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8 毫秒
1.
目的建立快速安全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多模式CT检查绿色通道,并验证其可行性。方法67例2011年1月~2012年12月临床确诊的前循环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时间〈9h)。将2011年1月~2011年12月的2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均行常规CT检查,2012年1月~2012年12月的38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均行多模式CT检查。分析所有患者的一般信息,发病到接受检查的时间,检查开始到接受rt—PA治疗的时间,出血转化以及发病后7d患者的临床转归(mRS评分)。分析两组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中,患者的一般信息,发病到接受检查的时间,检查开始到接受rt—PA治疗的时间,出血转化以及发病后7d患者的临床转归(mR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中接受rt—PA治疗的患者从CT检查开始到接受rt—PA治疗的时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模式CT检查并不会延误患者接受rt—PA治疗,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张喆 《中国性科学》2009,18(5):23-2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子宫输卵管造影在不孕症患者输卵管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因不孕症行腹腔镜检的410例患者,对其术前子宫榆卵管造影检查结果与术中腹腔镜下通液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种方法在诊断榆卵管异常方面符合率为89.0%,腹腔镜检查可同时明确诊断盆腔内其他病变并进行治疗。结论:应用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能较好的判断子宫形态、输卵管走行以及输卵管阻塞部位,是不孕症输卵管检查的首选方法,对于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异常患者,应及时行腹腔镜检查及治疗。  相似文献   

3.
重视育龄女性临床尿HCG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CG是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简称,是女性怀孕后,在母血中最早可以测到的胎盘激素,它是由胎盘滋养层合体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尿HCG检查,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早孕检查”。因为受精后第6天受精卵滋养层形成时,开始分泌微量HCG。受精卵着床后5~7天即可在孕妇尿中查出HCG,所以,通常又叫“早早孕检查”。由于方法简便,敏感性较强,经常成为女性自己排查早孕的方法,也是临床医院生殖医学科、不孕不育科和妇科常用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麻风病皮损触觉和周围神经粗大临床检查的一致性。方法:应用棉签法检查皮损触觉情况,并进行尺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手法触摸。以麻风病专家和其他检查者之间的Kappa值来评价检查者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共检查联合化疗(MDT)麻风病人27例,皮损触觉检查的Kappa值为0.20—0.533,尺神经和腓总神经触摸的Kappa值分别为0.358—0.524和0.017—0.285之间。结论:麻风病人皮损感觉检查和周围神经粗大触摸的一致性较差,今后麻风病防治工作中,年轻医师和基层麻风防治人员的临床检查经验和技巧有待进一步培训和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地震伤救治中CR检查影像质量管理与控制措施和效果。方法收集我院“5·12”汶川大地震期间CR检查病例1257例,回顾性分析科室CR检查病例的照片质量和影像报告质量情况。结果通过加强应急管理,合理调整工作流程等综合措施,科室CR检查影像质量管理与控制各项指标基本达到震前水平。结论在大型抗震救治中加强环节质量控制,进行持续性改进,能保证影像质量管理和控制水平与震前无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
伴限局性Castleman病的副肿瘤性天疱疮临床及实验室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报告6例伴限局性Castleman病副肿瘤性天疱疮,从临床、组织病理和免疫学方面进行了研究,从而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采用全面临床检查,包括CT检查,常规组织病理检查,间接免疫荧光检查,免疫印迹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结果:6例患者临床上均有严重的口腔黏膜糜烂或溃疡。工有形态各异及程度不等的皮损,CT检查均示有潜在单发的内脏肿瘤。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内疱,基底细胞液化变性,表皮内坏死角质形成细胞及真皮浅层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免疫学检查示患者血清中含抗棘细菌间抗体,它们能与桥粒的envoplakin及periplakin发生特异结合。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均为Castleman病,术后皮损逐渐消退。结论:副肿瘤性天疱疮无论在临床,皮损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还是免疫学上都具有特征性,对于临床上口腔黏膜有广泛糜烂或溃疡,按天疱疮治疗无效的患者,应考虑副肿瘤性天疱疮的可能性。早期诊断,及时切除肿瘤或作相应治疗,患者的预后是良好。  相似文献   

7.
外阴鲍温样丘疹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资料 患者,女,52岁,教师。因外阴部发生褐色的扁平丘疹,偶伴痛痒2月就诊。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大阴唇外侧可见粟粒至料粒大之淡褐色扁平丘疹,表面光滑,境界清楚,皮损呈圆形或椭圆形,数目较多,排列密集(图1)。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刺细  相似文献   

