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妇幼卫生专业儿童保健学社区实习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探讨建立儿童保健学教学模式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中,社区实习教学是重要环节,是突出学科特点,使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的必要教学形式。本文对我校妇幼卫生专业学生的儿童保健学社区实习教学计划的设计与实施进行探讨。1转变医学教育模式为了培养现代妇幼保健专业人才,我...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的妇幼卫生专业已被正式列入医学教育本科专业目录的试办专业。本文以浙江省为例,就妇幼卫生队伍的现状、人才需求及需要量进行了分析,并对妇幼卫生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实习内容等提出了一些初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要使妇幼卫生专业办出自己的特色,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妇幼卫生专业高级人才,必须把握教学方向,明确培养目标。为此,要进行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并要使学生早期接触社区实践,即早期进入医学角色、早期接触实践、早期接触专业。同时,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其明确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和妇幼卫生专业的前途,以巩固专业思想。  相似文献   

4.
妇幼卫生专业毕业生反馈信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毕业生追踪调查的反馈信息分析当前我校妇幼卫生专业教育现状,以期进一步优化专业教育,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方法:对安徽医科大学妇幼卫生专业2003年-2007年毕业生进行信函问卷调查,内窬包括基本情况、自我评价、对教学情况和课程设置的评价等。结果:该校妇幼卫生专业毕业生自评心理素质、自学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现场工作能力、保健动手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工作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等方面评价较好(所有的评价均在一般以上水平);而在临床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论文写作能力等方面有4.8%~23.8%的毕业生评价较弱;对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评价较好,对师资力量评价有待提高,对技能培训及实习情况不满意率较高。结论:应针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加强教学改革,提高妇幼卫生毕业生的适应能力,满足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理论与实践均证明,妇幼卫生本科教育体系在我国的建立既是必要的,也是适时的,其间有许多经验需要总结,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仅就我校妇幼卫生系儿童保健学本科教学的实践与改革作一初步讨论。主要内容包括:妇幼卫生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的主要区别,儿童保健学与儿科学在学科与教学上的不同,怎样实现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中国妇幼卫生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方法:采用专题小组讨论的方法,组织中国妇幼卫生专业本科毕业就“对本专业的认识以及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结果:妇幼卫生专业人才优势与不足共存,人才培养的问题存在于学校教育(理论教学与实习安排),参加工作后的继续教育及用人单位后期培养的过程中。结论:妇幼卫生行政机构,教学和科研机构以及各用人单位应通力合作,共同提高妇幼卫生专业人才素质。  相似文献   

7.
根据对几届妇幼系学生的教学实践,西安医科大学妇幼卫生系对五年制本科妇幼卫生专业开设医学遗传学的必要性、教学目的与内容,目前教学的现状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文章中进行了阐述。指出妇幼卫生专业应加强医学遗传学教学与课程建设,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使医学遗传学在妇幼卫生专业课程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及实践教学和教学实习等内容,并提出了该专业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开创的妇幼卫生本科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 ,依着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精神 ,对主干学科妇女保健学的生产实习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该模式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过程 ,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建立教学 -科研 -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在教学实践中 ,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仅对知识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 ,做学生学习的支持者 ,起指导和引导的作用。结果证明 ,该模式对培养医学生基本科研能力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及培养质量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还为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同济医科大学试办妇幼卫生专业五年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体会到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幼卫生专业,培养适应我国妇幼卫生工作需要的人才,是促进我国妇幼卫生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对妇幼卫生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安排作了较详细的叙述,同时对妇幼卫生专业建设的理论体系作了提纲挚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我国开创的妇幼卫生本科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依着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精神,对主干学科妇女保健学的生产实习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该模式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过程,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建立教学-科研-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仅对知识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做学生学习的支持者,起指导和引导的作用.结果证明,该模式对培养医学生基本科研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及培养质量具有良好的可行性;还为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12.
从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前景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阐述了我院培养妇幼卫生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我院妇幼卫生专业融教学、保健、临床于一体,学生毕业后能胜任县及县以下的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13.
刘筱娴教授这位中国高等教育妇幼卫生专业的开拓者,虽已届古稀之年,但仍活跃在祖国的妇幼卫生事业上。在她近53年的教学生涯中,自1985年在我国首创妇幼卫生专业以来,培养了20余届本科生,100多位研究生,为中国各种层次的妇幼保健机构输送了大量高级人才,为中国预防医  相似文献   

14.
为使妇幼卫生专业在学校教学改革的大潮中生存并求得发展,培养保健和临床相结合,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上海医科大学妇幼卫生专业从教学设置、端正专业思想、社区教学模式的建立3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并走出一条颇具特色的专业之路。  相似文献   

15.
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的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医学生的毕业实习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实习是进入社会的第一阶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医院、理论走向实践、由学生转变为医务人员的重要实践阶段。加强实习教学,是我们培养实用性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医学院校专业教育的深化与延续。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实习教学的管理,要根据各专业特点,针对学生及医院实际,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有目的地进行训练有利于实习学生尽快熟悉实习要求,使实习学生顺利进入角色、保证实习任务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MHA(卫生管理硕士)在美国已有悠久的历史,肯塔基大学的MHA项目发展较晚,创立于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后归并于公共卫生学院,独特的发展经历,既能反映美国MHA的全貌,又不失自己的专业特色。该项目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课、核心课、应用课和选修课,除此之外还有结业考试和校外实习。整个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合理,培养方法注重学生参与和案例教学,培养目标重视职业能力和素质,并通过一系列严格有效的措施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正> 由卫生部妇幼卫生司、教育司联合召开的全国妇幼卫生专业教学讨论会,于1992年8月6~10日在吉林省吉林市举行.来自北京、上海、西安、华西、同济、白求恩等6所医科大学的专家、教授及有关人员共57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的重点议题是:审定教学大纲;讨论妇幼卫生专业实习基地标准;提出妇幼卫生专业下一步工作的初步计划.会议传达了王凤兰司长的指示:1.这次会议是促进妇幼卫生专业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次重要会议,  相似文献   

18.
<正> 目的卫生部妇幼司、外事司和上海医大、华西医大、白求恩医大有关人员组成的妇幼卫生专业考察组一行6人,由妇幼司王凤兰司长带领,于1992年11月21日~12月13日,对英国、新加坡两国的有关单位进行了访问考察。考察组的主要任务是对英、新两国妇幼保健服务体系以及妇幼卫生专业人员的培养途径,妇幼卫生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考察,以借鉴两国妇幼卫生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加强我国新开设的大学本科妇幼卫生专业的建  相似文献   

19.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近30年的办学实践中培养了一大批各层次卫生管理人才,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办学规模,但总体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安排不合理,毕业实习安排不合理等。发展建议是: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完善课程设置;探索教学方式多元化;关注毕业实习;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杂志是妇幼卫生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以专家论坛、专题研究、临床研究、妇幼营养研究、妇幼卫生服务研究、出生缺陷预防、妇幼卫生教学研究、文献综述等栏目形式,向读者介绍国内外妇幼卫生专业方面的新进展,妇女及儿童各阶段疾病预防的新经验,妇幼心理行为及健康指导、围产医学、优生、遗传等方面的新理论和实验研究新动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