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冠心病症状人群使用超声波评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冠状动脉cT造影(CTA)检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l生。方法选择250例健康检查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冠状动脉CTA筛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未检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80例(无斑块组)和检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70例(斑块组)。同时采用高频超声波测量所有研究对象的颈动脉IMT。结果ANOVAs分析显示年龄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显著相关(P〈0.05)。x2检验显示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显著相关(P〈0.05)。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IMT、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肌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显著相关(P〈0.05)。将所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标记物带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IMT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呈独立相关性(P〈0.05)。结论无冠心病症状人群颈动脉IMT与冠状动脉CTA检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与冠状动脉斑块的相关性及外周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SCF)、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将400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非冠心病(NCHD)组93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20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05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斑块的形态特征将冠状动脉斑块分为Ⅰ、Ⅱ、Ⅲ型.根据超声特点将颈动脉斑块分为易损型和稳定型,比较ACS组、SAP组与NCHD组患者斑块的类型及外周血M-SCF、CRP水平的变化.结果 ACS组冠状动脉斑块主要为Ⅱ型,占78.7%(159/202),颈动脉斑块主要为易损型,占69.3%(140/202).而SAP组冠状动脉斑块Ⅰ、Ⅱ、Ⅲ型分别占40.0%(42/105)、30.5%(32/105)和29.5%(31/105),颈动脉斑块主要为稳定型.ACS组外周血M-SCF、CR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NCHD组(P<0.05),SAP组与NCH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斑块Ⅱ型患者较Ⅰ、Ⅲ型患者M-SCF、CRP水平明显升高(P<0.05);颈动脉斑块易损型患者M-SCF、CRP水平较稳定型患者明显升高(P<0.05).结论 冠状动脉斑块与颈动脉斑块密切相关.外周血M-SCF、CRP水平和斑块特征与斑块的稳定性有关,对于冠状动脉事件有一定的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冠心病让很多人苦不堪言,为了能很好地减轻和缓解病症,如何治疗冠心病更有效呢?介入性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斑块旋切术、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冠状动脉斑块切吸术、经皮冠状动脉激光成形术、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相似文献   

4.
正什么是冠心病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由于供应心肌血液的冠状动脉发生了动脉硬化,也就是说冠状动脉主干或其主要分支内形成了动脉硬化斑块,导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血流减少或完全停止,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如何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由于脂质代谢异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冠状动脉内膜上,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渐渐增多造成冠状动脉管腔狭窄使血流受阻,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产生心绞痛。一旦斑块溃疡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CTCA)显示冠状动脉内斑块的能力,对斑块稳定性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7年9月-2009年9月接受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的112例患者进行分析,根据临床症状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比较不同组的斑块类型,结合斑块狭窄程度进行比较,并随访。结果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具有不同的病理基础,前者以稳定斑块为主,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临床症状的发生无直接关系。结论 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诊断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易损斑块检测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进展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预后较差。现在已证实它是由冠状动脉内易损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所致,因此早期检测易损斑块并加以适当干预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防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就易损斑块的最新检测进展作一综述。1对易损斑块认识的进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 leroticheart d isease,CAHD)本身是一种动脉壁的疾病,其斑块的具体结构和成分比造影所示的管腔狭窄程度对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更为重要。绝大多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01~2009.05入住某院心内科的患者89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冠状动脉造影将其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用超声检测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分布情况,将造影结果与超声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结果]研究组45例检出斑块,对照组中33例未检出斑块,两组病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59,P=0.0084);颈动脉狭窄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相关(χ2=50.7788,P=0.0000,Pearson列联系数=0.6027);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的部位数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的血管支数有关(χ2=69.5209,P=0.0000,Pearson列联系数=0.6622)。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的程度与冠脉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不确定(rs=0.6,P﹥0.05)。通过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情况了解冠脉粥样斑块的情况,Sen=88.2353%,Spe=86.8421%,Acc=87.6404,YI=0.7508。[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是相关的,通过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间接了解心肌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情况是可行的,可指导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判断、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8.
《现代医院》2016,(1):24-27
目的研究不同大小范围的颈动脉斑块对冠状动脉扩张(CAE)的影响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行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有入选患者80例,按照是否合并颈动脉斑块分为单纯冠状动脉扩张组(n=34)和冠状动脉扩张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组(n=46),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年龄、性别、血脂水平、吸烟史、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史等与CAE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大小和范围与冠状动脉扩张及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 CAE发生率与性别、血脂水平密切相关(P<0.05);男性是CAE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3;95%CI:1.34~2.57)。与颈动脉斑块1级组比较,颈动脉斑块2级和3级斑块组冠脉扩张程度均增高(P<0.05)。结论 CAE患者常合并有颈动脉斑块,更好发于男性;颈动脉斑块与冠状动脉的扩张之间存在相关性,颈动脉斑块的范围越广泛冠状动脉扩张越严重。  相似文献   

