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毕伟轩  张宇  王仲言  董琪  崔宏艳  王林  李新 《天津医药》2022,50(11):1196-1200
目的 分析不同季节气温变化对高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波动的影响。方法 纳入高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住院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24 h动态血压数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佩戴动态血压计当日的气象资料,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季节血压值及血压波动情况,分别探讨气温和Hcy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结果 男性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SSD)、24 h脉压指数(24 hPPI)均高于女性,男性的脑卒中病史比例高于女性。季节分组结果显示,24 hSBP表现为冬季最高,春秋次之,夏季最低;冬季24 hSSD、24 hPPI高于其他季节。低温组中,H型高血压组24 hSSD较高,24 hSSD与Hcy呈正相关。春、夏、秋3个季节日平均气温与24 hSBP呈线性负相关。日平均气温每升高1 ℃,24 hSBP降低0.641 mmHg。结论 高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存在季节性波动,其中H型高血压病患者对寒冷更敏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气温变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98例及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脑卒中组)112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和既往病史(糖尿病、冠心病),入院3 d内进行动态血压测量,记录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SBPCV)、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24 hDBPCV)。记录患者入院当天的日平均气温,分析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者BPV与入院日气温的关系。结果 合并脑卒中组24 hSBP、24 hDBP、24 h SBPCV、24 hDBPCV均高于高血压组(P<0.05)。<60岁组患者24 hSBP低于60~<70岁、≥70岁组,≥70岁组患者24 h DBP低于<60岁、60~<70岁组患者,≥70岁组患者24 hSBPCV、24 hDBPCV均高于<60岁、60~<70岁组患者;男性24 h DBP高于女性(P<0.05);糖尿病患者24 hSBPCV、24 hD...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研究阿折地平和氨氯地平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血压和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选取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口服氨氯地平5 mg·d-1或阿折地平8 mg·d-1,治疗12周,监测患者血压,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24 h动态血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BPV和平滑指数(SI)。结果治疗12周后,对照组患者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分别为(133.6±10.6)mmHg和(89.9±8.2)mmHg,试验组为(124.7±10.8)mmHg和(85.3±9.3)mmHg,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经动态血压监测,两组各时段SBP和DBP及相应时段的BPV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试验组24hSBP、日间SBP、清晨SBP下降幅度更为显著(P<0.05);两组各时段BPV及SI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折地平显著降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且血压波动较小,降压效果优于氨氯地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血液透析伴高血压患者与腹膜透析伴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的特点,为临床治疗及护理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于本院规律血液透析伴高血压患者98例,腹膜透析伴高血压者68例.对其行动态血压检测,观察指标两组间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和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及其下降率.结果 腹膜透析伴高血压组杓型血压比例明显高于血液透析伴高血压组(P=0.009).血液透析伴高血压组24hSBP、24hDBP、nSBP、nDBP高于腹膜透析组伴高血压组(P<0.05).血液透析伴高血压组夜间SBP下降率、夜间DBP下降率低于腹膜透析伴高血压组(P<0.05).结论 血液透析伴高血压患者比腹膜透析伴高血压患者杓型血压比例较少,夜间SBP下降率、夜间DBP下降率低,昼夜节律不明显.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更应该注意血液透析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老龄患者并发腔隙性脑梗死关联于血压变异性的临床特点。方法将116个病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统计一昼夜收缩压、日收缩压及夜收缩压均值,一昼夜收缩压变异性,一昼夜舒张压、日舒张压及夜舒张压均值,一昼夜舒张压变异性,最后进行对比。结果两组相比24 h收缩压均值、24 h舒张压均值,日收缩压均值、夜收缩压均值、日舒张压均值及夜舒张压均值无显著差异,但伴发组24 h收缩压变异性及24 h舒张压变异性均显著高于单一组。结论原发性高血压老龄患者并发腔隙性脑梗死正相关于血压变异性,故应有效平稳血压。  相似文献   

6.
