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应用光镜技术研究了孔雀鱼(Poecilia reticulata)雌性生殖器官组织结构和卵子发生的特点,以期为孔雀鱼的良种繁育工作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孔雀鱼雌性生殖器官由卵巢、卵子输送管和泄殖孔构成。卵子发生过程经历了6个时相:第Ⅰ时相主要为卵原细胞;第Ⅱ时相是处于小生长期的初级卵母细胞,形成生长环、卵黄核和单层扁平滤泡细胞膜;第Ⅲ时相是进入大生长期的初级卵母细胞,卵黄开始积累,形成2层滤泡细胞膜和2层卵包膜;第Ⅳ时相为发育晚期的初级卵母细胞,细胞发生了极化,卵包膜发育完善;第Ⅴ时相发育成熟,卵黄颗粒凝结呈块状,卵黄泡主要分布于细胞膜内缘,滤泡细胞膜萎缩;第Ⅵ时相是闭锁卵泡,被滤泡细胞消化和吸收转变为卵巢内结缔组织。  相似文献   

2.
养殖金乌贼卵子发生和卵巢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深入了解金乌贼(Sepia esculenta Hoyle)的生殖生理特性,本研究采用解剖学方法及组织切片技术,观察和描述了金乌贼卵巢形态和卵子各个时相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金乌贼卵子发生过程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卵子成熟之前滤泡细胞一直存在且伴随着其结构变化,滤泡细胞解体与卵黄物质出现同步发生,卵黄物质从无到有再到大量积累直至充满整个卵母细胞,细胞核则随着滤泡细胞内折逐渐发生偏移直至最后消失。研究还发现金乌贼卵巢内卵子发生不同步且形态差异显著,未成熟的卵子粘连在卵巢基质上,依次环布于卵巢基质周围,越靠近中心,卵母细胞发育程度越低;成熟后的卵子游离在卵巢腔中,经过输卵管排出体外。根据卵巢内卵子的大小和形态、滤泡细胞形态及卵黄形成情况,将金乌贼卵子发生分为增殖期(卵原细胞期)、小生长期(无滤泡期,单层滤泡期,双层滤泡期)、大生长期(滤泡内折期,卵黄形成早期,卵黄形成晚期)、成熟期、退化吸收期共5个时期9个时相。卵巢发育分期则是以卵子时相为基础,根据卵巢的外观形态、性腺系数以及切面上优势卵子的时相,把卵巢分为Ⅰ~Ⅵ共6个时期。金乌贼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的动态观察与描述,对丰富头足类繁殖生物学理论及提升人工繁殖技术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采用组织切片技术系统观察和描述了葛氏鲈塘鱧(Perccottus glenii Dybowski)卵巢各时相卵母细胞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变化。卵巢切面显示:卵母细胞发育分为6个时相:第Ⅰ时相卵母细胞由处于原始分化阶段的卵原细胞构成;第Ⅱ时相卵母细胞进入滤泡细胞期,胞外形成滤泡细胞膜:第Ⅲ时相卵母细胞由质膜向核膜逐渐积累皮质液泡:第Ⅳ时相卵母细胞主要形成卵黄颗粒:第Ⅴ时相卵母细胞为成熟的卵子,胞内含有丰富的卵黄;第Ⅵ时相卵母细胞是未排出的处于退化吸收阶段的卵细胞,卵膜破裂,卵黄被吸收。根据卵巢切片及性腺系数变化推测葛氏鲈塘鱧属于一次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4.
对嘉陵江粗唇鮠(Leiocassis crassilabris Günther)的卵巢发育、雌鱼成熟系数的周年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嘉陵江粗唇鮠的卵巢发育划分为6期,其卵母细胞相应地划分为6个时相,第Ⅰ时相的卵母细胞呈原始分化状态,细胞外具一层细胞质膜,第Ⅱ时相卵母细胞外不仅具质膜,而且还有滤泡膜和结缔组织膜,第Ⅲ和第Ⅳ时相的卵母细胞分化明显,由散在的卵黄沉积逐渐形成大的卵黄颗粒。第Ⅴ时相和第Ⅵ时相分别为卵子形成和退化吸收时相。繁殖季节中雌鱼的成熟系数可达13.4%,而在其它季节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5.
