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巨龙公司选煤厂针对脱泥两产品重介质旋流器主再选工艺悬浮液中煤泥含量高和粗煤泥分选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对粗煤泥分选系统进行了改造,采用TBS干扰床分选机对粗煤泥进行分选,提高了粗煤泥的分选效果和系统处理能力,降低了重介系统的煤泥量,进而降低了选煤厂能耗和介耗。  相似文献   

2.
太原选煤厂原采用不脱泥全重介洗选工艺,存在粗精煤灰分高、煤泥水负荷大、介耗高等问题;通过增设脱泥筛及CSS粗煤泥分选机等技术改造,并对粗煤泥回收环节进行优化,弥补了粗煤泥环节没有分选工艺的不足,降低了粗精煤灰分,提高了总精煤产率,降低了系统介耗。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永鑫公司安鑫选煤厂介耗高、系统不能满负荷生产的原因;通过增设粗煤泥独立分选系统和磁选机,并对煤泥水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同时加强管理,有效降低了介耗,增加了入洗量。  相似文献   

4.
新型两段粗煤泥分选旋流器在曙光选煤厂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筛分试验和浮沉试验分析了曙光选煤厂粗煤泥性质,说明原煤中粗粒级含量较高,+0.250 mm产率达到52.25%,应选择适宜的粗煤泥分选设备对其分选回收;当精煤灰分≤11.0%时,曙光选煤厂粗煤泥属中等可选煤。针对曙光选煤厂重介旋流器分选精度低,介耗偏高等问题,以新型两段粗煤泥分选旋流器为核心设备,构建了粗煤泥分选体系,形成预先脱泥、粗煤泥单独分选与常规重介、浮选相衔接的工艺流程,完善了分选工艺。改造后,选煤厂原煤处理量由235 t/h提至285t/h,年处理原煤能力由120万t提至150万t;介耗由改造前的2.4 kg/t降至2.0 kg/t。每年增加精煤销售额1.14亿元,节省介质费用75万元,节省电费11.25万元。改造后曙光选煤厂工艺流程更加合理,生产调节更具灵活性,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实现了降低介耗,增加原煤处理量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从工艺流程角度探讨了粗煤泥独立分选改造对传统炼焦煤选煤厂介质单耗的影响,传统重介+浮选分选工艺,粗粒煤泥进重介质旋流器分选往往以牺牲重介质分选精度和增高介耗为代价;粗煤泥独立分选改造,杜绝了预先脱除的煤泥重返重介分选系统,入选下限可提高到1.0 mm,改善了重介质旋流器的分选效果;重介质系统低煤泥运转,介质分流量减少,减少了介质在磁选尾矿中的损失,保证了磁选机入料稳定,入料浓度降低,磁选机回收净化效果达到最佳,实现了低介耗。  相似文献   

6.
针对协庄选煤厂粗煤泥分选系统分选效率低、配套设备多等问题,基于原煤煤泥试验分析结果,对粗煤泥分选系统进行了技术改造,利用三锥角水介质旋流器替代原来的螺旋分选机及TBS粗煤泥分选设备;改造后分选效率提高,精煤产率提高约0.5个百分点,配套设备减少,电耗降低,同时浮选入料性质得到改善,有效减少了浮选跑粗现象,改善了脱介效果,减少了产品带介损失。  相似文献   

7.
对盘江矿区两座选煤厂的洗选工艺进行了详细比较 :跳汰粗选—重介精选工艺有利于煤泥水处理 ,介耗低 ,产品质量稳定 ,缺点是工艺复杂 ,精煤回收率较低 ;原煤全重介工艺简单 ,电耗低 ,易实现自动控制 ,缺点是介耗高 ,煤泥水难于处理 ,设备管路磨损严重 ,维护费用高。通过分析 ,提出了西南地区选煤厂进行技术改造的推荐工艺方案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汪家寨煤矿选煤厂煤泥重介工艺系统的现状,通过优化工艺系统及煤泥重介系统的操作方式,有效降低了粗精煤灰分,提高了分选精度,满足了煤泥重介生产工艺要求,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新阳选煤厂根据重介系统各稀介的指标特征,将精煤稀介、中矸稀介、中煤稀介、矸石稀介分别回收,减少粗煤泥分选机的处理量,从而成功解决了因粗煤泥分选机处理量过大导致不能达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磊 《河北化工》2014,(5):37-39
为了提升东庞矿选煤厂粗煤泥分选环节的工艺指标的粗煤泥系统的分选效率,自东庞矿选煤厂粗煤泥分选系统投运以来,对粗煤泥分选系统各个环节进行了系统的试验,通过总结这些数据表明,在生产过程中应当把粗煤泥分选系统作为整体。通过总结东庞矿选煤厂粗煤泥分选系统形成以来的试验数据,证明粗煤泥分选系统中与粗煤泥分选机关联的分级以及后续脱泥环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安家岭选煤厂控制介耗的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影响重介质选煤厂介耗的主要因素,并根据安家岭选煤厂的具体生产情况,提出严把介质质量关,减少粗煤泥在系统中的循环积聚,提高磁选机的磁选效率,控制弧形筛的来料分布,增加平面脱介筛喷水量,加强选煤厂生产经营管理等降低介耗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针对回坡底选煤厂煤泥分选回收系统工艺不完善、浮选系统处理能力不足、中矸稀介合并处理影响精煤回收率的问题,提出“中矸磁尾分开回收、两段粗煤泥分选、两段浮选”的技术改造方案。改造后粗精煤泥灰分降低1.0%,浮选精煤灰分降低1.5%,浮选尾煤灰分达到75%,实现与矸石合并进行综合利用的要求;尾煤泥灰分提高,使选煤厂综合精煤、中煤的回收率得到提高,不仅合理利用了资源,而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分选下限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棋盘井选煤厂、临涣选煤厂所应用的3GDMC大型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分选下限已达0.25mm的情况,分析了在此工艺条件下是否需要单设粗煤泥分选工艺、介耗高低、工艺流程是否简化和煤泥水处理量大小等问题,提出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进行选前预先脱泥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赵各庄矿选煤厂技术改造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各庄矿选煤厂原煤、煤泥筛分试验表明:原煤由难选煤转化为极难选煤,原煤煤泥中细粒级含量较大,细粒级煤泥灰分较高。针对选煤厂存在的处理能力低、精煤产率低、介耗超标和工艺系统复杂等问题,采用了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不脱泥不分级选煤工艺替换原跳汰—重介—浮选联合分选工艺。从受煤系统及原煤准备,分选、脱介及脱水作业,煤泥重介分选,介质回收,粗煤泥回收和煤泥水处理6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选煤厂技术改造措施。最后对选煤厂技术改造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技术改造后,赵各庄矿选煤厂简化了煤泥水系统,解决了选煤厂洗水浓度高的问题;选煤系统最大处理能力由300 t/h提高到450 t/h,节省吨煤加工费928.8万元/a,利润可达4500多万元/a。  相似文献   

