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3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采用舟骨结节截骨足副舟骨内固定融合的方法治疗成人Ⅱ型症状性足副舟骨的疗效。方法采用舟骨结节截骨足副舟骨内固定融合的方法治疗此类疾患21例。结果本组21例(23足)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2年~7年4个月,治疗效果满意。结论舟骨结节截骨足副舟骨内固定融合是治疗成人Ⅱ型非平足症性症状性足副舟骨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足副舟骨痛及其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足副舟骨痛及其手术治疗王东来,黄士中,合润基足副舟骨是常见的足部解剖变异,常可引起足底疲劳感和疼痛,临床上往往不被重视。本文报告副舟骨切除术治疗足副舟骨痛21例,结合足弓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特点,探讨了足副舟骨痛的机制和手术要点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198...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副舟骨切除结合胫后肌腱止点前置重建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5月-2011年6月,收治33例(40足)经6个月以上保守治疗无效的副舟骨源性平足症患者。男14例(17足),女19例(23足);年龄16~56岁,平均30.1岁。均有双侧副舟骨,其中单侧发病26例,双侧7例。出现平足症状至入院时间为7个月~9年,中位时间24个月。中足功能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标准评定为(47.9±7.3)分。X线片检查示,均有足部Ⅱ型副舟骨,足弓高度不同程度丢失,均伴后足轻度畸形。术中切除副舟骨,行胫后肌腱止点前置带线锚钉重建术治疗。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30例(36足)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6~54个月,平均23个月。患者术后6个月足部疼痛均消失,足部外观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中足功能AOFAS评分为(90.4±2.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3,P=0.00)。X线片检查,均无内固定锚钉松动、断裂等发生;足弓高度、跟骨倾斜角、跟距角及距骨-第1跖骨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副舟骨切除结合胫后肌腱止点前置重建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可有效纠正平足畸形,足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足副舟骨是一种先天性畸形,其与扁平足的关系仍存在争议.痛性足副舟骨患者最常见主诉为中足内侧疼痛和触痛,查体可见足舟骨内侧肿胀、压痛等.足正侧位X线片及足外侧45°斜位片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锝骨扫描技术敏感性高而特异性差,MRI诊断具有最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痛性足副舟骨患者一般先采取保守治疗(穿宽松舒适鞋子、理疗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7):1621-1624
[目的]评估跟骨外侧柱延长(LCL)副舟骨切除胫后肌止点重建治疗疼痛性副舟骨柔韧性平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4年12月,回顾性分析21例疼痛性副舟骨柔韧性平足症患者,男15例,女6例,年龄26~72岁,平均35岁。比较术前和终末随访的跟骨高度、跟骨倾斜角、距骨第一跖骨角及足踝功能评分,评估功能(AOFAS)。[结果]平均随访34.20个月(12~30个月),前足外展、后足外翻畸形获得纠正,所有患者对临床效果满意,术后6个月疼痛消失。所有病例均切口一期愈合,没有感染和神经损伤者,跟骨外侧柱延长植骨愈合。无足外侧并发症。术前和末次随访X线片各种测量参数均得到明显改善,P<0.001。AOFAS评分从术前的(49.50±4.30)分提高至末次随访(93.60±1.90)分,P<0.001。[结论]跟骨外侧柱延长(LCL)、副舟骨切除、胫后肌止点重建是治疗疼痛性副舟骨柔韧性平足症的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足内侧的疼痛临床上比较常见,多发生于青少年,常表现为与运动、活动相关的疼痛,足副舟骨的存在是该病症的常见原因之一,其中,以2型足副舟骨最多见. 病例:男性,22岁,学生,3个月前打篮球时扭伤左足,伤后左足内侧疼痛肿胀明显,局部瘀血,当时未特殊处理.休息1周后局部肿胀、淤血好转,但疼痛持续.现患者正常行走不痛,左足内翻痛,不能跑跳,遂来就诊.查体见左足副舟骨区压痛明显,足内旋抗阻痛阳性,左踝关节未见明显异常,肢体末梢感觉及血运正常.X线片示左足副舟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X线平片影像征象与CT重建对足部隐匿性骨折对比分析,提高足部隐匿性骨折诊断的检出率。方法:收集76例患者经X线平片(DR)检查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足部骨折的急性外伤患者,于伤后1 h-2 d行多层螺旋CT,明确诊断为隐匿性骨折。通过回顾X线平片影像表现进行分析,采用Cochran-Mantel-Haenszel(CMH)检验方法统计观察骨折各种征象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单发骨折患者为41例,多发骨折患者为35例,骨折的部位126处,其中跖骨骨折56处,足舟骨骨折12处,楔骨骨折29处,跟骨骨折16处,骰骨骨折11处,距骨骨折2处。126处骨折X线平片示:软组织肿胀占98.41%,骨质密度不均匀占31.74%,骨质形态不规整占30.15%,骨质致密线占1.58%,软组织内散在稍高密度影占1.58%。结论:足部隐匿性骨折极易漏诊,最常见部位为跖骨和楔骨。X线平片足部骨质致密线、密度不均匀与骨折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与骨折有明显相关性。骨折软组织肿胀、骨质形态不规整、软组织内稍高密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8.
