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研究角度和关注点的不同,西方学者对西方现代性的特性有不同的阐释,但他们主要关注其断裂、理性化和反思性特征.实际上,反传统、理性化和反思性是西方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它们影响了西方现代审美思想和现代美学流派的发展,并使其呈现出反叛西方审美传统、反对工具理性和反思西方审美局限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并非像有些批评家认为的那样完全是对西方文学现代性的被动反应和摹仿,而是既有西方文学现代性影响的因子,又有其特殊的本土文化底蕴。这种现代性的内在矛盾性在周作人身上表现得很突出,并成为其审美矛盾性的来源———他既追求、模仿西方的现代性,同时又涵纳着深厚的本土情结;既对传统文化进行毫不留情地批判,又从传统中寻找现代性的理论资源,从而导致了他在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革命现代性上的冲突,最后完全走向一条反启蒙的审美现代性之路。  相似文献   

3.
肇始于西方启蒙运动的现代性,既带来历史的巨大进步,也引发现代社会的诸多危机。审美现代性作为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日益受到思想家的重视和关注。中国现代性的发生在天人关系、人与人和人自身关系的不同对待上与传统审美产生一定矛盾张力关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与现代性相融的对接面,激活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传统审美智慧,由此建构有中国化特色的审美现代性,是探索缓解现代性困境和危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从时期角度研究西方现代性具有重要意义,西方现代性决定和影响了西方的审美现代性。结合西方现代性的起源、分期和发展历史,根据西方的审美现代性的发展状况,可以把西方的审美现代性分为产生期(从15世纪到启蒙运动)、发展期(从启蒙运动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反思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今),从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这是西方审美现代性发展诸阶段的不同特性。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审美现代性思想是西方现代性思想发展的产物。西方现代思想中的启蒙现代性构成了海德格尔的基本反思立场,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张力结构则是海德格尔的基本批判向度。海德格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的批判意义则在于它代表了20世纪欧陆人文主义哲学对于审美现代性问题探讨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6.
审美现代性是近现代以来西方学界一个重要的理论话题。在西方学者那里,审美现代性是与社会现代性相对立的概念,审美现代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自律性的审美和艺术来批判物化现实,抵抗工具理性和资本逻辑对社会的控制,但也陷入了对历史进步的怀疑和悲观主义情绪之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看到了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不仅有对抗的一面,更有结合和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一面。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既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审美现代性的发展有赖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也主张通过审美现代性克服社会现代性的阶段局限性、特定时期的片面性,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不仅意味人类史上的变革和进步,也意味着人类的沉沦和异化。其客观实在性落到现实则体现为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对立和矛盾。安德森的《小城畸人》讲述了幽闭丑陋的小镇上抽象、异化的"畸人"们的奇特遭遇。小说摆脱了传统美学范畴和规范的教条,抛弃"和谐与美"的审美核心概念,结合现代人的异化经验,对工业文明和启蒙理性的污秽进行了令人震惊的呈现,彰显了现代生活的困境和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8.
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审美现代性是以启蒙现代性对立面出现的,这种冲突的现代性传入中国后,现代性的错位、价值观的背离致使中国文学并不具有西方现代主义的特质.然而西方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都不能解释现代文学创作的实绩,审美具有自身的现代性.现代美与永恒美都是现代意识的表现和现代形式的建构.中国现代文学本身的现实主义倾向并不能以西方现代主义的标准来衡量,它在积淀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9.
西方现代性源起的中国灵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形象曾经作为西方现代文化乌托邦精神的象征,参与构筑西方现代性经验.中国形象进入西方现代文化,先后出现了"大汗的大陆"、"大中华帝国"、"孔夫子的中国"三种形象类型,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三个阶段.马可·波罗时代强调的是物质上富强的中国形象,门多萨时代强调的是制度上完善的中国形象,伏尔泰时代强调的则是一个思想上具有深刻启蒙意义的中国形象.在西方现代性经验中纵深研究中国形象,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现代性是一个跨文化空间生成的概念,正如中国现代性离不开西方的启蒙,西方现代性中也有中国灵感.  相似文献   

10.
西方现代接受理论并非一种普通的阅读理论和文学史理论,而是在审美现代性的文学背景和理论背景之下产生的、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美学理论。它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吸收文学经验,又从康德、席勒、韦伯和马尔库塞等人的手中接过美学批判的旗帜,将其转化为文学接受的命题。无论是对社会秩序的批判,对审美感性的培养,还是对释义多样性的宽容,都体现了审美现代性的价值追求和理论动机。只有将其放在现代性的语境中阐释,才能正确理解其理论蕴含,评价其是非得失。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一词最早出现于17世纪.随着西方现代社会的发展,关于"现代性"的研究与讨论在哲学、社会学以及文化等领域内逐渐展开,并发展成为当代西方理论界最具统摄性的概念之一,人们用它来辨别、描述或讨论西方现代社会发展的总体性精神特征.对"现代性"概念的考察,就其意义来说,展现了西方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与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早期的视觉现代性启蒙中,视觉语言与审美艺术的良性互动共同推动了视觉现代性的启蒙革新。决澜社是中国现代视觉艺术史上第一个自觉吸收并借鉴西方现代派艺术语言成果、锤炼现代艺术精神的学术性社团,在促进美术多元化风格及各种流派的形成,促使视觉语言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中国早期民众的视觉现代性启蒙影响深远。决澜社为我们提供了体察中国早期现代视觉经验的基本路径,其活动及经验已成为现代视觉艺术借鉴与反思的基点。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现代性中发现中国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现代性视野中,中国形象首先表现的意义是悠久的历史,它在文艺复兴晚期动摇了西方的基督教传统,确立了人本主义世俗历史的观念。西方文化进入启蒙运动阶段,取向未来、崇尚现代的进步史观逐渐形成,中国历史悠久在新的文化语境中从荣耀变成耻辱。中国文明停滞的形象成为西方进步大叙事的“他者”。从中国历史构筑西方现代性,将西方现代性世界观念秩序中的文化霸权与帝国主义世界体系中的物质霸权,有效地协调起来。  相似文献   

