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痰中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痰中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与气流阻塞间关系。方法 :对 16例COPD患者 ,15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和 15例健康志愿者诱导痰中细胞成份作染色分类并进行CD11b免疫组化检查 ,上清成份用酶联免疫法作白细胞介素 8(IL_8)水平测定。结果 :痰细胞分类中 ,COPD组中性粒细胞占 6 9.6 % ,与慢支组 (5 2 .9% ,P <0 .0 1)、健康组 (2 2 .2 % ,P <0 .0 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COPD组CD11b阳性率为 73 .5 % ,与慢支组 (5 3 .0 % ,P <0 .0 1)和健康组 (17.9% ,P <0 .0 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COPD组IL_8水平为 0 .72 0ng/ml,与慢支组 (0 .5 5 9ng/ml,P <0 .0 1)、健康组 (0 .16 1ng/ml,P <0 .0 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COPD组中CD11b、中性粒细胞、IL_8与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 (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成反比 (r =- 0 .77,P <0 .0 1;r =- 0 .79,P <0 .0 1;r=- 0 .85 ,P <0 .0 1)。且CD 11b与中性粒细胞、IL_8均成正相关 (r =0 .88,P <0 .0 1;r =0 .6 6 ,P <0 .0 1)。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性粒细胞CD 11b表达增加与吸烟者发展为气流阻塞有关  相似文献   

2.
糖皮质激素治疗对COPD患者血清性激素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娟  刘勃  沈兴平 《重庆医学》2002,31(11):1093-1095
目的 了解应用和未应用糖皮质激素 (GC)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应用和未应用GC治疗的COPD患者血清总睾酮 (TT)、游离睾酮 (FT)、卵泡刺激素 (FSH)、黄体生成素 (LH)、雌二醇 (E2 )、催乳素 (PRL)水平变化。结果 COPD组和COPD +GC组患者的T和FT明显低于对照组 ,COPD +GC组患者的T和FT明显低于COPD组 (P <0 .0 5 )。COPD +GC组患者FT与BMI、WHR、GC剂量和吸烟指数呈负相关 (r=- 0 .33,P <0 .0 5 ;r=- 0 .4 8,P <0 .0 5 ;r=- 0 .4 3,P <0 .0 5 ;r=- 0 .37,P <0 .0 5 ) ,FT和T与氧分压呈正相关 (r =0 .38,P <0 .0 5 ;r =0 .4 1,P <0 .0 5 )。BMI、WHR和GC剂量均为影响T浓度的显著因素 (影响程度分别为 37.5 %、36 .4 %和 31.2 % ) ,BMI、WHR、氧分压、吸烟指数和GC剂量均为影响FT浓度的显著因素 (影响程度分别为 5 2 .5 %、4 5 .7%、38.8%、4 6 .5 %和 4 5 .1% )。结论 GC治疗COPD患者可加重其血清TT、FT降低 ,体重指数、腰 /臀围比率、氧分压、吸烟指数和GC剂量大小共同影响性腺激素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血清载脂蛋白C Ⅱ (apoC Ⅱ )、载脂蛋白C Ⅲ (apoC Ⅲ )、载脂蛋白E(apoE)在冠心病 (CHD)中的变化特点。方法 :测定 196例CHD人、16 5例健康老年人的常规血脂及apoC Ⅱ、apoC Ⅲ和apoE的血清含量 ,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 :CHD组与健康老年组比较 ,胆固醇 (TC)、血清甘油三酯 (TG)、低密度脂蛋白 (LDL)、载脂蛋白B(apoB)及apoC Ⅲ和apoE显著增高 (P <0 .0 0 1) ,apoC Ⅱ明显降低 (P <0 .0 0 1) ,CHD不伴血脂异常(6 5 .81% )时apoC Ⅱ降低尤为突出 ,并伴高密度脂蛋白 (HDL)和载脂蛋白Al(apoAl)明显降低 (P <0 .0 5 )。Pear son相关分析示apoC Ⅱ、apoC Ⅲ与TC、TG、LDL、apoB呈正相关 (r =0 .2 70~ 0 .6 98,P <0 .0 5~ 0 .0 1) ,apoE只与TC、TG呈正相关 (r=0 .2 5 1~ 0 .5 38,P <0 .0 5~ 0 .0 1) ,三者均与HDL、apoAl无相关关系。结论 :血清apoC Ⅱ、apoC Ⅲ和apoE含量的测定有助于阐明CHD特别是当CHD不伴血脂异常时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体质指数 (BMI)对女性骨密度 (BMD)及骨质疏松症 (OP)患病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骨峰值期女性 10 12例和绝经后女性 5 76例不同骨骼部位的骨密度 ,按BMI不同各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 (对照组 )和肥胖组进行分析。