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小板生成素在血小板疾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生成素 (thrombopoietin ,TPO) ,又称巨核细胞生长衍生因子 (megakaryocyte growthanddevelopmentfactor,MGDF) ,195 8年人们首次提出体液中存在调控血小板造血的因子 ,但鉴定该因子的努力一直没有取得成功。直到 1994年 ,Sauvage等采用亲和层析法首先纯化了猪的c mpl配体 ,克隆了人的c mpl配体的cDNA ;接下来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 ,它就是长期以来人们寻找的调节血小板生成的因子TPO。此后国内外对其分离、克隆、结构、生物学活性及在临床疾病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次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血小板生成素及血小板活化因子变化的情况。方法选择105名自愿捐献单采血小板达≥10次的献血者(每次捐献间隔期≥1个月),在首次单采血小板前、末次单采血小板前、末次单采血小板后即刻244、87、2、96 h分别留取血浆标本,进行人血小板生成素(TPO)及人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检测,并对不同献血间隔期、单采前后不同时间段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结果不同献血间隔期、单采前后不同时间段(首次单采血小板前、末次单采血小板前、末次单采血小板后即刻、24、48、72、96 h)各组的TPO及PAF均无统计学意义(F=0.2590,.251,0.857,1.780,P均>0.05)。结论适量的捐献血小板(每次捐献间隔期≥1个月),其血小板生成素及血小板活化因子单采前后均无显著性变化,不会引起献血者的身体伤害。  相似文献   

3.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小板生成能力的考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考察单采血小板供者的血小板生成能力。方法 对单采血小板供者进行分组—频繁单采组 (>2 4 0U/ 2 4月 )和有限单采组 (<2 4 0U/ 2 4月 ) ,在传统的血小板计数的基础上 ,增加了网织血小板比例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等检测项目 ,并与正常对照组 (未单采过血小板的健康无偿全血献血者 )进行比较。结果 频繁单采组、有限单采组和正常对照组的血小板数基本相同。有限单采组的RP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组 ,频繁单采组略低于正常对照组 (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改进的监测方法优于传统的血小板计数 ;有限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的血小板生成能力可能有增强作用 ,而血小板减少刺激巨核系增生的作用对频繁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常规检测中血小板计数(PLT)及相关参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压积(PCT)]对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诊断价值及疗效观察,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四类血小板减少患者115例,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7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29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5例,采用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PLT、MPV、PDW、P-LCR、PCT,并与健康者及治疗前后对比.结果 初诊时ITP组PLT、PC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MPV、PDW、P-LCR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AA组PLT、PCT、MPV、P-LCR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PD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S组PLT、PC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PDW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MPV、P-L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初诊时与治疗后缓解组比较,PLT、PCT明显升高(P<0.01),MPV、PDW、P-LCR明显降低(P<0.01).结论 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疗效观察与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本地区血小板输注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及临床血小板交叉不合实际发生率。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分别比较160名有输血史的随机血小板输注患者(作为实验组)和160名无输血史的随机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以及实验组中血小板抗体阳体患者和血小板抗体性阴性患者的临床血小板交叉不合实际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4.4%(71/160)和16.3%(26/16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临床血小板交叉不合总体发生率为5.0%(8/160),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和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临床血小板交叉不合发生率分别为9.0%(7/71)和0(0/8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中输血次数<5次和输血次数≥5次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9.0%(18/62)和54.1%(53/98)。结论本地区血小板输注患者血小板交叉不合临床实际发生率并不低,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血小板交叉配型工作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正>动脉血栓形成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当今人类死亡或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抗血小板药物(antiplatelet agent,APA)能够有效治疗和预防动脉血栓性疾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也需抗血小板治疗,因此使用APA的人群数量相当庞大。传统APA导致出血的风险较低,而目前临床常用的新型APA发生出血的风  相似文献   

