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通过数据收集整理,探讨《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方法:运用“中华医典”软件,统计《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的经穴处方,采用Excel表格建立《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经穴处方数据库,用SPSS26.0软件对处方中高频腧穴、经脉归属、腧穴部位、特定穴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收集针灸处方条文110条,涉及经络13条,穴位83个,总使用频次242次;使用频次较高的穴位依次为百会(17次)、曲池(14次)、肩髃(9次);阳经穴位的使用总频率为85.950%(208/242),使用频次较高的经脉依次是足少阳胆经(54次)、足阳明胃经(44次)、手阳明大肠经(35次)、督脉(35次);穴位主要集中于头面颈(39.759%)、下肢(26.506%)、上肢(20.482%)。83个穴位中特定穴72个,总出现频次231次,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特定穴种类依次为交会穴(96次)、五输穴(61次)。结论:《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遵循对症选穴、近端选穴、远端选穴等原则,广泛使用交会穴与五输穴,选穴规律符合针灸治疗中风的治疗原则,可为现代临床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针灸大成》治疗膝关节炎的针灸处方及选穴规律进行整理分析,为临床针灸治疗该病提供选穴参考。方法:采用《中华医典》第5版《针灸大成》中所载治疗膝关节炎的针灸处方为研究对象,整理归纳其配穴处方、常用穴位、穴位归经及特定穴运用。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条文72条,穴位54个,共计用穴频次118次。其中,单穴处方最多,频次为55次,频率为76.4%,配穴处方频次17次,频率为23.6%;常用穴位(前8位)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为阳陵泉,其次为足三里、委中、风市、膝关、阴市、三阴交、行间;经脉使用频次最高的为足少阳胆经;在治疗膝关节炎的54个穴位中,属于特定穴的有41个,频率为75.9%;五输穴使用频次最多,达到56次,频率为47.5%。结论:《针灸大成》治疗膝关节炎临床用穴少而精,选穴以足三阳经穴为主,主要为足少阳胆经经穴,以局部取穴和循经取穴为主,多运用特定穴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分析《针灸大成》治疗眼病的针灸选穴及其组方规律,以期为临床针灸治疗眼病提供选穴参考。方法以《针灸大成》一书中所载治疗眼病的针灸选穴及处方为研究对象,整理归纳其用穴数目、常用穴位、穴位归经、穴位分布及特定穴应用,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以上资料进行频次分析。结果纳入针灸处方共118个,穴位162个,累计用穴频次共444次。选穴数目1~2穴的处方最多,频次高达76次,频率为64.4%;穴位使用频次前十的穴位依次为合谷、攒竹、睛明、头临泣、太阳、肝俞、风池、丝竹空、小骨空、上星;经脉应用频次最多的为足太阳膀胱经,用穴频次为95次,占腧穴总频次的21.4%;头面部的腧穴数量及运用频次均居首位,共计54个穴位,使用频次达194次,频率为43.7%;治疗眼病的162个穴位中,属于特定穴的有109个,频率为67.3%,其中交会穴的使用频次最多,为117次,频率为26.4%。结论《针灸大成》治疗眼病,用穴少而精;多取阳经腧穴;选穴多归膀胱经;以局部选穴与循经选穴为主;多用特定穴。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整理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不孕症的腧穴,归纳总结出治疗不孕症的"同功穴"及其规律谱,为腧穴配伍及针灸处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网络检索和人工检索两种途径,检索27部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不孕症的腧穴,分析不孕症的"同功穴"及其规律,对其进行频次、归经、所在部位、规律谱分析,并与《腧穴主治·国家标准GB/T30233-2013》进行对比。结果通过统计30部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不孕症的"同功穴"有23个,所属经脉以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为主,穴位所在部位以胸腹、腰背、下肢为主。将出现频次在20~22次的腧穴,定为一级谱,共2个腧穴。将出现频次在4~19次的腧穴,定为二级谱,共8个腧穴。将出现频次在1~3次的腧穴,定为三级谱,共13个腧穴。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治疗不孕症的腧穴共有8个,其中7个与不孕症"同功穴"相一致,表明不孕症的"同功穴"与国家标准基本吻合。结论不孕症的"同功穴"通过化瘀通络,益肾固本,调补冲任。使肾气旺盛,精血充足,冲任调和,从而治疗疾病。不孕症的"同功穴"基本符合现代针灸教材及腧穴主治国家标准。对不孕症的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聪  陈云飞 《江苏中医药》2018,50(11):71-73
