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心血管相关标志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的一些心血管相关标志物水平变化及罗格列酮(RSC)对这些标志物的影响。方法:157例受试者分为正常对照组(NGT)、糖耐量低减组(IGT)、2型糖尿病未合并大血管病变组(DM。)及合并大血管病变组(DM2)。应用RSG(4mg/d)治疗16周后,观察c反应蛋白(CRP)、Ⅰ型血浆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剂(PAI-1)、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从NGT、IGT、DM,副DM2组,CRP、PAI-1、vWF、MMP-9水平逐渐升高,CRP、PAI-1在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DM1、DM2组vWF和MMP-9与NGT、IGT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经RSG治疗后,IGT组、DM1组CRP水平明显下降(P〈0.01),各组PAI-1下降(P〈0.01),DM2组vWF和MMP-9下降(P〈0.05)。结论:RSG不同程度降低心血管相关标志物水平,对IGT和2型糖尿病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患者糖耐量减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糖耐量减低的冠心病患者颈血管超声的特点。方法 将104例冠心病患者经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r)筛选为糖耐量减低(IGT)组和糖耐量正常(NGT)组,用B型超声检查2组患者双侧颈总动脉,观察内膜连续性、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等指标。结果 IGT组的相对胰岛素敏感性指数(RI—SI)明显低于NGT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IGT组的内膜连续性比NGT组明显差(P〈0.05),IGT组双侧平均IMT、动脉粥样硬化(AS)积分及平均IMT异常增高发病率均显著高于NGT组(P〈0.05)。但以上指标IGT组与糖尿病(DM)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与NGT人群比较,IGT人群已经存在胰岛素抵抗及明显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其程度与糖尿病类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糖耐量阶段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改变及两者的关系。方法:测定新发糖尿病组(T2DM,30例),糖耐量低减组(IGT,35例),对照组即正常糖耐量组(NGT,40例)血浆Hcy、叶酸、VitB12和血清CRP的水平。Hcy采用免疫荧光偏振法测定,CRP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叶酸、VitB12浓度。结果:NGT、IGT、DM各组中,血清CRP水平逐渐升高(P〈0.001),IGT与新发DM组血浆Hcy显著高于NGT组(P〈0.01),新发DM组Hcy略高于IGT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叶酸、VitB12水平在NGT、IGT、DM各组中依次减低,且NGT组与IGT、DM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Hcy与CRP(r=0.231,P=0.034)、尿Alb/Cr(r=0.327,P=0.001)、FBG(r=0.236,P=0.017)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叶酸(r=-0.294,P=0.003)、VitB12(r=-0.328,P=0.001)显著负相关。结论:随着糖耐量的恶化,血浆Hcy与血清CRP水平逐渐升高,可能与叶酸、VitB12的缺乏及胰岛素抵抗的加重有关。血浆Hcy与血清CRP可能参与了糖耐量异常患者血管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糖耐量人群胰岛素敏感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危险因子的相关关系。方法319例健康体检者餐后2小时血糖>6.67mmolL者,行OGTT检查,根据1997年ADA糖尿病诊断标准,分为糖尿病(DM)组、糖耐量低减(IGT)组、空腹血糖受损(IFG)组及正常糖耐量(NGT)组。测量身高、体重、腰臀围、血压,测定血糖、血脂、血胰岛素及尿微量白蛋白,计算体重指数(BMI)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IGT组、DM组的平均年龄、平均收缩压明显高于NGT组,IFG、IGT、DM组的ISI明显低于NGT组,DM组的ISI低于IGT组。IGT、DM组的平均胆固醇(CHO)明显高于NGT组。多因素回归分析BMI、餐后2小时血糖、餐后2小时胰岛素、甘油三酯(TG)与ISI呈负相关。结论ISI随着NGT向IGT、IFG及DM的发展逐渐下降,冠心病的危险因子也伴随出现。对于DM及其大血管并发症的防治,应从IGT和IFG阶段开始。  相似文献   

5.