7.
使用血小板添加剂(PAS)部分或者全部替代血浆常温保存血小板具有许多优点,例如可以避免输注大量血浆引起的发热、过敏反应以及循环超负荷;另外可以改善保存环境使血小板活性与止血功能维持在较高水平,节省大量血浆用于其他目的,便于血小板制品病原体灭活等。近20余年来,对于血小板添加剂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不同配方的血小板添加剂不断有报道,对血小板的保护效果也越来越好。本文就对血小板添加剂的组成成分、各成分的作用、体内外保存效果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机采血小板后献血者血小板恢复情况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 Amic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剂量、双剂量血小板对健康献血者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 应用Amicus血细胞分离机在 2 .5版本操作软件的支持下采集血小板。单剂量组 2 2例 ,设定采集量 3 .0× 1 0 1 1 /L,双剂量组 3 1例 ,设定采集量 6.0× 1 0 1 1 /L。分别观察献血者采前、采后及采集 1个月后献血者的血小板计数值。结果 单剂量组、双剂量组采集血小板量分别为 ( 2 .86± 2 .3 9)× 1 0 1 1 /L、( 5 .75± 4.46)× 1 0 1 1 /L。单剂量组采集前血小板量 [( 2 1 1 .64± 2 1 .2 7)× 1 0 9/L ]显著高于采集后 [( 1 3 5 .73± 2 0 .94)× 1 0 9/L]( P<0 .0 5 ) ;双剂量组采集前血小板量 [( 2 70 .2 6± 3 7.2 5 )× 1 0 9/L ]亦显著高于采集后 [( 1 41 .3 9± 3 9.2 8)× 1 0 9/L]( P<0 .0 5 )。单剂量组、双剂量组的献血者血小板计数较采集前分别下降 3 5 .0 %±1 2 .6%、47.9%± 1 5 .9%。采后 1个月单剂量组献血者血小板回升为 ( 2 1 5 .86± 2 4.5 6)× 1 0 9/L,而双剂量组回升为 [( 2 60 .3 2±3 8.71 )× 1 0 9/L],与采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5 )。 结论 单剂量组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健康和血小板制品质量无不良影响。建议双剂量组应提高献血者采前血小板底限值 ( >2 5 0× 1 0 9/L  相似文献   

9.
网织血小板 (reticulatedplatelets,RP)是新从骨髓中释放的血小板 ,具有较高的止血活性 ,许多学者认为RP百分率(RP % )及其绝对值对于分析血小板生成动力学及血小板减少机制有重要意义[1 ,2 ] 。血小板生成素 (Tpo)是巨核细胞分化、成熟和血小板生成的特异性调节因子[3] ,被认为是诊断血小板减少的重要指标[4 ] 。我们对 10 7例血小板减少患者的RP及Tpo水平进行了检测并探讨了其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1 研究对象 ①健康对照组 :正常健康献血员及健康体检者 6 0名 ,男 2 8名 ,女 32名 ,年龄 …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常见的以出血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免疫综合征 ,本文测定患者血循环中血小板活化分子GMP 14 0、CD6 3的表达 ,血小板抗体及测定血小板和骨髓巨核细胞数的改变 ,并探讨这些变化对ITP患者的意义。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ITP患者 4 6例 ,其中男 11例 ,女 35例 ,年龄 38~ 5 2 (平均 4 3) y。诊断均符合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正常对照组 2 0例 ,均系我院职工 ,无已知影响血小板活化的疾病 ,男 8例 ,女 12例 ,年龄 2 2~ 4 5 (平均38.4 ) y。所有的ITP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血小板参数在儿童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变化,进一步提高血小板参数在临床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92例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儿童与110例健康儿童的血小板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在引起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原因中,肺炎居第1位,占到40.2%.MPV、PDW、P-LCR低于对照组,PCT高于对照组,血小板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可以作为儿童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和治疗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2.
虞容  单筠  何吉  金蕾  傅启华  严力行 《检验医学》2003,18(2):111-112
目的分析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并寻找解决的方法.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223例临床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人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鉴定.结果血小板抗体阳性80例(35.87%),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阳性75例(33.63%),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抗体阳性1例(0.45%),同时含有HLA和HPA抗体者4例(1.79%).结论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抗体以HLA抗体为主;针对不同抗体,可采取不同方法选择血小板供者.  相似文献   