9.
<正>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于彩红报告,在冠心病患者中,血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斑块越不稳定,血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浓度越高。在该研究中,血管内超声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病变处硬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的血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水平均低于软斑块,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冠脉斑块以软斑块为主,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斑块以硬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高危人群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踝-臂指数(ABI)的差异及其与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高危对象138例,分别做DSCT冠状动脉成像、baPWV、ABI和血液等检查,按DSCT结果分组后,观察baPWV及ABI与冠状动脉病变的支数、最大狭窄程度、斑块性质和钙化总积分的关系。结果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最大狭窄程度增多,baPWV(≥1400 cm/s)升高,ABI(〈0.9)则减少;baPWV随软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块和钙化总积分增多呈逐级升高趋势,最高积分与最低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的ABI分别较软斑块组和阴性组明显减少,最低组与最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aPWV和ABI是反映动脉硬化较好的指标,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早期诊断、病变程度和危险分层的评估参数,联合DSCT可提高对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稳定性、易损斑块的识别,对防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风险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对43例经64排螺旋CT冠脉CTA检测出的粥样斑块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口服,6个月后复查粥样斑块情况。结果:43例患者有119支冠状动脉存在132个粥样斑块,治疗后各种斑块大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脂质斑块下降幅度16.4%,纤维斑块下降幅度8.1%,混合斑块下降幅度10.7%,而钙化斑块下降幅度不明显。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逆转或稳定冠脉粥样斑块,从而降低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64排螺旋CT可定量评价粥样斑块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多项国内外大型临床循证医学试验证实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他汀类药物可以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减少斑块继发性病变,从而降低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同时近年来研究结果已证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一个独立的心血管疾病预测因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我们旨在探讨短期大剂量辛伐他汀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非冠心病组100例,冠心病组100例,其中单支病变组32例,二支病变组33例,三支病变组35例,比较冠心病组(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三组)与非冠心病组间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冠状动脉造影评分。结果冠心病组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较非冠心病组明显高(P<0.05);二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较单支病变组明显高(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斑块积分呈正相关性,Gensini冠状动脉造影评分与IMT、斑块积分成正相关性(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成显著正相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增强而加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60例可疑非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冠心病43例,无冠状动脉病变17例.同时超声检查颈、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者颈、股动脉的IMT和斑块发生率高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P<0.05),其粥样硬化的程度与冠心病的发生呈正相关.对左、右颈动脉和左、右股动脉的IMT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进行秩和检验,相关系数分别为0.466、0.312、0.273、0.378;颈、股动脉斑块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相关系数分别为0.823、0.738.颈、股动脉斑块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0.47%和76.47%以及53.49%、70.59%.结论 外周动脉IMT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灵敏度较高;但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灵敏度较低;外周动脉斑块预测血管病变支数的灵敏度较高,对非心肌梗死冠心病多支病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冠心病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供应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心脏血供不足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主要是指粥样硬化的斑块堆积在冠状动脉内膜上,使冠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心肌血流量减少、供氧  相似文献   

16.
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急性狭窄或闭塞是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炎症贯穿于斑块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最近的研究表明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LGF)同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相关,代表斑块的不稳定性,PLGF水平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的预后相关,可以作为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并且同恢复期左室功能改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7(IL-17)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表达及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从36例尸检标本中获得48个冠状动脉蜡块标本,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5例,非急性心肌梗死的粥样硬化冠状动脉21例,由组织病理学分为稳定型(21个)和不稳定型(27个)斑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测定巨噬细胞(CD68)、平滑肌细胞(α-actin)、IL-17及VEGF在冠状动脉局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IL-17和VEGF在血管内膜及中膜均有表达,IL-17在巨噬细胞及泡沫细胞处表达最明显,IL-17阳性细胞见于斑块处的巨噬细胞、泡沫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中膜平滑肌细胞胞浆。VEGF和IL-17在不稳定型斑块内膜及中膜的表达均明显强于稳定型斑块(P<0.05)。在不稳定型斑块处内膜IL-17与VEGF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684,P<0.001)。结论IL-17及VEGF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局部有表达,在不稳定型斑块的表达明显高于稳定型斑块,与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IL-17在粥样斑块的表达与VEGF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320-SCTCA)对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早期筛查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总医院保健一部2010年12月~2012年2月收治的53例拟诊SMI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320-S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狭窄、区分高危斑块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方面的指标。结果 53例患者同时行320-S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得出320-SCTCA诊断SM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2.37%、94.28%、100%。从53例285支冠状动脉中共检测出146个(51.2%)斑块,其中非钙化斑块39个(26.7%),钙化斑块46个(31.5%)。结论 320-SCTCA对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SMI人群的早期筛查,可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区分斑块性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颈动脉斑块与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系,分析患者的相关预后.方法:入选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153例,根据是否合并颈动脉斑块分为颈动脉斑块组104例与非颈动脉斑块组49例.观察两组患者心功能不全、合并休克、猝死、恶性心律失常及一般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合并颈动脉斑块组心功能不全、合并休克、猝死、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预后差.结论:颈动脉斑块与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良预后呈正相关,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CT特征与血清脂蛋白(a)[LP(a)]、脂联素(ADP)、五聚素3(PTX3)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102例CHD患者作为观察组,均采用128层螺旋CT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4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对比两组血清LP(a)、ADP、PTX3水平。比较CT特征中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CT值)患者血清LP(a)、ADP、PTX3水平,分析血清LP(a)、ADP、PTX3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的相关性。结果 102例CHD患者的CT特征:轻度狭窄34例,中度狭窄42例,重度狭窄21例,闭塞5例;软斑块40例,钙化斑块34例,混合斑块28例。观察组血清LP(a)、PTX3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ADP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LP(a)、PTX3水平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增加呈升高趋势,ADP水平呈降低趋势(P<0.05);血清LP(a)(r=0.681)、PTX3(r=0.730)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ADP(r=-0.646)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P<0.05);混合斑块患者血清LP(a)、PTX3水平高于钙化斑块、软斑块患者,ADP水平低于钙化斑块、软斑块患者(P<0.05);血清LP(a)(r=0.790)、PTX3(r=0.844)与斑块性质呈正相关,ADP(r=-0.566)与斑块性质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LP(a)、ADP、PTX3与CHD患者CT特征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的重要生理病理改变因子,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