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病人,男,33岁.于2006年1月27日因饮酒出现上腹部胀满不适,2月9日以"急性胰腺炎"入院.入院后腹部B超、MRI检查诊断:(1)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广泛血栓形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2)急性胰腺炎(图1).  相似文献   

2.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率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8年采用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和门奇断流术治疗233例病人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资料,并应用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测量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流速.结果:断流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率为91.06%,且均有脾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占其中25.89%,联合手术后血栓形成率为10.91%.与术前相比,血栓组术后门静脉(PV)和脾静脉(SV)流速下降显著,无血栓组术后PV和SV的流速无显著下降.术后血栓组SV的流速与无血栓组病人比较有非常显著的降低.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在术前和术后的相同时间,病人血小板无显著性差异,PT延长时间两组手术前后及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率高达91.06%,且均有脾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系统血液流速减缓在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脾切除后病人血小板升高并非是形成血栓的主要原因.脾肾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术在减少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中有很大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4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行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重点扫查门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探讨超声诊断价值。结果: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24例患者中,发生于门静脉左支5例,右支3例,左支伴主干5例,右支伴主干4例,主干3例,肠系膜上静脉1例,脾静脉3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准确反映血栓部位、梗阻程度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患者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和诊疗策略。方法选取2002年至2016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诊断并治疗的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病人39例,统计病人相关临床数据。结果 39例病人中男性24例,女性15例,中位年龄为49岁,中位病史为10 d。8例病人有下肢静脉血栓病史,1例合并肺栓塞;8例病人有门静脉高压病史,2例接受过脾切断流手术。39例病人中单纯抗凝10例,介入治疗13例,介入联合手术8例,手术治疗8例,其中单纯抗凝组住院期间死亡1例。介入治疗主要采取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和经皮经肝肠系膜上静脉取栓溶栓,介入治疗和肠切除手术的中位间隔时间为2.5 d(1~36 d)。16例手术病人均行小肠切除,一期吻合13例,3例行造瘘。结论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症状体征不典型,及早诊断,并根据病情做出合适的治疗选择是取得满意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静脉血栓形成是指发生在门静脉系统,包括门静脉主干、分支、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下静脉的血栓,是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门静脉血栓形成是指门静脉或属支血栓形成,其临床结局不尽相同,取决于血栓形成的诱因,血栓的部位和范围.本文报告5例门静脉血栓形成,均为腹部CT和超声检查时意外发现.病例1因怀疑腹腔脓肿行腹部CT检查,发现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采用抗生素和抗凝治疗,痊愈出院,感染和血栓的原因不详.例2是急性阑尾炎手术后怀疑腹腔脓肿,CT检查见肝内,肝外门静脉血栓形成,并扩展到肠系膜上静脉,超声检查结果与CT一致;患者经抗生素治疗后痊愈,出院诊断化脓性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不同手术方式与血栓形成部位及发生率的关系,探讨血栓形成的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7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脾切除+断流手术25例,选择性断流术15例,脾切除脾肾静脉分流+断流的联合手术32例,分析术前术后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凝血功能、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状况与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①术前在有无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两组问各项凝血功能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唯门静脉血流速度在血栓组较无血栓组显著减慢(P〈0.05)。②术后有无血栓形成的两组间血小板数量无明显差异,D-二聚体均较正常值为高,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行断流术的25例患者,在术后2周和2个月时,血栓形成率可达100%,主要为脾静脉血栓,其中12例(48%)合并门静脉主干及分支血栓。④选择性断流术后以脾静脉血栓为主,部分可向门静脉主干或分支蔓延,将胃冠状静脉一食管旁静脉闭塞;部分患者仅显示肠系膜上静脉-胃冠状静脉-食管旁静脉,门静脉主干、分支及脾静脉均闭塞。⑤脾肾静脉分流加断流的联合手术后2个月时血栓形成率最高(75%),至6个月时下降至41%,为3组中最低(P〈0.01)。主要为门静脉主干和(或)分支血栓,除1例外,肠系膜上静脐-脾静脉-吻合口血流通畅。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术前、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凝血功能改变无明显关系。无论何种手术,术后门静脉系统均有血栓形成可能,术式不同其血栓发生的部位可不同,血栓形成主要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联合手术后,虽门静脉主干及分支内可有血栓形成,但吻合口通畅,基本上无术后再出血,且肝性脑病发生率低、易被处理,应成为首选。  相似文献   

