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隔震技术在高压电力设施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压电气设备的结构形式特殊,具有重量大、阻尼比小、重心高、设备中瓷件变形能力差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高压电力设施的抗震性能较差,成为电力系统中的抗震薄弱环节。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造成震区多座高压电抗器发生破坏,导致停电,给震区的灾后重建带来困难。针对高压电抗器的特点,在基础部位设置隔震层,对电抗器进行成组隔震设计,隔震层由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组成。结合实际工程给出高压电抗器隔震计算的建模原则、计算方法与分析步骤。计算结果表明,采用隔震技术可以显著降低高压电抗器的地震反应,是提高电气设备抗震能力的有效而实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750 kV变压器(电抗器)高压套管雨闪事故较为罕见。分析了2起750 kV变压器(电抗器)高压套管雨闪事故,通过对事故原因进行剖析,找出了套管结构型式、安装设计存在的不足,从优化套管安装设计和加装辅助伞裙等方面提出了防雨闪措施。针对国内无750 kV高压套管加装辅助伞裙实例的情况下,通过现场应用实践了伞裙安装技术要求,为优化750 kV变压器(电抗器)设计制造和提高现场防雨闪技术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电气设备抗震试验中如何合理选用地震波输入尚不明确,电气设备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差异明显,给其抗震性能的准确评价带来了困难。为研究不同频谱特性的地震波输入对750kV电气设备抗震性能评估的影响,以共振拍波、人工标准波、Elcentro波、Landers波为试验工况,开展了750kV避雷器和绝缘子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试验中发现被测设备基频存在一定降幅,选用共振拍波无法达到与设备完全共振的目的。在实际地震波Elcentro、Landers波作用下,不同频率设备的地震反应强弱不一。人工标准波频谱包络性较好,对设备的激励效果较强且稳定。针对750kV电气设备在试验中表现出的非线性特性,通过理论分析和有限元仿真,分析了共振拍波的频率和设备频率发生偏离时对设备抗震评估结果产生的影响,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度高。研究成果为超高压电气设备的抗震试验提供了依据,也为超高压变电站的抗震安全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4.
针对电力系统变电站主控通信楼,根据其结构特点,提出了叠层橡胶隔震支座与滑板隔震支座组合的复合隔震技术,实现了对变电站主控通信楼的隔震,结合实际工程—750KV变电站主控通信楼,设计了隔震支座的参数,对变电站主控通信楼隔震了进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主控通信楼采用隔震技术后,隔震后可比隔震前设防烈度降低一度进行设计,隔震效果显著,上部结构在罕遇地震中保持弹性,上部结构加速度明显减小,可有效提高结构抗震安全性,保障地震中结构安全及设备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5.
某高层剪力墙住宅位于地震高烈度区江苏省宿迁市,为了提高其抗震性能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由于我国规范对地震高烈度区建造高层隔震建筑还没有明确的设计依据。文中将组合隔震设计方法应用于该建筑的基础隔震设计中。为满足设定的抗震性能目标,隔震层采用了天然橡胶隔震支座和铅芯橡胶隔震支座的组合隔震形式。分析表明,地震作用下两种隔震支座充分发挥了其隔震性能,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明显降低,并且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工作状态稳定,满足抗震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6.
付仰强  张同亿 《建筑结构》2021,51(18):92-97
隔震技术通过设置隔震支座,可延长结构自振周期,降低结构所受的地震作用.针对某医疗钢结构建筑,分别采用基于减震系数的分部设计法、直接分析设计法进行隔震设计,通过同时考虑上部结构非线性与隔震支座非线性的动力时程分析,对不同地震水准下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评价,同时与抗震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对比.结果 表明:采用直接分析设计法设计的隔震结构抗震性能水平高于采用分部设计法设计的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平;相比于抗震结构,隔震结构的剪力、上部结构层间位移及楼层加速度均较低,尤其是楼层加速度明显降低,能够保护内部设备不发生倾覆破坏.  相似文献   

7.
陈元豹 《福建建筑》2011,(11):43-46
层间隔震是隔震技术的新发展,它将隔震层设置在建筑物某层柱子和楼板之间进行结构的地震反应控制。本文以位于地震高烈度区的某高层办公楼建筑为例,为了提高其抗震性能而对其采用了层间隔震技术。设计结果表明,隔震层上部结构层间剪力相对于非隔震结构降低了45%以上,且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弹塑性位移角约为1/300,抗震设计水准提高到...  相似文献   

8.
干式电抗器是变电站中的复杂电气设备,与其他设备相比这种设备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更为复杂。对由复合材料构成支撑结构的110k V干式电抗器进行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研究,通过白噪声扫频和抗震试验,测定设备频率、阻尼以及关键部位的位移、应变和加速度响应,研究电抗器设备在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电抗器设备在试验前后,频率、阻尼等动力特性变化较大;在不同强度地震波作用下设备的地震响应基本呈线性变化,结构基本呈线性特性;设备最大应变发生在设备支架根部,设备支架根部为最危险截面;复合材料由于刚度较弱,地震位移响应较大,在判定设备抗震性能时应考虑位移响应对设备电气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变电站基础隔震在远断层地震动下是有益的,但是在近断层区域它的隔震效果还有待研究。本文选取台湾集集地震四条常用近震记录及一条远震记录作为地震动输入,对110kV变电站隔震和抗震结构及进行非线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比较分析结构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变电站隔震结构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产生的地震反应大于远断层地震动作用下产生的地震反应,采用隔震技术能有效降低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变电站结构的地震反应。  相似文献   

