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1 毫秒
1.
祖国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而出现烧心、反酸、嗳气、胸骨后灼痛、咽部如有物堵或梗塞感,甚至吞咽不利或有食物溢出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管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的疾病.  相似文献   

2.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治疗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荣莱 《北京中医》1998,17(5):10-11
胃、食管反流病(简称GERD)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而出现烧心、反酸、嗳气、咽部如有物堵或有梗塞感,甚者吞咽不利或有食物溢出等症状或反流性食管炎等组织损害。属于中医‘吞酸’、‘呕吐’、‘郁证’、‘反胃’、‘气噎’等的范畴。此病在西方国家十分常见...  相似文献   

3.
反流性食道炎是因食道与胃连接部防止反流的食道下括约肌功能障碍而引起胃与肠内容物反流入食道,致使食道粘膜炎症的病变。其主要表现为:在进食后不久则出现下段胸骨后烧灼感,心嘈、噎酸、呃逆、嗳气,特别是在弯腰、平卧时明显。部分病人吞咽时可有下段胸骨后疼痛,可向颈部放射,酷似心绞痛。亦有仅进食酸性食物、冰冻饮料、酒类等刺激食物时出现上述症状。  相似文献   

4.
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吞酸,反酸范畴,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胃食道抗反流功能不全所致的一种病理现象,临床症状以胸骨后或心窝不适、泛酸、嗳气或吞咽时疼痛为特征,1999年—2005年笔者以越鞠丸为主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5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出现烧心、反酸、嗳气、胸骨后灼痛、咽部如有物堵或梗塞感,甚至吞咽不利或有食物溢出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管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的疾病,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本病迄今尚无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和较为统一、规范、公认的中医辨证分型.近年来,各位临床医家通过自己的临床经验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显示出了中医药的优势,现将近年来本病的有关中医药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答:反酸是指胃液反流至口腔的现象。正常情况下,食管与胃连接处的下食管括约肌压力比胃内压高,构成压力屏障,具有抗反流作用,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当食管、胃、十二指肠发生炎症、糜烂、溃疡等病变,导致食管、胃、十二指肠功能障碍,胃酸分泌增多,下食管括约肌松弛,胃逆蠕动增强,胃酸得以反流至口腔。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十二指肠球抗炎等病易发反酸,常伴有烧心、嗳气、胃脘胀痛或闷胀等症状。反酸属中医“吐酸”证,一般由内伤引起,多由恼怒忧郁,伤  相似文献   

7.
咽异感症为病人感到咽部有刺、异物,球,草梅,毛发和痉挛等异物感,多在吞咽动作时明显,尤其是在空咽延液时有明显的异物感,吞咽食物的反而不明显,西医称作“癔球症”中医称为“梅核气”。此种感觉可为间歇性,也可持续存在,可时有的无,或在疲劳后加重,常伴有嗳气胸闷等症状。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分型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引起食管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1].可分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反流性糜烂性食管炎(RE)和Barrett食管(BE)3种类型.GERD可出现典型的反流症状:烧心(即胸骨后烧灼感)和反流(即胃内容物向咽部或口腔方向流动);其他相关症状如:上腹痛、胸痛、嗳气、咽部异物感、吞咽痛等;还可出现食管外症状,如:慢性咳嗽、咽喉炎、哮喘等[2].GERD的中医治疗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但由于各医家对GERD的认识与经验不同,各地气候、患者体质有差异,目前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为进一步讨论GERD证型分布的客观规律,现将2000年以来中医对GERD的辨证分型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梅核气是一种較为多見的疾病。一般都是由于七情郁滞、致凝痰結气而成。其症状为: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并伴有胸胁痞悶、气急,或咳或呕等症状。我們使用針灸平补平泻手法治疗本症,取得了較为滿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反流性食管炎(RE)是因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道而引起的食管黏膜炎性病变,严重者可合并食管溃疡或狭窄,临床上多表现为反酸、烧心、嗳气、胸骨后灼痛等症状,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11.
吸入性肺炎是指因吞咽功能减退、咳嗽反射迟钝、胃食管反流等原因导致食物、口腔及鼻咽部分泌物、胃内容物反流至下呼吸道而继发的肺炎。脑卒中后继发吸入性肺炎已成为老年人的常见死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Esophagitis,RE)是指因食管胃连接部防反流机构障碍而导致胃或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从而引起食管炎症,也有人称之为胃一食管反流性疾病(Gastro-EspoagusRefluxDisease,GERD)。临床上多表现为胸骨后灼热、疼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属中医“吐酸”、“噎嗝”、“胃脘痛”等范畴。目前西医治疗尚无明显进展,仍局限于制酸药、  相似文献   

