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目的探讨和分析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使用两种不同模式进行院前急救的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2年1年至2016年12月期间接受治疗的30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选取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急救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转运与治疗同时进行的方法进行急救,研究组患者采用先治疗再转运的方法进行急救。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使用先治疗再转运的方法进行急救的效果较为显著,能够有效控制和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车祸伤患者的院前120急救护理与转运方法,提高患者的救治率。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间因车祸伤送至我院进行抢救患者83例,对其院前120急救护理与转运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患者经抢救并安全转运至医院,3例死亡,患者抢救效果良好,治疗有效率达到96.4%。结论在车祸伤患者的院前120急救护理与转运中,解除呼吸道堵塞,保证患者呼吸顺畅,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可以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和分析主动脉夹层患者长途转运急救护理。方法:主动脉夹层患者32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急救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规范急救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介入时间、死亡率、并发症发病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急救介入时间、死亡率、并发症发病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主动脉夹层患者长途转运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规范急救护理效果优于常规急救护理。  相似文献   

4.
黄瑛  梁敏英 《农垦医学》2009,31(6):564-565
农药中毒的急救转运,是将农药中毒患者从基层医院转往上级医院的过程。在转运过程中不仅风险大、困难多,而且对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也是严峻的考验。我院2008年1~12月共接诊转运农药中毒患者13例,通过对急诊转运实施有效管理,使患者病死率显著降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急救转运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各项护理措施对院前急救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对3465例院前急救患者采取的各种急救护理措施以及患者的转归。结果院前急救3465例患者,通过采取各种急救护理措施,成功转运2967例。结论快速高效的急救护理措施是院前急救的重要保证,院前急救工作中各项急救护理措施直接影响院前急救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院前转运中便携式呼吸机应用的方式与应用的效果。方法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我中心共计有71例患者应用便携式呼吸机进行院前转运,将其视为研究对象,查看患者的转运结果。结果7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最终64例患者转运成功,成功率为90.14%。结论在院前转运中,采用便携式呼吸机能够有效进行相关的急救工作,改善患者的情况,保证急救的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序贯评估法(SEM)在颅脑外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将120例颅脑外伤患者根据其接受院前护理、病情评估的方法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序贯评估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转运时间、急救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转运时间和急诊前的病情评估时间更短,急救后1周的急救显效率、急救成功率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采用序贯评估法的应用效果优于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8.
急诊病人的院内安全转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急救护理人员急救意识,安全转运病人。方法对427例院内急救病人的转运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总结分析,全面提高抢救成功率,维持了患者的生命。结论为了将急诊病人安全地转运至病房,必须提高安全风险意识,充分做好转运前的准备、转运前并发症的预防、转运过程的监护及记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救护车急救转运途中患者的护理问题及特点,以提高院前急救护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28例救护车陆路急救转运患者的病种特点,及针对其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急救转运患者228例,226例被平安转送至目的地。5例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其中3例经现场抢救复苏成功后转运,2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急救转运病人病情重、病种杂、护理工作难度大、强度大、涉及护理问题多,需加强院前急救护理技能训练及急救车日常管理和维护,建立医患之间的沟通,以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左心衰竭者临床实施不同急救模式患者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于2015.8-2016.10期间收治的69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急救模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治疗1组35例(急救模式为先转运后治疗)、治疗2组34例(急救模式为先治疗后转运),评估两组心衰治疗效果,统计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结果:治疗2组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为94.3%、0.0%,治疗1组为85.7%、5.7%,组间比较治疗2组急救效果较好,运送途中不易造成患者病情恶化,P0.05。结论:急性左心衰患者院前急救时,提倡先尽可能改善患者症状,待其生命体征稳定后,再送医治疗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组织管理在高原高寒地区危重患者院前急救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08年6月~2010年5月转入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的145例危重患者为对照组,以2010年6月~2012年5月转入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的133例危重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的院前转运护理,对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护理组织管理;比较两组在急救转运时的意外发生率、死亡率、患者及其家属的投诉率,并评价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实施护理组织管理措施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意外情况发生率及死亡率、护理投诉率依此为9.0%、0.8%、5.3%,分别低于对照组的33.1%、7.6%、17.9%,经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360、5.701、8.303,均P〈0.05)。结论加强护理组织管理,提升出诊护士的专业技能、应变应急能力及处理风险的能力,可提高高原高寒地区危重患者院前急救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过程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我院自2010年1月采用PDCA循环模式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转运。本研究选择PDCA循环模式实施前转运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选择PDCA循环模式实施后转运患者120例作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意外发生率及家属满意率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转运过程中无转运意外发生,对照组转运意外发生率为5.83%,实验组转运意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实验组患者家属满意率为98.3%,对照组患者家属满意率为86.7%,实验组患者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 PDCA循环模式能够改善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集束化干预措施在急诊外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5月急诊外科就诊的100例院内转运急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将2018年6月—2019年5月急诊外科就诊的100例院内转运急危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集束化干预护理措施。