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采用化学比色全自动分析法测定血清 (或血浆 )总抗氧化水平 ,探讨血清总抗氧化物含量测定在临床监护重症患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利用过氧化氢过氧化物酶系统与 2 ,2′ Azino di 3ethylbenzthiazoline sulphonate(ABTS)反应能被血清内总抗氧化物抑制的原理 ,根据显色反应受抑制大小与总抗氧化水平成正比关系来测定总抗氧化物含量 ,并对 36例重危患者在抢救治疗过程中的总抗氧化物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危重患者血清内总抗氧化物含量是非常低下的 ,当极其降低时预示着患者有死亡的危险。结论 :重危患者的血清总抗氧化物含量监测 ,对于了解病情严重程度及病情转归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癌症患者血中氧化应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癌症患者及各癌种之间氧化应激的改变情况和差异,抗氧化物在癌症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测定110例癌症病人和76例健康对照者血中MAD浓度(以此作为脂质过氧化指标),抗氧化标志物GSH、XOD、GSHPx、VitE和总抗氧化力水平。结果:癌症患者MDA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抗氧化力水平癌症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抗氧化标志物XOD、GSH、GSHPx、VitE无明显变化。结论:癌症患者脂质过氧化增高而抗氧化能力下降,然而,其变化情况可因癌肿、癌症分期及癌症患者个体因素的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及辛伐他汀对其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50例、辛伐他汀治疗组50例,同时选择56例稳定型心绞痛及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常规治疗和辛伐他汀治疗后6周、12周及对照组外周血清中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变化。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升高,且血清中的总胆固醇水平较对照组也显著升高,三酰甘油水平两者无明显差别。辛伐他汀治疗与常规治疗后可以明显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辛伐他汀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下降比常规治疗组更明显,也能明显降低总胆固醇水平,且治疗时间越长,则下降越明显。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内存在炎症反应,辛伐他汀可以能明显抑制炎症反应,起到稳定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比浊法检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采用试纸法测定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结果:治疗前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均有升高,血清胆碱酯酶均有降低,治疗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降至正常,血清胆碱酯酶上升至正常。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和胆碱酯酶的定期测定比单独测定ChE对有机磷农药中毒病情的判断和疗效的临床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使用已建立的方法检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中的抗碳酸酐酶Ⅱ和Ⅲ自身抗体、抗氧化物及细胞因子水平,初步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8例3个月~1年前曾发生心肌梗死的CHF患者和58名健康对照者,测定其血清抗碳酸酐酶Ⅱ和Ⅲ自身抗体、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5种抗氧化物和白细胞介素2(IL-2)等5种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 CHF患者血清抗碳酸酐酶Ⅱ自身抗体和ES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氢酶(CAT)和总抗氧化能力(TA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丙二醛(MD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HF患者血清的IL-2和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扰素(IFN-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F患者可能存在自身免疫的现象,IL-2、IL-17和抗氧化能力的检测可能作为判断抗碳酸酐酶Ⅱ抗体出现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颅脑损伤患者CRP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97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GCS计分法分为重型组(29例)、中型组(31例)、轻型组(37例)三组,3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免疫比浊法测定颅脑损伤患者伤后6h、1d、3d、14d血清中CRP水平。结果:颅脑外伤患者血清CR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CRP水平与患者的病情呈正相关,重型组CRP水平显著性高于中型和轻型组(P〈0.01);各组患者入院6hCRP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在1d内达到峰值,以后逐渐下降,14d后轻型和中型组降至正常水平,重型组病情重的患者其CRP值升高幅度大且持续时间更长。结论:监测颅脑外伤患者血清CRP水平并进行动态观察对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的:研究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97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GCS计分法分为重型组(29例)、中型组(31例)、轻型组(37例)三组,3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免疫比浊法测定颅脑损伤患者伤后6h、1d、3d、14d血清中CRP水平。结果:颅脑外伤患者血清CR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CRP水平与患者的病情呈正相关,重型组CRP水平显著性高于中型和轻型组(P〈0.01);各组患者入院6hCRP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在1d内达到峰值,以后逐渐下降,14d后轻型和中型组降至正常水平,重型组病情重的患者其CRP值升高幅度大且持续时间更长。结论:监测颅脑外伤患者血清CRP水平并进行动态观察对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清总胆红素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48例冠心病患者与8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以酶法比色检测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TG、LDL-C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总胆红素可能通过抗氧化作用抑制氧自由基对LDL-C的氧化修饰而起到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者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动态监测20例心内直视手术病人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心内直视手术后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上升,无并发症组患者手术后24h达峰值,3日后迅速下降,7日内恢复至正常水平,术后发生感染性并发症组于术后3日达峰值,术后7日缓慢下降,但2周内仍持续在较高水平。两组结果比较:术后3 ̄14日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提示:血清C-反应蛋白的测定对早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方法:测定2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和90例健康人血清hs-CRP的含量。结果:血清CRP水平脑血管病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001)。无论是脑梗死组,还是脑出血组,各组间、各部位比较没有差异(P〉0.05)。组内比较轻、中、重型患者血清hs-C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增高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以及预后有密切关系,而与病变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40L(sCD40L)水平的影响。方法:4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安慰剂组),B组(辛伐他汀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常规酶法分别测定2组患者用药前与用药2、4和6周后血清sCD40L含量及总胆固醇(TC)水平。结果:B组患者服药2、4及6周后血清sCD40L含量明显低于A组(P〈0.05,P〈0.01,P〈0.01)。B组患者服药2、4及6周后血清sCD40L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同用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P〈0.01)。B组患者服药2、4及6周后血浆TC含量与用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1)。B组患者血清sCD40L水平的降低与血浆TC含量的降低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能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内sCD40L的水平,对减轻炎症反应、稳定斑块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