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小城镇建设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小城镇建设规划必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小城镇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前进的航标,它不仅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小城镇,而且还要解决如何来建设的问题。所以,小城镇建设规划是建设好小城镇的重要依据。为了使小城镇得到合理发展,必须通过科学预测的规划,明确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使整个小城镇在一个科学的小城镇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以逐步实现其发展目标。因此,在制定现阶段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时,必须把眼光放得远一点,要  相似文献   

2.
小城镇特色的保护和发展是目前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结合中阳县暖泉镇建设规划的修编以及小城镇发展的新特点、新机制,介绍了在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突出特殊地形的小城镇规划特色的构思。  相似文献   

3.
张磊 《江西建材》2015,(6):32-33
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小城镇发展建设已经成为了当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成为了当前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充分的认识到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重要性,从而针对其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有效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我国各地在积极发展小城镇中其数量和规模增长很快,但在小城镇建设规划和建设中地忽视了小城镇的个性和特色,在规划上缺乏对小城镇风格特点的研究,对小城镇本身特定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域特征把握不准;旧区改造过程中不注意与旧区的呼应和协调,新区建设忽视了规划建设的指导和控制,建筑设计不  相似文献   

5.
结合小城镇发展的现实情况,介绍了小城镇规划与发展关联的不足,并对小城镇的规划要点进行了探讨,以期在小城镇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建设中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是一项大战略。各地实施“小城镇大战略”的步伐加快,各级党委、政府都把小城镇建设列为地方工作的重点,基层干群拥护和参与小城镇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小城镇建设如何走向城市化和市场化,阔步走向新世纪,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的重要课题。 一、科学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和“蓝图”。要把小城镇建设好、管理好,首先要把城镇规划好。只有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才能避免投资失误和盲目建设,保证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7.
要切实解决好小城镇建设中的具体问题 近年来,阳泉市发展和建设小城镇已进入实施阶段。为了使小城镇得以健康发展,还应注意解决如下问题: 搞好科学规划。小城镇规划要坚持科学合理原则。选址要与本地区的跨世纪工程、通讯、交通大动脉相联系。起点要高,具有时代气息;必须满足农业产业化的客观要求,使小城  相似文献   

8.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小城镇的规划布局决定了小城镇的建设规模、发展方向,影响和制约着小城镇的发展。目前,正当山东省各地对八十年代的小城镇规划进行调整和修改,编制新一轮跨世纪规划时,笔者以二十多年参与规划、建设和管理小城镇的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几点看法,供读者参考。 一是要处理好“建设”和“吃饭”的关系。为解决吃饭问题,根据我省人多地少的实际,各地土地部门搞了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建设部门已编制和正在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由于两个规  相似文献   

