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华北地台北缘一个新的动物群—清河镇动物群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刘效良  王东方 《地质学报》1990,64(2):170-183,T003
在华北地台北缘内蒙地轴及胶辽台隆之上,发现原被划为太古代、元古代的地层与我国北方地槽区古生代早期温都尔庙群相同,为蛇绿岩套,在辽北称清河镇群。本文着重论述了在清河镇群的上部硅质岩中所发现的小壳化石。蛇绿岩套沿华北地台北缘东西延展近千公里,15个地点产小壳化石,层位稳定。文中描述了4类型,7属(其中5新属),10种(其中8新种,1新亚种),称清河镇动物群。动物化石特点是:壳体形态简单,个体小最长不超过4 mm,有明显的壳壁与壳饰,壳体等结构与我国南方梅树村动物群中某些属种的特点有可比性,但与梅树村期小壳化石不同的是门类单调,生态环境有明显差异,两个动物群可能同属早寒武世同一演化阶段,在不周地区并行发展的动物群。清河镇动物群的存在说明我国北部地槽区早古生代早期的一次重大生物事件。清河镇动物群将会对我国寒武纪动物群,生物地理区及华北地台北缘大地构造性质等一系列基础地质及找矿问题,产生新的认识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辽吉下二台群、呼兰群中昌图动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最近,在辽北—吉中下二台群、呼兰群中,发现了奥陶纪昌图动物群。昌图动物群与早寒武世清河镇动物群有密切的演化关系,化石得10属14种(其中3新属、9新种、2未定种)。昌图动物群的发现,对地层时代,奥陶纪生物地层,以及中朝扳块北侧构造地层地体地质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建造的磷块岩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根据我国南方震旦-寒武纪磷块岩的结构成因类型和形成阶段,将磷块岩划分为微粒磷块岩、颗粒磷块岩和壳粒磷块岩三大基本类型。其中壳粒磷块岩的最主要的结构组分是由微生物建造的磷酸盐壳粒组成的。笔者对壳粒磷块岩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在壳粒中发现六种形态的磷质微生物(化石):(1)管状微生物;(2)杆状微生物;(3)纤维状微生物;(4)球状微生物;(5)灌丛状微生物;(6)三射状微生物。  相似文献   

