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分析了2009年2月20日柯坪5.2级地震前柯坪块体地震活动和前兆异常。柯坪5.2级地震前5、6级地震异常平静,4级地震平静达到了“十五”项目总结的异常指标,且震前1个半月2级以上地震“成片”向震中附近地区迁移;震前乌什水管仪、阿合奇地倾斜和巴楚土层应力存在不同程度的中短期异常和临震异常。  相似文献   

2.
聂晓红  王琼 《中国地震》2014,30(2):208-218
介绍了2014 年于田MS7. 3 地震周围地质构造背景,研究分析了MS7. 3 地震前新疆地区中小地震活动状态以及区域地震活动图像特征,并与2008 年于田MS7. 3 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本次于田MS7. 3 地震前2 ~ 3 年新疆地区处于中强地震连发活动状态,震前出现明显的3、4 级地震平静状态;②MS7. 3 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存在中短期异常特征,即MS7. 3 地震前3 年,阿尔金地震带及震源区周围5 级以上地震活动增强显著,而震源区东侧440km 范围内4 级地震出现长达5 年的平静状态;MS7. 3 地震前半年,震区附近出现了3、4 级地震孕震空区和近乎共轭分布的3、4 级地震密集条带异常图像;③本次MS7. 3 地震前,新疆地区中强地震活动状态、中小地震活动异常图像均与2008 年于田地震前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这可能与2 次7 级地震的孕震环境存在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3.
2009年新疆柯坪块体3次5级地震前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2009年柯坪块体3次5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和前兆观测结果表明:3次5级地震前,柯坪块体存在5级地震平静的长期异常,4级地震多次平静、增强交替活动的中期异常,小震集中活动的短期异常;地震发生的短临阶段,震中附近的阿合奇地震台地倾斜、乌什地震台水管倾斜仪及地磁、地电和巴楚地应力存在不同程度的短临异常。参考汶川地震,有关专家对地震预报和震前异常的新思考和新认识,结合3次5级地震的类型和错断方式,分析震前小震活动和前兆异常,并对震前地震活动和前兆异常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分析2013年云南洱源5.5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发现地震前震中附近长达8个月M≥3.0地震平静,云南地区2013年2月4级地震连发,在震前一个半月内快速形成M≥3.0地震条带,地震当天在震中东北方距离约30 km处发生前震序列.结果表明,洱源地震的孕育、发生与大区域应力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5.
系统梳理2020年6月26日新疆于田6.4级地震构造背景,总结分析余震序列参数演化特征和震前有关异常现象及其预测效能。初步结果如下:①于田6.4级地震发生在黑石北湖断裂附近,主震震源机制显示为张性破裂;②本次地震前原震区发生一次MS 4.6前震,主震后余震相对丰富,构成"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震后2个月序列b值为0.71,h值为1.73;③震前震中附近出现准周期活动、地震平静、中源地震影响、多方法组合、垂直摆倾斜和GNSS等中期和短期异常,可能与本次地震的发生存在一定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2013年12月1日新疆柯坪MS5.3地震基本参数、震源机制解、地震序列特征,分析了震前、震中及相邻构造区地震活动特征以及200 km范围内定点前兆异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本次地震发生在柯坪断裂,震源断错类型为兼左旋走滑分量的逆断类型;(2)该地震序列为主余型,余震衰减快且呈北东向展布;(3)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有2~4级地震嵌套平静、柯坪块体4级地震平静、3级地震条带、普昌断裂中等地震异常增强区和地震学参数;(4)定点前兆观测资料主要异常特征以突变为主。除哈拉峻钻孔倾斜外,其他定点前兆观测异常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由近及远、向震中外围迁移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2005年2月15日乌什6.3级地震前乌什地区的地震活动和前兆异常。乌什6.3级地震前,乌什-柯坪地区中小地震活动有明显的增强-平静过程,符合柯坪块体6级地震轮回规律。研究表明,震前乌什附近地区有5项地震学参数空间扫描和5项地震学参数时间进程存在中短期异常,且存在阿合奇台地倾斜EW分量年变形态改变、固体潮汐畸变和巴楚地应力观测值大幅度波动等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乌什-阿图什地震危险区所处的柯坪块体地震时空活动特点:6级以上地震均沿块体边缘分布;6级地震时序分布不均匀,空间分布表现出轮回特征;6级地震前4级地震平静较为普遍,相关构造带以增强-平静为主要特征;响应地震的地点指示意义较为明确。文中还对危险区异常判定及2009年块体3次5级地震异常跟踪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2004年9月17日阳江4.9级地震概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4年9月17日广东阳江发生了4.9级地震,从地震序列、震中位置及等震线分布判断本次4.9级地震仍属1969年阳江6.4级地震"老"震区的晚期地震活动,与该区已发生的4~5级地震序列活动类似,具有前期余震频度、强度衰减快的特点.宏观调查及震源机制证实平冈断裂是此次4.9级地震的主要控震和发震构造.震前曾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前兆异常,但地震学异常不显著,震前中小地震活动未出现异常活跃或异常平静.  相似文献   