采用常规解剖和组织学切片的方法,对长江上游宜宾江段长鳍吻卵巢发育、卵子发生以及成熟系数的周年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鳍吻卵巢发育分为Ⅵ期,卵母细胞发育分为6个时相,第2时相中期出现卵黄核,2时相晚期迁移至皮质层破碎、消失;第3时相早期卵黄核消失位置开始出现卵黄泡,第3时相中后期放射带出现后卵黄颗粒开始积累;第5时相卵母细胞体积最大,胞径(1805±60.99)μm。卵巢成熟系数周年变化范围为0.78%~18.22%,一年内仅在4月份出现一个峰值,4—5月大部分卵巢处于Ⅳ、Ⅴ期,综合成熟系数测定和性腺组织学观察结果,初步推测长鳍吻繁殖期为3—5月,产卵盛期为4月上旬至5月上旬。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过程,本研究运用组织切片HE染色方法对其卵巢发育的组织结构变化和卵子发生过程中各时相卵母细胞的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四指马鲅卵巢为被膜型卵巢,紧贴中肾腹面,两支卵巢前端分离于后端融合,呈"Y"字形。卵子发生过程分可分为5个时相,在II时相中期卵母细胞周围开始出现滤泡细胞,II时相晚期形成单层滤泡细胞,直至III时相中期滤泡细胞层外形成鞘膜细胞层;卵黄核在II时相中期开始出现至III时相早期消失;卵黄泡在III时相早期的细胞核附近及胞质边缘出现;卵黄颗粒在III时相晚期开始出现于卵黄泡之间,并在IV时相早期填充卵黄泡,至IV时相晚期形成卵黄小板。卵巢发育过程分为6个时期,每个时期都存在不同时相的卵母细胞;V期卵巢的卵径呈双峰分布,分别在50.00~100.00 μm和300.00~350.00 μm区间出现峰值。四指马鲅卵巢发育模式为非同步发育-分批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7.
池养鲻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过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方永强 《水产学报》2004,28(4):353-359
通过卵巢切片的组织学分析揭示,幼鲻在土池养殖3个月后可见线状卵巢,大约5个月后卵原细胞进入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的双线期转变为早期初级卵母细胞。接着卵母细胞生发泡(核)和胞质体积增加,核质比从3.5:1减少至2:1。此后卵巢中卵母细胞停滞发育持续至养殖的第3年。在第3年卵巢切片看出卵母细胞进入脂肪泡时相,在第3年秋季进入卵黄发生时相。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卵母细胞仅能发育到卵黄发生后期,即卵母细胞胞质充满卵黄颗粒,生发泡居中而不移位。这些结果对于用人工养殖鲻为亲鱼开展人工繁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并讨论了卵子发生6个时相的生物学特点及其重要的细胞器在卵黄发生中可能的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8.
翎电鳗是深受广大水族爱好者喜爱的观赏鱼类,研究其卵巢发育规律,可以为该鱼的人工繁育提供理论基础。翎电鳗成熟卵巢为囊状,泄殖孔位于体前端下颌后方。常规石蜡切片方法对其卵巢进行观察发现,翎电鳗的卵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卵子发育分为5个时相。4月龄雌鱼卵巢中有较多第Ⅱ时相卵母细胞,少量卵原细胞,发育至第Ⅱ期;8月龄雌鱼卵巢中含有卵原细胞、第Ⅱ时相和第Ⅲ时相卵母细胞,发育至第Ⅲ期;10月龄雌鱼卵巢中同时存在卵原细胞、第Ⅱ时相、第Ⅲ时相和第Ⅳ时相卵母细胞,发育至第Ⅳ期,达性成熟;11月龄雌鱼卵巢中第Ⅴ时相卵母细胞占主要成分,为Ⅴ期。Ⅴ期卵巢中成熟卵径的大小分布在1.08~1.15 mm和1.78~1.84 mm。翎电鳗雌性亲鱼在理想环境下存在短时间内一批卵排出后新一批次的卵成熟并被释放的可能,产卵类型属分批同步型。  相似文献   

9.
