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文明有着独一无二的延续性。中国文化能传承至今,实赖民族文化的支撑。 发扬光大徽州文化,是促进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工作。 徽州古村“文会”,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有何启示作用? 成于“儒”,败亦在“儒”,徽商兴衰史值得研究。 再读黄宾虹、叶显恩,仍是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2.
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有赖于教育的社会功能之发挥。我国千百年来的古代教育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教育在古代仅是培养“官”的工具。明清徽州教育中出现了书院的繁荣,成为古代教育中的一朵“奇葩”。徽州书院教育力矫传统教育在培养人才、开发民智、传播文化、普及教育等方面的不足,充分发挥了教育自身的社会功能作用,对徽州文化的发达和此后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和《徽州女人》电视剧编导金继武教授讨论“徽州女人”话题的时侯,我们都认为,“徽州女人”的确是徽州文化中一个最有文化内涵、最具震撼魅力、最引世人瞩目的好题目.但是如果隔雾看花、以点概面、浅尝辄止、入焉不深。就会浪费或糟踏这么一个好题目。说“徽州女人”,不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学术探究。都少不了对历史上徽州女人丰富生动史料的尽可能多的了解和认识。少不了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对“徽州女人”种种表现的科学评判。在封建宗族社会,男尊女卑,“徽州女人”的史实记述。相对不多;对有关徽州女人的各种复杂现象。人们也品评不一.这就更增加了认识“徽州女人”的难度。多年来关心“徽州女人”的话题.在韩再芬、刘晓庆、归亚蕾等名人先后鲜明演绎“徽州女人”,世人一步步走近“徽州女人”的时候。特不揣浅陋。说说“徽州女人”五大特色,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正> 叶显恩同志撰写的《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一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采取文献资料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内容充实,观点明确,结构严密、重点突出,别具一格,是近年来“徽州学”研究引人注目的一项丰硕成果.自一九八三年二月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以来,得到海内外同行学者的广泛赞誉,《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江淮论坛》等报刊,发表了书评、书讯和综述评论等十篇.著名历史学家王毓铨,在一九八三年芜锡全国明清经济史学术讨论会上致开幕词时,逐章介绍了该书内容;厦门大学副校长傅衣凌教授撰文评论,认为该书是“后来居上,超越前者”之作;林  相似文献   

5.
我校徽州文化研究所方利山副所长的徽州学新著《徽商品谭》一书,已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书是作者十几年来对徽州文化中的“徽商”课题努力求索的一个结集,共有“历史上的徽商”、“好儒的徽商”、“徽商与徽州文化”、“徽商与现代社会”、“徽商古今谈”等五个部分31篇文章。《徽商品谭》通过对各类史志、家谱族谱及民间文献的追寻勾辑,列举了多种类型的徽商人物事迹。  相似文献   

6.
烟花三月,清明时节,回故乡农村扫墓。来去匆匆,只是顺道寻访了心仪己久的徽州两处古村“文会”旧址。古代徽州乡村文会组织很普遍,它既是文人结社,研讨诗文的聚会,又是文人出面在本地及时调解宗族间、乡民间纠纷,消除人民内部矛盾,构筑农村和谐社会的自治组织,在徽州社会文化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7.
徽州文化发达,素有“东南邹鲁”之称。早在南宋淳祐五年(1245),徽州太守韩补上书奏请创建歙县紫阳书院之后,徽州各地书院纷纷兴建,至明清时期达于极盛。本文拟就明清徽州书院的有关问题作一探讨,意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两年前,武旭峰出版了一本书叫《找寻徽州》。在“找寻徽州”时,他踏遍了辙迹深深的皖南古道,攀越了一座座崇山峻岭,采撷了色彩斑斓的民风民俗。人们都称赞他找寻到了徽州博大精深的文化,找寻到了古老徽州的一个崭新的人文世界。今日,他又经过艰难的跋涉,辛苦的耕耘,精心的构思,凭借着丰富知识的翅膀,飞翔在古今中外的文化天地中,终于兴致勃勃地“发现”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峰,  相似文献   