副舟骨融合术治疗成人Ⅱ型痛性足副舟骨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冰  田竞  刘欣伟  周大鹏  项良碧 《中国骨伤》2014,27(10):870-873
目的:探讨副舟骨融合术治疗成年人Ⅱ型痛性足副舟骨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采用副舟骨融合手术治疗35例(38足)成人Ⅱ型痛性足副舟骨患者,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18~44岁,平均(32.4±7.3)岁;病程3~10个月.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测量影像学数据,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对足功能进行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对疼痛缓解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术后除2例发生切口浅表感染外,无明显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35例患者全部获随访,时间12~84个月,平均(53.5±14.7)个月.32例(35足)患者达到影像学愈合,术后愈合时间9~18周,平均(13.7±2.3)周.VAS疼痛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x2=12.14,P<0.01).手术前后距骨第1跖骨角[(9.4±3.5)°vs (8.3±2.7)°,t=0.736,P>0.05],跟骨倾斜角[(17.7±2.2)°vs(18.9±3.4)°,t=0.794,P>0.05],距舟覆盖角[(14.3±3.4)°vs (12.5±4.6)°,t=0.947,P>0.05]及第1跖楔关节高度[(14.8±3.1)mmvs (15.9±2.8) mm,t=0.814,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AOFAS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45.6±5.3 vs 82.5±7.4,t=3.214,P<0.01).结论:对于保守治疗失败的成人Ⅱ型痛性足副舟骨,当副舟骨骨块较大,不伴有僵硬性扁平足时,副舟骨融合术可以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提高患足功能,术后患者满意度高,手术疗效确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Kidner手术联合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的初期治疗效果。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6年10月,收治副舟骨源性平足症患者17例(24足),均经过半年以上的保守治疗后疼痛症状无缓解,其中男6例(8足),女11例(16足);年龄11~17岁,平均13.5岁。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为(71.7±4.3)分,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5.54±0.93)分。术前检查为Ⅱ型副舟骨伴后足轻度外翻畸形,足弓高度有不同程度降低。术中均切除副舟骨,置入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使用带线锚钉重建胫后肌腱。8例联合行经皮跟腱延长,7例联合行腓肠肌松解,5例同时行弹簧韧带紧缩。于侧位X线片上测量距骨第1跖骨角(Meary's角)、跟骨倾斜角(Pitch角),正位X线片上测量距舟覆盖角(talocal caneal angle,TCA)、距骨跟骨角(Kite角),采用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及VA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7例(24足)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3个月,平均13.6个月。侧位X线片上的距骨第1跖骨角、跟骨倾斜角,正位X线片上的距舟覆盖角、距骨跟骨角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及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Kidner手术联合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能有效纠正平足畸形,恢复足部功能,并发症少,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继发ⅡA期胫后肌肌腱功能不全的手术治疗.[方法] 2005年10月~2010年2月,对16例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继发ⅡA期胫后肌肌腱功能不全的患者施行副舟骨切除+趾((躅))长屈肌腱转移术.男5例,女11例;年龄15 ~27岁,平均23.5岁.右足7例,左足9例.Ⅰ型副舟骨4例,Ⅱ型副舟骨9例,Ⅲ型副舟骨3例,发病至手术时间为6~24个月,平均8.5个月.所有患者均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odics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的足与踝关节评分法进行术前、术后相关评估.[结果]术后16例获随访12 ~66个月,平均28.6个月.手术前后负重位X线片测量相关特异性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侧位距跟角平均减少9.6°,前后位距跟角平均减少8.8°,侧位第1跖距角平均减少11.9°,跟骨倾斜角平均增加7.4°,距舟覆盖角平均减少5.4°.AOFAS(ankle - hindfoot scale)评分:总评术前为(48.26±2.08)分,术后为(84.56±1.86)分.其中疼痛指数:术前为12.57 ±2.06,术后为37.50±2.48;足踝关节功能指数:术前为23.32±2.81,术后为38.60±1.69;踝-后足对线指数:术前为4.60±0.6,术后为7.40±1.06.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特别是在缓解足和踝部疲劳感、疼痛及正常穿鞋方面改善明显.[结论]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继发ⅡA期胫后肌肌腱功能不全的患者施行副舟骨切除+趾((躅))长屈肌腱转移术,短期效果良好,但远期疗效有待于临床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一期植骨手术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跟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占全身骨折的1%~2%,占跗骨骨折的60%,致残率高达30%[1]。