4.
陕西宁强梅树村阶瓶状微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芳  张录易 《地质论评》1995,41(4):355-362
本文报道的瓶状微化石,发现于陕西宁强宽川铺袁家坪剖面,化石产出层位为下寒武统梅树村阶下部小壳化石带,所获微化石数量颇为丰富,囊壳甚小并业经碳化。袁家坪瓶状微化石群的发现,填补了梅树村阶下部此类化石的空白,进一步表明发生于晚前寒武纪的该类具瓶状囊壳的微动物群,曾延入寒早期的事实,现有微化石化碳质保存,为探讨其囊壳原始物质组成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陕西新元古代末期奇异骨骼化石新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洪  张录易  谢从瑞 《地球学报》2002,23(5):387-394
陕西宁强新元古代末期灯影组高家山段上部发现与Cloudina,Sinotubulites等管状动物骨骼化石共生的大量微体奇异骨骼化石,其中的一些似与寒武纪早期的小壳化石有一定的亲缘,如形态奇特的铆钉状化石、腹足类化石等,证实寒武纪与前寒武纪生物界之间存在明显的连续性;奇异骨骼与陡山沱期生物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如一些分枝的管状化石,这一化石组合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该组合包含了可能的矿化后生藻类(具各种分枝类型)、矿化的蓝绿藻类化石等。种种迹象表明,在新元古代末期整个生物界发生了一次强烈的生物矿化事件,这一发现弥补了国内外新元古代末期矿化后生植物资料的空缺;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所展示的球状化石由于形态多样,数量众多,内部结构各异,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望在后生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6.
在漫长的前寒武纪,存在若干谜一样的问题,如叠层石的生长机理、臼齿状构造的成因、白云岩的形成机制和宏观藻类化石的生物学属性及其分类归属等。宏观藻类化石是指那些肉眼可见的低等植物化石,因为与现代藻类的亲缘关系尚未完全确定,它们的生物学属性及其分类位置还存在较多的争议,所以宏观藻类化石成为一个"前寒武纪谜"。发现于天津蓟县剖面高于庄组第三段非叠层石灰岩(均一石灰岩)中的可能的实体宏观藻类化石,与成因还存在争议的臼齿状构造共生,包括球状丘尔藻、椭球状寿县藻、带状塔乌藻和豆荚状荚藻等4种类型,尤其以前两种居多,组成一个丘尔藻-寿县藻组合;这些多为球状体的化石,曾经被认为是臼齿状构造的一种,称为"球状臼齿状构造",但是,由于这些宏观藻类化石具有规则的形态、较为明显的可能的细胞显微结构,与充填臼齿状构造的方解石微亮晶形成明显的区别,不属于臼齿状构造;而且以实体化石产出,与多年来所描述的碳质压型化石又存在较大的区别;同时,该球状化石的中心部位硅化而边部为钙化体,也明显区别于一般的钙质结核、燧石结核、凝灰岩结核和气泡构造等。这些球状实体化石,要比H.J.Hofmann所报道的加拿大麦肯齐山小达尔群(Little Dal Group)的臼齿状构造灰岩中的实体宏观藻类化石的形成时代要老得多,有可能是最为古老的实体宏观藻类化石。高于庄组臼齿状构造灰岩中的实体宏观藻类化石,成为思考若干前寒武纪谜的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7.
早寒武世梅树村期小壳化石处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第一幕,对于揭示后生动物起源至关重要。对陕南宽川铺地区早寒武世早期宽川铺组第一个小壳化石组合带中发现的动物球状胚胎化石进行大量观察,发现了两枚Olivooides-like的新型动物胚胎化石。此类化石的胚胎表面并非Punctatus Emeiensis常见的密集分布的典型或非典型的尖刺状结构,而是呈基端具螺旋状环褶、末端较圆滑的锥状突起。新型动物卵的发现暗示了早寒武世梅树村期动物化石卵的多样性很可能发端于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纪。  相似文献   

8.
对‘清河镇动物群’和‘昌图动物群’的质疑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孟莪 《地质科学》1993,28(2):199-200
在《地质学报》64卷2期和66卷2期上发表有这两个‘动物群’的重要论文。在长期有争议的清河镇群和下二台群中发现小壳化石固然非同小可,但笔者拜读了两文后,却感到有些困惑与失望。图版所示两个动物群的绝大多数(如果不是全部的话!)看来不象是小壳化石,而是人工处理样品时所形成的假化石。如果依据这样的‘化石’来确定地层,将会带来极大的混乱。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疆古生代块体的亲缘关系和缝合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古生物资料,探讨新疆古生代相关块体的亲缘关系和缝合时代。①早古生代不同省区动物群先后多次入侵哈萨克斯坦板块,表明中、晚寒武世和晚奥陶世哈萨克斯坦板块靠近塔里木、中朝和华南—东南亚板块;早古生代其余时期它接近西伯利亚板块。②早古生代,伊犁地体与塔里木板块亲缘,因为它的寒武纪三叶虫属于东方动物群的东南型,奥陶纪笔石是真正的华南型,缺乏志留纪的Tuvaella群落。中、晚泥盆世,广泛分布于塔里木、华南—东南亚等板块的标志化石Stringo-cephalus、Yunnanella、Yunnanellina在该地体遁迹,说明中泥盆世之前它远离塔里木板块。早二叠世晚期,它接近哈萨克斯坦板块,导致安加拉植物群入侵。推测托克逊—雅满苏地体与伊犁地体有相似的经历。③北山地区与伊犁地体、塔里木板块库鲁  相似文献   

