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让·鲍德里亚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德里亚的理论视角是"消费社会",他通过对马克思理论及其核心"生产"范式的批判,经由一系列理论中介,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走向后马克思主义.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的"生产"范式没有超越黑格尔和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要走出"生产之镜",必须认识到"消费社会"的特征是符码控制.鲍德里亚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同时也是我们认识后现代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但是鲍德里亚的批判不仅存在对马克思的误读,而且也有自身的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学者眼中,鲍德里亚自身的学术发展经历了从新马克思主义向后马克思主义的转向,而其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生产主义的批判和消费社会、拟像与仿真诸理论则成为中国学者讨论中国的消费主义和消费社会现象的理论武器.但是,这里存在着误读.鲍德里亚对生产主义的否定和对消费社会的批判是基于同一逻辑基础之上的;他选择象征交换理论超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其实并没有"走出马克思",是"接续"了马克思尚未展开的理论空间.因此,鲍德里亚的前后期思想具有许多的一致性.探讨中国学界对鲍德里亚的误读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鲍德里亚是当今马克思的最重要的批评者,因而必须认真对待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批判。针对鲍德里亚在《生产之镜》中对马克思的批判,特别是那些看上去可能构成致命伤害的批判,采用马尔库什的"生产范式"概念,将马克思的思想划分为三种演进的范式,即"生产范式Ⅰ"、"生产范式Ⅱ"和"生产范式Ⅲ",以便从马克思的三种生产范式理论中,找出最具力量的成熟范式,看看这一范式能否经得住鲍德里亚攻击。其结论是,马克思最坚固的"生产范式Ⅲ"经受住了鲍德里亚的攻击。  相似文献   

4.
张美君 《北方论丛》2014,(3):121-125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是否承袭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这是鲍德里亚思想研究中的一个节点。虽然马克思与鲍德里亚都以商品为切入点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但二者面对"庞大的商品"时的思考却是不同的。马克思思考的是"庞大的商品"是如何产生的,其答案是资本的无限逐利推动无限生产,而无限生产需要无限消费才能实现剩余价值。鲍德里亚思考的是人为何需要如此多的商品,他的解答是社会区分的原则推动了人对商品的无限需求,无限的需求推动着无限的消费。鲍德里亚的分析不依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也没有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无论鲍德里亚是否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结论保持一致,都可以视为马克思开创的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效应。鲍德里亚意识到消费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至将马克思对生产—技术的重视也视为一种与资本主义的“共谋”,却忽视了马克思赋予生产—技术的批判性含义。更为重要的是,鲍德里亚的消费理论没有超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视野,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现代实践哲学能够涵盖鲍德里亚的问题视域。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完成从生产型社会到消费社会转型的历史境遇下,鲍德里亚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概念的时效性和解释力提出质疑和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不能仍停留在生产逻辑的水平,因此,走出生产逻辑进入消费逻辑才能探索出当代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新范式.实际上鲍德里亚激进批判的哲学后果一方面隐含着对革命和解放的绝望,另一方面也隐含着对马克思哲学的革命因素——历史辩证法的彻底遗忘.  相似文献   

7.
于萍 《北方论丛》2018,(2):142-147
鲍德里亚在分析消费社会,提出需要体系与消费力的基础上,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础概念之需要与使用价值都提出了批判.他指出,需要的自然化与使用价值的拜物教性质使马克思非但没有走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并且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是,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批判是对马克思的曲解和误读.鲍德里亚并未看出马克思的需要概念是对古典经济学的超越,也未理解马克思的使用价值概念的历史性,而把它们当做了一般性的抽象概念.以鲍德里亚为代表的后现代理论放弃了对社会根本决定因素的批判和论证,并没有超越马克思.  相似文献   

8.
科学区分历史唯物主义生产范式中所包含的一般生产逻辑和特殊资本逻辑蕴涵,是全面澄清生产范式的内涵,正确看待“后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日益模糊的马克思主义边界的理论前提.鲍德里亚彻底否定了生产范式的科学内涵、价值指向及其关于研究人类历史的方法论基础.拉克劳和墨菲借所谓的晚期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生产范式的“本质主义缺陷”,而放弃生产——阶级——历史必然性的资本主义批判框架.“后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生产范式双重逻辑的放弃,及多样化替代方式的选择意味着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已经与马克思思想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立足于劳动和需要,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在劳动产品、劳动、人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四个方面的异化,形成了自己的资本批判逻辑;鲍德里亚则在《生产之镜》中力图用象征交换解构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劳动概念及其分析方法,重构一种新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本文认为鲍德里亚在解构马克思理论的过程中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刻意歪曲,其资本批判理论只有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鲍德里亚从“消费社会”批判走向“拟真”逻辑建构的过程中,对于马克思的批判是重要一环.其核心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为“生产之镜”映照下的“隐性共谋”,以及“生产的终结”.隐含着的是鲍德里亚从符号权力控制而非剩余价值角度对资本的理解.鲍德里亚的攻击并未击中历史唯物主义的要害,反而可以为我们回到“政治经济学批判”,重思“生产”与“资本”的逻辑关联,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物"的分析:从马克思、海德格尔到鲍德里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仰海峰 《东岳论丛》2004,25(2):20-26
从马克思、海德格尔与鲍德里亚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的分析,揭示了马克思的批判思路如何在海德格尔与鲍德里亚那里,以另一种方式展现出来.海德格尔与鲍德里亚虽然在理论逻辑上加深了批判的力度,但他们却无法建构一条现实性的解放之路.这也是我们从马克思哲学出发,面对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鲍德里亚批判马克思的生产与劳动概念,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基础,并进而通过当代资本主义的一个现实——劳动的"非生产化"否定了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整个逻辑,最后通过所谓的劳动者与工厂的消失彻底颠覆了马克思主义。但是,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批判始终是一种无稽之谈和自说自话,他始终没有能够进入马克思的真实语境,因此他所有的发现和批判其实不但没有颠覆马克思主义,相反却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历史穿透力。缺失了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鲍德里亚只能走向文化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  相似文献   