跟骨关节内骨折若治疗不当,可引起严重的足部功能障碍。自2002年6月~2005年6月,我们采用早期切开复位自体髂骨植骨及跟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32例跟骨关节内骨折,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验32例,37足,其中男30足,女7足;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36.8岁。单侧骨折27例,双侧骨折5例。26例为高处坠落伤,6例为车祸伤,其中5例合并胸腰椎骨折,3例合并骨盆骨折和创伤性休克。所有患者均常规摄跟骨侧位及轴位X线片,并行跟骨冠状面CT…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早期肌力平衡术后足部骨骼X线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早期肌力平衡术后足部骨骼改变情况。方法:对46例单侧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早期肌力平衡术后健、患侧足X线结果进行研究。结果:CCF肌力平衡术后距、舟骨均有不同程度改变,主要表现为距骨头变小、体扁平,舟骨内移及距跟角变小;舟骨内移、前足继发外翻与转移肌腱附丽点位置、张力及内侧关节囊松解与否有关;6个月以内术后骨骼异常尤为明显。结论:X线检查结果不失为评价CCF术后疗效的有效指标之一;早期肌力平衡手术不宜过早(小于6个月)施行;转移肌腱附于第3楔状骨较为理想,内侧关节囊松解不宜过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疼痛性副舟骨的手术治疗方式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对经手术治疗的16例疼痛性副舟骨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3例,女3例;年龄13~37岁,平均22岁.其中10例采用传统的Kindner手术方式,6例采用副舟骨融合内固定术,并根据症状和体征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1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个月~2.8年,平均1.5年.根据Maryland足部评定标准,优13例,良1例,可1例.[结论] 术前掌握疼痛性副舟骨的分型方法,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术中精细操作才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成年人足舟骨坏死合并平足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在过去5年中手术治疗的足舟骨坏死患者11例。其中,合并有跟骨外翻畸形10例,另外1例合并跟骨内翻畸形。对11例足舟骨坏死患者均采取距-舟-楔关节融合及跟骨截骨矫形术。术中暴露足舟骨、距舟关节、舟楔关节,清除舟骨周围关节软骨和舟骨坏死骨质,将自体髂骨块填入舟骨缺损处,以空心钉及钢板螺钉固定。于足跟侧面垂直于跟骨长轴做一长约4cm斜形切口,楔形跟骨截骨,然后将跟骨远端向对侧翻转、下移,使胫骨力线和跟骨轴线重合,用加压螺钉固定截断的跟骨。[结果] 11例患者治疗后足部疼痛消失,随访3~18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再次出现疼痛,日常工作及生活正常。AOFAS评分由术前(40.62±2.12)分,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83.00±2.03)分。[结论]距、舟、楔关节融合加跟骨截骨矫形术治疗成年人足舟骨坏死合并平足畸形临床疗效满意,可改善症状,恢复足的正常排列,但此手术开展较少,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跗骨间骨桥临床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关于跗骨间骨桥的诊断及治疗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跗骨间骨桥是足部跗骨间桥接组织,常见类型为跟距骨桥和跟舟骨桥。跟舟骨桥在后足斜位X线片即可确诊,多数跟距骨桥需CT扫描确诊,MRI可用于软骨性和纤维组织性骨桥的诊断。石膏固定对于有症状患者是首选治疗方法;对于治疗失败未发生退行性变患者,切除骨桥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单纯距下关节融合可用于治疗跟距骨桥切除失败的患者,对于距下关节融合失败和跟舟骨桥切除失败的患者可行三关节融合术。微创治疗应严格掌控手术适应证。结论跗骨间骨桥诊断方法较为明确,应将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合以提高诊出率。手术治疗指征尚存在争议,仍需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长期随访报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副舟骨切除胫后肌腱止点重建跟骨内移截骨术治疗与副舟骨相关的平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10月,采用副舟骨切除胫后肌腱止点重建跟骨内移截骨术治疗与副舟骨相关的平足症13例(16足),男4例,女9例;年龄18~64 岁,平均41.3岁。单足10例,双足3例;均有明显的跟骨外翻。术后以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估后足功能,于X线片上测量足弓高度、跟骨倾斜角(CI)、距跟角(TC)、距骨-第一跖骨角(TMT)。结果 1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1个月,平均16.8个月。术后6个月时11例(13足)无任何疼痛,2例(3足)有长距离行走后足部疼痛。术后随访时AOFAS评分从术前(52.4±6.4)分提高至(88.1±2.8)分;负重侧位X线片上足弓高度从(3.8±0.3) mm提高至(12.0±1.1) mm,CI从9.5°±1.1°提高至20.1°±1.5°,TC从47.3°±2.5°改善至32.3°±2.5°,TMT从17.6°±1.6°改善至6.8°±1.0°;负重正位X线片上TC从39.5°±2.3°改善至26.2°±2.0°,TMT从15.2°±1.7°改善至6.3°±1.0°;轴位X线片上跟骨外翻角从11.3°±1.4°改善至4.2°±2.0°。结论 对与副舟骨相关的平足症的治疗,当存在后足外翻畸形时,副舟骨切除胫后肌腱止点重建跟骨内移截骨术可以明显缓解疼痛,有效矫正畸形,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7.
