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规范临床静脉导管维护操作,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延长导管使用寿命,降低医疗费用。方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并对利益相关人群进行访谈,编写临床静脉导管维护操作专家共识初稿,设计推荐意见专家共识表,通过2轮专家论证会议,结合专家意见,对各条目进行调整、修改,最终形成共识。结果 该共识总结了冲管与封管、敷料更换与导管固定、输液接头、静脉导管拔除、教育培训、感染预防与控制等6个方面的最新证据,内容覆盖导管维护的各个环节。结论 该共识条目简单明了、易执行,新增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和完善现有的规范及标准,有助于解决临床问题,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静脉治疗护理中应用规范化管理干预措施后对其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2016年3月24日静脉输液治疗的住院患者793例(干预前)和2019年4月11日静脉输液治疗的住院患者787例(干预后)为研究对象;比较干预前后输液工具的选择、穿刺部位的选择、导管的维护及固定、输液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静脉输液工具的选择合理性大幅度提高,穿刺部位的选择对《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的符合率更高,导管固定与维护不合理发生率降低,从而使并发症减少。结论:强化静脉治疗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培训与临床督导力度,可大幅度提高静脉治疗护理技能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桥式固定法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70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5例,2组均采用相同的中心静脉置管换药包,并按照标准的PICC导管维护流程进行维护。对照组导管按传统方法固定,实验组按照桥式固定法固定导管。比较2组导管部位压疮、导管折叠发生率和患者的舒适感。 结果实验组导管处压疮、导管折叠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11.667,P=0.001;χ2=12.992,P<0.001),患者的舒适感高于对照组(χ2=17.014,P<0.001)。 结论 在行PICC导管固定时,桥式固定法优于传统导管固定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上臂静脉植入式输液港的应用及并发症分析。 方法 收集2015年5月-2017年8月行输液港植入的3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上臂静脉植入组(n=155)和中央静脉植入组(n=159)。比较2组穿刺置管成功率、近远期的并发症及舒适度。 结果 2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8,P=0.618),上臂静脉植入组的导管异位、输液不畅、导管脱落、导管夹闭综合征发生率低于中央静脉植入组;患者舒适度高于中央静脉植入组(Z=-3.688,P<0.001)。 结论 超声引导下上臂静脉植入式输液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且安全性及舒适度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1例新生儿下肢静脉行PICC置管后发生腰背部脓肿的原因,并探讨预防及护理对策。方法 通过原因分析,发现穿刺静脉的选择、送管方法、导管尖端位置及患儿PICC日常维护等与新生儿下肢PICC致腰背部脓肿的关系。结果 新生儿下肢静脉行PICC置管后发生腰背部脓肿与穿刺静脉选择不理想、导管尖端位置未完全到达下腔静脉、送管困难、长时间持续输注高渗透性营养液及未严格导管维护等有关。结论 新生儿下肢静脉置管时,需合理选择穿刺血管、采取正确的送管方法,将导管置入最佳位置,并对导管进行规范的维护,才能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儿的痛苦,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风险因素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1 300例静脉输液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情况。结果#br# 1 300例新生儿中,发生静脉输液外渗200例(15.38%);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早产、输注药物、患儿血管弹性、置管材质、穿刺部位,穿刺护士工作年限是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新生儿静脉输液存在严重的外渗风险,应针对风险因素进行监测和干预,以预防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某市三级甲等医院静脉治疗护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静脉治疗调查表并现场拍摄静脉治疗护理照片,对某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97个科室3 804例住院病人静脉治疗护理情况进行整群抽样调查。[结果]本次调查3所医院均设立了静脉治疗小组,住院病人总输液率66.0%;输液工具以头皮钢针(51.4%)和外周静脉留置针(39.6%)为主,其中采用头皮钢针输注高渗、腐蚀药物601例次,采用头皮钢针进行4h以上输液427例次;穿刺部位符合要求的有91.9%,导管固定与维护方面存在问题有25.5%,穿刺局部并发症发生率8.5%,静脉治疗宣教有效率37.6%。其中主要问题表现在输液工具的选择、导管固定维护和静脉治疗宣教方面。[结论]尽管静脉治疗规范出台了一段时间,各地医院均重视专科培训,但是落实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癌症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肿瘤科收治的癌症化疗患者11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60例在超声实时引导下植入静脉输液港,观察组57例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植入静脉输液港,比较2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者对导管的耐受性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低于对照组(χ2=5.498;P=0.019);观察组患者对导管的耐受性好于对照组(χ2=4.009,P=0.045);2组输液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9,P=0.268)。 结论 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植入静脉输液港,能够精准追踪输液港导管末端植入位置,提升患者对导管的耐受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住院患儿静脉输液时不同工具的使用情况以及静脉导管留置期间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8年7月24—31日,选择北京儿童医院医联体范围内49家医院的住院患儿静脉输液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应用自行设计的儿童静脉输液情况横断面调查表及拍摄静脉输液工具的照片进行资料收集。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调查期间49家医院共有住院患儿18316例,输液患儿14421例,输液比例为78.73%。静脉导管的应用情况为外周静脉短导管(留置针)占87.94%;静脉导管的连接以肝素帽连接为主,占64.23%,6398例(44.37%)患儿应用的输液工具为聚氯乙烯(PVC)材质且含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在敷料选择方面以无菌透明敷料固定为主。导管留置期间存在问题主要是导管或输液接头内有回血发生率、导管夹夹闭位置不正确或未夹闭,导管脱出,且留置针存在的问题多于中心静脉导管,其中管道内有陈旧回血、输液接头内有回血发生率,外周留置针和中心导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住院患儿静脉输液率较高,虽然静脉输液工具种类繁多,但对于儿童患者输液工具的选择以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和肝素帽连接为主,导管维护方面尚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0.