9.
时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唐力行先生于1999年推出了一部徽学研究力作———《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全书共三十万字,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辑录了唐先生三十多年以来在徽学领域的丰硕研究成果,在该书中,唐先生深刻剖析了徽州宗族的强盛,徽商的历久不衰,商人对徽州文化的杂糅整合,徽州这个传统社会的时代变迁,以及对后世有极大影响的徽州人物。该书是对整个徽州区域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一次十分全面而又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徽学动态     
《徽州社会科学》2009,(3):30-30
近期发表徽州学论文索引: 元代徽州路的手工业 陈瑞《安大学报》2009①“蓄水”、“反哺”和“信息终端”——略论徽典对明清徽商集团发展壮大的三个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1.
“贾而好儒”是古代徽商的一大特色。明清以降,在浓厚的儒学氛围中,有许多徽商亦商亦儒或是“儒、仕、商”三位一体,他们在书画、金石篆刻、医学等诸多领域都建树颇多,成为古代徽州文化的一大特色。而徽州商人与徽州文化的关系,也成了当今徽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牛昕 《学术界》2002,(5):266-268
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 ,精美绝伦的新安美术 ,令无数骚人墨客、学者雅士一唱三叹 ,魂牵梦绕。徽州 ,这块颇具神秘色彩的热土 ,养育了众多知名不知名的艺术家、诗人和工匠 ,他们为后人留下了无数艺术的瑰宝。作为一个安徽人 ,我们为家乡的文化而骄傲 ,为有这样的瑰宝而自豪。《文化徽州》一书 ,以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和视觉震撼力的图片 ,引领着我们去探寻那别具特色的艺术瑰宝。明清时期 ,人们每当提起徽州 ,便眉飞色舞 ,赞叹不绝 ,谓之“人文郁起 ,为海内之望 ,郁郁乎盛矣 !”誉之为“东南邹鲁”。时人欢梦身临其境 ,一睹其风情。诚如明代戏剧家…  相似文献   

13.
徽州文化,博大精深而又具体细微。近年,各地对徽州文化研究蓬勃发展,涉及面广,课题浩瀚。大至程朱理学、书院教育、徽商经营、徽派建筑等等,小至一碗一盏、一张票据、一片册页等等,无不蕴藏丰富的徽文化内涵。前不多时。黄山市为徽州百姓所用的火火通召开了。徽州工艺(火火通)综合价值及应用学术研讨会”.从它的历史渊源、山地取材、工艺流程、科学原理、艺术造型、实用价值及能源利用等诸多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明显成果,从而反映它的徽州文化价值。无独有偶.黄山市还就。说鳖”这一徽州民俗课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并作为《徽州社会科学》杂志的“徽州说鳖”专题栏目名称.刊载了不少徽州文化专家的一些。说鳖”名篇,如陈安生的《说“新安”》、老松的《释“徽”》等。这些“说鳖”,既具有一定文化价值,而又突显徽州地方物色,从而为徽州文化研究开拓了新领域.增添了新形式,丰富了新内容。本人对此深感兴趣,因此不揣浅陋,也就。说鳖”这一课题,试以说鳖、说鳖。  相似文献   

14.
《徽州文化全书》由20部专著和千幅以上彩色黑白照(图)片构成,总字数达600多万字,是建国以来安徽省规模最大的一部学术著作,也是一部系统总结和展示徽州文化和徽州居民生活的百科全书。该书将徽州文化体系中那些最具特点、在全国乃至在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文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分门别类为20个子课题,形成20部研究专著。这些卷目是:《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社会》、《新安理学》、《徽州教育》、《徽州建筑》、《徽州村落》、  相似文献   

15.
“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终于在新年之始正式设立了,这一项目的申报成功,是省、市各方面及许多徽州学专家不懈努力的结果。也是国家领导人直接关心的结果。8月25日,尊敬的温家宝总理看了我写的一份“情况反映”:《设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刻不容缓》之后,当即作了重要批示,要求国家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同志和安徽省省长王金山同志阅酌。温家宝总理国事浩繁、日理万机,还专门对这一情况反映阅后作了批示,对徽州文化生态整体保护给予了特别关注,十分令人感动和感慨。  相似文献   

16.
地处明山秀水、钟灵毓秀的新安江流域万山丛中的徽州地区,曾经孕育了一个独特的商人群体,其活动范围“几遍宇内”,所谓“山陬海涯无所不至”。当时,沿江区域向有“无徽不成镇”之谚。然而这支活跃于明清经济舞台的徽州商帮,真正称雄于世,且对明清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首推徽州盐商。这些“治盐荚,家渐起”的徽州盐商在三百余年的荣辱兴衰发展史上,留下了独特的文化人格现象。笔者意欲对其剖析,从文化侧面对徽州盐商提出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厚重安徽,几多辉煌。在中国历史文化发现史上,“徽州文书”被誉为继“殷墟甲骨、秦汉简犊、敦煌遗书和明清档册”等四大发现之后的“中国历史文化第五大发现”。而现年75岁的徽州老文化人余庭光先生,则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第五大发现的第一功臣”。让我们走近这位传奇人物的鲜为人知的文化人生。  相似文献   

18.
在“第十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期间,黄山书坛推出一款新书——《天上徽州——徽州文化十大流派》。这是黄山文化界的一件盛事。是黄山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中华“和谐文化”中又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及工作回顾》,谈的不仅是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也作了简要介绍。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均是特色鲜明的徽州文化。《徽州民俗概况》和《也谈徽州方言》让你进一步了解这些特色。《徽州古代建房匠事外传》更有许多轶闻趣紊,让你一饱眼福。  相似文献   

20.
在明清300余年中,徽商可以说是称雄于商界的一支劲旅。徽人何以在“四民社会”中甘当“逐末”之流?这首先与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