结果 :除腰椎侧位外 ,骨峰值期和绝经后女性各部位BMD与BMI均呈正相关 (r=0 .130~ 0 .4 4 9和r =0 .189~ 0 .4 2 3,P <0 .0 5~ 0 .0 0 1) ;骨峰值期女性低体重组腰椎正位和髋部各部位BMD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5~ 0 .0 0 1) ,肥胖组腰椎正位和髋部各部位BMD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0 .0 0 1) ;绝经后女性除腰椎侧位外 ,低体重组各部位BMD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1~ 0 .0 0 1) ,而肥胖组BMD均高于对照组和低体重组 (P <0 .0 5~ 0 .0 0 1) ;除腰椎侧位三组之间及桡骨远端 1 3段肥胖组与对照组的OP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外 ,其它各部位OP的患病率为 :肥胖组 <对照组 <低体重组。结论 :女性骨峰值期 ,BMI大者通过负重作用刺激负重骨骼的BMD增加 ;绝经后 ,BMI大者通过负重和雌激素共同作用 ,延缓负重和非负重骨骼的骨量丢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生长激素对糖尿病及其微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6 7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及 18例正常人的血清生长激素 (GH)及胰岛素 (INS)水平。结果 :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组 ,空腹生长激素 (FGH)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及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组 (P <0 .0 1)。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组的FGH与正常对照组的FGH相比未见明显差异 (P >0 .0 5 )。餐后 2h的生长激素 (PGH)在 3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FGH与HbA1c、空腹血糖 (FBS)呈正相关 (r=0 .5 46 ,P <0 .0 1;r=0 .437,P <0 .0 1) ,与UAER呈正相关 (r=0 .486 ,P <0 .0 1) ;FGH与病程无相关 (r=0 .2 2 ,P >0 .0 5 ) ,与FINS无相关 (r =- 0 .0 2 9,P >0 .0 5 )。结论 :GH水平的增高 ,与糖代谢紊乱有关 ,参与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肾小球疾病与骨密度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河北地区汉族肾小球疾病患者骨密度 (bonemineraldensity ,BMD) ,并分析影响BMD的因素。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 ,测定 2 0 8例肾功能正常的成年肾小球疾病患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前腰椎(lumbarspine ,L1~ 4)和股骨BMD。结果本组患者BMD与北京地区接近 ,高于长沙地区健康女性。男性 30岁以后各部位BMD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 ,女性则于 5 0岁以后快速下降。大于 5 0岁组男、女患者BMD较峰值年龄组减少 (0 .10 6~ 0 .2 6 0 ) g/cm2 ,以股骨三角区最明显。各部位BMD与肾小球病理类型无关 ,与体质量 (r =0 .2 2 2~ 0 .4 2 9,P≤ 0 .0 0 1)和体质量指数 (r =0 .2 5 0~ 0 .314 ,P≤ 0 .0 0 1)呈显著正相关 ,L3 、股骨颈和三角区BMD与年龄 (r =- 0 .12 9~ - 0 .5 4 3,P≤ 0 .0 1)呈负相关关系。结论随增龄BMD逐渐减少 ,以股骨三角区最明显 ,男、女开始骨丢失的年龄和速率不同 ,体质量指数和年龄是影响BMD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Xu XM  Sun TY  Lin JB  Zhang HS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3):1138-1141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及其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 1(TIMP 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COPD稳定期组 12例、COPD急性加重期组 12例、COPD急性加重期 +糖皮质激素治疗组 12例和正常对照组 12例患者 ,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的方法测定各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MP 9和TIMP 1mRNA的表达 ,同时用明胶图谱法测定血浆中MMP 2 ,9的蛋白质水平 ,并分析其与肺功能的关系。