张敏  何华  张亚婷  吴红娟  徐岁云 《护理研究》2013,27(16):1575-1577
[目的]了解陕西地区医院静脉输液工具使用及维护现状,为进一步规范静脉输液工具使用及维护提供依据。[方法]运用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统一编制的静脉输液工具使用及维护调查问卷,对陕西地区18所医院的468个科室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静脉输液工具选择:陕西地区医院静脉输液主要途径是外周静脉(96.48%),静脉穿刺工具中头皮钢针占58.36%,外周静脉留置针占38.12%,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占2.19%,中心静脉导管(CVC)占1.33%。静脉输液工具使用及维护:在输液接头的选择、敷料应用和更换、封管方法、相关的穿刺记录等方面做得较好。但在穿刺部位的选择方面,存在留置针选择手背静脉占39.10%,CVC首选锁骨下静脉仅占56.20%;PICC、CVC置管成功后拍片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均低于70%,存在安全隐患。科室内使用PICC、CVC和外周留置针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管阻塞,反映导管维护存在问题。[结论]陕西地区部分医院静脉输液工具选择不够合理,护理人员维护知识掌握欠佳。  相似文献   

11.
王轶  韩柳  袁翠  王芳  王颖 《中华护理杂志》2020,55(4):600-606
目的 检索、评价和总结成人ICU患者外周动脉导管留置与维护的最佳证据。方法 系统检索加拿大安大略护理学会网站、英国国家临床优化研究所、苏格兰大学校际指南网、国际指南网、医脉通等指南网及PubMed、CINAHL、Embase、UpToDate、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内关于成人ICU患者动脉导管留置与维护相关的所有证据,包括临床决策、指南、推荐实践、证据总结、专家共识等。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9月。由3名研究人员对文献质量进行独立评价,结合专业人员的判断,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结果 共纳入文献13篇,包括决策系统1篇,指南3篇,证据总结7篇,专家共识2篇,从教育及培训、导管选择、穿刺部位及辅助技术、导管标识、皮肤消毒及无菌技术、敷料选择及更换、传感器系统、压力监测系统、冲洗液、拔除时机10个方面汇总证据,共27条。结论 本研究总结了成人ICU患者外周动脉导管留置与维护的最佳证据,可为外周动脉导管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循证依据,旨在降低外周动脉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美国输液护理学会发布的2021年第8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更新内容进行解读,旨在为我国静脉输液专科护士的临床实践与管理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翻译和阅读2021年第8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及相关领域的文献,对其在输液治疗实践、感染预防和控制、血管通路装置的选择和放置、血管通路装置管理和血管通路装置相关并发症这5个章节中更新部分进行解读。结果 2021年第8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从静疗护士角度推荐了9大类66项实践标准,更加强调了输液装置的个体化选择、困难静脉置管的可视化技术应用、装置置入时的疼痛管理和置入后的妥善固定,以及血管通路装置相关并发症的防控;其中无菌非接触技术和导管相关性皮肤损伤的评估与护理,是2大重要新增内容。静疗护士根据临床情景遵循正确的无菌非接触技术方法,严格按照规范流程置管,定期维护和严密观察导管引起的各类并发症,可提升血管通路装置的护理质量。结论 通过对2021年第8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更新内容的解读,开展新版静脉输液实践标准培训,以保持专业护士的持续实践能力和知识更新;保证患者得到同质的护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计划-构思-实施(Plane-Conceive-Implement,PCI)带教模式对内科实习护生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培训的效果。方法: 选择内科实习的80名护生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名。观察组应用PCI带教模式进行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培训;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培训。比较两组的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理论成绩、护理操作技能成绩、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教学质量评价。结果: 观察组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理论成绩、护理操作技能成绩、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教学质量评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带教模式可提高实习护生的静脉输液理论成绩、护理操作技能成绩及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王佳  郝飞  周慧敏 《护理学报》2020,27(4):63-66
目的 探讨叠加敷料粘贴法对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部位接触性皮炎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7年3月—2019年3月发生接触性皮炎的99例乳腺癌置入PICC的带管患者,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分组,2017年3月—2018年2月的57例发生接触性皮炎的患者为对照组,2018年3月—2019年2月的42例发生接触性皮炎的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固定方法,观察组采用叠加敷料粘贴法对导管进行固定。观察比较2组患者接触性皮炎治疗效果、治愈时间及舒适度。结果 观察组乳腺癌患者置入PICC发生接触性皮炎的治疗效果在第1、第2、第3周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接触性皮炎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t=19.861,P<0.01)。观察组使用叠加敷料粘贴法舒适度优于对照组(χ2=22.531,P<0.01)。结论 对PICC置管部位发生接触性皮炎乳腺癌患者,应用叠加敷料粘贴法对其导管进行固定,可提高患者接触性皮炎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增加舒适感,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成年患者中线导管留置与维护的最佳证据,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证据支持。