10.
陕西汉中地区南部扬子地台区震旦纪—寒武纪地层发育,是研究我国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的理想地点。本文记述了该区中部(城固县大盘、南郑县白玉等地)原上震旦统灯影组顶部灰岩中新发现的最早期骨骼动物群及所在地层的分布特征。动物群化石计有软舌螺类、似软舌螺类、球壳类、单板类、开腔骨类、管壳类、原牙形类、棒形骨类、锥石类、刺棒类、齿棒类和小盾类,主要为Anabarites—Protohertzina至Paragloborilus—Siphogonuchites组合带中的分子。同时描述了两类奇特的化石新属种Dentlavula trischa Li(gen、et sp、nov)和Clypecella hexinsis Li(gen、et sp、nov)。新化石产地的发现与研究不仅为区内划分地层,确定时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且填补了区内中部地区早寒武世早期在生物地层学上的空白。新属种的发现既丰富了当时生物界的内容,又为研究最早期骨骼动物群的产生及演化规律,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1.
清河镇动物群化石之否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允平 《地质科学》1994,29(2):175-185
在华北陆台北缘“发现”分布达二千公里早寒武世小亮化石带并建立了“清河镇动物群”的报道引起了地质学家们的普遍关注。随着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展开,相继又在太古代、元古代和古生代的高级变质岩石、糜棱岩、甚至火成岩岩石中发现了该动物群的“化石”.对上述“化石”及其与岩石标本的关系等多方面的综合研究结果证明,这些物体根本就不是化石,而是在用酸处理岩石样品时所形成的化学反应生成物。依据此类假化石进行地层时代划分及填图将会带来极大的混乱。  相似文献   

12.
In the Inner Mongolia axis and Jiaoliao anteclise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Platform.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strata formerly considered as Archaean and Proterozoic are in fact an ophiolite suitesimilar to the Early Palaeozoic Ondor Sum Group in the Northern Geosyncline region of China. The stratahave been named in northern Liaoning as the Qinghezhen Group. The emphasis of this paper i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simall shelly fossils found in the siliceous rocks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Qinghezhen Group. Thisophiolite suite stretches in an E-W direction for about 1000 km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Platform. in which 15 fossil localities with stable stratigraphic horizon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is paper. 4types. 7 genera (including 5 new ones) and 10 species (including 8 new ones and 1 new subspecies) aredescribed, which are 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as the Qinghezhen Faun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fossils are:shell form simple. the maximum length not exceeding 4 mm. with obvious shell wall and wall ornaments. TheQinghezhen Fauna is comparable in shell structure of some genera and species with the Meishucun Fauna inSouth China, but differs from the latter in having only monotonous fossil groups developed in a distinctly va-rie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two faunas may belong to the same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Early Cambrianbut have developed parallelly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existence of the Qinghezhen Fauna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biological event in the Early Cambrian in the Northern Geosyncline region of China. The discovery of theQinghezhen Fauna will bring new knowledge and profound influence to a series of problems on basic geologyand mineral deposit prospecting such as the Cambrian faunas. biogeographical povincialism in China and thegeotectonic features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Platform.  相似文献   

13.
The Ordovician Changtu Fauna is recently discovered in the Xia' ertai and Hulan Groups in northernLiaoning-central Jilin. The fauna, containing 10 genera and 14 species (including 3 new genera, 9 new speciesand an unidentified species), is closely related in evolution with the Early Cambrian Qinghezhen Fauna. Thediscovery of this fauna is significant to the study on the age of the strata, Ordovician biostratigraphy and ge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tectonostratigraphical terrane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ino-Korean plate.  相似文献   

14.
秦岭造山带主要疑难地层时代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区域与剖面地质调查, 结合古生物学、同位素年代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方法研究, 在秦岭主要疑难地层中发现了众多化石, 并获得一批同位素年代数据, 重新厘定了地层时代。在变质哑地层: 1)宽坪群中发现了奥陶纪化石; 2)耀岭河群和郧西群中发现石炭纪化石, 并测得相应同位素年龄; 3)三花石群中发现泥盆纪化石。在有争议地层碧口群中发现泥盆纪化石, 厘定其主体时代为泥盆纪; 在原划寒武-奥陶系洞河群中发现晚古生代化石, 更正了北大巴山腹地没有上古生界的普遍认识; 将南秦岭原志留系及相伴的下古生界厘定为于二叠纪末或三叠纪最终形成的增生杂岩带, 否定其为被动陆缘沉积地层。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四平南部1:5万半拉山门、石岭街、下二台子、叶赫站幅的吉林省境内区调,首次在经过修订的下二台群黄顶子组下部条带状硅质大理岩中,采获丰富的小壳化石,初步确定为3属6种,其中4新种。属于辽北地区新确立的清河镇动物群辐射演化而来的新的动物群。从而,为这套地层的划分对片、时代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佐证。  相似文献   