结果  (1)COPD各组MMP 9mRNA表达水平和MMP 9/TIMP 1的比值增加 ,与正常组相比 ,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COPD各组间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2 )COPD各组血浆中MMP 9蛋白水平增加 ,高于正常组 (P <0 0 5 ) ,而COPD各组间蛋白质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3)COPD组中MMP 9mRNA的表达、MMP 9/TIMP 1比值及血浆中MMP 9蛋白质水平与FEV 1 0%占正常预计值呈负相关 (r =- 0 789,P <0 0 5 ;r =- 0 5 3,P <0 0 5 ;r =- 0 6 5 2 ,P <0 0 5 ) ,与RV/TLC %呈正相关 (r =0 375 ,P <0 0 5 ;r =0 4 4 ,P <0 0 5 ;r =0 5 2 9,P <0 0 5 )。结论 MMP 9和MMP 9/TIMP 1比例失衡在COPD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并与FEV1 0 %占正常预计值、RV/TLC %呈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白细胞介素特别是IL - 8以及中性粒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炎症过程中的作用 .分别测定 30例健康人和 6 0例稳定期COPD患者诱导痰中的IL - 1β ,IL - 6 ,IL - 8,TNF -α水平、痰细胞分类以及FEV1% ,比较两组人群各参数的差异及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 :在健康人组痰细胞分类中 ,巨噬细胞占 (5 5 5± 3 6 ) % ,而COPD组中性粒细胞占 (6 1 7± 1 9) % ,皆明显高于同组其他细胞 (P <0 0 5 ,P <0 0 1) ,COPD组痰液中IL - 1β ,IL - 6 ,IL - 8,TNF -α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各项P值均小于 0 0 0 1) ;其中以IL - 8的升高最为突出 (q =8 5 4 4 ,P <0 0 1) .COPD组患者痰中IL - 8与痰中中性粒细胞分类比例呈显著正相关 (r =0 88,P <0 0 0 1) ;COPD组患者痰中IL - 8与患者FEV1%呈显著负相关(r =- 0 90 ,P <0 0 0 1) .结论 :诱导痰中IL - 8水平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是COPD稳定期气道炎症的特征 ,可作为观察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肾病患者血清中透明质酸 (HA)、 型前胶原 (PC )、 型胶原 (C- )、层粘蛋白 (L N)的水平与肾功能的关系。方法 :将患慢性肾脏疾病而肾功能正常的病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尿毒症病人及正常人分为 A、B、C、D组 ,留清晨空腹血 ,查血清中上述 4种物质的浓度。结果 :1血清 HA:C组 >B组 >A组 >D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HA变化与 Cr呈正相关 (B、C组 r值分别是 0 .87,0 .6 8) ;2血清 PC :C组 >B组 >A组 >D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PC 与 Cr呈正相关 (B、C组 r值分别是 0 .79,0 .72 ) ;3血清 C- :A组与 D组比较无差异 ,B组、C组与 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P <0 .0 0 1) ,B、C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C- 与 Cr呈正相关 (B、C组 r值分别是 0 .72 ,0 .82 ) ;4血清 L N:A组与 D组比较无差异 ,B组、C组与 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P <0 .0 0 1) ,B、C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L N与 Cr呈正相关 (B、C组 r值分别是 0 .84 ,0 .75 )。结论 :HA、PC 在 Cr升高前即有明显改变 ,可作为诊断早期肾功能不全的依据。 HA、PC 、C- 及 L N可作为反映不同时期肾功能恶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在狼疮性肾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白细胞介素 6(IL 6)依赖细胞株KD83 ,检测狼疮性肾炎 (LN)患者活动期组、稳定期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和尿中IL 6的活性。结果 :活动期组LN患者血清和尿中IL 6活性均明显高于稳定期组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而稳定期组LN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活动期组LN患者血清和尿中IL 6活性均与血沉 (ESR)呈正相关 (r =0 683 0和r =0 5 767,P <0 0 5 ) ,而与血清补体C3、抗核抗体(ANA)、抗ds DNA抗体均无相关关系 ;活动期组LN患者血清IL 6活性与血清IgG呈正相关 (r=0 83 5 0 ,P <0 0 1) ,与补体C4呈负相关 (r =- 0 5 980 ,P <0 0 5 )。结论 :活动期LN患者血和尿的IL 6活性均增高 ,提示IL 6在LN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血和尿的IL 6活性可作为观察LN患者病情的活动性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海南地区成年人椎体骨密度(BMD)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建立各年龄段BMD均值和与设备自带同性别BMD峰值比较的标准差(T-Score)均值,以及了解本地区各年龄段骨质疏松症(OP)的发生情况.