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报告应用γ-射线处理、PHA刺激,放射性自显影等方法研究了微核在人淋巴细胞各周期阶段形成的形态学证据。结果表明,经体外照射的人体外周血,在其间期淋巴细胞各阶段:G_0、G_1、S和G_2期,均可有微核形成,并观察到微核形成的中间过程,核变形,核物质膨出并延伸,中间连丝断裂或在细胞质中消失,与主核完全脱离后微核形成。在有丝分裂中,后期细胞也观察到无着丝点染色体断片和落后染色体,它们有可能形成微核。这样看来,细胞周期各阶段均可能形成微核。作者还观察到胞外微核的形成,并认为它的增多可能是一种病理现象。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应用具有诱变作用的抗癌药:噻地哌、长春新碱,乙双吗啉等,体内或体外处理诱发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通过控制细胞培养时间,放射性自显影及中期细胞阻滞等方法,定量地分析了细胞间期各阶段的微核率(MNF)。本组实验结果表明,间期各阶段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微核形成,其中最多的是G_1期,其次是G_2期和G_0期。S期细胞的MNF较G_1期有极显著的下降,这提示大部分G_1期的微核细胞不能进入S期,使细胞增殖中止,这可能是抗癌药物杀伤肿瘤细胞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染色体畸变与微核形成的关系,本实验用不同浓度的丝裂霉素C(MMC,0.025—0.4μg/ml),处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观察中期染色体畸变与不同细胞周期形成的微核间的关系。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MMC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细胞率(ACF),未经培养的G_0期淋巴细胞的微核细胞率(NC-MNCF)以及培养的淋巴细胞的微核细胞率(C-MNCF),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均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并可用幂回归方程描述;(2)微核形成与染色体畸变全然无关的NC-MNCF,和C-MNCF一样,与ACF呈良好的正相关;(3)用胞质分裂阻滞(CB)法,检测MMC诱发的CB-MNCF,较C-MNCF无显著提高,MNCF/ACF的比值较小,并随着MMC剂量增加从0.15左右降到0.03。所有上述结果表明,不能简单理解微核形成与染色体畸变间的关系,在分裂的细胞群体中,中期染色体畸变可能仅是微核形成的一种来源。  相似文献   

4.
孔志明  王Yuan 《遗传学报》1993,20(4):290-293
本文用不同剂量的MMC处理大鼠外周血,放置18小时后直接制备淋巴细胞血涂片,进行观察。实验结果表明,MMC可诱发G_(?)期淋巴细胞的核损伤。本实验对各种核损伤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微核、核变形和核碎裂等指标与MMC剂量间有很好的相关性。作者认为,大鼠外周血G_(?)期淋巴细胞核异常测试法比传统的微核测试法更敏感、合理,在致突变试验中可作为初筛的体外短期测试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白玉书  张秀霞  关树荣 《遗传》1990,12(4):34-35
60Co r线1.0-5.0Gy照射狗,比较照后12小时培养法和直接法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结果微核率随剂量增加而增加,培养法增加的速度和幅度明显高于直接法,经统计学分析二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60Co r线1.0-5.0Gy照射狗,比较照后12小时培养法和直接法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结果微核率随剂量增加而增加,培养法增加的速度和幅度明显高于直接法,经统计学分析二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沈维干 《生物学杂志》1999,16(1):28-28,48