方法 采用PICO构建循证护理问题,按照“6S”证据金字塔系统检索建库至2021年2月在UpToDate、BMJ Best Practice、Cochrane Library、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美国国立指南库(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 NGC)、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英国国家临床医学研究所指南库(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NICE)、国际指南协作网(Guideline International Network,GIN)、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The Registered Nurses' Association of Ontario,RNAO)、CINAHL、EMbase、PubMed、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travenous Nurses Society,INS)、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医脉通数据库有关成年患者中线导管留置与维护的文献。由2名循证护理师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及证据筛查,证据汇总后由项目团队归类综合。结果 共纳入文献6篇,包括指南4篇,系统评价2篇。从纳入的文献中共提取53条证据,最终综合成27条最佳证据共7个维度,分别是中线导管适应症及禁忌证、导管及穿刺部位选择、导管置入方法、管端位置、导管维护、拔除时机、培训与教育。结论 本研究为临床医护人员规范化管理成年患者中线导管提供了循证依据,建议在评估机构环境及利益相关者的意愿后选择性应用最佳证据,以提升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改良固定法在留置PICC导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在我科留置PICC导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199例和实验组20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固定方法,实验组采用改良导管固定方法,比较2组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导管移位或脱出、穿刺口渗血、穿刺口局部感染或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χ2=40.178,P<0.001;χ2= 49.414,P<0.001;χ2=29.456,P<0.001)。结论 改良导管固定法能有效减少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明确烧伤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在某院烧伤科住院治疗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烧伤患者297例为研究对象,对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和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烧伤科297例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的患者中,共有47例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为15.82%。47例感染的患者共培养出61株病原菌,其中以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为主,分别占总数的44.26%和40.9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股静脉置管、烧伤面积≥50%、血清白蛋白<30 g/L、导管留置时间≥10 d以及合并吸入性损伤是导致烧伤科中心静脉导管发生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烧伤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其与患者的年龄、置管部位、烧伤面积、血清白蛋白数值、导管留置时间和是否合并吸入性损伤等有关,我们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两种导管固定方法在脐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8月在新生儿监护室实施脐静脉置管的6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收治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固定方法为荷包缝合脐带残端,并用医用胶带将导管蝶形固定于患儿腹壁一侧;观察组则用橡胶圈直接套扎,之后将脐静脉导管末端环形固定于患儿脐周,并按照肚脐大小将半径为5 cm的圆形水胶体透明辅料剪成环宽为3 cm的空心圆形,只固定导管,充分暴露脐带,然后用无菌纱布覆盖脐带。比较2组患儿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移位、脱出、脐带出血及脐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t=-14.87,P<0.01),导管移位、脐带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3;P=0.02),2组导管脱出及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2;P=0.22)。结论 改良后的脐静脉导管固定方法能延长导管使用时间,减少置管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镂空式固定法在危重新生儿脐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100例行脐静脉置管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采用镂空式固定法固定脐静脉导管,对照组按常规采用透明敷贴密闭式固定,比较2组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敷贴更换频次、脐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t=21.057,P<0.001);敷贴更换频次明显少于对照组(t=-17.321,P<0.001);观察组皮肤浸渍、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脐部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与透明敷贴密闭式固定法相比,镂空式固定法能够延长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减少敷贴更换频次,有效降低皮肤浸渍和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精确置管的优势及其对肿瘤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方法 将2014年1月-2015年12月的346例实施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住院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超声组,分别采用盲穿法和超声引导下进行颈内静脉置管操作,比较2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总成功率、平均完成置管操作的时间、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以及平均导管留置时间。结果 对照组与超声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87.3%和97.7%,总成功率分别为96.5%和100%,平均完成置管操作的时间分别为(9.62±2.33)min和(8.48±1.45)min,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分别9.6%和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颈内静脉精确置管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肿瘤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