13.
早期鲍德里亚思想中对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逻辑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其理论缘起于莫斯--巴塔耶的草根浪漫主义.基于此种理论背景形成的鲍德里亚的生产一消费伦理观一方面对当代西方社会具有巨大的现实批判意蕴,但另一方面由于脱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这种批判最终只能导向一种观念革命,而这是我国当前消费伦理领域建设特别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批判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分析批判,从他的第一本著作<物体系>就已经开始了,后来出版的<消费社会>一书是对<物体系>消费理论的进一步展开.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内容包括<物体系>、<消费社会>、<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生产之镜>和<象征交换与死亡>,这些早期的著作结合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和符号学理论,在更深刻的层面上分析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消费现象.  相似文献   

15.
青年鲍德里亚的研究是人们长期忽视的领域,尤其是对青年鲍德里亚思想的基本定性存在严重误识,特别是将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之前的思想判定为"新马克思主义"的说法.本文认为,在鲍德里亚的思想中根本不存在一个所谓的"马克思主义阶段",他从来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青年鲍德里亚早期文本中呈现的哲学观念,其理论起点恰恰是后马克思思潮,而正在形成的基本学术逻辑主体上已经是莫斯-巴塔耶的草根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16.
杨生平  韩蒙 《江汉论坛》2014,(5):110-114
面对消费社会中消费物、消费主体以及需求性质的新变化,鲍德里亚在批判马克思拜物教理论基础上替代性地提出了符号拜物教理论。由于过分凸显消费批判与拜物教批判的符号学视角,鲍德里亚彻底否认了物质生产,夸大了符号的主导作用与消费社会的非连续性,导致消解拜物教的现实道路的堵塞和幻想般的象征颠覆的出现。与之相反,马克思立足于从物质生产到资本批判的方法路径,从生产过程出发理解消费过程,阐释了消费过程的资本运作及其社会效应,并指明了拜物教实质和拜物教批判的辩证特性,从而为分析和超越拜物教的当代形态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引。  相似文献   

17.
韩蒙 《理论界》2014,(1):103-107
面对消费社会中消费物、消费主体以及需求性质的新变化,鲍德里亚在批判马克思拜物教理论基础上替代性地提出了符号拜物教理论。然而,由于过分凸显消费批判与拜物教批判的符号学视角,鲍德里亚彻底否认了物质生产,夸大了符号的主导作用与消费社会的非连续性,导致消解拜物教的现实道路的堵死和幻想般的象征颠覆的出现。与之相反,马克思立足于从物质生产到资本批判的方法路径,从生产过程出发理解消费过程,阐释了消费过程的资本运作及其社会效应,并指明了拜物教批判的辩证特性,从而为分析和超越拜物教的当代形态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引。  相似文献   

18.
鲍德里亚认为,在马克思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的范式之下,政治经济学只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符码",即虚幻的符号;在这一符码下,自然和人类都成为"经济要素";政治经济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实现支配自然。在鲍氏看来,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范式下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断裂的。然而,鲍德里亚的这一批判并不符合马克思的本意。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超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人与自然的对立是资本私有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鲍德里亚指出,在当代资本主义消费中,消费主体是由一种"巨大的重复"意识形态建构起来的,需求也是这种重复的意识形态的产物.在鲍德里亚看来,当"重复"建构这个消费世界的时候,最主要的法宝就是所谓的指向声望、地位的差异性逻辑,而差异性逻辑的根本基础则为社会的差异性生产.以鲍德里亚的看法.如果说马克思的时代里资本家是通过在生产中剥削劳动力,那么今天,资本家则发现了消费个体在消费中建构出来的新型差异性符号生产.消费就是更重要的生产.在此意义上,消费已不再是传统理解中的那种产生需要和满足的过程了,"消费不仅要在结构的意义上被界定为交换体系和符号体系,同时还要在策略的意义上被界定为一种权力机制".鲍德里亚对当代资本主义消费结构的批判是十分深刻的,其中也不乏值得认真借鉴和思考的地方.可遗憾的是,其理论逻辑生成的方向又却是向着否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向度发展的,他指认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存在是由符码关系支配,而非马克思所指认的经济交换结构.  相似文献   

20.
拟像乌托邦:黑格尔式形而上学的后现代复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号作为文化的载体,经历了从行为、语言符号到数字化拟像的历史.权力符号的宰制使得鲍德里亚摈弃了马克思生产动力结构下的资本运动范式,把批判理论带进了一个广沃的领域.符号与指涉物的离析使得拟像走进"无阶级时代"的中心.然而,无论是真实的"死亡",还是政治经济学的"终结",晚期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的历史秩序并没有被打破.所谓符号化时代人类的奴役性转换不过是一个陷阱,拟像的出场最终没有挽救鲍德里亚黑格尔式形而上学的厄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