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2 毫秒
1.
宋振铎  刁青  徐文旭 《兵工学报》2005,26(2):209-214
在末端姿态弹体折转控制、掠飞击顶轻型反坦克导弹总体方案论证的基础上,利用某反坦克导弹的总体参数,建立了这种新型导弹的闭环控制刚体弹道模型,进行了固定目标平飞、固定和活动目标掠飞折转等三种闭环控制弹道的全数字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末端姿态弹体折转控制击顶的总体方案技术可行。  相似文献   

2.
飞航导弹总体方案评价决策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飞航导弹总体方案设计及评估需求出发,结合灰色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建立了飞航导弹总体方案评价体系,并研究了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在飞航导弹总体设计方案评价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用空气涡轮冲压发动机(ATR)替代HARM导弹固体火箭发动机而提高性能的有关问题,包括改用ATR推进系统的总体方案,合适的进气道与单转子涡轮机的设计等。改用ATR的HARM导弹,有效射程将有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飞航导弹武器装备论证仿真的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现代战争体系攻防对抗条件下,建模与仿真对于高技术导弹武器装备论证仿真和作战使用仿真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简要介绍了国外先进导弹武器装备论证仿真的应用情况和向基于仿真的采办方向发展的趋势;简要说明了国内应用情况和主要差距、面临的主要问题,阐明了模型与仿真的置信度是导弹武器装备论证仿真的核心与关键问题.最后,提出了提高模型与仿真置信度的几个建议:确定建模与仿真的发展战略与目标、重视模型的、VV&A工作、重视可视化技术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5.
前言在导弹总体方案论证过程中,选择理想的导弹气动外形参数是首要的一环。目前,不少设计单位仍沿用着“经验法”、“类比法”、“估算试凑法”等方法来解决导弹外形参数的选择问题。这些方法由于计算量大、周期长、不易达到最佳设计状态,无法满足当前导弹设计的要求。随着大规模计算和最优化技术进入各个设计领域,国外先进的设计机构均采用CAD技术。我国目前也开始开发、推广CAD技术。CAD不仅能减少设计人员大量的计算工作量,缩  相似文献   

6.
为模拟实现反直升机导弹发射和击中目标的过程,提出一种可视化仿真结构模型。通过Simulink建立了反直升机导弹的弹道仿真模型,利用RTW自动生成代码并编译为单独程序;通过Virtools建立了可视化仿真环境,编写了用于通信的Building Block行为模块,按照仿真结构模型建立了导弹可视化仿真系统。测试表明该系统实现了反直升机导弹的动态仿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推进技术的进展对先进导弹系统的工作能力的影响。导弹推进系统在越来越强调先进的空气喷气式导弹的情况下,从火箭演化到冲压发动机,已经大大地增强了导弹的作战能力。冲压发动机,尤其是采用固体推进剂的发动机新技术方面的发展,使热值、密度、燃烧效率和系统组装的紧凑性有了大的提高。把这些技术改进应用于可能的飞行任务,使总的任务性能有了惊人的提高。这些大的性能增量为改进在杀伤概率和生存能力方面的飞行任务效能提供了一个基础。杀伤概率可以通过应用比较短的截击(目标)时间,改进齐射能力和减少各个系统的尺寸以便改良导弹运载工具的有效载重来提高。生存能力可以通过增大投射距离和较高的突防速度来增强。本文把使用各种各样的推进系统的导弹性能直接作了比较,论证了在各种各样的战术任务中这些改进的能力。被研究的系统从一般固体火箭到使用高能硼固体燃料的冲压发动机。  相似文献   