13.
反流性食管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是因为胃内溶物反流进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炎症,临床多表现为胸骨后灼热感、疼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归属于中医“胃痞”、“反胃”、“嘈杂”、“吞酸”等范畴。  相似文献   

14.
胃食管反流病证治浅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过多的胃 ,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道产生的症状及并发症 ,约半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镜下见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等炎症病变 ,称反流性食管炎。但相当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镜下可无反流性食管炎的表现 ,这类胃食管反流病称为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前者有较明显的反酸、烧心、胸痛等表现 ;后者仅有食物咽下困难、呃逆、嗳气等非特异性的表现。西医对本病的治疗多采用抑酸剂联合胃肠动力药物 ,但只一时取效 ,易于反复。中医药治疗有很大优势。考中医文献无胃食管反流病及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名记载 ,但根据其临床表现 ,将其归…  相似文献   

15.
“吞咽异物感”是指咽下食物或做吞咽动作时自觉有梗塞感,并能指出梗塞部位。临床上除口腔、咽喉及食道等疾病外,属非器质性病变的“梅核气”即“癔球症”亦常与之混淆。快速简便地区分这两者,在临床就显得很有意义了。  相似文献   

16.
张某 ,男 ,70岁 ,1998年 8月 15日初诊。主诉 :胸骨后灼热、疼痛、吞咽困难伴食物反流 1年余 ,加重 1个月。患者 1年前与人口角后出现胸胁胀满 ,嗳气 ,呃逆频作 ,食欲不振。经服用“香砂养胃丸”、“舒肝和胃丸”等药物 ,症状减轻 ,但呃逆仍时常发作 ,严重时持续 1~ 2d ,渐致出现胸骨后灼热、疼痛 ,吞咽食物有停滞感 ,伴泛酸或食物反流 ,症状时轻时重。在某市医院诊断为“食管裂孔疝 (滑动型 )”。给予“胃复安”、“盖胃平”等药物治疗 ,症状无明显改善。近 1月来 ,患者病情加重 ,渐致不能进食 ,食入即吐 ,需依赖静滴补充营养。诊见 :形…  相似文献   

17.
针刺天容穴治疗梅核气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核气症见 :自觉咽喉部不畅 ,渐有梗阻之象 ,继则食道天突穴处似有堵塞物 ,咽之不下 ,咯之不出 ,胸膈痞闷 ,脘胀 ,嗳气。因属气病 ,实际临床上亦无何体征可查 ,此病多见于神经官能性疾病。据报道现代医学对此病尚缺乏较好的治疗方法 ,而中医对此病早就有过论述 ,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说“妇人咽中如有炙脔 ,半夏厚朴汤主之。”但效果也往往未尽人意 ,根据前人治疗梅核气的论述 ,结合 30余年的针灸临床实践 ,以针刺天容穴的方法治疗梅核气 36例 ,亦均获满意的疗效 ,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患者男性 12例 ,女性 2 4例 ;年龄 2 0岁…  相似文献   

18.
当胃内容物和十二指肠液反流入食道产生反酸反食、烧心、胸骨后疼痛、咽下痛和吞咽困难、咽中异物感等症状者为胃食管反流病。可并发咽喉炎、咳嗽,哮喘、中耳炎、心动过缓、吞咽晕厥以及焦虑抑郁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食管狭窄、穿孔、癌变。现代医学采用抑酸剂、促动力剂、粘膜保护剂和抗HP联合疗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存在疗程较长(一般在半年以上),  相似文献   

19.
反流性咽喉炎是由于胃内容物反流到咽部,刺激损伤咽部黏膜,以致咽部不适,或有物梗之,或咽干咽痒,或干咳声嘶,或频繁清嗓的疾病。中医称之为“慢喉痹”“梅核气”“吞酸”等,有学者研究发现肝胃不和型反流性咽喉炎在临床最为常见,其病机多责之肝气郁结,中焦气机不畅,胃气上逆以泛咽喉。基于中医异病同治,证同治亦同的原则,在治疗肝胃不和型反流性咽喉炎时,抓住关键病机,从肝胃论治。治法疏肝理气,和胃利咽,方用名老中医夏度衡经验方肝胃百合汤加减。附以病例详细剖析,为反流性咽喉炎的临床中医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胃食管反流是下食道括约肌功能障碍,进而引起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造成食道黏膜损伤与其他慢性症状的一种疾病.下食道括约肌无法关紧,胃部空气、食物及胃酸就会往上跑到食道,其中胃酸刺激食道,常让病患被呛到,导致颈部至下胸部出现灼热感,这就是俗称的烧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