8.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是少见的肠系膜静脉血管阻塞所引起的内脏瘀血性疾病,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诊断困难,为加强对SMVT的认识,争取及早诊断和治疗,报告2002年1月~2004年4月收治SMVT6例。1临床资料本组6例,男4例,女2例,年龄33~72岁。肝硬变门静脉高压脾切除加断流术后3例,继发于心血管疾病2例,原因不明1例。6例均行手术治疗,1例因外院转来时小肠全部坏死,术后继发中毒性休克死亡。  相似文献   

9.
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指发生在门静脉(PV)主干或延伸至肠系膜上静脉(SMV)、肠系膜下静脉及脾静脉(SP)的血栓。新鲜的血栓取出相对容易,陈旧性机化的血栓清除则难度较大。对于终末期肝病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者,由于在技术上难以建立有效的向肝性门静脉血流灌注和术后再次血栓形成的高度危险性,以往被认为是原位肝移植的手术绝对禁忌证。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这类患者实施肝移植已成可能。  相似文献   

10.
正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脾切除断流术)是临床上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术式,能够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效果确切并且能够增加入肝血流,改善患者的肝功能。然而,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ostsplenectomy-portal vein system thrombosis,PS-PVST)的发生率很高[1-5]。PS-PVST的存在将导致门静脉压力再次升高,引起反复发作的腹水和静脉曲张出血。若不及时进行干预治疗,病情进一步发展将引起肝内缺血,诱发急性肝衰竭和肝性脑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此外,肠系膜上静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于门静脉高压病人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手术效果评价的价值。方法 15例门静脉高压症(PHT)病人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分别在术前l周、术后2周采用Siemens 1.5T磁共振仪测定门静脉直径、侧支循环、曲张静脉和门静脉主干流速、流量的改变;对照组为lO例正常人。结果 PHT病人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增粗,大量侧支循环存在,血流量、速度和对照组无显差别。PHT病人术后2周门静脉主干(MPV)直径明显变小,胃底曲张静脉、食道曲张静脉和食管支、高位食管支术后复查均消失或明显改善;PHT组术后MPV血流速度、血流量比术前降低;15例病人中,9例病人术后胃体显影强度增加,表明胃体静脉性充血增加是断流术后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增加的重要原因。结论 MRA对于门静脉高压症病人的门静脉系统显影良好,并可进行血流动力学的客观评价,在无创性评价手术效果和预测病人预后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门静脉汇管区受肿瘤侵犯的胰十二指肠根治术中脾静脉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6年11月四川省石油总医院肝胆胰脾外科3例胰头恶性肿瘤病人病例资料,均已侵犯门静脉汇管区,行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根治术,术中切除门、脾静脉汇合部血管,行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吻合,脾静脉远端闭合,不再吻合重建。结果 3例病人平均手术时间为429 min。平均出血量为1 033 ml。术后均未出现胰漏、胆漏、出血、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均顺利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12 d。分别于术后6 d、1个月及2个月复查腹部增强CT,显示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吻合口均通畅,脾脏均无明显增大。结论在胰十二指肠根治性切除术中,门静脉汇合部血管受肿瘤侵犯应重建,但脾静脉切断后可不再重建。优点是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并未出现脾脏淤血肿大,也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及后期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门静脉-内脏曲张静脉吻合在门静脉机化血栓患者肝移植中的应用。方法:对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均完全被机化血栓阻塞的7例患者实施肝移植,其中3例供体门静脉-曲张冠状静脉吻合;2例髂静脉搭桥供体门静脉和脾门旁曲张的静脉吻合;1例采用供体门静脉-胆总管前曲张静脉吻合;1例供体门静脉—曲张的胃网膜右静脉吻合。结果:7例手术全部成功。1例术后7d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但是门静脉血流一直通畅。1例术后6个月发现吻合口狭窄,术后9个月采用经皮肝穿刺门静脉支架置入治愈;其余患者分别随访12~22个月,门静脉血流均通畅,无狭窄或血栓形成,肝、肾功能正常。结论:肝移植中对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均完全被机化血栓阻塞的患者,行供体门静脉-曲张内脏静脉吻合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间接门静脉造影对诊治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间接门静脉造影对诊断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以及对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分析近3年来收治的肝前型门脉高压症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间接门静脉造影和/或彩超结果,全部确定为肝前型门脉高压症。施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转流术5例,门静脉-下腔静脉转流术1例,脾切除、脾静脉-肾静脉转流术2例,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探查术、门奇静脉断流术1例,未行手术2例。结果:经转流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脾亢消失,未再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结论:间接门静脉造影检查是诊断肝前型门脉高压症的金标准,对选择手术治疗方法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指发生在门静脉主干、分支或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下静脉的血栓。PVT是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往往会对向肝血流造成影响,甚至严重减少向肝血流,增加门静脉阻力,在加重肝功能损害的同时又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PVT的发病率国内外报道结果不一致,国外报道为0.5%~22%[1],国内报道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出现门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导致脾功能亢进和消化道出血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9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对可能导致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各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92例病人中有40例(43.47%)出现门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性别、年龄、病因、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流速及流量、手术方式、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手术前后血小板数量及术前D-二聚体均不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门静脉直径和脾静脉直径是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11.65 mm或脾静脉直径>9.5 mm时,术后容易形成门静脉血栓。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手术治疗的病人,术前门静脉直径及脾静脉直径是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正门静脉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静脉异常扩张性疾病,国内外报道均较少。江苏省人民医院盛泽分院收治1例门静脉血管瘤病人。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1病历简介病人女性,50岁。2015年10月体检时B超检查发现门静脉起始部扩张,一端与脾静脉相通,考虑门静脉血管瘤(见图1)。行腹部增强CT检查后提示: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汇合处胰头部下方见2.8 cm×2.4 cm圆形病灶,增强  相似文献   

