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敛肺止咳的中药如五味子、乌梅、五倍子、罂粟壳、诃子等主要用于肺虚,久治不愈或肺肾两虚,摄纳无权的虚喘证~([1])。本类药酸涩收敛,有敛邪之弊,故敛肺止咳之品,对痰浊壅肺所致的咳喘及咳嗽初起不宜使用~([2])。然当敛肺止咳之品与药物配伍组成中成药治疗咳喘证时,并非完全适用于肺虚,久治不愈或肺肾两虚,摄纳无权的虚喘证。为此本文对《中国药典》~([3])收录的22种含  相似文献   

2.
<正>中医认为,人体肺脏的生理功能,无非是通过肺的宣降运动,实现其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宣散卫气、朝百脉主治节等功能。肺的宣发和肃降,属于两种相反的运动,其动态平衡依赖于肺气的出入升降平衡,一旦肺脏气运失常,必定影响肺的宣降功能,而产生咳喘胸闷等病理变化。肺间质纤维化归属祖国医学"肺痹、肺痿"范畴,本病之发生,或因禀赋不足及饮食劳倦内伤,先有肺肾两虚或肺脾两虚之基础,而复感外邪或邪毒,宣解不彻,伤及肺之气血,  相似文献   

3.
肺系疾病后期之共性病机为肺虚络瘀,即出现肺气亏虚、气阴两虚或肺阳虚等各种虚性病症和肺络瘀阻的表现。从理论基础、作用机制、病机理论等方面,阐述中药“涌泉”穴位伏九敷贴治疗肺系疾病肺虚络瘀证理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相似文献   

4.
向老临床四十余年,善治老年咳嗽,现简介如下: 一、论病机首重虚实向老师认为老年咳嗽,临证须首分虚实,方可下药不谬。虚是指老年脏腑之本虚。由于老年肺、脾、肾亏虚,气阴生化不足,故老年之虚常表现为气阴双虚,纯属气虚或纯属阴虚的临床均少见。实是指老年肺、脾、肾亏虚,运化,输布、蒸发津液的功能减退,津液停聚而变成痰湿水饮,内阻于肺,而见咳嗽痰多之标实。另外,老年卫气亏虚,常易致风寒、风热犯肺而成本虚标  相似文献   

5.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迁延,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李国勤教授认为肺胀亦属肺系疾患的重症,病变首先在肺,继则累及脾肾,后期及心;病性均属本虚标实,但有偏实、偏虚之不同,其中本虚即指肺、脾、肾、心诸脏之虚,标实主要为痰浊、水饮、瘀血交错为患;肺虚不能化津、脾虚不能转输、肾虚不能蒸化,痰浊内生,或寒化成饮、或化热成痰热内蕴,病久肺气郁闭,治节失司,心脉不利,瘀血内生,故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见,终致痰浊、水饮、瘀血错杂,相互影响,同病为患.治疗应先分清实虚,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6.
血清或精浆抗精子抗体阳性是影响男性生育的重要因素,其发病率约占所有不育夫妇的3%左右[1]。现将江苏省中医院何映教授治疗抗精子抗体阳性男性免疫性不育症治疗经验总结如下。1审证初步认为本病首在肝肾、次在脾肺,病机为正虚邪恋。正虚为肝肾脾肺之虚,邪恋为湿热瘀血之恋。或  相似文献   

7.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迁延,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李国勤教授认为肺胀亦属肺系疾患的重症,病变首先在肺,继则累及脾肾,后期及心;病性均属本虚标实,但有偏实、偏虚之不同,其中本虚即指肺、脾、肾、心诸脏之虚,标实主要为痰浊、水饮、瘀血交错为患;肺虚不能化津、脾虚不能转输、肾虚不能蒸化,痰浊内生,或寒化成饮、或化热成痰热内蕴,病久肺气郁闭,治节失司,心脉不利,瘀血内生,故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见,终致痰浊、水饮、瘀血错杂,相互影响,同病为患。治疗应先分清实虚,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8.
王有奎教授认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OPE)以脾胃亏虚、无力传肺为发病之因,传变之机在于痰饮阻滞三焦,固本培元为治病之本。王教授运用“肺胃一体”指导COPE诊疗,分期论治,有的放矢。早期以脾土亏虚不培肺金为主;中期因肺津不润,渐伤阴分,以气阴两虚为要;晚期责之久病及肾,以肺肾两虚为重。将疾病早、中、晚三期归纳为肺脾两虚证、气阴两虚证、肺肾两虚证。  相似文献   

9.
鼻鼽即西医学之变态反应性鼻炎,中医认为:鼻为肺窍,各种鼻病均与肺有关。肺脾气虚,或肺肾两虚而导致人体腠理疏松,卫表不固,风寒之邪乘虚而入,犯及鼻窍而出现喷嚏、鼻塞、鼻痒、流涕等症状。尤其是长期反复难于治愈的变态反应性鼻炎的病变,往往多由于肺气虚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病归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病机无外乎虚、实两类,虚证包括精血不足、气血亏虚,实证包括风火上扰、痰浊阻滞及瘀血阻窍.对于因肺的功能失调或肺金母病下传肾水子病、肺金克肝木所致的眩晕,临床治疗应从肺论治,分别以助肺培元、宣肺降气、温肺化饮、培土生金、调理肺气诸法恢复肺之生理功能,以金水相生、佐金平木法恢复五行之生克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朱广仁 《天津中医药》1995,(3):30-31,42
历代中医文献,有关脏腑阴阳诸虚之论颇详,惟肺阳虚为之罕见,现行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高校教材亦弃而不载,究其原因,或以肺气代权肺阳,或将肺气虚与肺阳虚相混同,但两者实则有别.  相似文献   

