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文拟以北京文学为个案考察 2 0世纪 90年代文学与媒介的关系。认为以 2 0世纪 90年代初北京三部电视剧为转折点 ,影视媒介的兴起予以文学以深远影响。这具体表现在 ,文学借影视而复苏、促进艺术潮转向、实现自我重构 ,同时还促成京味文学第四波。这一个案研究证明 ,媒介的变化必然地影响文学在地位、语言形态、审美方式、人物形象、文化类型等方面的全面变化。  相似文献   

2.
以北京语言和文化创作的文学和戏剧作品是表现北京历史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形式。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北京历史文化逐渐被介绍传播到国外,北京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城市。本文将介绍笔者所见的17种外国人介绍研究北京文学和戏剧的书籍,包括书籍的语言种类、版本情况、出版时间、作者简介、目录等基本资料。这17种书分别是搜集整理的歌谣类书籍3本,以北京为创作对象的诗歌集3本、小说5本,介绍或研究京剧或京剧人物的书籍6本。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京味文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新时期以来的京味文学研究状况进行梳理,认为传统的京味文学研究已经基本完成,京味文学的审美形态及其内涵与构成要素已经基本清晰;目前和未来的京味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应该扩大视野,发展一种更为广泛的北京书写与城市研究的路向。  相似文献   

4.
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在接连不断的“转向”和对各种新潮理论的追逐中,越来越远离文学实际,远离文学的基本问题,远离当今社会人们的文学诉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文学理论的合法性危机。面对这种现实,有必要呼唤回归对诸如文学存在论、文学价值论、文学特征论等文学基本问题的研究,联系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学实践,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新的探讨阐释,从而对现实发展作出应有的回应。  相似文献   

5.
城市身份与地位的变化决定着城市的命运,也影响着城市空间意象与心理想象的建构.近代北京在国都南迁后改称北平,面临着重新塑造自身形象的问题,城市文化生产与文学记忆的逻辑也随之发生改变.在作为城市旅游手册的系列北平"指南"与各种文学书写中,北平由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国都转变为以保存传统为要务的故都,北平的文化生产与文学记忆亦由对城市现代化的向往转为寻求文化之维,最终将北平建构为一个文化古城.  相似文献   

6.
清代北京的满族妇女创作群体是研究清代北京文学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其中的代表人物顾春为例,其在道德价值、女性意识上与同时代汉族女性精英既有共同点,又有本民族的特性。她的创作出色地反映了清代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及满族贵胄生活。  相似文献   

7.
刚刚过去的世纪交替,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剧变的重要历史转折期,文学的文化语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维性.生长于这一语境中的北京文学在创作理念、文化选择、艺术模式、话语形态等方面开始形成了一个多元的话语世界.回眸90年代多姿多彩的北京文学,关注它的风貌特征与走向轨迹,无疑是文学研究与理论批评,特别是北京地域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由北京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吕智敏主编的<话语转型与价值重构--世纪之交的北京文学>(北京出版社,2001年)一书,正是一部在新世纪伊始及时对其作出全面梳理和阐释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8.
赵明 《学术交流》2002,4(6):138-142
在五四文学传统中 ,应包含如何接受外来影响的内容。这一传统在其流程上经历了由欧美文学向俄国文学转移的过程 ,并在对俄国文学特点的归纳和解释中完成了对新文学创作规范的制订。这使得新文学在文学观念和创作实践中形成了以俄国文学为范本 ,以民族意识为轴心 ,以文学参与民族解放为半径 ,而以作家个人审美意识为潜流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为庆祝季羡林先生九十五华诞而作。文中简要回顾了他与印度学的因缘,重点讨论了他在印度文学译介和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指出,季羡林先生从事印度文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开拓创新,广征博引,由古代而现代,由文学而文化,由印度及中国。  相似文献   

10.
日本与意大利的文化交流,始于16世纪基督教的传入。当时,意大利尚未完全统一,意大利的传教士只能混入葡萄牙或西班牙传教士中间来到日本。鉴于此,日本学界认为,日本的基督教文学未受到意大利的影响。意大利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始于明治维新。明治时代东京外语大学设意大利语专业。最初,学意大利语旨在贸易,并非为了研究文学。欧洲的正统教育是,必须学拉丁文和意大利语。由于教育的差异,受希腊与拉丁文的古典文学影响很深的意大利文学,没受到日本的充分理解。明治时代,日本主要通过英文来了解意大利文学。在日意比较文学方面,关注较深的是但…  相似文献   