9.
在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中 ,其整体规划是指导我们行动的科学依据 ,在一定程度上 ,它关系着小城镇的未来 ;关系到能否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特别是实现乡村城镇化的发展。因此 ,以前瞻思路制定好小城镇建设的规划 ,就成为推动小城镇建设健步迈入 2 1世纪的重要一环。而要做好这一环工作 ,我们认为至少要做到五个方面的结合 :1 .要把微观规划与宏观布局结合起来小城镇微观规划 ,是指小城镇自身的内部规划 ,即包括城区内的总体规划与功能小区的详细规划。对于小城镇的宏观布局 ,是指从整个区域角度出发进行的一个整体性的发展构思。小城镇是农村经…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小城镇众多,具有各自的文化遗产和特色,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加以保护。文章列举了一些特色小城镇建设经典案例,分析其运营方式,给出了提升小镇的规划水平,将地域文化融入小城镇特色风貌建设中;利用自然环境,打造富有历史内涵的山水田园城镇;注重环境保护工作;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原镇区的配套标准;充分了解并尊重当地居民建设意愿,引导群众参与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完善历史文脉法律体系,发展特色产业,构制特色小镇发展的孵化器模式等的特色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不可能三角"模型,提出高度的市场经济、充分的社会民主和稳定的规划秩序构成了规划的"不可能三角",其内在逻辑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市场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矛盾,以及这对矛盾的协调界面——规划秩序。围绕这一模型,可以对规划地位、规划理性、规划价值、规划实践展开新视角下的讨论,主要观点包括:(1)对于城市发展,规划秩序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拥有对等的影响权重,而不是简单地随动、从属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因此,规划地位应予以加强并在空间秩序的构建中回归人的本质。(2)规划理性首先应知"有不可为",要把握好"度";其次,秩序的要义是"各适其位,各尽其才"。(3)规划价值体现在明确"是非"问题、不较"长短"问题、慎对"有无"问题,要构建一个兼具原则性、程序性和包容性的规划秩序。(4)在规划实践中必须重视规划的技术制度二象性,加强空间规划与政策设计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城市空间增长出现高速低效、整体结构失衡、整体容量控制失效的问题,城市增长边界作为城市增长管理的重要工具在我国并没有发挥真正的效用。本文立足于城市增长边界在我国的规划实践,结合典型发达国家对城市空间增长管理的分析,试追溯城市增长边界基本内涵,对城市增长边界与我国现有空间管制工具——"三区四线"、"规划区"、"城市建设用地边界"、"城市开发边界"的关系进行辨析。提出我国城市增长边界应具有双重内涵——基于区域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原则,体现"底线"思维和城市最终远景规模特征的"永久性"城市增长边界,和基于"分期规划"的理念,体现城市阶段性发展特征的、保证过程紧凑的"阶段性"城市增长边界。最终通过对国外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城市增长边界的实施需要结合切实有效的控制技术和管理政策,从而实现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的平衡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3.
从城市规划职业实践领域的变化、城市规划职业的认同危机、规划师独特的知识领域三个方面对西方城市规划职业实践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与分析,指出社会-空间过程是规划师独特的知识领域,城市规划学科本体的建设应该强调空间性,这是重塑城市规划职业认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运河水系、城市格局和产业布局的长期演化与变迁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动态关联?这是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在开展之前、所必须面对和破解的一项课题。本文聚焦于在历史视野下运河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联,通过"三脉并重"的研究策略和"历史性地图"解析发现:常州的城市格局、产业布局和运河水系的关系在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前运河时期、大运河时期、后运河时期和新运河时期4个阶段;其中运河水系经历了从形态演变到功能演替的变迁,城市格局经历了从内生式发展到外延式扩展的变迁,产业布局则经历了从运河指向到综合指向的变迁,而三者之间互动关系也经历了一个从"最初形成,互动单一"到"内在关联,面临挑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张希晨 《工业建筑》2013,43(1):9-13,161
更新旧建筑以节省资源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城市发展过程中政府决策的共识。在城市重新规划定位的过程中,科学理性地看待旧工业建筑的价值,将工业建筑的再利用方式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地块的开发意向有机结合,把建筑的保留再利用作为新的规划设计的契机,从而打造出多元化的城市空间形态,将成为城市再造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的社会效应及城镇化中后期的规划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四五"时期我国全面进入城镇化发展新阶段——城镇化中后期,宏观发展条件和中微观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发展速度的转变使我国人口城镇化进程的不稳定性增加,人口城镇化将从"变局"转向"稳局"。本文提出,应争取有利时机,系统研究城镇化中后期的发展挑战和应对,提升人口城镇化质量,保持社会发展活力,实现增长向发展的转变。具体而言,在发展模式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要尽早完成人口城镇化的动能接续,强化城镇化的社会发展效应,继续带动社会流动。同时,要抓紧中高速增长的发展良机,解决人口城镇化的遗留问题,探索持续推进高质量人口城镇化的新道路。其中,在城镇化道路上,要超越城乡二元分立,建立从城市到乡村的现代化空间统一体,稳固城市发展道路,建设对城镇化支撑作用更强、更有效率的乡村空间。在人口治理上,探索促进社会流动的人口空间治理术,消解"存量"人口城镇化任务,更有效地响应人民生活和发展需要。在城镇化载体上,建构具有发展梯度的"城市群-都市圈-一般城市-县镇村"的多层级人口城镇化载体,创造更为公平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各地编制了大量的城市设计,但实效性却普遍较低。通过对具有典型性的常州案例进行十余年城市设计实践的评估,系统揭示了当下城市设计实施中因制度缺失而带来的困境。同时,部分省市也进行了地方性的城市设计制度构建,但由于存在"重设计、轻管控"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当下城市设计实施困难的状况。作者认为,问题的根源来自于对城市设计认识的偏差,城市设计不是设计建筑,而是针对城市形塑过程进行的规划干预。因此,我国的城市设计技术规范化工作需要从"设计导向"转型到"管控导向",并通过与法定规划的多层次衔接、规范化的城市设计成果转译和城市设计实施管理程序等,提高城市设计在规划建设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城市转型与重构进程中的规划调控纲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规划的调控应与城镇化中期的城市转型与重构相适应,并要解决城市转型重构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对矛盾,要通过坚持紧凑型的城市发展模式、推行用地混合、严格"三区四线"管制、统筹交通用地、提升"六项"城市服务功能等措施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边缘城市是美国郊区化的产物,产业园区是我国拉动经济和拓展城市空间最重要的载体,两者都是新形势下城市发展演进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通过对美国边缘城市的现象观察及其与我国产业园区的比较研究,从城市、区域、网络三视角,提出产城融合化、功能复合化、环境品质化、城镇体系化、数字智慧化等基于边缘城市理论的产业园区规划策略,并以中国-泰国崇左产业园规划进行了实证研究,将边缘城市理论运用于城乡规划实践。同时,立足"边缘城市=边缘+城市"解构,提出边缘城市的核心在于"城市"——立足职住平衡的城市功能中心化;活力在于"边缘"——立足网络协同的多中心城市区域形态格局建构,并指出边缘城市依托规模互借协同效应,促进城市形态沿单中心-多中心-城市群演替、空间结构沿等级化-(扁平化)网络化-一体化演化,已成为城市区域走向多中心网络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新兴生长点或战略性支点。  相似文献   

20.
应用"城市政体"理论,对1973年以来台北市城市更新过程中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动态博弈格局以及由此引起更新策略、法令及实施等方面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认为在不同的政治经济背景下政府力量、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逐步进入城市更新领域,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城市更新政体",可分为"管制型"、"增长型"和"服务型"3个阶段。台北市城市更新由早期"政府主导"模式演变为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合作"模式。全球化背景下政治、经济和社会多元化发展是其内在动力,并通过城市更新实践在城市空间上得以体现。认为我国城市更新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多元合作机制的构建,充分调动和发挥各利益群体参与城市更新的积极性,尤其应重视培育和发挥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