杨玉琳  王愉  马秀 《河北医药》2002,24(4):264-265
目的 探讨老年人正常血压和1、2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ABP)波动规律、范围的不同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41例正常血压者和90例、1、2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ABP监测并分组观察与对照。结果 正常血压组和1、2级高血压组昼夜血压波动规律明显不同,波动范围也不同,前者收缩压波动范围为50mmHg,后者收缩压动范围为60mmHg,差异显著。结论 如以各项均值+2个标准差为上限值,老年人正常血压者动态血压监测数据,日间最高值<160/95mmHg,夜间则<150/90mmHg.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对3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单纯性高血压组)和89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24h、日间、夜间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分析其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节律性。结果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24h、13间、夜间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及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单纯性高血压组,SBP和DBP夜间下降率低于单纯性高血压组(P〈0.01或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脑梗死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4小时血压变化状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用MOBIL-O-Graph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4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EH组)和38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DM组)患者24小时血压,比较其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血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结果24hSBP、24hDBP、dSBP、dDBP、白天血压负荷两组无差异(P>0.05),nSBP、nDBP、夜间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存在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血压升高,夜间负荷值升高,血压昼夜节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脉压(24hPP)、血压昼夜节律对早期肾损害的预测价值。方法将14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24hPP分为4组,A组:PP≤40mmHg(1mm-Hg=0.133kPa)(28例),B组:41~60mmHg(1mmHg=0.133kPa)(43例),C组:61~80mmHg(1mmHg=0.133kPa)(51例),D组:大于80mmHg(1mmHg=0.133kPa)(24例);按血压昼夜变化率(△MBP)分为2组,杓型组:△MBP≥10%(65例),非杓型组:△MBP〈10%(81例),分别进行2h动态血压监测和检测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C)和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微量白蛋白(mALB)并比较各组的检测值。结果各组间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血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随着24hPP增高,早期肾损害程度越严重,D组〉C组〉B组〉A组(P〈0.05);非杓型组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及早期肾损害程度明显高于杓型组(P〈0.05)。结论 24hPP增大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作为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ABPM)与尿微量白蛋白(UMA)的关系。方法用放免法测定180例高血压患者的尿UMA,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UMA组和非UMA组,所有患者行24hABPM监测,并比较两组血压水平差异及血压水平与UMA的关系。结果 UMA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平均脉压(24hP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平均脉压(dP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平均脉压(APP)明显高于非UM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脉压与24hUMA呈正相关,r=0.53,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水平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分泌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血压动态变化情况,探讨昼夜节律异常与尿钠、尿钾排泄的变化规律。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9例。根据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血压波动情况,分为昼夜节律正常组(杓型组)31例和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非杓型组)28例,收集患者24 h尿液并分析24 h尿钠和尿钾水平。非杓型组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及夜间尿钠排泄量均高于杓型组(P<0.05或P<0.01),同时非杓型组24 h尿钾低于杓型组(P<0.05)。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尿钠、尿钾排泄呈现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论文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的观察(ABPM),从而探究存在长时间吸烟习惯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戒烟前后血压波动的变化情况。方法将本院于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所收诊的有吸烟史原发高血压患者35例为研究样本。比较该组患者在戒烟前后2个月时间内,每天血压波动情况,包括24 h血压波动类型、心率变化、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以及24 h收缩压变化情况。结果本组患者血压波动情况在戒烟前后存在显著差异,夜间收缩压以及日平均心率均存在明显下降,与戒烟前比较,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时间吸烟将导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基本调节功能及心率受到严重影响,指导患者及时戒烟有助于改善心、脑等功能,降低对各靶器官损伤。  相似文献   

13.