11.
袁济喜 《求是学刊》2002,29(1):85-90
中国古典美学论及艺术之美的内在依据时 ,强调艺术美对于自然界的依存与回归 ,以物我合一为最高的境界 ,形成了意境范畴 ;在论及艺术美的主体性时强调情感的真诚自然 ,认为艺术只有进入真诚无伪的情感之门时 ,才能产生撼人的美学魅力。这些美学观念在今天极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原产美洲的南瓜在16世纪上半叶就引种到中国的东南沿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传播,直到16世纪晚期才在西北地区始有记载,之后在西北地区渐次推广.南瓜在西北地区的引种路径、时间,明、清、民国时期南瓜在西北地区的推广情况和南瓜推广的动因及影响需要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3.
Choice by service users has been promoted in social policy across many developed welfare states, often on the grounds that it will incentivize providers to enhanc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But this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choice overlooks the possibility that choice, understood in the deeper sense of autonomy, has intrinsic value, as suggested by egalitarian and capability‐based theories of social justice.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narrow motivation of choice policies leads to a focus on services rather than outcomes for individuals and fails to address deep‐seated inequalities in the opportunities people have for real autonomy. We test this concept using newly collected data for the UK. Our empirical findings indicate that disabled people are more likely to experience constrained autonomy in all respects, while being from a low socio‐economic group and/or lacking educational qualifications is a risk factor across several components. We conclude that improving the ‘choice’ agenda for policy requires: (1) adopting a more sophisticated concept of ‘choice’ such as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choice as autonomy’ outlined here; (2) developing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existing inequalities in autonomy, such as we begin to explore in our empirical results; and (3) tackling these inequalities through, for example, the removal of obstacles to active decision‐making by providing effective support and advocacy, especially for disabled people, and addressing the major structural barriers – poverty, ill health and geographical inequality – which place significant restrictions on the autonomy of those who are already disadvantaged.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化具有崇尚德治、重视教育的之人文特征,儒家正是这一文化传统的奠基者、实践者与弘扬者。儒家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政治主张,把道德教化和“移风易俗”作为治国之首要任务。儒家的教育思想包涵着深刻的文化精神和广阔的社会内容,其鲜明特色即人文性。其德治思想渗透于教育教学领域,主张教育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即是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品格和人文精神。儒家的德治思想和教育观念对当今人文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道德和伦理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德海 《唐都学刊》2012,28(2):59-63
在西方文化中,尤其在黑格尔法哲学理论体系中,“道德”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主观性自由的定在,“伦理”则是成为现存世界和自我意识本性的那种自由的概念;在中国文化中,“道德”主要是由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论证和阐发的“得道之‘德”’,“伦理”则主要是由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儒家学者们所阐发和构建的社会典章制度和人们的行为规范。在黑格尔法哲学理论体系中,“伦理”高于“道德”;在中国文化中,则是“道德”高于“伦理”。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本质与人类劳动的完善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津 《求是学刊》2002,29(1):50-54
改革之前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脱离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之后的认识进深一步 ,开始联系生产力认识社会主义的涵义 ,但仍未能超出传统理论的既定框架。对此 ,必须深化对劳动的认识 ,才能在现时代内在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表现为要展开对人类劳动发展的全过程的认识 ,从原始社会劳动起 ,历史地辩证地认识人类劳动的发展变化 ,从中把握劳动的整体性和常态性 ,认识到劳动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认识到自起源至今人类劳动的不完善性 ,由此即可合乎逻辑地推断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人类劳动的完善化。  相似文献   

17.
Findings from surveys of qualified social work practitionersand students indicate a need for social work education and practiceto focus attention both on the importance of religious and spiritualbeliefs in the lives of many service users and on the potentialusefulness of religious and spiritual interventions. In thisBritish study, undertaken in 2003 and 2004, students were lesslikely than their qualified colleagues to consider religiousor spiritually sensitive interventions as appropriate. Attitudesvaried little between those students who held religious beliefsand those who did not, but Muslim students and qualified socialworkers were more likely to view these types of interventionsas appropriate.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there is a clear needfor all social work practitioners and educators to give greaterpriority to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significance of religiousand spiritual beliefs in their training, in their professionalpractice and in the lives and perspectives of service usersand colleagues. Social workers need to be able to respond appropriatelyto the needs of all service users, including those for whomreligious and spiritual beliefs are crucial. ‘Culturallycompetent’ practice depends, amongst other things, onan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impact of faith andbelief.  相似文献   

18.
庞飞 《阅江学刊》2010,(5):65-71
魏晋六朝审美中心的演变有一个明显的倾向:由魏晋时期以人物之美为中心向南北朝时期以诗文书艺之关为中心转化,从对人的身体的直接呈现转向由文字媒介的形象再现。分析其原因,可以发现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以名取人、以族取人的选官倾向引导着人们关注自我,而六朝时期渐渐崛起的考试制度却引导人们把诗文才艺当作立身之本,使得诗文书法大盛,并引起审美风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说明它在协调社会关系、防止社会冲突、解决社会问题方面显示出重要作用。但是,通过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教师以及机构社工进行调查,本文认为,在社会工作教育发展中存在两大主要问题:教学中的"重实践、轻理论"和实践中的"重书本、轻操作",针对此情况,进一步提出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意识和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操作平台两方面着手解决,为后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教学提供较为客观和现实的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高平檀氏约自两晋之际流迁江东,侨居京口,当属于北府崇尚武力之将门次等士族。尽管入宋后,其家族代表人物的政治社会地位有所提升,但主要依靠勋功封赏,其后人仕进依然受到高门士族的抑制。晋宋之间,檀氏武人代表参与了北府兵崛起的过程,特别在刘裕领导北府集团推翻高门士族桓玄和建宋代晋的过程中,檀氏家族代表先“合门从义”,后随刘裕征战南燕与后秦,军功卓著。刘宋前期,檀道济作为北府将领的代表,受命刘裕成为顾命辅政大臣之一,虽被动卷入宫廷政治斗争,但其主要作为仍然是在对抗北魏的军事征战中。檀和之领军征伐林邑,维护了岭南地区的稳定。宋文帝及其权臣猜忌并无端杀害了檀道济,不仅重创檀氏家族,而且严重削弱了刘宋的军事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