足副舟骨并不少见 ,据报道 10 %~ 14 %的正常足存在副舟骨。除同时合并扁平足外 ,因副舟骨的存在而造成儿童足局部疼痛临床较少见。自 1996年以来 ,作者收治儿童足副舟骨痛 12例 ,采用药物局部注射治疗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2例 ,男 3例 ,女 9例 ;年龄 8~ 14岁 ;病程 3~ 18个月。除 1例主诉因长跑后感足内侧疼痛外 ,其余均以无明显原因的足内侧疼痛就诊。足内侧局部压痛 ,可扪及异常突出物 ;双足X线片证实副舟骨的存在 ,有时可见患侧副舟骨异常骨化增生 ,表面粗糙 ,应与舟骨结节撕脱骨折相鉴别。1.2…  相似文献   

18.
单纯副舟骨切除术治疗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池雷霆  李程  张东  李智  黄波  张廷玖  庾明  王枰稀 《中国骨伤》2009,22(12):933-934
目的:观察及评价单纯副舟骨切除术治疗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6年1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患者23例25足,全部采用单纯副舟骨切除术治疗,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8~35岁,平均14.6岁;病程6个月~12年。主要症状是跑步或行走后足疼痛,多为间歇性,查体足舟骨粗隆处异常突起伴压痛,X线或CT检查发现副舟骨存在。治疗是以足副舟骨为中心做一长约2cm弧形切口,剖开或部分切断胫后肌腱,暴露出副舟骨并切除,明显突起的舟骨隆突部分咬除和修整,胫后肌腱均予修复。术后佩戴内翻位支具2周扶双拐不负重行走,2周后逐渐弃拐负重,3个月内避免剧烈跑跳运动。有残留症状者结合理疗和足弓垫支撑垫等处理措施。术后随访评估患者症状缓解程度及活动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12个月。症状完全消失21足,大部分缓解4足(其中3足合并轻度扁平足,1足合并陈旧扭伤)。平均住院5d,无切口感染,均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结论:单纯副舟骨切除术治疗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对胫后肌腱损伤小,不干扰足底内侧纵弓,术后无须长时间制动,住院时间短,创伤小,临床疗效较好,特别适合无扁平足及陈旧足外伤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距下关节)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本组20例,26足跟骨骨折。男14例,女6例;年龄17~56岁(平均29.6岁)。双侧骨折6例。所有患者术前行跟骨正、侧位及轴位X线摄片;9例行跟骨CT扫描三维重建。骨折按Paley分型,型(剪力骨折)2足,型(舌型骨折)11足,型(中央塌陷型骨折)6足,型(粉碎型骨折)4足,型(严重粉碎型骨折)3足。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Y形跟骨钢板内固定。术后拍X线片,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术后平均随访11.4个月(3~24个月)。结果术后早期X线片显示26足跟骨骨折都获得了良好复位,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优12足,良11足,可2足,差1足。结论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可以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应用四角融合联合舟骨切除术治疗进行性腕塌陷的临床效果。[方法]切除舟骨,应用全螺纹空心螺钉融合头状骨、月骨、三角骨和钩骨治疗10例进行性腕塌陷,术后随访1~5年,平均(3.71±1.24)年,随访检查包括腕关节疼痛程度、腕关节活动度、握力及X线片检查,观察上述指标术前术后变化。[结果] 10例患者腕关节疼痛消失或基本消失。平均握力恢复至健侧的80%,腕关节活动度恢复至健侧的52%。[结论]四角融合联合舟骨切除术是治疗进行性腕塌陷的有效方法,术后能恢复大部分腕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