目的:对《普济方》中针灸治疗失眠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其选穴规律及理论依据,为现代针灸临床提供借鉴。方法:收集《普济方》中针灸治疗失眠的文献条文,对所用腧穴的频次、归经、属性、分布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文献96条,使用腧穴44个;共涵盖经脉11条,包括9条正经和2条奇经;所用特定穴以五输穴、交会穴为主,分布以胸膺胁腹部和下肢部为多。结论:《普济方》针灸治疗失眠以单穴为主,所选经脉以膀胱经和脾经为重,又善于结合特定穴属性辨证选穴,对当今临床治疗失眠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针灸大成》中关于中风病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选穴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针灸大成》中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文献,对腧穴的使用频次、归经、种类、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针灸治疗中风病处方的文献共51条,共使用71个穴位,总频次为241次;十四经穴68个,总频次236次,占97.93%;三阳经腧穴所占比例为65.97%,三阴经腧穴所占比例为17.43%。结论针灸治疗中风病多选取四肢和头面穴位,以阳明经、少阳经、督脉穴位为主;特定穴为选穴主体,五腧穴及交会穴为常用腧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灸资生经》治疗脾胃病选穴规律。方法:整理《针灸资生经》所记载脾胃病的其症状、用穴及针灸治疗手段。运用数理统计及数据挖掘的方法,探究数据下隐藏的规律。结果:《针灸资生经》治疗脾胃病总共运用432频次153穴,分属最多的经络是膀胱经,其次是任脉和胃经。治疗手段方面,432频次穴位中63频次40个穴位明确提到了用艾灸作为治疗手段,频次占比14.6%。使用频次最高的是任脉的石门穴共提及10次。特定穴方面选用最多的是合穴,达8个。穴位搭配方面,存在固定组合如胃俞配膈俞、大肠俞配三焦俞等。结论:选穴范围遍及十四经及经外奇穴,范围广,但趋势集中,存在固定穴位搭配组合。广泛运用艾灸疗法,穴位选择灵活具体搭配方法多样。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1949~2007年针灸文献,探索针灸治疗不孕症用穴和治疗方法的规律.方法:根据《中国现代针灸信息数据库》数据,采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三阴交、关元、中极、子宫应用频次为最,治疗方法以针刺和针药并用为主.建议三阴交、关元、中极、子宫,作为针灸治疗不孕症基础方,并随证选穴.结论:针药并用治疗不孕症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究古代针刺治疗崩漏的取穴特点以及穴位配伍规律。方法:系统收集《中华医典》第5版针灸推拿类所有针刺治疗崩漏的处方文献,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对选穴方案进行频次统计、社团分析、关联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处方条文158条,其中复方28条,其余为单穴方,共涉及43个腧穴,频次439次。太冲穴、阴谷穴和三阴交穴为最常使用的腧穴。复杂网络分析显示,核心处方为三阴交穴、太冲穴、气海穴、肾俞穴、中极穴。结论:古代针灸治疗崩漏的取穴方法对现代临床具有启示性,可为临床治疗崩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针灸甲乙经》的针刺处方和腧穴配伍规律。方法:通过搜寻查阅《针灸甲乙经》中针刺处方的内容并构建《针灸甲乙经》针刺处方及腧穴配伍规律数据库,运用IBM SPSS Mdeler 18.0和SPSS Statistics 24.0软件对高频腧穴、特定穴使用、取穴部位、选穴归经使用频次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获得符合纳入标准的针刺处方共869则,分为单穴和多穴处方,以十二正经五腧穴的使用频次最高;取穴部位多为四肢;在归经统计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膀胱经(17.89%);挖掘得到关联穴位组合13条;高频穴位聚类分析得到4类穴位。结论:《针灸甲乙经》针刺处方多为单穴处方,取穴多为四肢部穴位,足太阳膀胱经选穴最多,表明其擅长运用单穴治疗人体各类疾病,形成了一套有效的针刺办法,该书处方取穴精简、配伍精妙,其学术思想对指导后代医家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继承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中医杂志》2017,(5):366-367
目的 :通过对针灸治疗荨麻疹的古代文献计量学分析,探讨古代医家针灸治疗荨麻疹在穴位、经络、刺灸法选择上的规律。方法:手工检索《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医学分典·针灸推拿总部》,从腧穴、经脉、刺灸法三方面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共检索出37条文献,纳入32条,载穴19个,使用频数66次,出现有刺灸法描述的文献20条。结论:古代针灸治疗荨麻疹的腧穴分布于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阳胆经等9条经脉中,其中手阳明大肠经中穴位出现频次最多;使用频次最高的前5个穴位是曲池、肩髃、环跳、曲泽、合谷;刺灸法中以灸法更多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灸大成》针刺处方运用腧穴的归经情况。 