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字是用法较复杂的文言虚词。本文归纳、总结了《孟子》中“以”的用法,“以”用法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介宾词组。做连词与“而”字的区别与联系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孟子》中的“之”字可以记录不同的语法单位:1、能够独立运用的词;2、用于人名的结构单位。“之”记录的词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实词“之”包括名词和动词;虚词“之”包括连词、代词和助词,其中以助词的用法较为复杂。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作为构成语素的音节、语素、名词和助词;不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本文着重于对《孟子》中“之”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试图展示出《孟子》中“之”的语法体系及其语法功能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3.
《孟子》中的“之”字可以记录不同的语法单位:1.能够独立运有的词;2.用于人名的结构单位。“之”记录的词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实词“之”包括名词和动词;虚词“之”包括连词,代词和助词,其中以助词的用法较为复杂,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作为构成语素的音节,语素,名词和助词,不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本文着重于对《孟子》中“之”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试图展示出《孟子》中“之”的语法体系及其语法功能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论衡》一书中,“之”字一共出现了5108次,主要为动词、代词、助词和固定用法等几类。从“之”的语法功能来看,带“之”的结构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谓语等,还可作复句的分句,表转折、原因或条件等。此外,“之”字还可以作为语气词、衬音助词等使用。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中的“将”字语义和用法呈多样化,与明末白话小说《三言二拍》和现代汉语中的“将”字用法有不同之处,分析研究这些异同,找寻出“将”字从古代汉语的动词向现代汉语的介词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在《大学英语》第三册中有这样一段对话:——Youarearrested!——Butwhatfor?许多学生对whatfor的用法感到不解.其实我们经常遇到这种结构,如:andhow,sowhat,beatsme等.这些就是常说的合法的片语句(sentencefragments),又称之为不完全句(minorsentence),无定形句(morphoussentence)或无动词句(verblesssentence)等.它和学生平时写作中犯的那种无效片语(ineffectivesentencefragments)有本质区别.本文作者探讨有效片语的形式、表达效果、使用范围等.1 片语在形式上是一种特殊的省略句片语是把英语中本不能构成句子的词、词组或分句第一个字…  相似文献   

7.
郭锡良先生《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是对古汉语虚词进行个案研究的一篇力作,但中对甲骨,金中“于”字用法的归纳还有可补之处,喻遂生师据此作《甲骨介词“于”用法补议》,对甲骨“于”字的用法做了详细的补充。此对西周金“于”的用法做以下补充;于带谓词宾语;于引进时间;于字结构的状语用法;于字结构的连用,另附于的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8.
《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中的“以”字 ,学者大多解作“在”、“于”。笔者对《左传》中“以”字引介动作行为的时间的用法进行了调查 ,对“以 表事件的名词短语”的例句进行了分析 ,归纳其特点 ,论证了此处“以”的实际意义 ,进而从语义学角度对表事件的名词短语包含的时间因素与时间名词证明进行了区分 ,从而证明“以条之役生大子 ,……其弟以千亩之战生”的“以”字不能解作“在”、“于”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归纳了《史记》中双宾动词进入“于”字结构和“以”字结构的规律、原因以及“于”、“以”在句式中的作用。“于”、“以”的使用既和动词有关,也和句子强调的重点有关,同时“于”字还可以用来区分直接宾语和问接宾语的界限。  相似文献   

10.
《诗经》是西周至春秋时期重要的语言材料,从汉语语法研究的角度来说,它对研究当时的语法现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章以《诗》全部“且”字用例为基本材料,对其中“且”字的用法作定性定量的考察分析,描绘《诗经》中“且”字的使用状况,为研究虚词“且”的用法及变化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1.
“以”字是古汉语中用法非常灵活的一个介词,《文通》主要从搭配功能的角度对其作了系统而细致的分析。既有对“以”字的语法特点也有对“以”的宾语前置和省略等方面的研究。《文通》对“以”字的讨论,既有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批判继承,又有所发展、创新,并且对后人也多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主要就《史记》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比较典型的几类“是”字用法进行描写,分别从这些用法的构成成分、语法功能等方面对其进行分类,比较分析以理清汉语词汇“是”的历史发展概貌。  相似文献   