13.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并寻找解决的方法。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 ,对 2 2 3例临床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人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鉴定。结果 血小板抗体阳性80例 ( 3 5 .87% ) ,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抗体阳性 75例 ( 3 3 .63 % )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HPA)抗体阳性 1例( 0 .45 % ) ,同时含有HLA和HPA抗体者 4例 ( 1.79% )。结论 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抗体以HLA抗体为主 ;针对不同抗体 ,可采取不同方法选择血小板供者  相似文献   

14.
用自动血小板计数仪Baker810和常规显微镜法对160例血小板进行计数和统计学处理,得两者结果有显著性差异。作者依据两种方法的计数原理、影响因素以及统计学理论和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差异,确认自动血小板计数仪的精密性和准确性都优越于显微镜法。作者同时观察了血小板数量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之间的关系以及延长放置时间对这两项测定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成份输血的广泛应用,血小板的输注也是越来越多,我们医院这几年每年输血小板治疗量逐年增加。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组临床常见疾病,从病因学上区分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对疾病的治疗方案的确定、是否输注血小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网织血小板(RP)是由骨髓巨核细胞释放入外周血的新生血小板,含有少量的核糖核酸(RNA)和粗面内质网,保留着合成少量蛋白质的能力,是血液循环中最年轻的血小板,其在外周血中水平的高低可反应骨髓对血小板的代偿能力。sysmex-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检测常规血细胞的同时,也可以检测。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血小板表面血小板相关抗体(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及血小板膜糖蛋白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诊断及预后评价方面的应用价值,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了76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及30名正常人血小板表面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及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CD61,GPⅡb/Ⅲa).结果发现,初治3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PAlgG、PAIgM、PAIA)在血小板表面阳性百分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血小板膜糖蛋白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9例经激素治疗的ITP患者PAIgG,PAIgM,PAIgA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膜糖蛋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2);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SLE、Evans综合征、甲亢、乙肝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血小板相关抗体在血小板表面阳性百分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血小板膜糖蛋白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12例治疗有效患者治疗后血小板相关抗体较治疗前下降(P<0.05),血小板膜糖蛋白上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FCM用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抗体及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具有灵敏、快速、简便的特点,是适用于临床诊断的新方法,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低值血小板标本血小板计数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低值血小板标本血小板计数仪器法与人工法的差异。[方法] 采集68例血液病患者的低值血小板标本,仪器法用静脉血2ml于EDTA-K2抗凝管中,放置30min后,用日本Sysmex公司XE-2100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的光学法血小板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同时采集患者无名指毛细血管血20μl,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在高倍镜下进行人工法血小板计数。[结果]两种方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为0.755,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为0.892,人工法较仪器法偏低1.04%。人工法与仪器法的偏差程度随血小板的减少而增加,但明显低于文献报导。[结论]采用荧光染色法的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XE-2100)检测低值血小板标本结果与人工法符合良好,因其抗干扰能力强,偏差明显低于阻抗法,对指导临床,提高检测准确度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冰冻血小板和新制备的血小板的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方法选268例新制备的血小板与296例冰冻的血小板输注病例,观察两组输注血小板前后的临床表现并进行血小板的计数。结果在564例病案中,输注新制备血小板后的患者外周血血小板上升的程度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输注冰冻血小板的患者,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输注新鲜血小板或冰冻血小板均能达到控制及预防出血的治疗作用,并且提升机体血小板数值,虽然新鲜血小板的疗效优于冰冻血小板,但冰冻血小板可以在抢救危重患者时代替机采新鲜血小板。  相似文献   

20.
长期依靠血小板支持治疗的患者,常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es,PTR)。其免疫性因素主要为HLA抗体、HPA抗体等。Doughty等报道,44%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其中88%是与非免疫性原因有关,单独非免疫性原因占67%,另21%与免疫性原因共同存在。血小板抗体存在于25%的PTR患者中,国内对PTR患者血小板抗体的筛选和鉴定,仍缺乏足够的研究。笔者采用美国GTI-MACE1试剂盒,通过ELISA方法对PTR患者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进行鉴别,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