本实验应用不同剂量的雷公藤多甙处理人外周血Go期淋巴细胞,放置18小时后,直接观察微核率及核损伤的变化。结果显示,雷公藤多甙对人外周血Go期淋巴细胞微核率,核变形率和核碎裂率均无明显的影响,亦无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增加。因此,作者认为,雷公藤多甙是一种对人类无潜在遗传毒性的药物,临床上可以安全作用,另一方面,本实验方法比传统的微核测试法更为直接,简便,敏感,有望成为一种简便实用检测化学诱变剂的诱变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中华大蟾蜍血淋巴细胞的培养及其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的刺激下所引起的转化,并初步查明了转化的淋巴细胞的S期、G_2期所占时间。用氚标记放射自显影手段测定了细胞的转化率。用姐妹染色单体区分着色的方法决定细胞的分裂次数。实验结果表明,在新鲜血液中有0.1—0.2%的白细胞具有合成DNA的能力。培养3天后,淋巴细胞转化率为14.8%,第5天达48%。培养的第6天有6—10%为第2次分裂。在秋水仙素处理3小时的情况下,有丝分裂指数为7%,延长处理时间至10—15小时,则平均达10%。最高有丝分裂指数为29%。转化淋巴细胞的S期为16小时,G_2期为3小时。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用放射性比度为5μCi/ml的~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标记经不同照射量辐照的蚕豆根尖细胞,应用显微放射自显影技术,研究微核的DNA合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照射量的γ射线对细胞及微核合成DNA的影响是明显的。微核细胞及微核的标记率随着照射量的增大而减少,呈线性递减关系。本文还根据微核细胞的标记类型,对微核在细胞遗传工程研究方面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作为染色体损伤快速检测的微核方法,近 年来获得广泛的应用:评价各种理化因子的致 癌致突变能力、监测环境污染等。常用实验材 料是某些植物组织、啮齿动物的骨髓细胞和人 体静脉血淋巴细胞等。显然。要评价理化因子 对人类的危害程度,以人类细胞为实验材料较 为合宜。以往人体静脉血淋巴细胞检测主要有 两种方法:(1) rli}4脉血经短期培养后制片;(2) 静脉血分离淋巴细胞直接制片。根据我们的实 践,前一方法手续繁复,且需要一定的实验条 件;后一方法需血量约1-2m1,对一个病员作 系统观察常难以接受。因此,我们实验室建立 了末梢血微核检测法,仅需指尖刺血0.06m1,同 时简化了一些实验过程,使此法更简易可行。 用皮刺血检测微核,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现将过 程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低水平辐射诱导的细胞遗传学适应性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蔡露  刘树铮 《遗传学报》1991,18(2):109-114
先用0.01GY x-射线(剂量率:0.01GY/分)体外照射人、兔外周血,经不同时间后再用1.5GY X-射线(0.44GY/分)照射,发现在G_0、G_1、S和G_2期受0.01GY X-射线照射后再给大剂量照射者,其染色体畸变率明显低于单纯受1.5GY X-射线照射组(P<0.01)。这一适应性反应能持续3个细胞周期,在接受小剂量照射后超过3个细胞周期再受大剂量照射者,染色体畸变率未见减少。若在第三细胞周期以后再次给予小剂量照射,可再次诱导适应性反应。用小鼠整体小剂量照射后骨髓细胞和生殖细胞亦出现这种适应性反应。另外也探讨了不同剂量和不同剂量率的预先照射对适应性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观察到10μM Taxol对CHO细胞的G_1→S→G_2→M期的进程不产生影响,但使CHO的有丝分裂中期大大延长,不能形成纺锤体,凝集的染色体散在于胞质中,不形成中期板。经Taxol处理的CHO细胞的TM要比正常CHO细胞TM长13倍,不能完成胞质分裂,形成带有3—15个微核的细胞,最小的微核只含有1个染色体的DNA含量,微核化细胞形成率可高达96%左右。微核化细胞可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形成更多微核的细胞。用1×10~(-4)M二硝基苯酚(DNP)不影响微核化细胞的形成,加进10微克/毫升环己亚胺后7小时使微核化细胞形成速率减慢。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3H-thymidine标记B7-2EC细胞及其经HMBA诱导的分化细胞。根据连续标记和脉冲标记核百分率,计算和分析这两种细胞的细胞周期各时相特点。结果表明,未分化EC细胞的周期是18小时,其中G_1期1.7小时,S期13.6小时;分化细胞的周期是30小时,G_1期8.6小时,S期17.1小时。因此,B7-2分化细胞与未分化的相比,主要是G_1期和S期时相相应拉长。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测定G_1期和中S期细胞内放射性变化的方法(RC)测出小鼠KHT肉瘤的细胞周期时相的时间及其变异系数(CV)。腹腔注射~3H-UdR后,8小时再注射~(125)I-UdR,按2小时间隔取肿瘤制成单个细胞悬液,DNA特异性染料色霉素A_3染色,根据细胞DNA含量用FACS荧光激活细胞分类器分离出纯的G_1期和中S期细胞,分别测定细胞中~(125)I和~3H的放射性,用多室数学模型根据每个细胞内~(125)I和~3H的放射性变化,计算出TG_1为6.7小时,Ts为9.0小时,TG2M为3小时,生长指数为1。  相似文献   

15.