组织蛋白酶C是一种溶酶样半胱氨酸蛋白酶,近年我们报道了组织蛋白酶C的表达与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 卵母细胞最后成熟阶段密切相关,本研究对卵母细胞发育主要不同时相特别是卵母细胞最后生理成熟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测定了组织蛋白酶C在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的比活性。结果表明,日本囊对虾卵母细胞发育可划分为9个时相,即卵原细胞时相、核仁时相、周边核仁时相、初级卵黄发生时相、次级卵黄发生时相、皮质棒早期时相、皮质棒中期时相、皮质棒晚期时相、排卵期时相,生发泡的破裂是在排卵之前就已经发生;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组织蛋白酶C蛋白只在卵母细胞最后成熟阶段即皮质棒发生时期表达,但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组织蛋白酶C比活力在即皮质棒发生前后没有变化,酶活性较低,以上数据提示组织蛋白酶C可能与受精时皮质棒的释放以及受精卵外胶膜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海南岛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的性腺发育过程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海南糙海参的性腺发育可分为恢复期(Ⅰ期)、增长期(Ⅱ期)、成熟期(Ⅲ期)、部分排放期(Ⅳ期)、排空期(Ⅴ期)共5个时期。1)精巢发育特征:Ⅰ期,生殖上皮出现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生殖管壁最厚;Ⅱ期,生殖管上皮变薄,褶皱往管腔中延伸;Ⅲ期,成熟精子充满整个生殖管;Ⅳ期,生殖上皮恢复褶皱形态;Ⅴ期,生殖管中剩余少量残留精子。2)卵巢发育特征:Ⅰ期,在生殖上皮附近附着卵原细胞和卵黄发生前期卵母细胞;Ⅱ期,大量卵黄发生时期卵母细胞与卵原细胞及卵黄发生前期卵母细胞共存于生殖管中;Ⅲ期,卵黄发生时期卵母细胞充满生殖管;Ⅳ期,在生殖上皮附近重新出现卵黄发生前卵母细胞,生殖管腔中出现营养性吞噬细胞;Ⅴ期,生殖管腔残留少数卵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米氏碘泡虫(Myxobolus miyairii Kudo, 1919)不同寄生部位和不同地理分布的株系差异和遗传分化情况。【方法】基于形态特征、组织向性、地理分布、18S rDNA序列相似度、遗传距离、系统发育,对米氏碘泡虫各株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米氏碘泡虫各株系孢子形态特征基本一致;米氏碘泡虫重庆株系1(鲶鳃腔膜寄生),重庆株系2(鲶肠寄生)和江西株系(鲶肠寄生)间相似度为98.6%~99.9%,遗传距离为0.000~0.013;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米氏碘泡虫重庆株系2先与江西株系聚支,其形成的进化支再与重庆株系1形成姐妹群关系。【结论】序列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米氏碘泡虫并没有形成地理种群特有的单系,而是依据寄生部位形成肠寄生支系和鳃腔膜寄生支系。宿主种类相同的条件下,较之于地理隔离,寄生部位差异对于米氏碘泡虫种群分化的影响更大。【意义】本文米氏碘泡虫各株系的比较研究及其结果,为人们进一步了解该寄生虫的进化生物学特征积累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采自南方鲶SilurusmeridionalisChen鳃上之寄生鲶盘虫1新种,定名为拟凶恶鲶盘虫Silurodiscoidesparasotisp.nov.。其后固着器由2对中央大钩和7对发育不完全的雏形边缘小钩组成;雄性交接器由弯曲似长号状交接管和“6”字形片状支持器组成。并与相似种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对南方大口鲶苗期鲶盘虫病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我国主要养殖区域黄鳝(Monopterus albus)的遗传多样性,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I)基因对来源于湖北、江西、安徽、湖南、重庆和山东的6个黄鳝群体共187个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长度为646 bp的COI基因序列在6个群体的碱基含量基本相同,碱基T、C、A和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7.7%,30.7%,24.5%和17.1%,包括61个变异位点,其中单位点突变16个,简约信息位点45个,变异位点以C/T间的转换为主。6个群体中共检测到38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为0.886,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1094,群体整体遗传多样性高,湖北和山东群体遗传多样性都较高(Hd>0.8),湖南群体和江西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次之(Hd>0.5),而安徽和重庆两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都较低(Hd<0.5)。6个群体间有显著的遗传分化,基因交流贫乏(Nm<1)。群体分子变异分析(AMOVA)显示,6个黄鳝地理种群群体内的遗传变异高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其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部。遗传结构和系统发育树显示湖南群体与其他5个群体的遗传关系较远。重庆群体可能由单一或很少几个群体进化而来的,起源比较单一。就目前而言,黄鳝野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苗种频繁流动和人工养殖尚未对其种群结构造成较大影响,仍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良好的育种潜力。  相似文献   

14.