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血清脂联素与炎性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的血清脂联素与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及罗格列酮(RSG)对它们的影响。方法将97例受试者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GT)、糖耐量低减组(IGT)、2型糖尿病未合并大血管病变组(DM1)和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DM2)。所有病人应用RSG(4mg/d)治疗16周后,观察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变化。结果从NGT、IGT、DM1到DM2组其血清脂联素水平依次明显下降,每组间下降均具有显著意义(P<0.01)。血浆CRP、TNF-α从NGT、IGT、DM1到DM2组其浓度依次逐渐上升。每个组间上升均具有显著意义(P<0.01);经RSG治疗后IGT组、DM1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上升、CRP水平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TNF-α在IGT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IGT和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明显降低,其炎性因子的水平明显增高。RSG能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不同程度地降低炎性因子水平,RSG对IGT和2型糖尿病的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空腹血糖受损患者脂联素水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空腹血糖受损(IFG)患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方法 入选糖耐量正常(NGT)、孤立性空腹血糖受损(I-IFG)、孤立性糖耐量低减(I-IGT)、空腹血糖受损并糖耐量低减(IFG/IGT)、新发2型糖尿病(T2DM)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脂联素,同时检测胰岛素水平及血糖、血脂,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I-IFG组、I-IGT组、IFG/IGT组及新发T2DM组脂联素均明显低于NGT组(P均<0.01);新发T2DM组和IFG/IGT组的HOMA-IR均I-IGT组I-IFG组NGT组,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或P<0.01);脂联素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及HOMA-IR呈负相关(P均<0.01).结论 在I-IFG阶段已存在脂联素水平降低,胰岛素抵抗增加,具有向糖尿病转化及并发大血管病变的风险,提高脂联素水平可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糖代谢异常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了解糖代谢异常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并探讨影响IMT的因素。方法选择149例年龄30~70岁、无明确糖尿病病史但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行标准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75gOGTT),按结果分为糖耐量正常(NGT,n=45例)、糖耐量减低(IGT,n=60例)和糖尿病(DM,n=44例)3组,同时测定各组生化指标,采用超声检查测定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了解血管壁情况。结果DM组及IGT组IMTCCA较NGT组显著升高(P<0·05),DM组及IGT组颈动脉内膜不连续或不光滑者所占比率也较NGT组有显著升高(P<0·05),DM组与IGT组各颈动脉指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hPG、餐后血糖峰差值、伴随疾病(高血压)是IMTCCA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耐量异常人群(包括糖耐量减低及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IMT显著增加,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早在糖耐量低减阶段就已开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及无心脏疾患的2型糖尿病(T2DM)及糖耐量减低(IGT)患者左心结构和功能的特点。方法用超声心动图测量无高血压及心脏病的T2DM患者、IGF患者及健康人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室间隔厚度(IV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重量(LVM)、功能指标E/A、EF,并查体重指数(BMI),检查空腹血糖(FPG)、非糖尿病患者查口服75 g葡萄糖2小时后血糖(2 hPG),糖尿病患者直接查餐后2 h血糖。并查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比分析上述指标。结果①DM组年龄、BMI分别与IGT组及N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组与IGT组E/A比值无差异,但与NG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室间隔厚度(IV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重量(LVM)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IGT组FPG、PPG、UA与NG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DL-C、LDL-C较NG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3组收缩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M及IGT患者均有糖、脂代谢的紊乱,IGT人群心脏舒张功能改变与糖尿病患者相似;左心室结构改变随血糖升高而加重,故对糖代谢异常的患者应进行早期干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老年糖耐量低减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探讨老年糖耐量低减动脉粥样硬化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收治老年患者193例,分为2组:糖耐量低减(IGT)组101例;正常健康对照(NGT)组92例。所有病例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IMT,同时测定空腹血糖和胰岛素、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动态血压、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BMI,计算稳态模式评估法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B细胞分泌指数(HOMA-IS)以分别反映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分泌功能,并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做相关分析。