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评价涤纶外科修补材料做为下肢深静脉瓣膜包窄术环包材料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通过静脉造影等检查确诊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35例37条肢体,采用涤纶外科修补材料行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术。结果 37条肢体术后均随访6-36mo。疗效良好35条(94.6%);好转2条(5.4%);无效0。且无包窄处狭窄、瘢痕挛缩等并发症。结论 涤纶外科修补材料做为环包材料优于现在常用的环包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人造血管双瓣法股浅静脉瓣膜环包成形治疗原发性股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32例患者共计36条肢体经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或静脉造影明确诊断,Kisnter分类逆流Ⅱ-Ⅳ级,其中10条肢体合并瘀血性溃疡。36条肢体均行人造血管双辩法股浅静脉瓣膜环包成形。结果术后近期症状完全消失者占77.8%(28/36),症状明显改善者占19.4%(7/36)。曲张的浅静脉全部消失。肢体溃疡愈合者占80.0%(8/10),明显缩小者占20.0%(2/10)。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股浅静脉瓣膜功能恢复正常者占88.9%(32/36),改善至Ⅰ或Ⅱ级者占8.3%(3/36),由Ⅳ级改善为Ⅲ级者占2.8%(1/36)。26例得到随访,时间6-48月,只有2条肢体感觉症状改善不如近期,但较术前明显好转,无溃疡复发。结论人造血管双瓣法股浅静脉瓣膜环包成形治疗原发性股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手术方法简单实用,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股浅静脉第一瓣膜包窄术治疗原发性深静脉功能不全的经验。方法 通过静脉造影,双功彩超检查,确诊为原发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倒流程度为轻和中度的患者98条,施行股浅静脉第一瓣膜包窄术。结果 92条获得患肢术后随访3-65个月,疗效满意者(76/92)占82.6%,病情好转者(15/92),占16.3%,溃疡不愈者(1/92)占1.1%。结论 股浅静脉第一瓣膜包窄术治疗轻、中度原发性深静脉功能不全,操作简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静脉造影诊断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82例(82条下肢),对其施行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成形术。结果术后随访所有肢体症状缓解,无手术并发症。结论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术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操作简便,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黄惊鸿  龚景庆  陈寅 《新医学》2003,34(11):695-695,701
目的:评价股浅静脉瓣膜环包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静脉造影等检查后,诊断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病人123例(126条下肢)予以股浅静脉瓣膜环包术治疗。结果:术后2年症状完全消失及明显减轻下肢108条(85.7%),患肢色素变浅、溃疡无复发、病情好转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轻度肿胀12条(9.5%),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者出现浅静脉曲张、肿胀,皮肤色素加深、溃疡形成6条(4.8%)。结论:该手术操作简便,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是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王军  张超 《临床医学》2008,28(5):20-21
目的 探讨股浅静脉瓣膜带戒术在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经胭静脉造影证实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12例患者患肢12条,行股浅静脉瓣膜带戒术及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加交通支结扎术.结果 12例患者平均随访20个月,全部患肢症状明显缓解,溃疡痊愈,无复发.结论 股浅静脉瓣膜带戒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在下肢深静脉倒流性疾病中占90%以上[1],是一种常见病。我们采用自体静脉片或大腿深筋膜环包股静脉瓣膜治疗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共40例44条肢体,获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左下肢26例,右下肢10例,双下肢4例,共44条肢体。最大年龄62岁,最小年龄25岁,平均42岁。病程4~25年。16床表现主要为浅静脉曲张,下肢肿胀,踝部皮肤色素沉着伴溃疡15例,既往已行大隐静脉抽剥术5例。1.2静脉造影:顺行静脉造影提示下肢深静脉主干呈直管状扩张,失去瓣膜…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下肢静脉倒流性疾病和浅静脉曲张最主要的原因,常引起迁延不愈的患肢湿疹及溃疡.对轻中度的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常在综合性治疗基础上采用股浅静脉戴戒术(也称环缩术)修复瓣膜功能.  相似文献   

9.
股浅静脉环缩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恢复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阻止血液倒流的功能,治愈静脉曲张及合并症。方法 用5/0无损伤血管缝合线于管腔外环形缩窄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使其周经缩小1/3,再抽剥曲张浅静脉,结扎交通静脉。结果 临床症状消失,慢性溃疡愈合,踝关节区域水肿消失,色素减退。结论 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环缩术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股浅静脉环缩术治疗6例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关闭不全的患者,经过3月-3年的随访,全组病例静脉性跛行、疼痛和小腿酸胀感均消失或明显改善,小腿部浅静脉曲张无复发,由此认为股浅静脉环缩术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关闭不全的一种可靠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联合股浅静脉瓣膜缩窄术治疗下肢慢性静脉溃疡的疗效。方法26例下肢慢性静脉溃疡患者证实合并髂静脉狭窄和深静脉瓣膜返流,先经腔内治疗髂静脉狭窄,一周后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加交通支结扎同时行股浅静脉瓣膜缩窄术,溃疡予以清创换药。以CEAP临床分类与临床记分和VRT试验评价疗效。结果置入支架后造影见髂静脉恢复通畅,支架到位及展开均良好。术后溃疡于10d~2月均已愈合,随访3~28月,未再有溃疡复发,临床症状缓解,瓣膜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恢复。结论腔内治疗联合股浅静脉瓣膜缩窄术对下肢慢性静脉溃疡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股静脉戴戒合腔内电凝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 将271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分为研究组(166例)和对照组(105例).研究组行股静脉戴戒合腔内电凝术.对照组行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比较两组股静脉返流程度、血流峰速度、CEAP临床分类和临床计分以评价疗效.结果 研究组在降低静脉返流程度、增加血流峰速度和减少临床计分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股静脉戴戒合腔内电凝术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评价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程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患者63例(患肢81条),正常对照组24例(肢体48条),进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第一对股浅静脉瓣的反流面积(RA)、反流时间(RT)、反流速度(RV),根据静脉逆行性造影结果对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进行分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股浅静脉瓣RA增大、RT延长,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测量的股浅静脉瓣RA与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程度呈高度相关性(r=0.998),而RT、RV与反流程度相关性差(r=0.574、0.170).