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话白鹿原     
白鹿原,是兰田县城以西,浐、灞二水之间的一块黄土台原,南依秦岭终南山,北临灞河,西接古都长安,东西宽8~9公里,南北长25公里,原面面积152平方公里。在兰田县境内有耕地15.05万亩,人口9.16万人。因居灞水之上,古称“灞  相似文献   

2.
水的希冀与发展的困惑“八水绕长安”曾是西安的骄傲, 如今已成为西安的心痛。当年“灞水流浩浩,落絮随流水”的意境距离我们已十分遥远。浐、灞只剩下两条涓涓细流,年均断流120天,最多时一年居然有 250天断流。可一遇汛期,这两条河又灾害频发。据统计,建国以来,浐、灞河西安城市段洪灾损失累计已超过12亿元。  相似文献   

3.
朱玲 《陕西水利》2006,(1):11-12
水的希冀与发展的困惑 “八水绕长安”曾是西安的骄傲.如今已成为西安的心痛。等年“滴水流浩浩,落絮随流水”的意境距离我们已十分遥远。浐、灞只剩下两条涓涓细流.年均断流120天.最多时一年居然有2.50天断流。可一遇汛期,这两条河又灾害频发。据统计.建国以来.浐、灞河西安被市段洪灾损失累计已超过12亿元。  相似文献   

4.
古都西安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周围有泾、渭、浐、灞、沣、滳、潏、涝、八条河流。古代有“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八水绕长安”的记载。良好的森林植被,充盈的河流水源,完善的城市供水与航运系统,是促成长安自古帝王都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正>西安,古称长安,有着3 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 1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城因水而兴,水因城而名。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以"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余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描写了汉代上林苑的河系之美,从此这座古城就有了"八水绕长安"的美誉。历史上,西安水源充沛、水网密布,"长安八水"不仅奠  相似文献   

6.
正西安,古称长安,有着3 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 1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城因水而兴,水因城而名。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写道,“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余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描写了汉代上林苑的河系之美,从此这座古城就有了“八水绕长安”的美誉。历史上,西安水源充沛、水网密布,“长安八  相似文献   

7.
谢桓 《陕西水利》2006,(6):43-43
“秦川八水绕长安,汉家五陵空崔嵬。”八水绕长安的记载由来已久。远在两千年前,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中说:“终始灞、铲,出入泾、渭、沣、滈、涝、谓,纡余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这众多缭绕的河道,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需要,又增加了长安的美景,多少  相似文献   

8.
灞河赋     
兀振荣 《陕西水利》2010,(2):163-163
千载帝都,八川分流:灞、沪、泾、渭、津、镐、涝、漓,灞河为首。灞河,古称滋水。秦穆公欲彰霸业,改滋为霸。灞水源出箭峪岭九道沟,此地取名灞源。“溶溶元灞兮,经秦川之有余,袅袅红桥兮,代造舟之厥初。”长安灞河水横,不可通舆,惟梁于灞,于是也就有了“灞桥”,沛公屯兵灞水西原,“霸上”写进了历史。汉文帝葬于“霸上”,便以“霸陵”设县。灞河像一把丝线,抛在鹿原之右,千丝万缕由沟沟岔岔抽出,整个县域几置灞水流域之内。其源头滴泉沥滹,  相似文献   

9.
从产灞流域水资源现状出发,对产灞流域2020年和2030年水平年不同保证率50%、75%、95%下水资源进行供需平衡预测,找出平衡缺口是解决产灞流域水问题的关键.通过对产灞流域供需水预测,客观评价了产灞流域面临的严峻水资源形势,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了基于现状供水能力、节水措施下的两次平衡计算,并阐述了产灞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矛盾的对策,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探讨相应的节水政策提供了科学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灞桥生态湿地水利风景区是西安市灞桥区践行生态立区、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东部新城的民生项目,充分体现尊重自然生态原则,合理运用现代手段,保持原生态的自然景观,把灞河打造成一条既具有原生态魅力又具有历史人文魅力的"古城绿道"。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绝对想不到,他将滋水之名改为灞水,一叫就是两千多年。两千多年里,人们孜孜不倦地在灞水上架桥,不厌其烦地在岸边栽柳,时至今日,灞桥、灞柳、灞水之美,已超出  相似文献   