方法 使用定量CT(QCT)对海南省人民医院2006年7月至2016年12月的1080例健康成年人体检者进行腰椎BMD检测,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BMD值和T-Score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OP发生率进行χ2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 60~69岁、70~79岁男女间的BMD和T-Score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男性组及女性组中,同性别不同年龄组的BMD和T-Score值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在男性和女性组中,不同年龄段及同年龄段男女之间的OP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与OP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r男=0.527,r女=0.797).结论 男、女各年龄段的BMD和T-Score均值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男、女各年龄段的OP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亚洲人骨质疏松(osteporsis,OP)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OSTA)指数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相关性,并探讨跟骨定量超声(quantitative ultrasound,QUS) 测定BMD对中老年男性OP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893例45岁以上男性研究对象行QUS-BMD检查,记录跟骨QUS-BMD及QUS-T值,测量身高、体重,计算OSTA指数,其中255例研究对象同时行双能X线(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nmetry,DXA) BMD测定,按OSTA分层标准将受试者分为OP高、中、低风险组。比较各组间跟骨QUS BMD、QUS T以及各部位DXA BMD的差异,分析OSTA指数与髋部、腰椎DXA-BMD的相关性。根据WHO的OP诊断金标准(骨质疏松:T值≤-2.5,骨量减少:-2.50.05)。OP风险高、中、低危3组中OP患病例数分别为37例(48.7%)、17例(17.5%)和17例(20.7%),高危组中OP患病例数显著高于中、低危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示OSTA指数与股骨颈、全髋及全腰椎BMD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48、0.439和0.141。跟骨QUS BMD和QUS T值在不同OP风险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跟骨QUS T值诊断OP的曲线下面积为0.753,最佳截断值为-1.3,相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5%和61.4%。结论   随着OSTA指数升高,OP风险降低,股骨颈、全髋及全腰椎的BMD升高,OSTA指数与各部位DXA-BMD成线性正相关。OSTA指数和跟骨QUS-T值对诊断中老年男性OP症筛查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睾酮水平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合并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的T2DM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53例(DO组)、单纯性骨质疏松症患者60例(OP组)和骨量正常者42例(N组),分析比较3组患者之间的骨密度、血清总睾酮(TT)、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和血清游离睾酮(FT)水平.结果 与N组比较,DO组和OP组患者腰椎(L1-L4)、股骨颈部、W-三角和粗隆的骨密度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HBG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睾酮和游离睾酮水平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OP组比较,DO组患者骨密度、血清TT、SHBG和F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性别与总睾酮(r=-21.339,P<0.001)和游离睾酮(r=-22.8,P<0.001)呈负相关.亚组分析发现,女性DO患者FT水平明显高于女性OP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DO患者Ward-三角及粗隆骨密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T水平DO组高于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睾酮水平与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关系可能存在性别差异.