10.
以 8 度区某既有医疗建筑为例,对其进行基础隔震加固设计提升抗震性能。采用 ETABS 软件对隔震结构和原结构的地震响应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隔震技术可显著提升既有建筑的抗震性能,罕遇地震下该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基本处于弹性状态,保护了大型医疗设备的安全,更能保障该医疗建筑在震后的应急救灾功能。  相似文献   

11.
旨在通过模型抗震和隔震试验研究特高压高抗设备在地震输入下的动力特性,以及检验高抗设备隔震设计的有效性。首先根据相似理论获得模型相似比关系设计方案,并利用数值仿真分析确定简单且易于振动台试验的、忽略重力影响的相似模型设计方案,并在此高抗模型基础上进行计算,从而获取高抗模型隔震器参数。对加装隔震器的高抗模型施加不同加速度峰值的标准时程波输入,通过采集和分析相关测点的加速度、应变和位移信号来评判高抗模型动力特性以及隔震器隔震效率。结果表明:重力对高抗电抗器套管应力影响较小,进行相似模型设计时可忽略重力影响;高抗模型隔震器隔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从隔震角度出发,探讨了隔震措施能否提高某一典型的通信机房走线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在其设备楼板与承重支架间设置铅芯橡胶支座进行隔震处理,利用ANSYS有限元程序对其进行动力时程分析。结果表明:结构第1阶振型的自振周期由2.33s延长至3.59s,有效避开了场地卓越周期;走线架上部在地震作用下的相对变形大幅降低(降幅为58.5%);结构顶部加速度响应及基底地震剪力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弱(降幅分别为10.4%,36.4%);对走线架结构的隔震处理能够有效提高其抗震性能,隔震措施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3.
支柱式绝缘子支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800 kV干式平波电抗器支柱式绝缘子支撑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了静力作用下的结构内力,并重点分析了多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内力和位移以及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变形,最后对结构进行了抗震性能评估。  相似文献   

14.
某商住楼位于地震高烈度区江苏省濉宁县,为了提高其抗震性能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采用时程分析法对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了设计。分析表明,隔震结构在大震作用下仍处于弹性工作状态,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工作状态稳定,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有了明显的降低,结构由传统抗震设计的"大震不倒"提高到了"大震不坏",具有优越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5.
许楚平 《重庆建筑》2016,(10):23-26
该文详细分析了江苏银行宿迁分行结构隔震设计的全过程。首先进行了结构隔震必要性的分析,其次采用ETABS程序对隔震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时程分析,对结构整体抗震性能进行评价。最后作出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性能评估。分析结果表明:隔震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罕遇地震作用下抗震性能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16.
某办公楼位于地震高烈度区江苏省宿迁市,为了提高其抗震性能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由于我国规范对地震高烈度区建造高层隔震建筑还没有明确的设计依据,文中将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应用于该建筑的基础隔震设计中。为满足设定的抗震性能目标,隔震层采用了组合隔震形式,由纯天然橡胶隔震支座、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和粘滞阻尼器组成。分析表明,各类隔震器充分发挥了其设计性能,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工作状态稳定,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有了明显的降低。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选取一栋钢筋混凝土框架医院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叠层分析法对该建筑进行隔震-减震混合控制的设计。选取7条地震波,采用Perform-3D软件分别在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下对隔震结构和隔震-减震结构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对比其抗震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在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相较于隔震结构,隔震-减震结构能有效减小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和顶点位移,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准。  相似文献   

18.
杜东升  王曙光  刘伟庆 《特种结构》2009,26(4):11-15,39
皇冠国际公寓楼建筑总高度72.90m,位于地震高烈度区宿迁市,为了提高其抗震性能对其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由于我国规范对地震高烈度区建造高层隔震建筑还没有明确的设计依据,本文将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应用于该建筑的基础隔震设计中。为满足设定的抗震性能目标,隔震层采用了组合隔震形式,由纯天然橡胶隔震支座、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和粘滞阻尼器组成。分析研究表明,组合隔震层工作状态稳定,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有了明显的降低,各项性能目标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既有框架剪力墙结构隔震处理后的的隔震性能,本文采用SAP2000软件对既有框架剪力墙抗震加固结构和既有框架剪力墙隔震加固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对比二者在地震作用的层间剪力、层间位移,得出与抗震加固结构相比,隔震加固结构周期延长、层间剪力、层间位移均变小。说明采用隔震加固能有效地减小地震对结构的不利影响,提高了结构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桥梁的抗震性能一直是需研究的主攻课题。阐述了桥梁延性抗震设计与减隔震抗震设计方法的基本原理,并介绍了几种新型减隔震装置的性能及优缺点。对一拟建的连续梁桥在顺桥向地震作用下分别采用延性抗震设计和减隔震抗震设计,对比了顺桥向结构关键部位的地震响应,总结了其适用范围和关键控制因素,为同类桥梁工程的抗震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