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髁突颈部骨折时进行髁突-翼外肌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的适应证、手术方法 及术后效果。方法 对髁突颈部骨折出现髁头脱位突破关节囊、髁突和髁突颈下骨折移位成角大于30°~45°、下颌支垂直高度降低超过4~5 mm的骨折患者,采用耳屏前绕耳轮脚向上后耳颅沟切口,行翼外肌-髁突肌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方法 治疗。术后1、3、6个月复诊,检查面型、开口度、开口型、牙合关系、咀嚼力、面神经功能,三维CT重建上下颌骨,根据临床和影像学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1月,所有患者面型对称、牙合关系好、开口度均较术前增大;无骨折移位、患侧咀嚼力减弱、8例额纹变浅。3月后,所有病例面型对称、开口度≥3.5 cm、开口型无偏斜、骨折一期愈合、髁突表面未见骨质吸收、面神经瘫痪症状恢复、双侧咬合力对称。6月后观察所有项目同术后3月。结论 髁突骨折经耳屏前后上绕耳轮脚切口,能较好的保护颞下颌关节区相关血管神经;对髁突颈部骨折行翼外肌-髁突解剖结构开放性复位内固定,是一种恢复解剖形态和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 ,在术后3月内可判定其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髁突骨折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和并发症的发生因素。方法:回顾分析5年来采用手术治疗的116例髁突骨折病例的临床资料,分别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髁突摘除术,随访3个月至3年,复查内容包括患者咬合关系、开口度、开口型、神经损伤、颞下颌关节症状、面型和X线检查。结果:外形和功能均显著恢复,113例咬合关系恢复正常,占97.4%;115例张口度恢复正常,占99.1%;X线复查髁突骨折解剖复位率94.8%;15例儿童患者恢复良好,无下颌骨发育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坚强内固定技术是治疗髁突骨折的较好方法,严重移位或脱位的儿童髁颈和髁颈下骨折应采用可吸收接骨板进行内固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颌骨髁突颈骨折翼外肌-髁突解剖复位内固定新入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60例(73侧)髁突颈骨折行耳屏前绕耳轮脚切口,向前下沿外耳道前缘颞下颌韧带关节囊表面将覆盖在关节表面的腮腺上极翻起,向前牵拉腮腺组织,不用显露耳颞神经、颞浅血管及面神经,显露颞下颌韧带和关节囊;在直视下寻找移位的髁突,将翼外肌-髁突解剖复位坚固内固定。术后1、3、6月复诊。结果术后3月,所有局部伤口耳轮脚上切口隐蔽仅见耳屏前愈合线、面型对称、开口度≥3.5cm、开口型无偏斜、关系好、骨折一期愈合、髁突表面未见骨质吸收、面神经瘫痪症状恢复、双侧咬合力对称、伤口愈合线隐蔽。结论髁突颈骨折经耳屏前后上绕耳轮脚切口,切口隐蔽,能较好的保护颞下颌关节区相关血管神经;对髁突颈部骨折行翼外肌-髁突解剖结构开放性复位内固定,是一种恢复解剖形态和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在术后3月内可判定其效果。  相似文献   

4.
24例髁突骨折经下颌后进路行坚强内固定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介绍发生于髁突颈和髁颈以下髁突骨折用小型钛板经下颌后进路行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术的方法和经验。方法:发生于髁突颈和髁颈以下骨折24例30侧,经下颌后进路以小型钛板行坚强内固定术。术后3~6个月后复查并评价疗效,复查内容包括:张口度、张口型、咬合关系、X线表现、面神经损伤情况。结果:张口度较术前明显增大,张口型偏移明显改善,错牙合3例,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2例。X线检查:髁突骨折复位良好,髁突无移位。结论:下颌后进路是一种治疗髁突颈和髁颈以下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颌骨髁突骨折坚强内固定术的手术适应证与技术要点。方法:对开放复位坚强内固定手术治疗的92例髁突骨折患者手术前后仔细记录面形、张口受限、面神经损伤及殆关系紊乱情况,手术前后X线曲面断层片对照骨折复位与愈合殆状况。结果:髁突骨折X线复查骨折解剖复位率达94.9%,张口受限3例,错殆1例,钛板断裂1例,面神经暂时性损伤8例。结论:成人髁突骨折明显移位者应用微型钛板内固定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髁突游离回植术治疗重度移位髁突骨折的适应证、固定方法及疗效。方法:对43例、56侧严重移位的髁突骨折进行了移位角度、移位程度及翼外肌附丽情况测量,43例均施行髁突游离回植术,固定方法分别为钢丝骨间固定、小型钛板固定及横向拉力螺钉固定;观察时间6个月;采取临床标准(切口感染、开口度、咬合关系、中线偏移、面神经损伤、咀嚼疼痛等情况)和影像学检查评价治疗成功率、分析疗效,研究所选固定方法的优缺点。结果:髁突游离回植治疗重度移位的髁突骨折成功率高达98.2%;固定方法以小型钛板固定及横向拉力螺钉固定更加可靠、简捷,术后移位小,咬合关系好。56侧中仅有2侧有轻微的面神经损伤,2例咬合轻度错位。结论:髁突游离回植术治疗重度移位髁突骨折成功率高,疗效较佳,适用于有严重移位的髁突骨折。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利用特制巾钳辅助复位,治疗高位髁突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8例高位髁突骨折患者经耳前进路行髁突解剖复位,术中保留骨折端的翼外肌附着,用微型钛板及螺钉固定,6个月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估和影像学观察。结果2例患者出现轻度开口受限,1例出现开口偏斜,3例出现关节弹响。术后6个月临床评价治愈率达78.6%,影像学评价治愈率达92.8%。结论利用特制巾钳进行髁突高位骨折解剖复位,避免了术后髁突吸收及畸形改变,有利于颞下颌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小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陈旧性髁状突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观察陈旧性髁状突骨折手术切开复位固定的疗效。