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寻找可应用于三次采油的新型生物表面活性剂,以内酯型槐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为驱油剂,系统评价了其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界面活性、乳化性能及耐温耐盐能力,并通过室内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研究了其驱油效率.结果表明:内酯型槐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为100 mg/L,具有良好的表面和界面活性及乳化性能,其乳化性能比石油磺酸盐稳定;具有较强的耐温耐盐能力,适用于高温高盐的油藏环境;内酯型槐糖脂表面活性剂的有效驱油质量浓度为10 mg/L,随着其质量浓度的增加,驱油效率成倍增加,当其质量浓度达到10 000 mg/L时,可提高采收率7.15%,具有良好的驱油性能.通过实验还发现石英砂对内酯型槐糖脂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量较少,说明其是比较经济的生物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2.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驱油效果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贾忠伟  杨清彦  袁敏  侯战捷  张乐 《石油学报》2006,27(Z1):101-105
通过岩心物理模拟实验及微观驱油实验,分析了界面张力、三元体系粘度、乳化油滴产生及岩石润湿性对三元复合驱驱油效果的影响规律和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油水间平衡、动态界面张力大幅度降低可有效提高三元复合驱驱油效率,进行三元复合驱时,油水界面张力须降到10-3mN/m数量级;增加体系粘度能够扩大三元复合驱的波及体积,水油粘度比大于2是三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幅度达到20%的必要条件;乳化的油滴产生是三元复合驱提高驱油效率的主要形式,油水界面张力越低、驱替体系粘度越大,乳化油滴的产生能力越强,驱油效果越好;三元复合驱能够驱替亲油岩石表面的油膜,促进岩心润湿性由亲油向亲水转化。  相似文献   

3.
从安塞油藏环境中分离到两种高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优良驱油菌株,经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DN001和枯草芽孢杆菌DN002. 通过室内和现场试验评价了驱油微生物及其复合菌株降低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的能力、对原油的乳化性能以及对当地油藏的环境适应性。结果表明,复合菌株发酵液可将水的表面张力从72 mN/m降低到25.1 mN/m,并且发酵液的油水界面活性较高,平衡界面张力为0.954 3 mN/m.筛选的微生物菌体在安塞油田油藏环境中可大量繁殖。室内驱油模拟实验表明,经复合微生物驱替作用后,采收率可提高17.38%,说明筛选的菌株驱油性能较强,微生物驱油室内评价结果为其在安塞油藏现场应用提供了可靠的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改善宋芳屯油田的生产状况,从芳6区筛选到了3株以烃类为唯一碳源、兼性厌氧的驱油微生物菌种,并对其与原油的作用、代谢产物对原油物性的影响以及提高采收率的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这3株菌均具有产表面活性剂、产酸、产气活性,最适生长温度相近;它们均可以烃类为碳源、在油层温度下正常繁殖、兼性厌氧生活。组成的复合菌对原油中饱和烃、非烃等基本上都有降解作用。岩心试验表明,复合菌能显著提高采收率,并能在多孔介质中改善原油物性,使原油黏度、油水界面张力、pH值及蜡含量明显降低。该菌种能明显改善原油物性,具有很强的驱油活性。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陆相页岩油储层孔渗小,连通性差,通过单纯的水驱作用难以采出,盆地页岩油的开发主要通过大规模体积压裂增加油水置换面积进而增加采收率。开发实践与室内实验证明,储层流体与井筒流体之间存在渗吸置换现象,且通过油水渗吸置换采出的页岩油占比为15%~40%,为页岩油的有效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岩心外边界敞开实验,对比不同渗透率岩心的吸水排油能力,定量研究孔隙半径、界面张力、岩心渗透率等因素对渗吸置换有效性的影响。实验显示,小于10 μm的孔隙中采出的原油占渗吸采油量的56%~80%;当界面张力为1.18 mN/m时,页岩油储层的渗吸采收率最大;在界面张力较小(小于2 mN/m)时,渗透率与渗吸采收率成正比关系,而当界面张力大于4 mN/m时,渗透率与渗吸采收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小井距生物表面活性剂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小井距生物表面活性剂三元复合驱先导性矿场试验表明,将生物表面活性剂与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复配所形成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三元复合体系与未加入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三元复合体系相比,不仅左侧酸盐类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减少1/2,注入化学剂的成本降低了30%以上,而且体系与原油间仍能达到10^-3dmN/m超低界面张力值,取得中心井区提高采收率23.24%,全区提高采收率16.64%的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对于低渗透油藏,油水界面张力、岩石润湿性和孔喉比是影响产量和采收率的重要因素,而润湿指数和润湿角通过毛管数与驱油效率有直接的定量关系。该文提出了一个关联着界面张力、润湿性和孔喉比的修正毛管数概念,建立了基于Amott润湿指数与USBM指数的润湿角表征方法,继而推导出低渗透储层毛管数表达式,并通过岩心实验确定出其与残余油饱和度的关系。以此为基础给出不同界面张力与润湿情况下的相对渗透率曲线、驱油效率和注入能力的计算公式,揭示了各种油藏物理参数之间的关联性,为优化低渗透油层化学驱改变界面张力、润湿性控制参数,进而为提高驱油效率和采收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无碱二元体系的黏弹性和界面张力对水驱残余油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惠芬  王刚  马文国  刘春德  王彦伟 《石油学报》2008,29(1):106-110,115
三元复合驱含碱驱油体系会大幅度降低聚合物溶液的黏弹性,引起地层粘土分散和运移、形成碱垢及导致地层渗透率下降。为此提出利用不加碱可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的聚合物/甜菜碱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驱油。通过流变性实验及微观模型驱油实验,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对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黏弹性的影响和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的黏弹性及界面张力对采收率的影响。对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提高水驱后残余油采收率机理的研究表明:在驱替水驱后残余油过程中,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利用了聚合物溶液的黏弹特性和表面活性剂的超低张力界面特性,水驱后残余油以油丝和乳状液形式被携带和运移,随着二元驱油体系的黏弹性的增加和界面张力的降低,水驱后二元驱后的采收率增加,降低界面张力的驱油效果(指达到超低)比提高体系的黏弹性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高温高压条件下油藏内源微生物微观驱油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内源微生物微观驱油机理,在模拟油藏高温高压(60℃、10 MPa)条件下,以油田提取的内源微生物群落及其代谢产物作为驱油介质,利用研制的微观仿真光刻蚀可视模型,对水驱、微生物驱油过程中剩余油形态及流动特征进行显微观察和分析;并应用测试和图像处理技术,定量考察微生物微观驱油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高温高压油藏条件下,内源微生物具有一定活性,且驱油效果较好;微生物被激活后,能有效启动不同类型剩余油,并可与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水驱所无法波及到的盲端孔道,置换出剩余油,增强了原油的流动能力,同时可提高采收率。微生物微观驱油机理可归结为:微生物对原油的“啃噬”、降解;产生生物气溶解于原油,降低原油黏度;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层层剥离、乳化剩余油,改变孔隙介质表面的润湿性等。  相似文献   