18.
细胞间粘附因子-1在门静脉高压患者脾静脉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在门静脉高压患者脾静脉的表达及其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意义。方法 对34例门静脉高压患者和34例单纯脾破裂患者的脾静脉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行ICAM—1原位杂交并行定量分析,术后观察门静脉血栓的发生,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 门静脉高压患者脾静脉中膜平滑肌增生,内膜增厚,门静脉高压组和脾破裂组之间脾静脉内皮细胞ICAM—1mRNA表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脾破裂组术后无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高压组有8例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高压组内有无门静脉血栓形成病例之间脾静脉内皮细胞ICAM—1mRNA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门静脉高压性血管病变及其内皮细胞ICAM—1mRNA过度表达可能是门静脉高压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技术建立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血栓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小型猪9头,选用1头行预实验,8头用于正式实验.全麻下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用球囊导管阻塞门静脉主干并注入凝血酶或自体血栓,30 min后行门静脉造影证实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血栓形成,并比较血栓形成前后影像学变化.对术中死亡动物进行解剖,分析死亡原因,必要时取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9头猪均成功建立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血栓模型.第1头预实验猪模型建立后10 min死亡,病理证实死亡原因为DIC.正式实验8头猪,6头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血栓形成后饲养14 d,其余2头术后3 h内死亡,死亡原因分别为肝破裂和麻醉药物过量.结论 应用血管内介入技术可以建立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血栓动物模型,为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血栓的相关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0.
2002年7月至2006年2月,我们采用肠系膜上静脉(端)-下腔静脉(侧)分流术(MCS-ES)治疗3例断流术后再出血合并部分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