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腾格里沙漠南缘武威黄土稀土元素及黄土沉积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发现,武威黄土剖面中稀土元素表现出三种类型:贫轻稀土型、富重稀土型和贫重稀土型;稀土元素平均含量变化及稀土分布模式与黄土高原典型剖面可以对比甚至一致,特征参数平均值也十分接近.提出稀土特征参数δEu,δCe和LREE/HREE构成的三角图解,可以揭示不同时代、不同源区或同一源区不同物质组成对于黄土物质的相对贡献,进而追索黄土的物质来源.黄土是一类高度均一化的广源沉积物;腾格里沙漠对于黄土而言在全球气候恶化、变干、变冷、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或相对隆升及沙漠发展时期是一物源区.  相似文献   

2.
郑州—洛阳黄河南岸黄土地层及更新世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点介绍了河南豫西地区洛阳-郑州间黄河南岸邙岭的两个黄土剖面,并进行了岩石和磁性地层划分对比,证实了该区黄土最早形成于早更新世晚期的第九层粉砂层(L9)。在此基础上对黄河的发育及区域更新世环境变迁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段黄土地层及其组构特征和成因进行综合调查分析.方法 结合工程地质勘察,选择沿线12个典型黄土剖面进行详细剖析和磁性测量,并运用室内同类研究资料和区域地层特征,对其进行岩石地层学和磁性地层学对比研究,进而进行地层划分,通过古地磁测年给定了黄土岩石学地层单位比较准确的地质年龄和时代.最后对该线不同时代黄土地层的成因进行讨论.结果 本高速铁路沿线黄土主要为第四纪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以来,以风为主的综合成因而形成.结论 该线黄土成因时代的确定,为研究黄土振陷、液化、滑移及提出切实可行的地基处理措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亚塔吉克斯坦南部的黄土序列与中国黄土高原相似, 呈现黄土?古土壤交替的特征, 前人研究发现塔吉克斯坦黄土序列中以PC3为界的下部黄土与古土壤单元磁化率明显低于上部地层, 目前对这一现象尚无合理的古气候解释。本文对中亚塔吉克斯坦南部Darai Kalon黄土剖面的典型样品进行系统的矿物磁学研究以及漫反射光谱测量, 结果表明, 从黄土序列的下部到上部, 亚铁磁性矿物的总量以及超顺磁与单畴磁性颗粒的含量均呈增长的趋势, 与此同时, 硬磁性组份(如赤铁矿或针铁矿)的含量逐渐减少, 这可能指示成壤作用强度随时间增强。赤铁矿的适宜生长条件为高温干燥环境, 因此黄土序列下部的较高赤铁矿含量可能支持气候逐渐变湿的推论, 即下部地层沉积时期气候偏干, 成壤作用较弱, 古土壤中含较少的亚铁磁性矿物, 超顺磁与单畴磁性矿物颗粒较少, 故下部地层的磁化率较低。然而, 光谱测量数据显示, 下部地层针铁矿含量高于上部地层, 由于针铁矿的适宜生长条件为湿润环境, 其含量向上逐渐降低的趋势当指示气候逐渐变干。因此, PC3以下地层的较低磁化率也可能是过于湿润的环境溶解超顺磁和单畴磁性矿物颗粒造成的。尽管高场(达2 T)等温剩磁结果显示上部地层中以赤铁矿为主的硬磁性矿物含量较少, 但上部地层红度(a*)与赤铁矿含量之间较弱的相关性指示基体效应可能对光谱测量结果产生强烈的影响, 导致对赤铁矿光谱数据的解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针铁矿含量与磁化率的良好负相关性的确指示从下至上气候变干的趋势, 这一趋势与该地区前人的孢粉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一致。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中亚塔吉克斯坦南部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磁化率乃至矿物磁学数据的古气候解释非常复杂, 在中亚黄土研究中应用基于中国黄土磁学研究的模式需要谨慎, 有必要结合多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5.
西安神禾塬全新世黄土磁化率反映的古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特征进行研究,从而为预测西安地区乃至中国和全球未来环境的发展趋势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西安神禾塬鱼包头村典型剖面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地层的岩性描述、地层划分和对比,结合泾阳县新庄村AMS14C的年代测定和其他学者的测年数据,建立该地区全新世以来黄土沉积年代序列。结果根据磁化率气候替代指标显示的曲线特征,得出了这一替代指标在剖面上的变化规律以及该黄土剖面所反映的东亚冬、夏季风强弱变化特点,将西安地区10 000年以来的气候演变划分为7个气候阶段。结论全新世以来,西安地区气候变化表现为周期性、不稳定性和趋势性。  相似文献   