结果: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HOMA-IR、体重指数(BMI)和空腹血糖呈正相关;与NGT组比较,IGT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分叉处IMT、FPG、血脂、BMI、HOMA-IR显著高于NGT组(P〈0.05),HOMA-IS低于NGT组(P〈0.05)。进一步将IGT患者分为合并空腹血糖异常(IFG)组(IGT1组)和单纯IGT组(IGT2组)后发现,IGT1组的颈动脉IMT值显著高于血糖相对较低的IGT2组(P〈0.05)。IGT患者的颈动脉IMT值均与HbA1C、空腹血糖、BMI、舒张压和HOMA-IR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IGT患者IMT显著高于正常人,糖代谢异常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而且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糖耐量减低个体胰岛素分泌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糖耐量减个体胰岛素分泌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用美国Access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20例正常糖耐量(NGT组)、40组例糖耐量减低(IGT组)、100例2型糖尿病(DM组)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0、1、2、3h的胰岛素水平,同时用美国Beckman公司的CX3DELTA测定OGTT各点的血糖值,结果:各组人员进行OGTT实验的血糖测定值分析为:IGT组与NGT组比较P<0.01,DM组与NGT组比较P<0.001,DM组与IGT组比较,P<0.001。各组人员在OGTT各时间点的胰岛素水平和胰岛敏感指数(ISI)分析为:0h:IGT组与NGT组、DM组比较均P<0.001,NGT组与DM组比较P<0.05,3h:IGT组,DM组与NGT组比较均P<0.01:ISI:NGT组与IGT组以及IGT组与DM组比较P<0.05。结论:胰岛素分泌水平检测及OGTT试验可作为IGT患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的重要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的血糖波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的动态血糖波动特征.方法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根据连续2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选取稳定人群中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组12例,单纯餐后血糖受损(IGT)组19例,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低减(IFG/IGT)组11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组21例,正常对照(NGT)组18例,分析其各项临床指标和CGMS动态血糖数据.结果 (1)日内血糖波动:NGT、IFG、IGT、IFG/IGT至T2DM组的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MBG)和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依次升高.IGT组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3.2±1.2)mmol/L较NGT组(1.6±0.5)mmol/L高,较T2DM组(5.2±1.9)mmol/L低(P<0.05);IFG/IGT的有效血糖波动频率(FGE)(5.5±2.5)次/d较NGT组(6.1±3.4)次/d低,较T2DM组(4.8±1.8)高.糖尿病前期3组间IGT组MAGE(3.2±1.2)mmol/L最高,FGE(4.9±1.8)最低.(2)日间血糖波动:与NGT组(0.8±0.3)mmo/L相比,IGT组(1.1±0.4)mmol/L、IFG/IGT组(1.2±0.4)mmol/L和T2DM组(2.0±1.0)mmol/L的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依次升高(P<0.05).(3)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血糖波动特征:IFG组空腹血糖受损程度最重,餐后高峰以IFG/IGT组为著.血糖水平曲线由低至高依次为NGT、IGT、IFG/IGT、IFG、T2DM组.(4)不同HbAlc水平的血糖波动:受试者HbAlc<7%时,空腹血糖曲线几乎重合,餐后血糖曲线略微分开;HbAlc7.0%~7.9%时,餐后高峰明显上升;HbAlc≥8%时,空腹曲线明显上移,餐后波动继续升高.结论 (1)随着糖调节受损程度的加重,日内血糖波动及日间血糖波动逐渐增加.(2)正常人血糖波动幅度小,频率高;T2DM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大,有效波动频率低;(3)IFG组的血糖波动特征最接近于NGT,而IGT组最接近于T2DM;(4)在糖尿病前期阶段餐后血糖受损明显早于空腹.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糖代谢异常不同阶段的血清C3、C4水平以及糖代谢异常合并大血管病变时血清C3、C4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96例受试者,正常糖耐量(NGT)组37例,糖耐量受损(IGT)组59例和2型糖尿病(T2DM组)100例,其中IGT合并大血管病变者31例,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者53例。所有受试者同时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血糖、血脂,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3、C4,并进行比较。结果:T2DM组和IGT组血清C3、C4升高,T2DM组血清C3水平高于IGT组。相关分析显示血清C3水平与BMI、WHR、SBP、TC、TG呈正相关,血清C4水平与TG呈正相关。糖代谢异常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C3、C4水平明显高于无血管病变患者。结论:C3、C4可能在T2DM及其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糖耐量人群负荷后1 h血糖与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受试者分为4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组.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组,正常糖耐量(Normal slucose tolerance,NGT)组;在NGT人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与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选择T2DM患者96例,糖耐量低减(IGT)者33例,及正常对照组(NGT)39例,比较3组血清CRP的浓度。结果(1)NGT、IGT、T2DM3组患者的血清CRP水平逐渐升高,每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2)血清CRP水平与空腹血糖(FBG)(r=0.753,P<0.01)、OGTT2h血糖(PBG)(r=0.748,P<0.01)、糖化血红蛋白(HbA1c)(r=0.725,P<0.01)呈正相关;与胰岛素敏感指数(ISI)(r=-0.568,P<0.01)、胰岛B细胞功能指数(HBCI)(r=-0.489,P<0.01)呈负相关。结论CRP可能与T2DM的发生有关,可能具有致病作用,T2DM可能是一种自然免疫和亚临床炎症性疾病。