10.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薛艳  刘杰  梅世蓉  宋治平 《地震学报》2009,31(6):606-619
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地震活动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汶川地震前38a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形成5级地震背景空区,震前6.5a形成ML4.0地震孕震空区,震前1a孕震空区内部及其两端相继发生多次ML4.0—5.0地震,空区缩小;②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2001年以来处于大震活跃时段,而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水平非常低,出现非常显著的7级、6级和5级地震平静;③南北地震带7级以上地震在时间上具有准周期特征,空间上存在由南向北迁移的特点,汶川地震的发生符合这一规律;④1998年以来南北地震带中段为7级地震空段,汶川地震就发生该空段内;⑤2003年云南大姚地震后,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显著增强,且在中、南段形成4.6级以上地震环形分布,四川及其附近表现为异常平静,同时震群活动显著,且在4.6级地震平静区内形成震群空区,汶川地震就发生震群空区的边缘,震前8个月,震群频度出现高值异常;⑥汶川地震前7个月,青藏块体大范围ML≥4.0地震平静103d,2008年1月13日以后平静区逐渐解体,至汶川地震前4级地震平静区缩小到巴颜喀拉地块,汶川地震就发生在巴颜喀拉地块的东边界带上,汶川地震前3 个多月,孕震空区内部出现NW走向的3级地震条带,与龙门山断裂带斜交.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2011年8月11日新疆阿图什、伽师交界5.8级地震基本参数、地震序列特征,分析了震前震区周围及相邻构造区地震活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5.8级地震发生在柯坪断裂,震源断错类型为逆冲型;(2)该地震序列为主.余型,余震衰减较快;(3)地震活动表明震前存在4级地震围空、地震平静、中等地震增强、地震学参数时间扫描异常等中期异常和小震群活动短期异常。  相似文献   

12.
李瑞  杨磊  赵磊  丁宇  孙小旭  陈丽 《内陆地震》2020,(1):95-102
针对新疆伽师M S6.4地震,利用多期重复流动重力观测数据并结合地震地质资料分析和研究此次地震前重力异常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最新观测的半年尺度零值线附近,两年累计变化量达到-100×10-8 m·s-2,2018年4月观测的半年尺度重力场变化形成了以巴楚—阿图什为长半轴的椭圆形重力异常低值异常区,长半轴与柯坪断裂带走向一致。  相似文献   

13.
利用此次伽师地震序列震相数据,通过走时曲线得到震源区的初始一维速度模型。结合此速度模型,利用单纯形法测定了新疆伽师M S6.4地震参数。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伽师地震和M L≥1.8的297次余震事件进行了重新定位,得到结论:①伽师M S6.4地震参数为39.841°N、77.151°E、深度14.4 km。②伽师地震的破裂是非均匀、迁移的。主、余震整体分布呈“T”字型展布,主震位于“T”字底部,“T”字的横长竖短,多数余震向主震的正北方向延伸,余震整体呈近东西方向展布,东西方向长约40 km,南北方向长约20 km。前震、主震发生在震源区近南面的隐伏断层,可能是受塔里木盆地的阻碍,余震并没有向南发展,而是逐渐向北延伸至位于北面的隐伏断层,后又沿北面的断层向东发展。③通过序列整体分布呈“T”字型展布,初步判断伽师地震是一次共轭断层破裂事件。余震一边向主震正北方向发展,一边继续向东发展,表明发震断层是一条近EW向北倾断层,同时证明了塔里木盆地向北插入南天山。④地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10~20 km,占73%,优势破裂深度在中地壳,中地壳积累和释放的能量居多。伽师地震位于塔里木盆地边缘,地表覆盖有7~8 km的低速沉积层。  相似文献   