14.
世界正越来越陷入到现代性的二律背反中:一方面,现代性的出现得益于西方的宗教传统和理性传统;另一方面,现代性的出现又得益于主体对于西方宗教和理性传统一体化力量的摆脱以及主体的不断越权、越界,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现代性问题。当前中国诸多看似"无底线"的问题,也主要是现代性问题。除非从现代性的视角出发,否则这些问题既不能被正确理解更无法被有效解决。为此,本文对西方试图通过重建各种一体化力量特别是试图以"主体间性原则"取代"主体性原则"来克服现代性问题的尝试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分析,并对马克思解决现代性问题的尝试予以了特别的关注。在马克思看来,现代的主体原则既然主要是利益的,从经济中寻找一体化力量才是可能的和现实的。尽管也诉诸一体化力量,但马克思认为,除非保障个人所有制,现代性问题根本不能解决。但同时马克思也认为,不消灭过去的个人私有制,现代性问题同样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重建个人所有制。长期以来,学界对马克思的资本批判谈得很多,但只要不把资本批判上升到现代性批判,这种批判便如同科技批判一样似是而非,且对中国当前的现代化运动犯时代性错误。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是用以描述和界定现代时期社会文化特性、精神体验和观念形态等的总体概念,而“审美现代性”的概念是从属于现代性的。综合考察波德莱尔、贝尔、哈贝马斯以及卡林内斯库等人的相关分析论述,可将西方美学中的审美现代性理解为18世纪后期以来的、以艺术的自律性发展为主线并包含文化的审美性演化的动态表征。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审美现代性与艺术审美主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理性原则和主体意识是现代性思想的重要标志,而审美现代性则是现代性思想在美学领域里的展开,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中审美关系的反映,与现代性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现代性孕生了审美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又是对现代性的批判、重建和超越.审美主义所主张的美学与艺术的自律是审美现代性的重要原则,审美现代性也因此具有了反省和超越的救赎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跨文化视野内研究西方的中国形象,关键的问题不是描述形象特征,而是在特定知识框架中解释形象的意义。中国形象在西方现代精神结构中生成,只有在西方现代性想象中,中国形象的意义才能够得到系统深刻的解释。在西方现代性观念纵深研究中国形象,就是分析启蒙运动前后西方现代性观念中不断乌托邦化的三种中国形象类型和系统意识形态化的三种中国形象类型;规划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的历史意义域与逻辑框架,进一步反思中国形象参与构筑西方现代性经验的过程与方式。提出中国形象研究的解释性问题并尝试解释性分析,是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理论自觉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转轨进程的深化,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现代性"问题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一个热点.经济学中的现代性就是运用哲学的现代性理论话语对经济学理论进行反思的产物,也是从经济分析的角度对哲学视域中的现代性的确认与表达,是经济学与哲学两大学科碰撞、对话与融合的结果,是对现代性社会状况的理论反映和文化表达.现代性对于西方经济理论传统产生较大影响的几个特征是世俗化、主体性、进步观、物性化和基础主义.对现代性的反思可循形而上学与资本两方面行进.这种双向反思对现代经济学的走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为突出地表现在经济学方法论的一些变化上,包括由基础主义转向情境主义、由方法论转向修辞学、由狭义理性转向广义理性与非理性、由静态均衡转向动态演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发生发展既受制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现代转型,又受制于其自身包含的现代性困境,还受制于西方美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影响。这种状况使得建构一种适合于现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中国美学”变得十分困难。中国传统美学自20世纪初王国维和鲁迅对其进行审美“主体性”的现代奠基以来,一直影响着后世100多年中国美学的发展。王国维和鲁迅对于传统美学的复杂的“批判”态度,虽在西方美学确立话语霸权和马克思主义美学被推为座上宾的情况下得到缓解,却在后现代美学“反现代”、“反传统”的强势入侵下再一次得到张扬。鉴于此,今日中国美学的建设在方向上就不可能还是一种单一的“反传统”或“回归传统”,而要考虑诸多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20.
启蒙的理性助推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传统超越性的宗教神权体系也土崩瓦解;但随着现代社会全球化的发展,工具理性和形式理性的泛滥,心灵秩序的感觉化,现代性和现代性问题的凸显,导致社会秩序与人心秩序失范,价值虚无化,人生的无意义感。而宗教这种超越性的东西却满足了现代人的精神需求,成为现代人精神家园的寄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