方法选取《针灸大成》所载医案之针刺处方,比照中药处方研究,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比较各经被用腧穴之频次、用穴比率、运用强度和穴均强度。 结果共应用十四条经脉218穴,3 598穴次;奇穴19穴,112穴次;经外穴33穴,73穴次;膀胱经穴位数最多,被用穴数及总穴次最高,穴位运用强度亦最高(1.0);督脉用穴比率最高(0.79),其次心和心包经(0.78);穴均强度脾经最高(0.31),次为大肠经(0.28),胃经最低(0.09);就各经单穴运用而言,以合谷运用次最高(187),次为三阴交(105)、曲池(89)、委中(82)、百会(72)。 结论以方剂计量学方法分析《针灸大成》针刺处方,能客观总结古代诸多医家经验,为学习经络腧穴理论与针灸临床运用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相关古代文献的归纳和整理,总结用经选穴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五版)中针灸推拿分部作为检索源,将有关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内容进行整理、分类,并建立数据库。对穴位频数及归经进行归纳和整理,运用Clementine 12.0软件,采用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分析,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获得针灸有效处方204条,共有77个穴位(含经外奇穴1个)。腧穴总频数为1004次,频数最高的穴位分别是天枢、脾俞、足三里,特定穴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背俞穴和募穴。关联分析支持度排前五位的是足三里→天枢、下脘→天枢、中脘→足三里、天枢→足三里、天枢→中脘。聚类分析将频数超过20次的穴位分成4个聚类群:天枢-下脘-足三里-中极、胃俞-脾俞-中脘、阴陵泉-公孙-三阴交、其余诸穴。结论: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用穴较为广泛,以腹部的穴位为主,注重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任脉及特定穴的运用,常采用俞募配穴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心痛的选穴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心痛类症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针灸古籍中腧穴主治的计算机检索系统”,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腧穴处方,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25.0、IBM 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关联、因子分析。结果:共筛选出《黄帝内经》《中国简明针灸治疗学》等73本古籍中有效处方共394例。描述性分析提示,针灸治疗心痛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是中脘、上脘、巨阙、大陵、内关;任脉、心包经、膀胱经是最常选取的经脉;特定穴方面,主要选取五输穴、募穴、原穴;高频穴对为中脘、上脘,巨阙、中脘,内关、大陵。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得到针灸治疗心痛的核心腧穴处方为中脘-上脘-巨阙;因子分析共提取出9个公因子组。结论: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心痛,一般选用心系经脉或相表里经脉腧穴,而对于因其他脏腑气机逆乱所致的心痛,一般选择针灸其原发脏腑或与其相表里脏腑经脉之腧穴;兼见其他脏腑症状者,取相关脏腑之经脉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5.
林梦园  周男  冯国湘 《光明中医》2022,37(2):209-211
《针灸大成》为我国针灸专著中影响深远的著作,具有被广为认可的权威性和实用性.此文目的为通过查阅《针灸大成》中关于神门穴的相关文献记载,总结及探讨神门穴的临床应用特点.《针灸大成》明确记载,神门穴为手少阴心经的输穴、原穴,它既有心经腧穴的共性,又有五输穴的特性.总结其应用范围及作用,可知其具有宁心安神、养血固表、调气导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针灸大成》针刺处方运用腧穴部位分布规律。方法 选取《针灸大成》所载医案之针刺处方,比照中药处方研究,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比较各部位所用腧穴之频数、用穴比率、运用强度和穴均强度。结果 (1)针刺处方用穴以四肢部腧穴最多112穴(2 324次),其次为躯干部位腧穴61穴(748穴次),头面颈项部53穴(547穴次)最少。(2)四肢中手、足、前臂、上臂部、胫踝、股膝选穴最多;躯干部脘腹、腰尻选穴最多,肩背次之,胸膺、腋胁侧腹最少;头面颈项部中头面部选穴较多,而颈项极少。(3)四肢部合谷、三阴交运用最多,曲池、委中次之;躯干部肾俞(56穴次)、中脘(55穴次)、膻中(47穴次)、气海(46穴次)最多;头面颈项部百会(72穴次)最高,其次人中(47穴次)、风池(42穴次)、上星(36穴次),颈项(4穴)最少。(4)四肢部选穴不仅范围广,且总体腧穴及单个腧穴运用频度均较高;躯干部选穴虽较广,但单个穴位使用频次不高;头面颈项部腧穴中偏重使用百会、人中、风池等穴。结论 《针灸大成》针刺处方选穴以四肢部腧穴运用为主,躯干次之,头颈部相对较少,具体选穴以四肢肘膝以下的特定穴居多,躯干区选穴较广,...  相似文献   

17.
