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非政府组织参与减灾的理性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治理的背景下,非政府组织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在构建非工程防灾减灾体系中大有可为。同时,减灾的本意昭示非政府组织可以在减少灾害,减轻灾害损失,摒除不利于减灾的思想和行为等方面发挥作用。在这一前提下,考察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减灾的阈失面,启示我们要加强防灾减灾的社会科学研究,强化非政府组织自身建设并建立公共服务社会化机制,为非政府组织参与减灾创设条件。从而,非政府组织参与减灾是防灾减灾非工程措施中的重要部分,对其所做的思考是探索非政府组织能否成为未来中国社会防灾减灾主导力量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大江大河防灾减灾治理措施的完善和加强,中小河流因降雨引发洪水灾害问题日益突出,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文章对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的概况及重要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近年来泥石流灾害的突出问题,以四川省西昌市生态城市建设为例,探讨城镇泥石流灾害防范治理体系的构建,从泥石流灾害综合评价入手,采取全面调研物源,定量拦挡等一系列措施,充分分析泥石流的动力学特征及其危害程度,提出"固源+拦挡"的综合治理方案,优先对沟内松散物源进行固源综合治理措施,结合拦挡坝的拦挡功能来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从而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本研究可为城镇受影响的风险地带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提供参考,也为生活在泥石流灾害影响区的城镇居民提供灾害风险资讯,以作为避难和防灾的依据,力求从根本上做到防灾减灾,构建生态安全城市。  相似文献   

4.
漏河流域属于辽宁省山洪、泥石流、滑坡的多发区。对漏河流域山洪灾害防御体系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提出以工程措施来提高重点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和所在河段的抗冲能力,畅通山洪出路;以非工程措施来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增强自防自救能力,双措并举,扭转防御山洪灾害的被动局面,提升灾害的防御能力,为漏河流域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崔庆忠  崔巍 《吉林水利》2006,(Z1):47-49
本文对岫岩县境内近年来所发生的崩塌、山洪、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掌握这些灾害特征和致灾原因,积极落实防治措施,对防灾减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5.12"地震后,灾区地质环境十分复杂,区内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发育,为泥石流发育提供了大量松散物源,在强降雨条件下,极易形成泥石流灾害,严重威胁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1]。通过汶川县茨里沟灾害调查评价,详细分析了该泥石流成因机制、发生频率、发展趋势和危险性程度,通过计算泥石流基本特征值,提出"以拦为主"的防治措施,使泥石流威胁区域内危险程度降低,对改善当地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防灾、减灾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2]。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西藏自治区河流众多,洪涝、泥石流灾害发生频繁。近年来,西藏自治区防汛抗旱工作在加强工程措施的同时,通过山洪灾害防治等非工程措施的建设,提高了对突发水旱灾害的处置能力,但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限制也存在基层能力建设滞后等问题,从加快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改革、理清工作思路、落实责任体系、加强监测站网和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健全预案方案体系、推进基层防办能力建设等方面就做好西藏自治区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是泥石流灾害的多发省份,特别是在东、南部山区,泥石流沟分布较多。本文在分析多年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辽宁省泥石流形成特征和泥石流发生规律,重点研究泥石流灾害防治对策和方法,为在全省建立防灾减灾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四川彭州龙门山镇8·18泥石流灾害特征与成灾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8月18日,四川彭州龙门山镇白水河上游暴发大型泥石流灾害,境内发生泥石流60余处,20条沟谷型泥石流沿白水河两岸成不对称分布,右岸泥石流破坏尤为严重.泥石流细颗粒含量低于2%,容重1.74~1.91g/cm3,流速6.9~12.6m/s,流量360~1274m3/s,具有群发性、高容重、过渡性、高速、大流量和暴雨—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溃决洪水灾链过程等特点.泥石流通过冲刷破坏、淤埋破坏、淤埋与损毁路基等方式直接造成损失,溃决洪水、河床上升增大受灾范围,加重了灾害损失.对震后泥石流危险性认识不足、灾后重建工程选址不当,防治工程标准偏低、损毁严重为造成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研究区泥石流长期处于活跃期,建议通过强化泥石流活动趋势分析与预测、加强重点沟谷泥石流风险评价、注重灾链与河床升高效应进行科学选址、依据震后特点进行泥石流防治、尽快重建滑坡断道路段、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与技能等措施减轻泥石流灾害.  相似文献   