6.
对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建立该地区全新世以来黄土—古土壤沉积年代序列,揭示其反映的东亚冬、夏季风变迁规律,为预测西安地区乃至中国和全球未来环境的发展趋势提供依据.通过对西安白鹿塬刘家坡典型剖面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地层的岩性描述、地层划分和对比,结合泾阳县新庄村AMS14 C的年代测定和其他学者的测年数据,建立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黄土沉积年代序列.根据磁化率气候替代指标显示的曲线特征,阐述了这一替代指标在剖面上的变化规律,探讨了该黄土剖面所反映的东亚冬、夏季风强弱变化特点,论证和详细分析了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环境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进而对该剖面磁化率曲线特征与其他学者的孢粉谱建立的温度曲线对比,对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古气候的阶段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论证.将西安地区10 000年以来的气候演变划分为7个气候阶段.  相似文献   

7.
西宁大墩岭黄土剖面布拉克事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宁大墩岭黄土剖面布拉克事件的初步研究陈发虎,张宇田,马海洲(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兰州,730000)自Smith和Foster[1]发现布拉克事件以来,世界各地均有确认此事件存在的报道[2-7],但对它出现的确切地层层位、持续时间长短及地磁场的倒转...  相似文献   

8.
靖远曹岘黄土剖面位于甘肃靖远盆地中部,它座落在黄河六级阶地上,黄土厚505m,地层连续完整。出露清楚,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厚的黄土剖面。它为研究黄土高原黄土,特别是高原西部黄土的地层、岩性、成因及形成环境等提供了十分有意义的资料。古地磁测试结果表明,曹岘黄土剖面含布容正极性时和松山反极性时,B/M界线位于L_8中部,年龄为0.73Ma B·P·;加拉米洛正极性亚时位于L_(10)—L_(13)位置,年龄为0.97~  相似文献   

9.
为了深化准噶尔盆地南缘新生代前构造演化研究,以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齐古断褶带上侏罗统-下白垩统露头剖面为例,利用野外地质调查、二维地震剖面解释、无人机航拍建模,分析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地层之间地层接触关系,结合重矿物不稳定系数和地层厚度分布,得出区域不整合的成因,建立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演化模式.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齐古断褶带上侏罗统喀拉扎组和下白垩统清水河组地层之间存在角度不整合,与中-晚侏罗世欧亚板块南缘一系列的碰撞拼合背景下构造变形引起的剥蚀密切相关.自晚侏罗世进入挤压构造背景以来,天山北缘的构造活动经历了由强到弱的过程,强烈的构造抬升使得喀拉扎组沉积范围明显缩小并整体遭受暴露剥蚀,清水河组超覆在喀拉扎组地层之上形成区域不整合.  相似文献   

10.
元谋盆地元谋组地层的裂变径迹年代数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元谋盆地元谋组地层的裂变径迹年代数据张虎才,钱方,陈怀录(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兰州,730000)自1965年在云南元谋盆地新生界元谋组地层中发现“元谋人”化石以来,对元谋盆地新构造运动、地貌演出、古气候演变、地层学及古地磁地层年代学、动植物及微体化...  相似文献   