通过整理《针灸大成》中头痛相关文献,对头痛的病名、病因病机、治疗、传变及预后等进行探析,分析其理论基础、诊疗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风、寒、暑、湿均为导致头痛的外因,脏腑经络失和、饮食失宜、房室起居不当为头痛的内因,失治误治是导致头痛的不内外因。治疗方法多样,有针刺、艾灸、针灸并用、放血、推拿、火熨等,针刺是最为常用的治疗方法。分经取穴、辨证取穴、经验取穴为针刺治疗关键。疾病传变及预后是判断病情发展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用穴规律,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建库至2020年10月收录的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相关文献。纳入文献数据经规范化处理后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对处方涉及的腧穴、腧穴归经、归属特定穴进行分类整理,采用SPSS statistics 23进行聚类分析,采用IBM SPSS Modeler 14.1进行Apriori算法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纳入文献93篇,涉及93首针灸处方,包含十四经穴154个、经外奇穴9个,用穴总频次1047次。涉及的高频腧穴有足三里(43次)、阳陵泉(42次)、三阴交(40次)、合谷(39次)、曲池(36次)等,涉及的特定穴以交会穴的用穴数和频次最多,十四经脉中阳经使用频率(72.60%)明显多于阴经(27.40%),以膀胱经用穴数和频次最多。高频腧穴可聚为6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出"曲池→合谷"为最常用腧穴配伍。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注重通补结合,取穴以阳经腧穴为主,尤以膀胱经、督脉、阳明经为重,多使用特定穴以调整脏腑,大致从补益肝肾、醒脑开窍、补血养心、活血通络、熄风舒筋、温阳补髓6个方面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阳痿的选穴及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阳痿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生物医学及PubMed5个数据库中关于针灸治疗阳痿的临床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将纳入文献中与治疗选穴相关的资料录入Excel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并使用SPSS Modeler18.0软件中的Apriori关联规则方法对所选穴位进行关联分析,并通过软件"网络图"功能得到关联网络图。结果:筛选后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32篇,选穴总频数251,选穴频数前3位依次为关元(24次)、肾俞(22次)、三阴交(18次);膀胱经穴位最多,占总体选穴的27.14%(19/70);选穴部位以腹区(21.43%,15/70)和腿区(12.86%,11/70)为主;配伍关联中,关联度最强的腧穴配伍为肾俞与关元、关联度最强的经脉配伍为膀胱经与任脉,关联度最强的腧穴部位配伍为腿区与腹区。结论:针灸治疗阳痿阴阳并治,注重肾和阳气的固护,临床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20.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阳痿的取穴规律。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及PubMed数据库针灸治疗阳痿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Excel 2019建立数据库,并导入R 4.0.3软件,进行治疗方法、腧穴频次与归经、集合可视化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共纳入有效文献240篇,涉及516个针灸处方、145个腧穴;针灸治疗阳痿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针刺+灸法)、针刺、穴位注射(水针)、电针等;高频应用腧穴分别是关元、肾俞、三阴交、命门、足三里、中极、次髎、气海、太溪、太冲;应用频次较高的经脉分别为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太阴脾经等;常用的腧穴组合为上髎、中髎、次髎、下髎和三阴交、肾俞、关元;关联规则分析(置信度≥90%,支持度≥20%)共得到27个关联规则,支持度最高的组穴为"肾俞,三阴交→关元"(支持度为46.7%),置信度最高的组穴为"三阴交,气海→关元"(置信度为98.0%);腧穴可分为5个有效聚类群。针灸治疗阳痿选穴遵循一定规律,可为现代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