利用PCR技术对重庆荣昌地区患病鹅进行圆环病毒检测的过程中,发现一例鹅感染鸭圆环病毒的阳性病例,说明水禽之间的圆环病毒可能存在交叉感染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三峡水库175m蓄水前鱼类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三峡库区175 m蓄水前鱼类资源量及其分布特点,于2009年12月和2010年4月利用SIMRADEY60鱼探仪对三峡库区秭归至重庆江段进行了声学调查。结果表明:鱼类在秭归至重庆段分布不均匀,12月份密度最大区域为万州——丰都,最大密度为1 347.3 ind./km3,4月份鱼类集中在长寿——重庆江段,最大密度为864.4 ind./km3,并且冬季整个江段鱼类密度平均值明显大于春季的平均值。垂直方向上,不管是在冬季还是在春季,下层的鱼类密度始终最大,并且各层鱼类密度的差异冬季比春季更为明显。三峡库区175 m蓄水前鱼类的分布特征和水位、水流、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从重庆某大型养鸡场疑似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死鸡的肾、肝脏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SPF鸡胚连续传代、PCR鉴定和血凝试验,初步确定该病毒为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命名为IBV-QG株。  相似文献   

17.
对长江重庆段干流与8条主要支流的鱼类组成及主要生境进行了调查,并做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嘉陵江、乌江、綦河、小江、大宁河与长江干流的类似性系数(AFR值)大于80%,为共同区系关系,其中嘉陵江与干流的类似性系数最高。各支流与干流鱼类组成(包括鱼类种类总数、长江上游特有、珍稀、濒危鱼类数)的共有比例各有差异,其中嘉陵江最高,五布河最低。各支流的产卵场数较干流少,但都是以粘性卵产卵场为主,漂流性卵产卵场比例很低。其中,梅溪河没有发现漂流性卵产场,而五布河内漂流性卵产场和粘性卵产场均没有发现。各主要支流洄游通道最长的是小江,为146.5 km,最短的是五布河,仅19 km。河口流量最大的是嘉陵江,为2 100 m~3/s,最小的是五布河,为7.74 m~3/s。综合比较8条支流的鱼类分布情况,嘉陵江是最适宜作为长江重庆段干流替代生境的支流。  相似文献   

18.
鸡皮刺螨是鸡的一种体外寄生的节肢动物,流行十分广泛,对养殖业发展有严重影响。为了解鸡皮刺螨的发病情况,对川渝两地的126个鸡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感染率高达71%。同时,介绍了鸡皮刺螨的生活史、危害及防治措施,是防制鸡皮刺螨不可多得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上游原生动物的群落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3~2007年采集了长江上游通天河至三峡水库的原生动物样品,对长江上游地区原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作了较全面的调查.该调查共设93个采样站点,其中通天河-重庆在长江干流设38个采样站,支流设22个采样站,三峡库区设33个采样点,每年丰水期和平水期各采集1次.调查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共检出309种原生动物,隶属于60科106属,其中通天河至金沙江段检出140种,水富-重庆江段检出90种,三峡水库检出245种.金沙江段优势种为砂壳虫、匣壳虫、表壳虫和圆壳虫;水富-重庆段优势种为砂壳虫、匣壳虫及巢居法帽虫;三峡库区种类较为丰富,除了砂壳虫科和表壳科依然占据优势外,简壳虫、变形虫、领鞭虫、吸管虫和钟虫也逐渐增多,成为一些区域的优势种.三峡水库检出的原生动物种类多于上游河流段,其中有125种只在三峡库区检出.与1990年三峡地区原生动物资料相比.库区的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水库水文情势的变化,原生动物种类组成也由以有壳肉足虫为主的河流型逐渐转变为以纤毛虫占优势的静水型种类.  相似文献   

20.
三峡水库太湖新银鱼耳石日轮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采自重庆长江江津江段的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耳石日轮与生长进行了研究。太湖新银鱼矢耳石形状近圆形,体长(Y)与耳石长半径(X)之间呈线性相关,其关系式为Y=0.1099X+16.986,R2=0.7626。耳石日轮环纹清晰,以中心核为起点圆形规则排列,其上具有明显的过渡轮纹。太湖新银鱼体长(Y)与日轮(X)呈线性关系,其关系式为Y=0.2631X+23.924,R2=0.8057;体重(Y)与日轮(X)呈指数关系,其关系式为Y=0.0446e0.0244X,R2=0.8104。太湖新银鱼体重(Y)与体长(X)间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Y=0.000001X3.3529,R2=0.91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