对于男性可能是保护因素,对于女性则可能是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臂骨密度(BMD)与骨代谢指标对绝经后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合并骨质疏松(OP)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96例绝经后女性RA患者和25例绝经后健康女性对照者的前臂BMD、骨矿含量(BMC),并收集、测定其年龄、BMI、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I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和血清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β-CTX)水平等骨代谢指标,分析BMD与实验指标的相关性。结果:RA组前臂BMD及BMC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A组骨代谢指标PINP为(79.01±44.72)μg/L,β-CTX为(0.51±0.35)μg/L;对照组PINP为(96.74±50.92)μg/L,β-CTX为(0.37±0.26)μ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RA组β-CTX与BMD、BMC呈负相关(r=-0.259,P=0.011;r=-0.300,P=0.003);年龄与BMD、BMC呈负相关(r=-0.706,P<0.001;r=-0.743,P<0.001);DAS28与BMD、BMC呈负相关(r=-0.400,P<0.001;r=-0.330,P=0.001);PINP与BMD、BMC呈正相关(r=0.308,P=0.020;r=0.244,P=0.01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β-CTX为发生OP的危险因素(OR=0.450,95%CI=0.606~0.921,P=0.006;OR=1.008,95%CI=1.002~1.016,P=0.031);PINP为发生OP的保护性因素(OR=1.060,95%CI=1.005~1.118,P=0.003)。结论:绝经后女性RA患者较正常绝经后女性更易发生OP,骨代谢指标β-CTX可能为绝经后女性RA发生O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正常男性骨密度 ( BMD)变化规律 ,为骨质疏松症 ( OP)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 QCT法测量腰椎和股骨颈 BMD值。结果 :腰椎 L2~ 4 和股骨颈的 BMD最高值均见于 2 0~ 2 9岁组 ,4 0岁以后 BMD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各部位骨量累积丢失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股骨颈骨量累积丢失率高于腰椎。男性腰椎和股骨颈 BMD的总体相关系数 r=0 .66。结论 :腰椎 BMD可以反映股骨颈 BMD,但不能准确评价后者 BMD水平。对于腰椎 BMD正常 ,有骨质疏松临床症状者 ,应参考股骨颈BMD方能作出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Graves患者骨生化标志的改变。方法 对38例Graves患者进行血AKP、Ca、P、ICTP、DPD、BGP、U-HOP/Cr及BMD测定。结果 Graves组的BMD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Ca、ICTP、DPD、BCP、U-HOP/Cr显著高于对照组,Graves组的BMD与ICTP和DPD,BGP有很好的相关性(r=0.36,r=0527、r=0.401)。结论 Graves组骨吸收增加,骨形成减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骨质疏松(OP)性椎体骨折大鼠骨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1)表达与力学动态的影响。   方法  把60只SD雌性大鼠均等划入至假手术组(sham组)、OP性椎体骨折大鼠组(OP组)、行BMSCs处理的OP性椎体骨折大鼠组(BMSCs组),对比3组动物骨动力学改变、骨定量振幅衰减(BUA)状况、骨密度(BMD),经由HE染色查看椎体骨组织形态学与参数;ELISA测定血清内CTX-1、BALP水平。  结果  力学对比表明,在L5椎体与右侧股骨力学改变方面,对比3组实验动物发现存在显著区别(P<0.05);在弹性模量、最大载荷上,OP组与sham组相比大幅下降(P<0.05);经过干预,在最大载荷、弹性模量这2项指标上,与OP组相比,BMSCs组明显偏高(P<0.05)。相较于sham组,OP组动物的BUA与BMD值下调(P<0.05);经过干预,在BUA与BMD这2项指标上,与OP组相比,BMSCs组增高(P<0.05),与sham组相当(P>0.05)。在骨小梁数量上,与sham组相比,OP组明显偏少,同时分布失调缺乏规则性;在此项指标上,与OP组相比,BMSCs组偏多,同时分布较为规则。相较于sham组,OP组椎体骨组织学形态参数出现大幅改变,MTPT与TBV这2项参数皆大幅下降,MAR与TRS参数皆大幅上调(P<0.05);经过干预,BMSCs组椎体骨组织学形态参数与OP组相比为明显改善表现(P<0.05)。相较sham组,OP组血清内BALP含量大幅减少,CTX-1水平上调(P<0.05);经过干预,BMSCs组血清内BALP含量与OP组相比偏高,CTX-1含量与OP组相比大幅下降(P<0.05)。  结论  BMSCs对OP性椎体骨折大鼠力学改变具改善作用,可提升骨组织最大荷载与弹性模量,同时BMSCs可上调血清内BALP表达,使CTX-1表达下调,由此帮助OP性椎体骨折大鼠早日愈合。  相似文献   

18.