方法 对 2 1例保守治疗失败、6例延误治疗的陈旧性髁状突骨折 ,采取耳前切口切开复位小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结果 经过治疗的 2 7例陈旧性髁状突骨折 ,创口均甲级愈合 ,张口度恢复 ,咬合关系改善 ,钛板无松动、移位和排异反应 ,无颞下颌关节强直发生。结论 小钛板坚强内固定是治疗陈旧性髁状突骨折的可靠方法 ,对髁状突明显移位或脱位的骨折宜及早实行手术切开复位固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分析可吸收钉板在下颌骨髁突骨折中的应用,探讨其在髁突骨折治疗中的适应证、操作难点及注意事项。 方法 2012年7月至2018年6月,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创伤与颞下颌关节外科应用可吸收钉板固定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82例(共106侧),其中髁突高位矢状骨折46侧,中位髁颈骨折26侧,低位髁颈下骨折34侧。髁头及髁颈骨折复位术均经耳屏前径路;髁颈下骨折复位术中,多数经耳屏前径路及颌下径路。髁突高位矢状骨折复位后以1~2枚可吸收长螺钉固定,髁颈及髁颈下骨折以2块可吸收板固定。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未诉明显不适,面型基本对称,面部肌肉运动正常,咬合对位良好,开口度恢复,未见明显排斥反应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可吸收钉板可应用于髁突高位矢状骨折、中位髁颈骨折、低位髁颈下骨折的开放复位内固定。应用可吸收钉板固定髁突骨较钛板钛钉复杂,需熟练掌握合适的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
髁突骨折解剖复位及小型接骨板坚强内固定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目的 探讨髁突骨折解剖复位和小型接骨板坚强内固定的技术要点和并发症的发生因素。方法 髁突骨折72例97侧(单侧47例,双侧25例)。陈旧性骨折12例,髁颈和髁颈下骨折81例,移位和脱位骨折90例。8侧未手术,7侧髁突摘除,6侧升支垂直截骨间接复位,76侧直接复位。59侧单板固定,21侧双板固定,2侧螺钉穿接固定,有22侧髁突呈游离再植,68例经颌后入路,21侧经耳屏前入路。术后1~3个月复查9例,3~6个月36例,6个月以上27例,复查内容包括骨折复位准确性、固定稳定性、骨折愈合改建,伤口愈合、面型、he关系、下颌运动、关节症状、神经损伤。结果 感染2侧,错he2例,假关节2侧,接骨板断裂3侧,接骨板变形2侧,骨折块再移位7侧,髁突吸收6侧,张口受限7例,关节疼痛5侧,关节杂音5侧,面神经损伤9例。并发症发生率33%(24/72例),排除医源性因素后的并发症率14%(10/72例)。结论 切开复位及小型接骨板坚强内固定是治疗髁颈和髁颈下移位及脱位骨折的效方法,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再植是治疗髁突陈旧性骨折的可选择方法。低位髁颈和髁颈下骨折应采用颌后入路,接骨板应沿后外缘作张力带固定,髁颈下严重移位和陈旧性骨折需在髁颈前或乙状切迹处增加补偿固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双板坚固内固定在下颌骨髁突骨折手术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 对28例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行2块钛板坚固内固定术,术后随访拍摄全景片或三维CT,对患者的咬合关系、张口度、张口型、钛板及骨折情况等进行评价。结果 28例患者术后骨折固位良好;咬合关系、张口度、张口型恢复正常;无1例出现钛板变形或断裂、骨折移位;2例出现面神经轻度瘫痪,予以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后,3月内恢复正常;2例术后1月出现颞颌关节弹响,取出钛板后好转。结论 双板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髁突骨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位髁状突骨折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材料的选择。方法:选择25例低位髁状突骨折患者,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及钛板内固定。结果:全部伤口一期愈合,经观察3~6个月骨折端对合良好,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各种手术入路均有其优缺点,解剖面神经入路,尤其对斜线型低位骨折效果更佳,小型钛板内固定效果优于微型钛板内固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髁突多发性骨折后,微型钛板内固定的疗效。方法:8例11侧髁突多发性骨折病例,术中将多发性骨折的髁突1.0cm以上的骨折片复位,微型钛板固定,基本恢复解剖形态。结果:本组病例术后张口度基本正常,前伸运动、侧向运动无障碍,咬合关系基本正常。结论:微型钛板内固定可有效的治疗髁突多发性骨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手术切开复位坚固内固定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5例髁突中低位骨折病例施行开放复位行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前后张口度、面神经损伤及咬合关系恢复情况及术后颞颌关节功能状况,手术前后全颌曲面断层片及CT对比骨折复位与愈合状况.结果:所有患者张口度均>3 cm,咬合关系良好.关节区疼痛和弹响2例,面神经暂时性损伤4例.影像学检查显示髁突外形良好.结论:髁突中低位骨折明显移位者应用微型钛板内固定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治疗髁突颈部骨折的手术入路。方法:通过改良的耳周小切口,经腮腺入路,对31例36侧髁突骨折行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术后随访3个月,从患者的开口度、咬合关系、面神经功能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进行疗效分析。结果:31例患者中,2例出现暂时性面神经功能不全,所有患者均咬合关系良好,张口度最大者4.8 cm,最小者3.0 cm,平均张口度4.0 cm,无张口偏斜。术后3个月CT显示所有患者髁突均完全解剖复位。结论:较之传统手术切口,改良的腮腺入路切口隐蔽,手术创伤小,利于面神经保护,且能达到髁突骨折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