11.
山西临猗杨范第四纪沉积剖面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杨范剖面黄土地层岩性特征、沉积结构、质量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的分析及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的对比,划分了剖面地层,初步确定了黄土沉积始于1.20 Ma B P,黄土沉积以来该区发生了13次大的干冷-暖湿气候变化;沉积转型指示河流强烈加积转变为河流侵蚀,代表约在1.20 Ma B P发生过一次强烈的构造抬升事件。  相似文献   

12.
前人古地磁学研究表明,中国黄土不同剖面中松山-高斯(M/G)地磁极性转换界线记录层位并不一致,有的记录在黄土中,有的记录在红粘土中,这种不一致现象将可能影响到基于古地磁的黄土年代框架的建立及与全球气候记录的准确对比。针对这一问题,选取目前已有的典型黄土剖面中M/G地磁极性转换研究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尝试采用磁化率-深度曲线的空间对比来检验不同剖面M/G界线层位记录的差异,结果表明中国黄土中M/G界线均记录在由磁化率-深度曲线所反映的"黄土L33层",说明黄土中M/G界线层位记录不一致的现象可能主要是由于地层划分方案的差异所致。根据这一思想,论文尝试对传统的洛川、西峰黄土地层划分方案进行部分修订,并简要介绍了M/G界线记录的海陆对比差异和未来利用宇宙成因核素10Be示踪M/G极性倒转事件过程的可能性,以期为研究黄土中地磁极性转换过程和确切层位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兰州九洲台黄土剖面古地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州黄土剖面厚约335m。含有28层淡红褐色古土壤,该剖面共采集古地磁样品约10块。进行了岩石磁学和古土壤学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剖面所含磁性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并含极少量赤铁矿、钛铁矿。天然剩磁强度平均为5×10~(-5)emμ/cm~3,磁化率为60-20×10~(-6)emμ/oc、B/M界限位于L_8中,哈拉米洛(J)亚带位于S_(10)至S_(11),在B/M界限与J亚带之间有一正极性地层段,为松山负极性时最末期的一次正极性倒转,兰州黄土最早形成于14×10~5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西安神禾塬鱼包头村和泾阳县新庄村典型剖面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地层的岩性描述、地层划分和对比,结合泾阳县新庄村AMS~(14)C的年代测定和其他学者的测年数据,建立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黄土沉积年代序列.根据磁化率气候替代指标在剖面上的变化规律以及该黄土剖面反映的东亚冬、夏季风强弱变化特点,详细分析了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环境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进而将该剖面磁化率曲线特征与其他学者的孢粉谱建立的温度曲线进行对比.对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古气候的阶段进行了划分,将西安地区10 000 a以来的气候演变划分为6个气候阶段:10.0~9.0 kaBP,冷温转换阶段;9.0~7.0 kaBP,暖冷波动阶段;7.0~5.0 kaBP,温暖阶段;5.0~3.4 kaBP,暖冷剧烈波动阶段;3.4~2.0 kaBP,气温先降后升阶段;2.0 kaBP至现在,温暖半湿润、半干旱阶段.  相似文献   

15.
对腾格里沙漠古湖泊沉积和地貌的考察及对典型代表面剖面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一个连续而巨大的淡水湖泊高水位形成于距今3.9-3.6万年前,在距今3.3-2.3万斫期间,腾格里沙漠西北部曾存在一面积至少达16200km^2、水深25m的淡水湖泊。  相似文献   

16.
李增  任文秀  董国强 《甘肃科技》2012,28(1):43-45,53
甘肃武威寒武纪大黄山组的时代归属一直模糊不清,通过对武威市西小井沟的寒武纪地层实测剖面的详细研究,首次在大黄山组剖面20层二云石英片岩和10层砂质绢云母板岩中采集到疑源类化石:具穴原始导管(Prototracheites porus)、光面球藻(未定种)(Leiosphaeridium sp.)、连球藻(未定种)(Synsphaeridium sp.)、多角片藻(Laminarites polygonalis)和不规则网关残片(Retinarites irregularis).这些化石组合是我国南方震旦纪-早寒武世地层中常出现的有机质碎片,更偏向早寒武世.结合区域地层对比和前人研究成果,认为甘肃武威寒武纪大黄山组的时代应为早寒武世.  相似文献   