10.
泥石流灾害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危害,因此研究泥石流沟的发育特征及开展易发性评价对国土空间规划、防灾减灾、制定合理泥石流防治措施等具有重要意义。以白龙江泥湾沟泥石流为例,根据其泥石流形成条件及发育特征进行分析,显示泥湾沟再次爆发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在对该沟进行实地调查所获资料的基础上,对其泥石流的动力学特征进行了计算,并利用所选取的18个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其易发性做了定量评价。研究表明该沟泥石流具有高易发性。研究结果可为泥湾沟泥石流防治工程及防灾减灾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山洪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破坏力大等特点,危害很大,文中在对山西省山洪灾害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治要求及措施。  相似文献   

12.
山洪灾害防治是一项复杂的自然-社会系统工程,需融合应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理论技术手段,建立一套完整理论技术体系,支撑山洪灾害风险管理和防治实践。结合山洪灾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灾害属性分析,阐述了山洪灾变过程和机理,提出了山洪灾害防治连续统概念性模型和山洪灾害防治系统化方法,构建了山洪灾害防治理论技术框架。按照灾前预防和保护、减灾准备、应急响应和灾后恢复等四个阶段的山洪灾害风险管控特点,提出了对应孕灾环境、承灾体和应急状态,在各阶段可采取的减灾技术和防灾措施。分析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降低不确定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诱发山洪灾害的临界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山洪灾害发生频繁,暴雨是诱发山洪灾害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境内发生的山洪灾害及相应降雨资料,计算出不同区域诱发山洪灾害的临界雨量。以期通过实测降雨量或预报降雨量,来判别或预测山洪灾害的发生,为今后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简要介绍了对ARMA模型的识别、定阶、参数估计及检验等方法,并将该模型运用到半湿润地区的旱涝灾害预测中,用所建立的ARMA(2,2)模型对降水量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预测效果较好,误差均在10%范围内,然后用降水距平百分率法对预测的降水量进行旱涝指标评定,可见,该地区2003~2005年无旱涝灾害发生,与实际情况相符。分析方法可以为半湿润地区旱涝预报和防治提供参考依据,对于其他地区旱涝灾害预测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河北省灾害分布现状进行初步分析,针对不同灾害型式和特点,因地制宜地提出了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减轻灾害发生,促进山丘区的社会稳定和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根据河池山区厍年的洪涝灾害情况,总结洪涝灾害的特点,分析形成洪涝灾害的成因,提出防御洪涝灾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浅析乌鲁木齐地区阿拉沟泥石流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乌鲁木齐泥石流灾害现象不断增加,其发生主要受降雨、洪水和冰雪融水的影响,从分布空间来看,乌鲁木齐泥石流主要集中在阿拉沟。在对阿拉沟现状调查和地质勘察的基础上,分析泥石流的形成与危害,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泥石流防治的要求,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门头沟区山洪灾害的分布情况、形成原因及成灾特点,本着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在逐步完善山洪灾害防御的各项非工程措施上,辅以必要的生态防洪工程措施,对重点隐患进行整治,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减灾中心)成立于2002年,长期致力于防洪抗旱减灾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我国防洪减灾领域一支举足轻重的科研力量.总结了减灾中心在防洪减灾国家战略、洪水运动及致灾机理、洪水预测预报、洪水调度、洪水损失评估、防汛决策支持、工程抢险技术等方面理论及技术取得的学术成果,有效支撑了行业防洪...  相似文献   

20.
杜俊  陈晶  熊执中 《人民长江》2016,47(9):12-16
云南省山洪灾害频发,防灾避险任务艰巨。通过2009~2015年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查清了省内流域暴雨特性、人员分布、社会经济和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划定了山洪灾害防治区和危险区,评价了防洪现状,明确了避灾转移路线和临时避险点;建设完成覆盖全省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和预警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网络互联互通和监测预警信息的实时共享,创造性地构建了适合云南省情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探索了不同区域山洪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特点,延伸和扩展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发挥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益。今后还将进一步完善硬件、软件实力,开展多层面的研究,使山洪灾害防治得到有序、良好、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