中子主要由核反应产生,用放射源和一定 的靶物质,借助于(a"n)或(Y "n)反应,就能 射出中子。加速器中用高能粒子打击靶或反应 堆中的裂变过程都能产生中子流。尤其是近代 医学上中子治癌机的应用和核武器的发展,人 们接触中子的机会就逐渐增多。如果这些场合 安全防护或操作程序出了故障,就有产生过量 照射的危险。所以研究反映中子损伤效应的生 物学指标是必要的。中子以穿透力强为其特 点,它对外周血液尤其是淋巴细胞的辐射效应 是显著的。我们过去的工作已证明,人体接受 分次局部61C0照射后,用直接浓缩法发现外 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增高和染色体畸变率有一 定相关[1]。用X线照射诱发人淋巴细胞微核, 其剂量效应亦呈线性关系[2]。为评价微核测定 在辐射损伤中的意义和提供实验依据,本实验 采用氖一氖中子发生器照射健康人离体血1),经 过培养诱发淋巴细胞微核,观察剂量效应以及 微核和染色体畸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在大剂量辐射条件下建立生物量计的可能,本实验研究了在10MeV电子束照射后,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各种核损伤指标的改变与剂量(0—40Gy)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大,复合核损伤指标——核异常率、微核率、核固缩率和核裂解率亦随之上升,在0—20Gy范围内,与剂量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P<0.01的核损伤指标是:核异常率、微核率。P<0.05的是核变形率;在0—40Gy范围内,与之呈线性关系,P<0.01的仅有核固缩率。和染色体畸变分析相比,核异常检测方法简便,可反映超剂鞋(如>10Gy)辐射的损伤,值得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7.
应用液体闪烁计数器测定微量血液淋巴细胞转化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关于微量血液淋巴细胞转化的放射性测量法:指尖采血0.05毫升,全血培养37℃,94小时,收获细胞前16小时加入氚-胸腺嘧啶核苷(~3H-TdR)0.6微居里。培养结束时洗脱培养液中游离的放射性,然后用三氯醋酸提取细胞中的DNA,用液体闪烁计数器测定其中所含的~3H-TdR 的放射性,即可反映淋巴细胞转化。在125人次的测定中,初步得出输血者淋巴细胞转化的正常值,并发现某些血液病人及肿瘤病人的淋巴细胞转化能力明显降低,电离辐射对它亦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用明胶-离心法分离和浓缩血液中淋巴细胞而后制片观察分析其微核出现率,并以此来测定染色体损伤的新方法。应用这种方法测定了大鼠受Co~(60)-r射线照射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还对受265拉特照射后活存狗的远期效应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与骨髓有核细胞微核测定以及染色体畸变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本文还对其应用价值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微核测定法证明,胱胺对受照射大鼠的血液淋巴细胞和骨髓有核细胞染色体的辐射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剂量减低系数(DRF)分别为1.89和1.81。此法同传统方法所测得胱胺的防护效果相近似。  相似文献   

20.
肝癌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细胞同步技术和微管吸吮技术,从细胞周期的角度研究不同细胞周期肝癌细胞(hepatocellularcarcinoma cells,HCC)与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粘附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未同步化肝癌细胞各周期时相的细胞百分比为:G_0/G_1期,53.51%;G_2/M期,11.01%;S期,35.48%。采用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秋水仙碱顺序阻断和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双阻断后释放培养的方法可分别获得G_1期和S期的肝癌细胞,其平均同步率分别为69.02%和96.50%。G_1期肝癌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粘附力比S期相应值明显降低(P<0.01),与未同步化肝癌细胞组比较也得到同样结果,而S期与未同步化肝癌细胞组的粘附力值无明显差别。肝癌细胞与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粘附力随着粘附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30~60min内迅速增长,60min之后维持在较稳定的水平,即300×10~(10)N左右。提示:在肝癌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过程中,S期细胞可能起的作用更大;肝癌细胞和内皮细胞上粘附分子表达呈现时间效应,从而体现出粘附和去粘附的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