陈波 《现代医药卫生》2014,(12):1768-1771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对2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 ABPM,观察其24 h平均收缩压(24 h MS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MDP)、白昼平均收缩压(dMSP)、白昼平均舒张压(dMDP)、夜间平均收缩压(nMSP)、夜间平均舒张压(nMDP)、夜间血压下降率。结果 2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100例为杓型血压,78例为非杓型血压,35例为反杓型血压。随年龄增长反杓型血压发生率明显升高,其中老年组(≥60岁)患者反杓型血压发生率较中青年组(<60岁)高,而老年组患者杓型血压发生率较中青年组患者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女性患者反杓型血压发生率较男性高,但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平时血压波动情况通过24 h ABPM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不断增高,提示增龄可明确影响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4.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许丽娃  崔晓红  周干 《中国医药》2007,2(7):404-405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24hPP)与左心室肥厚及主动脉根部内径的关系。方法对9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ABP)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分别测量ABP和超声心动图的各种参数。将24hPP≥60mmHg的患者45例作为A组,24hPP〈60mmHg的患者45例作为B组。2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B两组左心室肥厚和主动脉根部内径扩张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心室质量指数与24hPP、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密切相关(r=0、52,r=0.48,P〈0.01),与脉压和收缩压呈正相关(r=0.31,r=0.29,P〈0.05)。主动脉根部内径与24hPP、24hSBP、脉压、收缩压、年龄和病程密切相关(r分别为0.68、0.57、0.46、0.40、0.31、0.32,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24hPP与左心室肥厚及主动脉根部内径扩张密切相关,24hPP可作为评价抗高血压药物能否更好地减少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苏学宁  靳桂琴  李晨 《天津医药》2003,31(12):806-807
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目前对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血脂及血液黏度变化已有较多研究[1],而对脑出血患者的上述变化研究较少,笔者观察和分析了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上述变化。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我院2000年6月—2001年6月收治的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26例 (脑出血组),男14例,女12例,平均年龄(61.53±11.70)岁。入选标准:(1)有高血压病史;(2)既往无脑卒中病史;(3)CT示脑出血位于单侧基底节区;(4)CT示既往未发生过无症状性脑卒中。血压范围:收缩压为152~180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为105~122m…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动态血压监测探讨不同类型的降压药组合对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的影响,为合理选择降压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将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20例)用依那普利 氨氯地平治疗,另一组(20例)用依那普利 钠催离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动态血压参数。结果两组药物治疗第4周末24h动态血压发现,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均较服药前明显降低,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依那普利 氨氯地平组24h平均收缩压下降了25.5mmHg,24h平均舒张压下降了16.4mmHg;依那普利 钠催离组24h平均收缩压下降了17.2mmHg,24h平均舒张压下降了11.5mmHg。依那普利 氨氯地平组24h脉压下降幅度为11.1mmHg和依那普利 钠催离组24h脉压下降幅度为5.7mmHg,依那普利 氨氯地平组优于依那普利 钠催离组,经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01);依那普利 氨氯地平组和依那普利 钠催离组降压达标率分别为60%和50%。结论对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早期联合使用2种降压药物,可尽快达到<130/80mmHg的目标血压。依那普利 氨氯地平组降压幅度优于依那普利 钠催离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糖代谢异常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入到糖代谢异常组和糖代谢正常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压水平检测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检测。结果糖代谢异常组患者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脉压差、日间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脉压差均明显高于糖代谢正常组,P<0.05;糖代谢异常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65.0%高于糖代谢正常组的42.5%,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糖代谢异常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变,出现日间血压波动,因而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中应加强对糖代谢状态的改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18.
方登富  张波  蒋世杰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1):3215-3216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溶栓组(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未溶栓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阿司匹林片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 h、24 h、14 d及30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治疗前、治疗后30、60、90 d评定Barthel指数(BI)。结果溶栓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溶栓组出现脑出血转化2例,死亡1例。对照组脑出血转化1例,死亡1例。两组无明显全身性出血。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能明显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早期恢复,能够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期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血压的变化及调控。方法:急性期患者给予对症治疗后,48h平均动脉压〈130mmHg、或收缩压〈220mmHg,可不用降压药物;若收缩压〉220mmHg、舒张压〉115mmHg,可临时加用降压药物。结果:临床监测38例急性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48~72h内有32例血压〈165/100mmHg.12周时30例血〈140/90mmHg;常规降压药物:有12例减少1/2用量,17例减少了1/3用量,其余的维持原量。结论: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脑卒中后,血压会逐渐下降,较小剂量的降压药可维持良好的血压水平,减少脑卒中的冉发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血压晨峰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住院的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132例进行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血管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IMT正常组20例,IMT增厚组56例,IMT斑块组56例,后2组判定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另外,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132例患者分为非晨峰组49例和晨峰组83例.测定各组血脂、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血压变异性、血压晨峰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结果 IMT正常组、IMT增厚组、IMT斑块组TG、TC、LDL-C、HDL-C、ApoA、ApoB、Hcy、hs-CRP、24 h SBP、24 h DBP、dSBP、dDBP、nSBP、nDBP、24 h SBPV、dSBPV、血压晨峰检出率、NIHSS、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血脂、Hcy、hs-CRP、24 h SBPV、dSBPV、血压晨峰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