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2型糖尿病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不同时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改变,探讨其与各种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T2DM患者96例(有大血管病变46例,无大血管病变50例),糖耐量低减(IGT)者33例,正常对照者(NGT)39例,分别测量各组受试者的颈动脉IMT;并对其与各种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1)T2DM组、T2DM大血管病变组的颈动脉IMT明显高于NGT组、IGT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且T2DM大血管病变组的颈动脉IMT较T2DM组明显升高(P〈0.01)。(2)颈动脉IMT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血糖(PBG)(r=0.644,P〈0.01)、空腹血糖(FBG)(r=0.63,P〈0.01)、糖化血红蛋白(HbA1c)(r=0.617,P〈0.01)、甘油三酯(TG)(r=0.547,P〈0.01)、体重指数(BMI)(r=0.345,P〈0.01)、收缩压(SBP)(r=0.286,P〈0.01)、舒张压(DBP)(r=0.286,P〈0.01)、总胆固醇(TC)(r=0.157,P〈0.01)呈正相关。结论(1)颈动脉IMT与T2DM及其大血管病变密切相关。(2)颈动脉IMT与OGTTPBG、FBG、HbA1c、TG、SBP、DBP、TC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正常糖耐量、糖耐量减退及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方法:选取105例单纯冠心病[糖耐量正常组(NGT组)]患者、39例伴糖耐量减退组(IGT组)和31例伴2型糖尿病组(T2DM组)冠心病患者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脂、空腹及糖负荷后2h血糖及胰岛素等参数,计算出体重指数、腰臀围比值、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素分泌指数[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指标(HOMA-IS)及胰岛素分泌指标(FBCI)],各组间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冠心病患者均存在超重或肥胖、高血压,伴不同程度的高脂血症;其中IGT组和T2DM体重较NGT组重,甘油三酯(TG)较NGT组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IGT组低;T2DM组较NGT组更重.IGT组和T2DM组与NGT组比较,IGT组和T2DM组ISI、HOMA-IS和FBCI下降,HOMA-IR增强;T2DM组HOMA-IS、FBCI较IGT组降低.结论:IGT组和T2DM组与NGT组比较,IR更强,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在临床上,T2DM组和IGT组聚集更强的致冠心病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与肥胖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与肥胖的关系。方法:根据1985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1650糖耐量正常(NGT)、糖耐量低减(IGT)和糖尿病(DM)人群的肥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我省肥胖(BMI≥27)患病率为7.9%,BMI大于25,少于30人群,DM和IGT患病率是正常体重的倍和2.5倍。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体重指数、腰臂围比均是IGT,DM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体重指数增加可增加糖尿病患病率。  相似文献   

18.
不同糖代谢人群一相胰岛素分泌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常糖耐量(NGT)、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及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水平差异。方法:NGT11例,IFG10例、IGT19例,新诊断T2DM54例。采用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测定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水平、血糖、血脂,计算Homa-β、Homa-IR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10min时4组间胰岛素分泌水平差异无显著性;1、2、4、6、10min时NGT、IFG、IGT各组和T2DM组差异具有显著性;2、4、6min时NGT和IGT组也有显著性差异。2T2DM组0min时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另三组,4组血糖高峰均出现于1min,NGT组10min内血糖下降迅速,T2DM组血糖水平下降最迟缓。3Homa-βNGT、IFG、IGT组分别和T2DM组差异具有显著性,4组间Homa-IR和ISI差异无显著性。4HDL水平依葡萄糖代谢的恶化而逐渐降低。结论:NGT、IGT及新诊断T2DM一相胰岛素分泌依次递减,存在明显差异。IVGTT各组胰岛素峰值不随血糖峰值迁移,分泌模式一致,血糖峰值出现于1min,而胰岛素峰值出现于2min。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糖耐量低减(IGT)患者炎症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检测30 例IGT 患者和30 例正常糖代谢人群(NGT)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和纤维蛋白原(Fg)水平,并测量其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测定血脂(TG、TC、LDL-C、HDL-C),计算体重指数(BMI)和腰臀比值(WHR). 所有受试者均经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结果 IGT 组CRP与Fg明显高于NGT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线性相关分析显示,在IGT 患者中,CRP 、Fg与BMI、WHR、舒张压、收缩压、TG 和LDL-C 呈正相关,与HDL-C 呈负相关;IGT 组BMI、脂代谢异常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显著高于NGT 组. 结论糖耐量低减患者血清炎症因子CRP和Fg水平已经升高.  相似文献   

20.
从循证医学看糖耐量低减患者干预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糖耐量低减(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是一种处于葡萄糖代谢调节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异常代谢临床状态。近年来学术界高度重视IGT人群的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几点:首先,IGT人群是最重要的糖尿病危险人群,几乎所有2型糖尿病都要经过IGT阶段。每年有5%~10%的IGT会恶化为糖尿病。IGT者5~10年内糖尿病发病率较糖耐量正常者(NGT)高5~6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