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失眠与卫气营血失衡、五脏失调、阴阳跷脉失交有关。卫气为阳,营血为阴,五脏亦可分阴阳。卫气营血、五脏功能失调,阴阳跷脉不能交通,则阴阳升降失常,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引起失眠。临床治疗应在调和阴阳的基础上,具体的病症具体分析,灵活选用治法。  相似文献   

2.
阴跷脉     
正阴跷脉是"奇经八脉"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与阳跷脉相对应。它不是独立的经脉,没有所属的脏腑器官及穴位,它是由足少阴肾经分出的支脉。阴阳跷脉的"跷"字均是足跟的含意,阴跷脉刚好从人体下肢足跟开始沿着腿的内侧上行至头面,具有通调一身阴阳之气,调节肢体运动的功用,所以能够使人的下肢运动灵活。另外,人体卫气的运行主要是通过阴阳跷脉而散布全身的,跷脉的功能关系人的活动与睡眠。其中,阴跷脉上行至人的  相似文献   

3.
中医认为,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营卫伴行,卫气不得入于脉。而五脏功能失调,可导致营卫化源失常,清浊相干,杂合以入脉;或卫气阳热禀赋不足,难以脱"营"而出,潜于脉中;或营卫之道阻塞,卫气郁遏于脉中,终致卫气内伐于脉。而卫气郁遏于脉中,又可作为肇病之基,熏灼血脉,扰乱人体阴阳消长昼夜节律,同时可使多脏功能受扰,痰瘀并生。在代谢综合征(MS)中,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原本为血管外各组织器官提供能量(热量),却在血液中过度堆积,表现为异常升高的血脂、血糖、血压或胰岛素抵抗等,成为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这种病理变化类似中医"卫气内伐于脉"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4.
论“卫气内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医认为,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营卫伴行,卫气不得入于脉。而五脏功能失调,可导致营卫化源失常,清浊相干,杂合以人脉;或卫气阳热禀赋不足,难以脱“营”而出,潜于脉中;或营卫之道阻塞,卫气郁遏于脉中,终致卫气内伐于脉。而卫气郁遏于脉中,又可作为肇病之基,熏灼血脉,扰乱人体阴阳消长昼夜节律,同时可使多脏功能受扰,痰瘀并生。在代谢综合征(MS)中,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原本为血管外各组织器官提供能量(热量),却在血液中过度堆积,表现为异常升高的血脂、血糖、血压或胰岛素抵抗等,成为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这种病理变化类似中医“卫气内伐于脉”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5.
<正> 老年性失眠症是一种生理性衰老现象。我国最早的一部医著《内径》说:“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在其致病因素方面,多为七情所伤。思虑劳倦太过或暴受惊恐。其主要病机是由于气血、阴阳失和,脏腑功能失调,以致心神被扰,神不守舍而不得安寐。临床上辩证分型论治如下。  相似文献   

6.
“太阴主内,太阳主外”,见于《灵枢·营卫生会》,其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曰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此所论者,乃营气、卫气的生成与分布、运行与交会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汪机的人体营卫阴阳观可从以下几点理解:1阴阳有时指代的是营卫两者,卫气属阳,营气属阴,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中的阴阳指的正是营卫;2营气、卫气同属一气,两者相对而言互为阴阳,但营气之中还可再分阴阳;3气血本一物,异名而同类,人体各经分受,各有气血多少之别,且营气之中兼有气血;4"阳常有余",无待于补,常言补阳补气,实则补营之阳、营之气;5"阴常不足"指营常不足,补阴实为补营,包含补营之阴和营之阳。如此一来,营中包含气血阴阳,故人身之虚皆营虚,补虚即要补营。而气血阴阳双补,以参芪为要,参芪温补的特性充分体现了固本培元、顾护脾胃之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正>睡眠是重要的生理现象,是平衡人体阴阳的重要手段,更是恢复疲劳、走出亚健康的第一良方。中医认为,睡眠的生理机制与卫气的循行有密切关系,卫气的正常运行规律是: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由跷脉所司。《灵枢·寒热病》载:"阴跷阳  相似文献   