10.
In this study, the bacterium Bacillus licheniformis has been isolated from oil reservoir; the ability of this bacterium to produce a biosurfactant was detected. Surface properties of the produced biosurfactant were confirmed by determining the emulsification power as well as surface and interfacial tension. The crude biosurfactant has been extracted from supernatant culture growth, and the yield of crude biosurfactant was about 1 g/l. Also, chemical structure of the produced biosurfactant was confirmed using FTIR analysis.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emulsification power has been increased up to 96% and the surface tension decreased from 72 of distilled water to 36 mN/m after 72 h of incubation.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this bacterial species in microbial-enhanced oil recovery (MEOR) was investigated. The percent of oil recovery was 16.6% upon application in a sand pack column designed to stimulate an oil recovery. It also showe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gainst the growth of different strains of SRB (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 Results revealed that a complete inhibition of SRB growth using 1.0% crude biosurfactant is achieved after 3 h.  相似文献   

11.
对从大庆油田地层水中分离得到的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菌株及其代谢产物进行分析鉴定,确定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代谢产物为脂肽类。将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与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复配并对体系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复配体系性能好于或相当于合成表面活性剂体系,复配体系物理模拟驱油实验提高采收率27.35%(OOIP),比相同注人流程化学驱提高4.35%(OOIP)。由于脂肽表面活性剂替代了部分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在提高采收率的同时降低了成本,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OCS表面活性剂工业品的界面活性及驱油效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现有三元复合驱油体系化学剂费用投入大,经济效益差的缺点,利用廉价的大庆减压渣油为原料合成了驱油用表面活性剂OCS.测试结果表明,OCS表面活性剂工业品具有优异的降低原油-地层水界面张力的能力,能在较宽的碱浓度和表面活性剂浓度范围内使不同大庆采油厂原油的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3mN/m.在无碱条件下,对于大港油田枣园1256断块原油,当OCS活性剂质量分数达到0.2%时,油-水界面张力即可降至10^-3mN/m.大庆原油的平面模型驱油试验表明,OCS表面活性剂、碱和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ASP)的驱油效率比水驱提高20%以上.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采油的地质基础及筛选标准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25  
微生物采油是利用微生物的活动及其代谢物强化采油的技术。主要机理是微生物使重烃降解,降低原油粘度,其代谢物能降低油-水-岩石界面张力,改善油-水流度比,增加驱油效率和波及面积,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能发迹油的流动能力,增加油层岩石的渗透性。  相似文献   