统计分析2组患者转运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平均转运时间、患者/家属及接收科室医护人员的满意度、病情变化和转运成功率。 结果 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8.0%)高于观察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转运时间为(14.57±2.16)min,高于观察组的(10.12±1.8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医护、患者/家属满意度分别为(6.23±1.48)分、(6.03±1.45)分,低于观察组的(7.08±1.35)分、(7.35±1.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病情变化发生率(23.0%)高于观察组(6.0%),对照组转运成功率(79.0%)低于观察组(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集束化干预措施能够降低急诊外科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转运时间,减少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病情变化,提高医患满意度和转运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对策,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抢救成功率。通过院前的现场急救和转运护理,缩短从症状到救治的时间,有效减少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直接由急诊120出车接回我科,观察组由我科专科护士及医生经过院前指导、现场急救、建立静脉通道、镇静止痛、严密观察病情及用药反应、心理护理、安全转运回我科。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及住院天数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前由心血管专科医护人员进行转运,实施相应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加强监护、正确交接班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诊科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的经验,探讨提高严重多发伤急诊救治成功的措施.方法:137例严重多发伤患者,按照急救措施分为两组:对照组63例为非院前急救患者,观察组74例为院前急救患者,比较分析两组急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急诊救治成功率为91.8%,明显高于对照组急诊救治成功率71.5% (P<0.05).观察组病死患者的生存时间为(13.25±1.35)h,明显长于对照组(6.57±1.38) h(P<0.01).结论:院前急救能够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延缓患者病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120急救转运急性左心衰患者采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方便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救治并转运的急性左心衰患者90例作为该次的研究对象。将以上患者接诊序号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5例,研究组患者采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对照组患者采用鼻导管吸氧。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等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6.7%,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气分析发现,两组治疗之后PaO2和PaO2/FiO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120急救转运急性左心衰患者时,给予无创正压通气后,患者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值得在120急救左心衰患者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 方法 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急诊科380例院内转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0例,观察组采用多学科流程管理院内转运,流程管理包括成立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小组,多学科共同制定转运流程图,各项工作按流程图进行转运和管理。对照组采用急诊常规流程转运。比较2组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护理缺陷率的变化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结果 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使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从单项操作到多学科协作,2组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护理缺陷比较,结果显示,意外拔管发生率从4.2%降低到1.9%;转运前评估漏项发生率从4.7%下降到1.6%;输液管脱落或阻塞从5.3%降到1.1%;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评分)率从4.7%降到1.1%,2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患者家属对转运过程的医患沟通、转运中护理、接诊科室接诊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 结论 多学科合作流程管理方式的应用,体现了双向或多科合作的优势,使院内转运流程更为流程化、系统化,确保了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和高效率;促进转运质量的改进,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DCA循环培训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1年2-9月我院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进行PDCA模式,即“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循环过程,比较实施前后患者转运及病房准备情况。结果实施后成功转运率99.66%,实施前成功转运率95.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患者转运交接后病房人员、监护设备、呼吸支持设备、液体支持、药物支持及床头检查准备完成率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培训中应用PDCA循环模式可以明显提高转运效果,提高患者转运及救治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院前急救方式对脑血管意外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脑血管意外患者的院前急救积累经验,并为完善脑血管患者院前急救方式的研究提供有效依据,提高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院前急救的意识。方法将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3年5月接收的、确诊为脑血管意外患者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为观察组(n=36),由医院专业人员对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措施;B组为对照组(n=20),由患者家属自行进行院前急救。比较2组患者的救治效果。比较2组患者转运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死亡率,2组比较,A组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A组患者中出现神经功能障碍4例;呼吸道阻塞1例;脑疝2例;死亡2例。B组患者分别为5例;2例;2例;4例。2组比较,A组显著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治疗,院前急救治疗确切有效,并且能够显著地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了手术治愈率,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20.
李芝明 《中外医疗》2016,(2):172-173
目的 探析中西医结合急救措施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间收治的9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急救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急救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急救后的中风症候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意识恢复时间、颅内压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4.3±3.1)分、(13.5±3.4)分、(50.2±12.6)d、(35.2±8.6)h,(13.8±3.7)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急性脑出血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急救措施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