病死率,评估前后循环溶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溶栓后NIHSS评分和mRS评分后循环组低于前循环组(P<0.05)。结论 与前循环梗死比较, 后循环脑梗死虽然病程差,但及时接受阿普酶静脉溶栓能明显获益,且未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老年(年龄≥80岁)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90 d临床结局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好组之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预后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结果结局不良组和结局良好组基线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3.33±2.04)分 vs (11.50±3.47)分]、基线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美国)评分(NIHSS)评分[(9.55±6.01)分vs (15.63±8.29)分]、24 h GCS [(14.48±0.99)分 vs (11.74±3.51)分]、24 h NIHSS[(4.80±3.83)分 vs (15.76±9.69)分]、既往抗血小板情况(1例 vs 8例)、脑出血(0例 vs 4例)及死亡情况(0例 vs 14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12,P=0.007;t=-3.694,P<0.001;t=4.640,P<0.001;t=-6.509,P<0.001;χ2=6.571,P=0.010;χ2=4.438,P=0.035;χ2=17.96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前舒张压、溶栓前血糖、24 h NIHSS是溶栓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论改善24 h NIHSS、溶栓前血糖、溶栓前舒张压可改善高龄脑梗死患者静脉rt-PA溶栓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通过建立多因素联合预测模型的方法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的远期临床预后。方法:通过使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118例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溶栓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影响AIS患者阿替普酶溶栓后90 d神经功能预后的因素,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计算联合预测值Y;采用ROC曲线验证Logistic回归模型的诊断效度。结果:纳入预后良好组56例(47.46%),纳入预后不良组62例(52.54%)。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比例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值增高、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S)评分降低、溶栓后出血率较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SPECTS评分和基线NIHSS评分为影响静脉溶栓远期预后的因素(P0.001);两者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计算的联合预测值Y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0,敏感度为60.70%、特异度为74.19%;优于单独使用ASPECTS评分(AUC=0.672、敏感度=82.10%、特异度=48.39%)和基线NIHSS评分(AUC=0.693、敏感度=75.00%、特异度=59.68%)作为单因素预测AIS溶栓患者预后的效果。结论:在AIS患者溶栓前的基线指标中,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ASPECTS评分、基线NIHSS评分等可作为预测AIS溶栓治疗患者90 d预后的预测因素。通过建立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计算的联合变量Y对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房颤、血清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预后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5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00例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后90 d的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67例)和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预测脑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淮安市金湖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短期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27例)与预后不良组(23例).对比两组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后应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rt-PA静脉溶栓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中凤患者9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9例)。两组患者均予以缺血性中风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溶栓后30 min内口服或鼻饲补阳还五汤,1剂/d,分早晚服用,连续4周,随访3个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thel指数(BI)评定量表、改良Rankin量表(mRS)和洼田饮水试验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记录脑出血、脑梗死再发、肺部感染、肝功能异常和肾功能异常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4周NIHSS评分下降(P<005);3个月NIHSS评分、mRS评分和洼田饮水评分均下降(P<0.05),BI评分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4周和3个月脑出血、脑梗死再发、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肝功能异常和肾功能异常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rt-PA静脉溶栓后立即使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脑梗死患者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对并发脑出血的患者进行血压、心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Glasgow昏迷评定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的护理分析.方法 收集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经静脉应用rt-PA溶栓的脑梗死患者共48例.分为2组:第1组为溶栓后未脑出血组共32例;第2组为溶栓后脑出血组共16例.比较2组溶栓前后和2组之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NIHSS评分和GCS评分.结果 溶栓后脑出血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较自身溶栓前和同期未脑出血患者明显升高,溶栓后未脑出血患者的NIHSS评分较溶栓前明显降低,而溶栓后脑出血患者的NIHSS 评分较溶栓前明显升高.心率和GCS评分在溶栓后脑出血患者和未脑出血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收缩压、舒张压的升高和NIHSS评分的升高,有助于我们判断患者溶栓后的早期脑出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后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骨桥蛋白水平与神经功能改善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01-2019-01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收治的85例AIS患者,根据rt-PA治疗7 d后NIHSS评分较溶栓前的差值分为神经功能改善良好组(ΔNIHSS≥4分)和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组(ΔNIHSS<4分),比较两组基本信息、血液生化指标和入院时NIHSS评分等。对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来可能影响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血清骨桥蛋白水平与预后不良的关系。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NIHSS评分较高、低密度脂蛋白高和骨桥蛋白水平高是影响神经功能改善的危险因素(P<0.05)。治疗90 d后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对患者情况分别评定。其中85例患者中,预后不良者为14例,预后良好者71例,后者的骨桥蛋白显著低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清骨桥蛋白水平可能可以作为预测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任丘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日至2017年12月30日连续入院并符合入组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 252例,按患者发病1年随访时临床结局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进行分组,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2 912例,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340例,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组年龄、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脑卒中史、心房颤动史、冠心病史、吸烟、饮酒、颈动脉斑块形成、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文化程度、收缩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肌酐、胱抑素C、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入院24 h内NIHSS评分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脑卒中史、收缩压、肌酐、纤维蛋白原、入院24 h内NIHSS评分为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年龄、脑卒中史、收缩压、肌酐、纤维蛋白原、入院24 h内NIHSS评分是发病1年时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及关注预后不良人群,采取积极预防,可降低不良预后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