16.
清河镇群白砬子组之解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砬子组”为“清河镇群”(四合顺组、北大沟组、吴家堡子组、白砬子组)最顶部的一个组,主要分布于清河断裂带的南、北两侧,并因其含深水相“微体化石”而引起过讨论。新的地质调查成果证明:清河断裂带北“白砬子组”为钙质大理岩和碱性玄武岩(细碧岩)-二长安山岩-石英角斑岩岩石系列的变质火山岩,产震旦纪微古植物化石;清河断裂带南“白砬子组”为镁质大理岩、单陆屑石英(砂)岩和英安岩-流纹岩岩石系列的变质火山岩,变质变形作用均较西邻汎河地区中元古代地层强,而且未发现后者所产之叠层石及微古植物,地质时代可暂推定为古元古代。这表明清河断裂带南、北白砬子组为不同大地构造单元、不同性质、不同时期沉积盆地中由不同物质组成的岩石地层,暂可分别以芦家堡子岩组和西保安岩组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商都白云鄂博群小壳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谭励可  石铁铮 《地质论评》2000,46(6):573-583
根据研究清河镇化石群提供的信息,在内蒙古商都五道湾地区白云鄂博群阿牙登组下部首次发现梅树村阶小壳动物化石,内含软舌螺类、似软舌螺类、齿形壳类、棱壳类、卡门壳类等8属8种(含1相似种,2未定种)及大量海绵骨针,共计2000余件。确定白云鄂博群的地质时代为震旦纪一寒武(奥陶)纪。再次证明了清河镇化石群的存在;验证了氢氟酸法是提取浅变碳酸盐岩中化石的有效方法;并提出加里东褶皱带的新设想。  相似文献   

18.
桑隆康 《地球科学》1991,16(6):651-659
  相似文献   

19.
北秦岭晚古生代海槽与华北陆块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召柿树园组发现晚古生代孢子化石,证实存在北秦岭晚古生代海槽。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对接,导致华北陆块北缘自早石炭世接受海侵,海水由北向南侵进,注入北秦岭海槽。中石炭世—二叠纪在华北陆块沉积盆地内形成由北向南穿时,由下而上演化的陆表海—三角洲—河湖相沉积体系,伴随沼泽化和泥炭化,形成由北向南穿时的煤层。  相似文献   

20.
我国西北地区由不同地体组成,构造运动复杂。由于缺乏充分的古生物学证据,古生物区系的识别和归属一直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依据各类动物群特征的分析,较详细地探讨了我国祁连和秦岭地区相关地层区中-晚寒武世和奥陶纪动物群的性质及其古生物类型的归属,确定了过渡型动物群在祁连和秦岭地区的大体分布范围。同时,结合地球动力学和古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分析,探讨了导致在祁连和秦岭地区中-晚寒武世和奥陶纪时存在着与华南相似过渡类型动物群的两种可能原因。一种可能是中-晚寒武世和奥陶纪时塔里木板块位于扬子板块西边,中朝板块位于扬子板块之北,祁连和秦岭可能位于扬子和塔里木板块之间,存在与华南及华北动物群交流的基本条件,产生了大体相近的动物群。另一种可能是中-晚寒武世和奥陶纪时祁连和秦岭地区存在一些原位于扬子板块北部边缘的地体,在这些沿扬子板块北缘分布的地体上发育了与南部边缘相似的生物群或生物类型。中生代之前,沿扬子板块主体和北部边缘地体之间的走滑活动,可能使扬子板块主体向东移动了几百公里,而其边缘那些属于祁连和秦岭的地体向东移动的幅度不大,从而造成现今祁连和秦岭地区存在与扬子板块东南部地区大体相似的具过渡性质的生物群或生物类型,而扬子板块北部边缘又缺少边缘过渡相带的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