12.
慢性气管炎是一种危害人民健康的、中老年人多发的常见病。病程长、易复发;多在冬季发病或病情加重、夏季缓解或病情减轻;容易逐渐发展成肺气肿,肺心病。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咳嗽”、“痰饮”、“咳喘”等范畴。劳动人民和历代医家积累了宝贵的防治经验,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认为本病的内因是“虚”、外因是“邪”。其标在肺,其本在脾肾,属于本虚标实的疾病。古代医书载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而受邪,其病则实”。认为肺主治节,为五脏六腑之华盖,职司清肃,主一身之表,其性娇嫩。因而,或受外感风、寒、燥、热之邪,肺气虚而卫阳不固;或因肺之通调受阻,水饮停聚、使“肃降失常”、“肺气不宣”,从而出现  相似文献   

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总属本虚标实,虚责之肺脾肾,尤以肺为关键;实责之痰、气、瘀;诱发因素多与外邪相关。早期以肺虚为主,中期伤及脾,后期久病必虚,肺脾肾均虚。中医药治疗可显著缓解临床症状,有效减少发作频率。辨证论治,虚者当肺脾同治、肺肾同治,实者当活血化瘀、清热化痰温化寒饮,或虚实兼顾。同时针灸拔罐、贴敷、中药灌肠、穴位注射、中药雾化吸入等亦作用显著。辨证分型和疗效缺乏统一评价体系,尚处于个人经验介绍阶段,缺乏可比性,难以形成治疗优化方案,缺乏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等更深层次试验,近期疗效均较明显,缺乏长期随访及远期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4.
一、单项选择题1.肺痨的主要病理性质:(B)A.阳虚 B.阴虚C.气阴两虚 D.阴虚火旺解析: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明确:答案只有一个,最佳答案以《中医内科学》教材为准.肺痨受病脏腑主要在肺.一般说,肺痨初起,痨虫蚀肺,肺体受损,肺阴亏虚;继则肺虚耗夺脾气以自养则脾气亦虚,发展成肺脾同病,气阴两虚;若肺虚肾失滋生之源,或  相似文献   

15.
介绍柏正平教授基于痰瘀理论治疗顽固性咳嗽经验.本病初起多因外感六淫致肺失宣肃,或因肺虚、他脏之病累及于肺,病久则气滞血瘀,痰瘀互结,阻塞肺络,正虚与痰瘀邪实相互为病而呈顽固性发作.柏教授诊治顽固性咳嗽提倡将辨病、辨症与辨证相结合,从表里脏腑辨病辨症,从痰瘀论治,补虚扶正、理气宣肺,着重化痰祛瘀,多能获得良效.  相似文献   

16.
慢性支气管炎致病部位在肺,多属本虚标实之证,以痰浊壅肺为标,以肺、脾、肾三脏俱虚为本;发作期以止咳平肺,化痰解毒清热为主,缓解期治虚为主,祛邪解毒;目前普遍问题是临床试验对照缺失或对照设置不恰当,观察样本量小、误差大,缺乏定量指标,用药标准,康复评价标准不统一;动物模型、实验缺乏统一标准、规范,中药作用机理更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李梅  金季玲 《吉林中医药》2011,31(11):1107-1107
经行吐衄是指每值经前或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者,又称"倒经""逆经"[1]。经行咳血属"经行吐衄"范畴。病因病机有虚实之分,虚者肺肾阴虚,相火妄动,灼伤肺络;实者肝郁化热,迫血妄行,损伤肺络。治疗原则为虚者滋阴润肺,降火止血;实者疏肝泻火,降逆止血。经行咳血之证临床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18.
总结范伏元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肺间质病变的经验。范教授认为,肺气虚弱贯穿于整个疾病过程,痰和瘀既是疾病重要的病理产物,也是肺络痹阻发而为病的关键。虚、痰、瘀相互影响,形成正虚邪恋、迁延难愈之顽疾。临床分痰热壅肺证、气阴亏虚证、肺肾两虚证、痰瘀互结证,分别治以桑白皮汤或清金化痰汤加减、生脉散或沙参麦冬汤加减、金水六君子煎加减、身痛逐瘀汤加减。故在治疗上,除补益肺气、扶正祛邪外,适当加用逐瘀化痰之品,往往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正> 喘者,古又称之上气,气即气息之谓,其证可见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其由来,肺主一身之气,为五脏之华盖,外邪乘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或肺虚气失所主,少气不足以息而为喘;或肾元不固,摄纳无权,气不归元,阴阳不相接续,亦可气逆于肺而为喘。是以此证治之,虚则补之,实者泻之,实喘其治在肺,逐其外邪,其喘自平;虚喘其治在肾,益肾纳气,其病向愈。此谓常法之治。  相似文献   

20.
浅谈肺系疾病的上盛下虚证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上盛下虚”证是肺系疾病中支饮、哮喘等慢性肺系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常见的证型。“上盛”即指痰浊壅肺,或外邪干肺;“下虚”是指肾之阴阳虚损。上盛下虚的病因主要是久病致虚,因痰致实,误治致变,复感外邪,阴阳亏损五个方面。久病咳喘伤及肺气,迁延日久不愈,伤肺及肾,则肺肾俱虚。由于患者素体和感邪性质不同,临床表现可分为肺肾气(阳)虚和肺肾阴虚两种证候。在上盛下虚证中形成痰的原因主要是肺、脾、肾三脏亏损,津液失于输化而成,即因虚而生痰也。痰浊壅阻,则肺失宣降,上逆为喘,即因痰而致实也。本虚标实之咳喘证以肺实为主者,治当以祛邪为急,尤以治痰为重要法则,但临床往往因辨证不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