14.
应用地震活动加速指数AI算法对华北地区1970年以来ML≥6.0地震进行了回溯性研究。 利用该方法统计中强震前的中小地震活动频度, 分析结果显示在空间上能够反应出中小震活动频度的异常。 另外, 应用有关地震活动的频度面积S值方法, 对ML6.0级以上强震前后的中小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进行了研究, 此方法对AI算法的计算结果在时间上给予了支持。 结果表明: AI指数能够量化地给出中强震前中小地震活动的相对增强或减弱程度, 中强震的S值在震前表现为高值或低值异常, 震后下降或上升。 S值的异常点与AI扫描值的异常结果在时空分布上相辅相成。 在地震目录完整的情况下, 中强震震中区及其附近地区震前1 a的中小地震活动与之前3 a、 5 a的活动背景相比, 出现明显的“加速”或“减速”现象。 利用这两个参量的变化, 可为该地区中强震的预测分析提供一定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15.
2020年5月6日、5月9日,新疆地区南天山西段先后发生乌恰5.0级和柯坪5.2级地震,系统总结2次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其中:①地震活动:震前存在调制地震集中、地震窗、5级以上地震成组等中短期异常;②地球物理观测:2次地震震中附近震前出现形变、电磁和流体观测异常,其中形变异常3项、电磁异常4项、流体异常1项,主要分布在柯坪5.2级地震震中附近。通过对2次地震序列进行跟踪,发现:乌恰5.0级地震余震较少,震后60天内共记录ML 3.0以上余震4次,最大震级为ML 4.5;柯坪5.2级地震后余震较丰富,震后60天内共记录ML 3.0以上余震10次,最大震级为ML 4.7,计算得到序列h值为1.6,b值为0.73。综合分析认为,2020年5月新疆地区2次5级以上地震前存在的地震活动异常较少,但区域地震活动水平较强,主要存在具有中短期指示意义的地球物理观测异常。  相似文献   

16.
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新疆伽师地区的重复地震进行位置归一处理,提高走时精度以达到观测伽师—乌恰和伽师—阿合奇地区地壳介质变化的目的。计算了伽师地区2005年1月至2011年3月ML≥2.5重复地震序列经射线追踪和波形互相关方法校正后的P波走时差。结果显示,在2009年2月20日柯坪5.4级地震前阿合奇台的记录观察到该地区短期的地壳介质速度明显升高现象,2010年6月10日乌恰5.2级地震前乌恰台也同样记录观察到该现象。  相似文献   

17.
1997-2003年新疆伽师地震序列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研究了伽师地震序列目录。分析结果表明:①1997-2003年伽师地震分为3个发震阶段,不同阶段具有各自的活动特点,第一阶段6级地震频次高,第二阶段5级地震频次高,第三阶段地震强度大,高b值是伽师序列明显起伏前的主要特征;②伽师6级地震经历了由西南向北东再向东南的发展过程,1997年4月16日前发生的6级地震余震分布倾向性不显著,其后发生的6级地震的余震大都分布在主震南侧,2003年2月24日伽师6.8级地震余震分布形态与以往6级地震明显不同,这可能与该区特殊的构造条件有关;③1998年以前伽师6级地震余震扩展不明显,1998年8月27日6级地震余震已显现出扩展趋势,2003年2月24日6级地震余震扩展显著;④伽师强震群6级地震震源深度介于17—31km范围,1997年4月16日后震源深度维持在27km左右范围,表明伽师序列初始破裂从上地壳开始,而优势破裂深度在中地壳;⑤伽师地震整体上表现出由浅到深的分布特征,3个活动阶段5级地震也具有这种特征,多数5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深度正是震区高速体存在区。  相似文献   

18.
交通系统是生命线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交通系统的破坏对震后的抗震救灾以及社会功能的恢复影响重大。伽师M S6.4地震造成交通系统中桥梁构件破坏、路面开裂及路基受损等多种形式的震害,影响正常使用,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文中通过现场调查及资料收集,总结了伽师M S6.4地震中交通系统的震害现象,简要分析了交通系统的震害特点及原因,为今后交通系统抗震设防、减轻地震灾害以及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陈长云  郑智江  李腊月  畅柳 《地震》2016,36(4):47-60
基于南北地震带中南段18个不同震级的典型震例震前跨断层形变观测异常特征, 结合《中国震例》已有研究结果, 定性分析了各地震震前跨断层形变观测异常的类型和时、 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对于8.0级以下地震, 震前2~3年异常数量明显增多、 震前1~1年半左右异常达到峰值、 震前部分场地异常恢复的特征对区域强震预测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中期或短期前兆意义; 震前跨断层场地异常震中距和异常类型对强震震级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无论是跨断层异常类型、 空间分布, 还是异常的时间进程特征均与区域强震发生地点没有显著的统计关系。 汶川MS8.0地震前出现趋势异常多、 中短期异常较少、 外围异常多和中心异常少的特征; 异常最早出现在7~8年前, 震前3年左右明显增加, 震前部分异常恢复; 异常以趋势异常和速度变化为主, 没有破年变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