14.
李华斌 《石油学报》2008,29(4):573-576
研制了无碱无聚合物且界面张力达到10-3mN/m超低值的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对于岩石表面润湿性条件为强亲油、中亲油、弱亲油以及强亲水情况,随着渗透率的增加,该体系的采收率逐渐增加.当渗透率增加到某个值时,随着渗透率的增大采收率迅速提高;然后随着渗透率的进一步增大,采收率增加幅度明显降低,将采收率不再增加时的渗透率值称为临界渗透率值.岩石表面亲水性越强,临界渗透率越低,适合于超低界面张力驱油体系的渗透率越小.实验表明,随着岩石表面亲水性的增加,可以使残余油滴活化的最小孔喉半径或渗透率明显降低,在低渗透率、特低渗透率以及超低渗透率的条件下,可将残余油驱替出来.因此,超低界面张力驱油体系不仅适合于中、高渗透率的油层,在一定条件下还可用于低、特低和超低渗透率的油层.  相似文献   

15.
分子膜 (MD)驱是一种新型纳米膜驱油技术。针对兴隆台油田兴 2 1 2块的油层特点 ,进行了MD驱油的室内系列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MD不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也不改变注入水的流度 ,而是改变了储层岩石的表面性质及其与原油的相互作用状态 ,使原油易于剥落和流动 ,从而达到提高提高采收率之目的。在室内研究基础上开展了兴 2 1 2块MD驱先导性矿场试验 ,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6.
AS体系与泡沫交替注入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茂盛  张喜文  韩彬  李慧 《特种油气藏》2006,13(1):90-91,98
针时聚合物驱后油层孔隙结构的变化和剩余油的分布特点,从提高油层的宏观波及体积和微观洗油效率入手,提出了一种新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即AS体系与泡沫交替注入提高采收率技术。通过测试界面张力实验对表面活性剂进行了优选,并结合泡沫的特性,从驱油机理上进行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7.
无碱低张力泡沫复合驱油体系室内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不同种类表面活性剂复配后的泡沫性能、界面性能,筛选出了性能高效、界面张力超低的无碱高效泡沫驱油体系的配方.该体系具有抗老化能力好、耐温抗盐能力强的优点。在油藏条件下.利用物理模拟装置。研究了体系的封堵能力和驱油效果。结果表明:超低界面张力泡沫复合驱体系具有在聚合物驱后较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潜力,是一种比较好三次采油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甜菜碱类低界面张力泡沫驱油体系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港油藏条件,研究得到兼具良好发泡性能和界面张力性能的低界面张力泡沫驱油体系。合成了系列烷基酰胺丙基羟丙基磺基甜菜碱,通过油水界面张力和泡沫性能测试,筛选出十四烷基酰胺丙基羟丙基磺基甜菜碱作为低界面张力泡沫驱油体系的主剂,通过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复配得到低界面张力泡沫驱油体系。对于大港原油和地层水,油水界面张力值可达到10–2 mN/m水平,发泡量可达到溶液体积的5倍,能满足低界面张力泡沫驱油体系对界面张力和发泡量的要求。以大港原油配制模拟油,驱油实验结果表明,低界面张力泡沫驱油体系的驱油效率可达到12.6%,明显好于单纯的低界面张力驱油体系以及单纯的泡沫驱油体系的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19.
方法 针对辽河油区千22块莲花油层普通稠油油品的界面性质,在室内进行了A/S复合驱油体系的实验研究。目的 为改善该区块的开采效果提供一种新方法和技术储备。结果 通过对9种抗盐性较好的表面活性剂进行筛选,优选出两种与Na2CO3复配后的复合体系,可使油/水界面张力值降至10^-3mN/m以下;由活性图可看出,该复合配方体系有较好的长期稳定性;单独碱液与原油间长期接触后的萃取液可降低新鲜原油的界面张力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渤海湾盆地永安油田永66区块氮气驱油机理及其变化规律,在地质认识基础上开展了流体相态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①注氮气吞吐过程中,地层倾角、驱替速度以及毛管压力的大小对地层含油饱和度和界面张力的变化均具有明显控制作用;②地层倾角越大、驱替速度越快,原油越容易被驱替至油藏底部,从而油藏底部的含油饱和度越大,而油藏顶部流体则变成油气两相,界面张力增加;③在氮气驱油过程中,随着毛管压力的增加,气体进入孔隙的阻力增大,底部含油饱和度也会随之增大,但原油向油层底部聚集的速度减慢,顶部界面张力增大,含油饱和度和界面张力变化的范围和程度逐渐减小。该研究成果对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利用氮气驱油提高采收率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