17.
腾格里沙漠南缘土门剖面52L~41FD层段由3层风成沙丘砂、2层湖相沉积、2层古土壤和5层砂黄土构成. 分析结果表明:微量元素含量的高低变化依次为Mn、P、Sr、Rb、Cr、V、Zn、Ni、Cu、Nb,各元素含量在砂黄土、古土壤和湖相沉积中表现为相对峰态,而在沙丘砂层段中则呈现为相对谷态;在垂直方向上,各微量元素含量随着各沉积相的多次更替,构成了10条峰谷交替的锯齿状形态的元素波动过程线. 结合研究区地理位置与微量元素特征,认为可用Zn(ppm)、P(ppm)为代表作为气候替代性指标,指示本区东亚冬夏季风变化. 据此划分出了8个冷暖波动事件:冷干事件,即C1(11 870~11 640 a BP)、C2(12 650~12 050 a BP)、C3(13 340~13 010 a BP)、C4(13 810~13 620 a BP), 暖湿事件, 即W1(12050~11870 a BP)、W2(13010~12650 a BP)、W3(13620~13340 a BP)、W4(14850~13810 a BP). 本研究与格陵兰GRIP冰芯和中国南京葫芦洞H82石笋之间较高的同步性,这表明,腾格里沙漠南缘气候波动可能与格陵兰气候变化受相同的高纬动力驱动.  相似文献   

18.
泥河湾盆地井儿洼剖面磁性地层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泥河湾盆地井儿洼剖面古地磁测年结果全部为正向极性,剖面顶面下3.08m处白垩质粘土层铀系不平衡法测年结果为(50600±6700)aBP,据此确定其磁性地层学时代为布容正向极性时.剖面底部未出露B/M界限,说明地层时代晚于78万aBP.依据磁性地层学特征,井儿洼剖面可与虎头梁剖面对比,并能与红崖南沟、大道坡、郝家台等剖面的上部或顶部对比,属泥河湾组Ⅲ段.井儿洼、虎头梁剖面下部的石膏沉积晚于红崖、铺路等剖面下部的石膏沉积,它们分属不同的石膏沉积旋回.井儿洼剖面出露的湖相地层记录了古湖的消亡过程,是研究泥河湾古湖晚期历史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19.
根据长安县杨湾村黄土剖面含水层的调查和含水量,孔隙度测定,研究了黄土含水层的分布和含水手条件。结果表明,该剖面黄土地层含水量变化代表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变化类型,含水量峰值出现在黄土层中,低值出现在红色古土壤层中;从上向下含水量与孔隙度呈波动变化规律,在约60万年来的黄土地层中出现的四个含水层均由黄土层构成,隔水层主要为红古土壤上部裂隙少的粘化层。  相似文献   

20.
 柴达木盆地因其巨厚的新生代盐湖沉积成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古湖泊演化、气候环境演变以及盐类资源钾盐勘探开发的热点地区之一。而磁性地层年代学是这种长尺度湖相沉积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定年方法。总结了早期柴达木盆地各个沉积中心的磁性地层结果,详细描述了近年来已发表的最新3个千米钻孔的磁性地层年代成果,包括柴达木盆地西部大浪滩沉积中心的梁ZK02孔和梁ZK05孔、察汗斯图拉沉积中心的SG-1孔。根据新的磁性地层年代结果,重新厘定了柴达木盆地西部沉积中心的第四纪底界深度,并为探讨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气候变化、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和新型的砂砾层卤水资源提供了精确的年代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