11.
杜西宁 《陕西水利》2010,(3):165-166
无论是从蓝田、长安、还是灞桥,若想登上那白鹿原,都需要经过那七弯八拐九道漫坡的迤逦行走,越走越高。回望走过的路,川道和河流渐行渐远,眼界也越来越宽,仿佛就可以看到那河川的来源和去处!再往上走,眼前更是豁然开朗,平平展展,一望无际。宽阔的白鹿原已踩在了脚下。远远的是连绵的青山。东边是青山,南边也是青山,  相似文献   

12.
正和崛起于渭水的秦人祖先却来源于东方一样,兴盛于渭水的大汉,国都最初却是洛水之北的洛阳,而非渭水之南的长安。刘邦迁都长安,渭水泛波起大风,西汉两百余年基业由此奠定。迁都长安源远流长汉高帝五年(前202)二月初三,刘邦经过四年的艰难困苦,最终玉汝于成,赢得楚汉战争最后胜利,在今天山东境内的汜水北岸登基称帝,暂定都洛阳。  相似文献   

13.
根据灞河流域水沙特点,选取反映灞河流域水沙变化趋势的马渡王水文站,利用灞河流域50年的实测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资料,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法、小波分析法、双累积曲线法,结合流域降雨量分析了灞河流域水沙年际变化特点及突变的年份。结果表明:灞河流域水沙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水沙总体下降趋势明显;水沙序列具有多时间尺度特征,但变化尺度并不一致;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在1989年和1981年发生了突变,但突变时间具有差异性,且输沙量的敏感性更强;进一步分析表明,降雨量的波动是径流量年际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而输沙量的减少则主要受到径流量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采用小波分析法、累积距平法分析了灞河流域输沙量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应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分析了不同时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灞河流域输沙量变化中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灞河流域输沙量存在1988年和2002年两个突变点;以1960—1987年为基准期,1988—2001年降水量和人类活动在灞河流域输沙量减小中的贡献率分别为12.22%和87.78%,2002—2012年降水量和人类活动在灞河流域输沙量减小中的贡献率分别为6.56%和93.44%。  相似文献   

15.
灞河地表水水质现状及污染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灞河2000年~2007年地表水监测资料,对灞河流域水质污染的现状及污染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灞河流域水质保护与防治对策,为灞河流域综合治理及西安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西安是我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有大小河流65条,境内大部河流灞、黑、沣、涝等河均源于秦岭,出峪口流经平原注人渭河。由于河流比降大、流程短,一旦来水,往往暴涨暴落,来势迅猛。而我市境内大部分水库建于峪口处,一旦失事,将直接危及下游安全。  相似文献   

17.
俊英 《陕西水利》1999,(4):39-41
渭河下游的河道地形及水沙特点 渭河下游自咸阳至北洛河口(渭淤1)河道长204公里,按渭淤断面间距计算长约167km,沿途北岸有泾河、石川河,南岸有沣河、灞河及二华区间南山支流汇入,其中以泾、灞、沣河水量较大。渭河下游是典型的冲积性河流,自咸阳向下,河型由游荡件渐变为弯曲性,河槽宽0.3~1.5km,河床比降0.01%~0.06%;由于两岸堤防或岸坎的约束,横断面为典型的复式断面。由于多年来的泥沙淤积,使渭河下游下段及二华区间南山支流出口段河床一般都高出防护区地面2~5m,二华夹槽地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灞河水沙变化规律,通过对灞河近50年资料分析可知,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灞河水沙呈现减小趋势,其中20世纪90年代减少十分显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是灞河水沙减小的主要因素。另外,从水沙关系可知,一旦来水量增大,来沙量也相应增大,将会对河工建筑物造成极大危害。  相似文献   

19.
吴晓东 《陕西水利》2011,(6):181-182
拥有一条穿城而过的河流,对一座城市来说,是一种得天独厚的幸运。不知是择水而居,还是机遇巧缘,"八水"与古城被拴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从悠远的时光隧道里缓缓走来。这"八水"便是灞、沪、涌、滴、沣、涝、渭、泾八条河流。它们缠绕在古城西安四周,将这座城市滋养的丰润富饶。不仅演绎出许多故事,也酿造出了许多美丽、繁华、文明、诗意、梦想、归憩与哲思。  相似文献   

20.
王建荣 《陕西水利》2011,(4):148-149
西安城市河流沪灞生态区建设中,在满足泸灞河流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等基本功能的同时,探索了城市河流在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等方面建设对城市发展的保障作用。指出在城市段河流生态建设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河流治理理念,建设城市开发新功能要求的生态河流、和谐河流和文化河流,能够极大地改善城市的区域环境,取得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