9.
对于营气和卫气的概念,以往教科书中的叙述均有所不同,不甚明确清晰。五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以其运行于脉中、脉外定义营气、卫气。似显得过于笼统。六版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将营气的概念描述为“是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较五版教材明确,但认为“营气乃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卫气亦来自脾胃运化而生的水谷精微”,有混淆营气与卫气成分构成之嫌。新版教材(七版)《中医基础理论》对营气和卫气的概念作了较为明确的界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宗原营卫四气的关系。方法:追踪宗原之气的来龙去脉。结果:宗气来源于心肺中的血液而运行于血脉之内;原气来源于双肾中的水液而运行于血脉之外,结论:宗气与原气和营气与卫气构成相反相成的制约关系;宗气与营气和原气与卫气构成相辅相成的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11.
营卫与心关系紧密。心者主血脉,营卫生血行血。营卫运行失常,血脉瘀滞,内生痰浊水饮,导致心血瘀阻;营卫虚损,伤及心之气血阴阳,均可导致心系疾病的发生。调和营卫法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现代研究表明调和营卫法具有缓解内皮功能障碍、调节自主神经重构、重塑肠道菌群、抗炎、逆转纤维化、抑制氧化应激和改善心功能等作用,在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中取得显著疗效。该文通过将调和营卫法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进行总结,分析调和营卫法干预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从而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丁济万治疗湿温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丁济万临床上根据湿温病的不同阶段,采用六经和卫气营血合而辨证的方法,并附少量医案说明丁氏辨证细腻、用药轻灵的特色。[结果]湿温之证,在温病中比较特殊,温是阳邪,湿是阴邪,湿与温合,或从阳化热,或从阴化寒,所以要根据湿温的变化或从伤寒辨证,或从温病辨证:邪在卫、气,按三阳经治法;湿胜阳微,按三阴经治法;邪热从阳入阴,按温病热传营血治法。其次,湿温主要病变部位在中焦脾胃,三焦的症状无不与脾胃病变有关,所以要兼顾中焦,配以化湿健脾之法。[结论]湿温病是湿热之邪侵袭人体所导致的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的一类疾病。丁氏一派本着"辨病机,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六经体系及卫气营血辨证,大大丰富了湿温病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结合有关文献及临床病例分析探讨老年淡漠型甲亢的主要病机及与地理环境、体质因素、情志失调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聚类分析和频数分析,对20例老年淡漠型甲亢患者进行病因分析及证型分类。结果中医证型分为:气阴两虚、血瘀痰阻,肾阳亏虚、脾虚湿盛,肾虚不固、冲任失调,心肝阴虚,气滞痰瘀5个证型,因症状多不典型,故常易漏诊和误诊,经特异性治疗后,症状多能控制。结论临证应辨明虚实,以补其不足为治疗第一要务,着重益气养阴,密切结合病位的不同而选方用药,加强治疗的针对性。同时结合实验室检查,做到及早诊断、及早预防。  相似文献   

14.
从气血论治心脑血管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即阴阳、气血虚损为其本,血瘀、痰浊、气滞为其标,常用治法有活血化瘀,温运阳气、维护心气、益气解凝、芳香开窍等。  相似文献   

15.
化疗相关性白细胞减少的发生与进展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初期以机体功能异常为主,病主在太阳,病机多属营卫失和.中后期以形质缺失为要,中期疾病进一步发展至太阴,脾阳不足,运化失常,生化乏源,临床多有乏力、纳差、腹泻等表现;后期病主在少阴,乏力症状进一步加重,出现精神萎靡不振.枢机不利,阳气郁遏贯穿病程的始终,临床治疗中可参...  相似文献   

16.
充血性心力衰竭多由外邪反复侵袭、劳累过度、脏腑功能失调而致心肾阳虚,湿困脾阳,肺气不降,出现水气凌心,水湿泛滥,瘀血停着而发病。临床可分为心气不足、阴血亏虚,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胸阳不振、心血瘀阻三型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7.
张国磊  刘健  洪靖  王星儒  孔雯 《中医学报》2020,35(2):244-247
《伤寒杂病论》认为,痹证的产生在外与感受风、寒、湿、热等邪气有关,在内与营卫不和、脏腑虚损及瘀血闭阻等因素有关。张仲景治痹核心既不离治病求本,又不离"痛"之一字。治痹大法有发汗、散寒、祛湿、清热、补益脏腑、调和营卫及活血化瘀等。常用治痹药对有:麻黄伍桂枝,辛温逐寒、发汗解表,治风寒痹;乌附佐甘草,辛甘化阳、温阳散寒,治寒痹;防己配黄芪,扶正祛邪、益气除湿,治湿痹;石膏须知母,清润相合、清热解肌,治热痹;地黄协薯蓣,补益脾肾,治脏腑虚损痹;桂枝合芍药,调和营卫,治营卫不和痹;水蛭须虻虫,搜剔活血,治瘀血闭阻痹。  相似文献   

18.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可出现气虚络瘀病机变化,肺脾肾气虚为本,血络瘀阻为标。认为本病气虚络瘀病机演变过程为久病耗气伤阴,进而导致气阴亏虚,子病及母,肺气亏虚,脾气亦不足,脾气虚则气血生化乏源,后天失养可致肾气亦不足。同时,脾气不足,水液运化失常而致水湿停聚,聚而为痰,亦可导致痰浊阻肺;肾气亏虚,纳气失常,可出现喘息气促。气虚久病入络,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行迟缓而致血液瘀滞不行。  相似文献   

19.
"五脏相关"是岭南医家邓铁涛教授基于传统中医五行学说提出的概念。小儿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以风、火、湿邪多见,导致心火过亢、肝气郁滞、脾虚湿蕴、肺卫不固、阴阳两虚。治疗该病多从五脏着手,以清泄心火、疏肝理气、健脾祛湿、调和营卫、调和阴阳为法,标本同治、消补兼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