15.
实验分析了CSS粗煤泥分选机在东庞矿选煤厂的应用效果,通过对CSS入料、溢流和底流煤样进行筛分和浮沉实验,发现CSS分选效果良好,有效减少了重介系统和浮选系统的煤泥量,降低了粗精煤灰分,提高了全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潘一选煤厂重介精煤、粗煤泥重介精煤和浮选精煤灰分波动大的原因,从技术与管理两方面提出了切合实际的重介分选系统、煤泥重介分选系统及浮选系统改进措施,不但可以稳定精煤灰分,而且有助于提高精煤产率,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针对邢台选煤厂存在的分选效果差、处理量低、介耗高、粗煤泥分选精度低等问题,采用增加选前脱泥环节、更换大直径三产品旋流器、利用CSS分选粗煤泥、将精煤磁尾作为脱泥筛后冲水等方法对邢台选煤厂进行了技术改造。选煤厂经脱泥改造后,精煤灰分降低了0.22%,精煤产率提高了4.39%,脱泥重介旋流器处理能力提高了4%左右,中煤带煤、矸石带煤量均有所降低;磁选机入料质量分数由改造前的26.72%降为17.02%,磁性物回收率较改造前提高了0.15%,精煤带介量降低了50%,吨原煤介耗由改造前的2.81 kg降至目前的1.31 kg;经过CSS粗煤泥分选机分选后,精煤产率高达44.17%,提高了9.85%,分选出的粗煤泥灰分基本保持在9%以下,降低了18.18%。最后对选煤厂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邢台选煤厂改造后每年增加经济效益3166.10万元。  相似文献   

18.
在山西临县某炼焦煤选煤厂的改造中,原设计为不脱泥无压三产品旋流器分选+煤泥浮选的选煤工艺,改造设计遵循煤泥减量化,粗煤泥分级分选、细煤泥高效分选的原则,采用原煤干法预排矸+脱泥无压三产品旋流器分选+粗煤泥三产品干扰床分选+细煤泥主再浮选的选煤工艺,改造方案最大程度地提高了精煤的产率,降低了介耗、药剂消耗,增加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动力煤选煤厂处理粗煤泥常采用水力分级旋流器+螺旋分选机或水力分级旋流器+弧形筛+煤泥离心机,采用煤泥重介旋流器分选的方式较少。通过研究现场粗煤泥重介质旋流器入料压力、分选密度等方面因素,分析了动力煤选煤厂采用煤泥重介旋流器对粗煤泥进行分选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选煤厂粗煤泥处理中采用粗煤泥重介质旋流器的回收方式,可有效实现粗煤泥分选。针对煤制油选煤厂粗煤泥特性,采用两产品煤泥重介旋流器时,通过调整入料压力及分选密度,并不能将末精煤灰分降低至3%以下。而采用三产品煤泥重介旋流器进行粗煤泥回收时,在采用现场实际生产密度时,适当提高入料压力,即可满足末精煤灰分在3%以下的要求,达到了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中国粗煤泥分选的现状,对目前选煤厂中常见的粗煤泥分选设备做了简要评述。分析了煤泥重介旋流器、螺旋分选机、TBS干扰床分选机、水介分选旋流器在工业应用上的优缺点。同时,介绍了山东科技大学研发的三锥水介分选旋流器,对其进行实验室实验并对实验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锥水介分选旋流器对+0.2 mm的煤泥有良好的分选效果,其不完善度I=0.088,证明是一种高效的粗煤泥分选设备,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