8.
仿真数据分析是导弹仿真系统中仿真结果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数据分析中存在的无法处理不确定性因素的缺陷,通过分析仿真数据分析系统的功能及特点,论证了使用贝叶斯网络对导弹仿真数据分析系统进行设计的可行性和优势,设计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可视化仿真数据分析工具,实现了导弹作战仿真数据分析功能。经验证解决了仿真数据分析系统的开发效率和可靠性之间的矛盾,提高了仿真系统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9.
针对固体火箭发动机难以实现推力调节和能量控制,限制导弹射程和滞空时间的问题,采用隔舱式脉冲发动机设计,提出了一种可行的三脉冲的发动机结构方案,详细介绍了发动机总体方案及工作过程,完成了硬质隔板选材与结构设计,通过原理样机对隔板方案进行了单项试验考核,最终成功实现了发动机的三级脉冲工作。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美国PAC-3、THAAD、SM-3导弹三种先进战区防御导弹的总体技术水平,重点研究了这三种导弹固体助推火箭和动能弹头姿轨控系统的性能特点,总结了先进防空战术导弹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1.
装备保障管理信息可视化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增强装备保障指挥员认知和提高装备保障指挥员决策能力的角度,提出装备保障管理信息可视化的基本概念,建立基于装备保障指挥可视化、装备物资供应可视化、装备技术保障可视化和装备保障任务可视化的装备保障管理信息可视化框架,并讨论装备保障管理信息可视化涉及的关键技术:3S集成、数据挖掘、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人机交互技术等。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将3D视景仿真技术和高层体系结构(HLA)分布式仿真标准与传统的鱼雷弹道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并把Creator和Vega软件作为辅助工具,采用Visual C^**软件开发建立了基于HLA的分布式鱼雷弹道视景仿真一体化软件环境。该软件环境可重用性和扩展性强,兼容性好,具有实时3D动态交互演示效果,有益于改善鱼雷弹道仿真的人机交互界面,提高鱼雷弹道仿真的可视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算法可视化由静态和动态算法可视化组成.其中Huffman算法可视化为二叉树构造算法,流程含单步执行、显示节点图形及再次构造.按程序设置单步构造功能,每一步构造一个结点.即当用户选择单步构造时,先运行到上一单步构造结点的下一个结点位置,构造一个结点,保存当前环境变量后返回并阻止执行下一步结点构造.程序对于每一结点均设置显示标志,每次显示结点时需要对相关联结点的显示标志加以判断,分别对待处理.  相似文献   

14.
基于JGraph可视化工作流模型设计器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超 《兵工自动化》2007,26(3):94-96
工作流模型设计器用户界面和GXL数据转换中,其可视化建模工具采用JAVA设计,扩展JGraph包,生成工作图例.工具自动记录用户对图例的操作,得出各节点属性,实现可视化建模.GXL数据文件转换先将节点属性保存并解析,同时重新生成业务图形,完成可视化工具和GXL数据文件的相互解析.最后通过JDBC和数据库通讯,将从GXL解析出来的节点关系和属性保存至数据表.  相似文献   

15.
摘要:为解决弹药装配中存在工艺执行率差、生产效率低、废品率较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型的3 维可视 化装配工艺在常规战斗部制造的实施策略。根据常规战斗部制造的典型生产特征,从工艺设计、可视化监控、车间 应用等3 个方面,对3 维可视化装配进行分析,结合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形成有效的3 维可视化监控。应用结果 表明,基于模型的3 维可视化装配工艺可为常规战斗部制造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三维地形可视化地形图开发中的几个关健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利用VC++和OpenGL作为开发工具,通过建立位图的灰度值与地形高程之间的映射关系,快速生成三雏地形,然后再经过纹理贴图与种植随机树,产生具有较强真实感的三维可视化地形图。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战场电磁环境的可视化,提出了一种计算战场电磁环境的方法。运用时域有限差分法对电磁环境建模,并构造出边界吸收条件,对于近场直接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FDTD)求解近场电磁数据,对于远场则要通过近远场变换求取电磁数据。该方法为战场电磁环境可视化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崔东明 《弹道学报》1998,10(3):76-79
光学与测量是研究爆炸与冲击有关各种物理现象的一种十分重要手段。但由于伴随着爆炸与冲击的各种物理现象有很多是本身自发光,所以自发光流场的光学显示与测量占具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本文介绍了几种自发光流场显示与测量十分有效的方法,提出一种菲涅尔透镜间接阴影高速摄影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综合航空电子系统仿真软件的可重用性并减少开发周期,对导航系统的仿真设计方法及可视化实现思路进行研究。以导航仿真系统为例,阐述实现导航系统仿真的模块化划分方法。以IDATA为图形绘制和图形渲染工具,建模该系统的可视化实现方法,并给出某航空训练仿真器中导航系统的开发流程、设计示例及实现效果。实践结果表明,该仿真系统及其可视化实现方法能保证软件程序的移植性,减少了数据显示及可视化应用中图形开发和集成调试的工作周期。  相似文献   

20.
杨娟  罗小明  王洪 《兵工自动化》2010,29(11):27-31
为了更有效地反击卫星作战,对基于系统建模语言(System Modeling Language,SysML)的反卫作战体系可视化模型进行构建。分析了将DoDAF和SysML相结合并用于复杂军事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借鉴美军海基反卫试验的相关成果,设计了在DoDAF框架下的反卫作战体系,描述了相关军事需求,构建了其在DoDAF框架下最小产品集的SysML模型。该模型为下一步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符合的分析和评价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