13.
“归”字在《诗经》中的含义是相当丰富的,仅于归、归宁、大归三词就表现了妇女出嫁、回娘家、被遣的几种生活状态。对“归”字的不同理解也会造成对《诗经》文本的不同解读。本文试以《邶风·匏有苦叶》、《邶风·燕燕》和《豳风·七月》为例,对其中“归”字的几种约定俗成用法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4.
在对《论语》和《孟子》中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进行细致研究的基础上,论证了二者的异同。指出从《论语》到《孟子》,名词性称谓的意义和用法都有所发展,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认为《孟子》时代的称谓礼仪已经发展得比《论语》时代更为严格,更多限制。  相似文献   

15.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梁惠王上》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章。《孟子》一书主要记述了孟子游说各国诸候的言行和同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其文虽然尚未脱离语录体,但比《论语》有很大发展。内容的广泛、主题的集中、逻辑推理的严密,都是《论语》所不能比拟的。孟子在先秦诸子中,尤以善辩著称。说理畅达,辞锋犀利,气势充沛,大有不可阻挡之势,极富有鼓动性和说服力。《齐桓晋文之事》一文,通过孟子和齐宣王的一席对话,驳斥了齐宣王的图霸大欲,使齐宣王接受了他的意见,自愿受教,从而集中地宣扬了他的“保民而王”的“仁政”王道”主张。孟子提倡“保民”,反对害民;提倡“王道”,反对霸道;提倡“仁政”,反对暴政,在人民遭受荼毒的战国时代,也不无积极意义。但保民只是手段,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使之得以“王”天下,才是目的。这里,我们粗略地分析一下齐宣王和孟子的形象内涵。  相似文献   

16.
《孟子》中“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一句的“舍”字,历来注家没有给它一个恰当圆通的解释。本文认为“舍”应解作“止息”(停止),这是它的常用意义之一。“舍”与“皆”之间应以一读断开.不应连文。  相似文献   

17.
“得”字在现代汉语和永新方言中,含义和用法上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词(或语素)。本文通过现代汉语和永新方言相应“得”字的比较,探寻它在二者间的共性和差异,从一个角度比较现代汉语与永新方言的关系。本文比较的范围以永新方言“得”字的含义和用法为准,凡是永新方言中所不具有的含义和用法,只列出,不讨论。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料大都来自《现代汉语八百词》和《现代汉语动词》。  相似文献   

18.
《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唯心主义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的总集。南宋朱喜把它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经典之一、唐宋八大家的韩愈相当推崇盂轲,说“孟轲好辩,孔道以明。”八大家的苏洵生平尤其喜欢《孟子》,据传他曾端坐读之七八年,在《上欧阳内翰书》中称赞《孟子》“语约而意尽,不为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  相似文献   

19.
“所”字在古代汉语法语教学中是个难点,在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中也较复杂。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试图从“所”字用法古今沿革的历史轨迹中,找出某些继承和发展的线索。管陋之见,谨述如下:一首先,谈谈“所”字用法古今沿革基本一致的方面。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所,伐木声也,从斤,户声。〈诗〉曰:‘伐木所所’,疏举切。”清段玉裁在  相似文献   

20.
回环是用回旋往复的语句形式构成的辞格。若以层次为划分标准,回环可分为三类。一、单回环(一个层次),指一个句子或短语形成首尾回环的格式,如“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此格式以四字句为多。二、双回环(两个层次),指在一对短语或句子中造成词序颠倒的回环格式,例如“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包身工》)句中回环部分第一句的首字与尾字颠倒为第二句的尾字与首字,回曲如环。三、三回环(三个层次),这种格式由三个分句或短语组成,中间的分句或短语往往起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例如“猪多肥多,肥多粮多,粮多猪多”。第二句的“肥多”承前。“粮多”启后,使短语“猪多”首尾环合。若以组织形式为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