8.
报告1例糖原累积病Ⅰ型。患者男,35岁。身高142cm,体重40kg,肝脾大,臀部、四肢、双手足有浅红及浅黄色丘疹、结节,约100多枚,米粒至核桃大,质硬,无压痛,无破溃。病史5年余,皮损逐渐增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有尿酸盐结晶。血液生化检查示血糖低、血脂高、血尿酸高。腹部B超检查示肝脏脂肪样变,下肢X线检查示胫、腓骨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汽车司机性病流行和易误诊的生殖器部位非性病皮损状况,对该人群进行了体检。一、调查对象某公路运输总公司下属车队男性汽车司机。二、方法在例行健康体检中加入性病检查。包括询问病史,检查皮肤、口鼻、肛门生殖器,必要者做直肠、前列腺检查。实验室检查全部做...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55岁。右小腿结节伴疼痛4年。皮肤超声检查:肿块位于皮肤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实性,低回声,边界较清晰,大小约3.85 mm×3.22 mm×2.13 mm。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血管平滑肌瘤诊断。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50岁。双眼眶周黄褐色增生性肿物10年余。皮肤科检查可见左眼眶周及右眼眶内、外侧有黄褐色增生性肿物,表面轻度毛细血管扩张,触之坚实,边界清楚。眼科检查发现左眼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实验室检查发现贫血、血小板减少,血清免疫电泳无异常。组织病理示真皮及皮下组织弥漫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泡沫样组织细胞浸润,可见局灶性坏死。诊断为渐进性坏死性黄色肉芽肿。  相似文献   

12.
有些病毒感染,可造成麻疹样发疹。皮疹表现多不典型,单从临床角度,很难得出确切诊断。明确诊断需实验室检查,病毒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病毒的组织培养,对病毒抗原或抗体的检查以及病毒DNA检测等。本文综述了数个有麻疹样发疹病毒的实验室检测试验。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31岁。因龟头紫红色环状皮损1个月余于2010年2月16日来我科就诊。2010年1月初,患者龟头出现数个紫红色小丘疹,逐渐增多,形成环状皮损,无自觉症状。否认有非婚性接触史。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患者龟头多处紫红色丘疹呈圈环状排列。临床诊断:扁平苔藓。建议做组织病理检查。患者拒做。期间未曾接受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4.
皮肤肿物的超声检查宗惠敏,任美书,张蕴自1979年Alexader[1]等人率先将超声检查应用于皮肤科后,国外陆续有此方面的报告,而国内报道尚少。我们对50例皮肤损害明显的病人进行了超声检查,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病例:...  相似文献   

15.
1病历摘要患者男,43岁。因右小腿皮肤溃疡伴疼痛8月余于2006年9月22日入院。患者8个月前诱因不明右小腿内侧出现皮下单个小结节,伴轻度疼痛。皮损迅速演变为脓疱,随后破溃并扩大。患者曾在外院就诊,曾用多种抗生素治疗一直无好转,皮损逐渐扩大至手掌大小,遂来我院就诊并收入烧伤科。既往无其他疾病史。系统检查: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  相似文献   

16.
1 病例 患者,女,26岁,农民。因宫内妊娠6个月伴双侧掌跖斑疹1个月就诊。患者为第一胎妊娠,已满6个足月,平时未见不良反应。1个月前开始出现双侧掌跖部斑疹,不痛不痒,逐渐增多。由家人陪同到市人民医院就诊,经市人民医院诊断为“妊娠梅毒”,因拒在市人民医院治疗而入我科求治。体检:一般情况良好,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妇产科检查胎儿未见异常,外阴部未见扁平湿疣。皮肤科检查可见双侧掌跖起大小不等的玫瑰色斑疹.  相似文献   

17.
1病历摘要 患者,女,73岁。因右鼻2翼出现肿物2年余、增大3个月,于2005年6月米我院就诊。病史:两年余前发现右鼻翼出现黄豆大小黑色肿物,无红肿及疼痛,未做任何诊治,肿物缓慢长大。3个月前肿物突然增大、瘙痒,容易溃破和出血,之后反复出血和结痂,自用紫药水外涂和中药外敷。系统检查无异常。鼻部检查:左鼻通气正常,右鼻通气受阻,鼻腔检查未发现异常。皮肤科情况: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33岁。头发脱屑2年,头顶部脱发1个月,于2004年9月8日就诊。2年前患者无意中在洗头后发现“头皮屑”较多,无明显自觉症状,一直未予治疗。1个月前头顶部出现片状脱发。患者长期扎辫,无银屑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检检查:一般情况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皮肤科检查:头发矢中线附近发干可见2-3mm长的黄白色鞘状物,多位于发干中部和近头皮1/3处,  相似文献   

19.
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女,16岁。10年前始小腿伸侧皮肤在外伤及摩擦后易出现红色丘疹伴瘙痒,偶尔出现水疱,皮损数目随着年龄增长渐增多,并累及上肢伸侧、手背及骶部,夏重冬轻.多方治疗无效,于2006年6月来我院就诊。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四肢伸侧、手背、骶部密集米粒至黄豆大暗红色丘疹、结节,部分皮损表面有鳞屑、结痂,无明显水疱,指(趾)甲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检查均正常。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见表皮下水疱、裂隙,真皮浅层少许淋巴细胞浸润。[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头孢曲松钠致固定性药疹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47岁。因尿道溢脓伴尿痛、尿频4d,于2004年6月24日至我科就诊。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尿道口黏膜充血、潮红,挤压尿道有脓性分泌物溢出,精索、附睾无异常,前列腺未检查。尿道分泌物涂片:WBC〉10个厂高倍视野,细胞内、外可见革兰染色阴性双球菌。诊断:急性淋球菌性尿道炎。予以头孢曲松钠2g肌内注射,4h后,患者感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