郭佳  黄际远  郑洪银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2):2712-2715
目的 探讨中老年女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丢失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08年8月—2016年6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风湿科门诊确诊的年龄≥40岁女性RA患者543例为RA组,另于同期在本院收集年龄≥40岁女性健康体检者1 74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同年龄段受试者腰椎正位L1-4、左侧股骨颈(NECK)、华氏区(WARDS)、大转子(TROCH)、股骨干(SHAFT)、全髋骨(TOTAL)部位的骨密度(BMD)及腰椎、股骨部位骨质疏松(OP)情况。结果 RA组40~49、50~59岁受试者L1、L2、L3、L4及L1-4部位BMD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60~69、70~79、≥80岁受试者L1、L2、L3、L4及L1-4部位B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组40~49、50~59、60~69岁受试者NECK、WARDS、TROCH、SHAFT、TOTAL部位BMD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80岁受试者NECK、WARDS、TROCH、SHAFT、TOTAL部位B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组40~49、50~59岁受试者腰椎、股骨的OP发生率以及60~69岁受试者股骨的OP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60~69岁受试者腰椎的OP发生率以及70~79、≥80岁受试者腰椎、股骨的O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可以增加患者的骨丢失和OP发生风险,且其对不同年龄和不同部位的影响存在差异;中老年RA患者应注意OP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痛风性关节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瘦素(LEP)、骨保护素(OPG)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相关性.方法 选择痛风性关节炎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GA组),其中伴有骨质疏松19例(OP组),不伴有骨质疏松29例(非OP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45例为对照.以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定骨密度,ELISA检测血清LEP、OPG及IL-6、TNF-α水平并分析相关性.结果 GA组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3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3%(P=0.004),各部位骨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及非OP组相比,OP组患者血清LEP水平明显升高,OPG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OP组患者血清LE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OP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组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明显高于非OP组及对照组(P<0.05),非OP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OP组患者血清LEP与IL-6、TNF-α呈正相关(P<0.05),血清OPG与IL-6、TNF-α呈负相关(P<0.05).结论 痛风性关节炎伴发骨质疏松患者血清LEP、OPG呈异常变化,其与IL-6、TNF-α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Jiang Y  Meng XW  Lu ZL  Xia WB  Xing XP  Li M  Wang O  Yu W  Tian JP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4):1695-1697
目的 探讨年龄对库欣综合征(CS)病人骨密度改变的影响。方法 将不同年龄段CS病人与正常妇女的骨密度进行比较。收集1996年6月至2004年2月期间因CS住院且做过骨密度检查的女性病例,共57例,选取同期健康查体的正常女性49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根据不同年龄段将两组进行分层分析,20~29岁CS组14例,对照组14例;30~39岁CS组27例,对照组15例;40-49岁CS组16例,对照组20例。对骨密度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对照组腰椎的骨峰值出现在30-39岁,髋部的骨峰值出现在20~29岁。CS组的骨密度低于正常对照组,以20~29岁层最显著;腰椎和Wards三角的骨密度降低最为明显。CS病人年龄越轻,其骨量丢失越显著。CS病人骨质疏松者占29.8%(17/57),骨量减少者占50.9%(29/57),骨折发生率为26.3%(15/57)。发生骨折的CS病人腰椎骨密度Z值明显低于未发生骨折者(P=0.003)。结论 CS病人的骨密度较正常妇女明显降低,以腰椎和Wards三角下降更为显著,年轻CS病人骨量丢失较年长者明显,腰椎骨密度低者更易发生骨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