结论: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所测量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RA在评价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程度中有意义,根据RA大小可以初步判断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术中超声应用于股浅静脉瓣膜戴戒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PDVI)中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将经静脉顺行造影证实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88个病例分为A、B两组,两组均采用传统的股浅静脉瓣膜戴戒术加曲张静脉剥脱术,A 组术中加行超声辅助.以瓣膜反流持续时间评价即时效果,以临床病因-解剖-病理-生理(CEAP)临床分级与临床记分做随访评价疗效.结果 术中超声检测静脉反流持续时间戴戒后较戴戒前明显缩短;术后A、B两组临床分级与临床记分差值均有显著性差异( P < 0.01).结论 在股浅静脉瓣膜戴戒术中,超声检查进行辅助能够有效提高手术的针对性,增加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吴华东  高涌 《华西医学》2014,(11):2088-2091
目的根据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行深静脉造影检查的结果,分析下肢静脉曲张的常见病因,评价深静脉造影检查对静脉疾病诊治的价值。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对394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689条下肢行深静脉顺行性造影检查,其中87例患者同时行左股静脉套管针穿刺造影检查,46例患者同时行股静脉穿刺下腔静脉造影检查,并对造影资料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的原因,依发病率的高低分别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84例,349条肢体,占50.7%;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95例,148条肢体,占21.5%;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69例,121条肢体,占17.6%;布加综合征34例,54条肢体,占7.8%;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11例,16条肢体,占2.3%;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患者1例,1条肢体,占0.1%。结论下肢静脉曲张是由多种疾病引起,若不明确病因,易误诊,而深静脉造影是明确下肢静脉曲张病因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对血管外科医生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超声评估下肢浅静脉手术改善深静脉瓣膜功能的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60例住院治疗的下肢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者(70条患肢),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深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超声随访,比较手术前后深静脉瓣膜功能的改善程度.结果 下肢浅静脉手术后深静脉瓣膜功能的总体改善率为65.7%,股浅静脉和腘静脉的瓣膜功能亦均得到了改善,且二者在改善程度上没有差异.激光腔内闭合术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对深静脉反流的改善程度无差异.结论 超声检查可用于下肢浅静脉手术改善深静脉瓣膜功能的评估.  相似文献   

17.
<正>大隐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之一,为浅静脉病变,但与深静脉关系密切~([1])。研究~([2])证实下肢深静脉瓣功能的变化是大隐静脉曲张的重要病理基础。因此术前有效、准确地评估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深静脉瓣功能及血流状况,有助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本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90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进行检测,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血管外科经静脉X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激光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将291例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治疗组146例,采用激光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对照组145例,单纯采用激光治疗。通过全自动血液流变快测仪测定2组全血黏度低切(10 s-1)、中切(30 s-1)、高切(100 s-1)、血浆黏度(100 s-1)、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g.L-1)。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2组患者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max)、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Vmin)、平均血流速度(TAP)、血流时间速度积分面积(VTI)、血管内径、每分血流量,并观察2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有效率为87.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检查:治疗组术后1周的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术后1周的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血流动力学检查:治疗组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腘静脉术后1周、1年血流动力学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股总静脉Vmin术后1周、1年,血流量术后1年、股浅静脉内径(nm)术后1年,股深静脉内径、血流量术后1年,腘静脉TAP、血流量术后1周、1年与参考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激光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方法安全、有效,疗效优于单纯激光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血流 (B Flow)显像技术在评判下肢深静脉倒流性疾病中的价值。方法 对 5 0例下肢静脉病患者的股浅静脉第一瓣及大隐静脉瓣膜处 ,用黑白二维、B Flow技术、彩色多普勒 (CDFI)技术进行术前超声血流动力学检测 ,将检测结果与临床症状、术中探查的静脉瓣膜反流程度相比较。结果 B Flow能显示血流状态下的股浅静脉第一瓣活动情况 ;术前测得股浅静脉第一瓣处内径与术中探查深静脉反流程度相关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 =0 .0 0 4) ;术前测得股浅静脉第一瓣膜反流指数与术中探查深静脉反流程度相关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 =0 .0 0 0 ) ,但反流时间与术中探查深静脉反流程度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B Flow技术在评判下肢深静脉倒流性疾病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静脉腔内激光(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EVLT)联合传统手术治疗单纯下肢静脉曲张的近期疗效,总结治疗经验,减少并发症,提高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曲张静脉点式剥脱+EVLT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患者358例(457条患肢),观察患者术后下肢肿胀、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及溃疡愈合等临床症状恢复情况以及远期复发率。结果该组1例因重度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行股浅静脉瓣膜戴戒术,下肢肿胀明显减轻,溃疡愈合,疗效良好;2例患者出院1个月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积极抗凝溶栓治疗后恢复顺利;68例患者小腿溃疡愈合;6条患肢出现皮肤灼伤;8例术后出现皮下积血积液;以上经积极对症治疗后基本缓解。远期随访全部患者无静脉曲张复发,无静脉溃疡迁延不愈,无皮肤营养性障碍等远期并发症,疗效持续,未见复发。结论 EVLT联合曲张静脉点式剥脱是一种安全、有效、实用的微创治疗方法,有望代替单纯传统手术应用于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