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QT离散度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定52例AMI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QTd)并计算其校正的QTd(QTcd)。结果心律失常组QTd、QTcd大于无心律失常组二者有显著性差异。QTd、QTcd大于100ms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QTd,QTcd、小于100ms者,结论AMI患者QTd、QTcd增加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2.
QT离散度(QTd)是普通体表心电图QT最大间期(QTmax)与QT最小间期(QTmin)的差值,反映心室心肌细胞复极的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可用以预测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1]。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找出QTd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并预测各证型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QT间期离散度与左室肥厚之间的关系。方法 高血压病患者65例,正常对照组30例,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出左室重量指数(LVMI),同时用心电图测出QT间期离散度(QTd)和校正后QT间期离散度(QTcd)。结果 高血压病伴左室肥厚组QTd及QTcd显著大于高血压病不伴左室肥厚组及正常对照组,QTd及QTcd与左室重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56,P〈0.01,r=0.59,P〈0.01)。  相似文献   

4.
76例急性心肌梗塞QT离散度分析南平市第一医院黄琦磊,吴凤卿南平市中医医院王军平测定7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入院时心电图的QT离散度(QTd),并与76例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者作对照,以探讨QTd增加与AMI泵衰、室性心律失常及病死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QT离散度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前 ,人们一直认为心电图上各导联QT间期存在的差异系伪差所致 ,未予重视。直到 1985年Campbell等[1] 发现不同导联QT间期存在的差异有一定的规律性 ,遂提出了QT离散度 (简称QTd)概念。 1990年由Day等[2 ] 首先证实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十余年来 ,QTd的研究得以重视 ,QTd的应用已涉及到许多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1 概念QT间期离散度是指标准 12导联心电图上最大QT间期 (QTmax)与最小QT间期 (QTmin)之差[1] ,即 :QTd =QTmax -QTmin。2 测量2 1 QT间期测量 测量QT间期首…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变化及临床意义西山矿务局总医院(030053)安巍段霄燕QT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时限变异的程度,它反映了心室复极过程中局部心肌电生理的紊乱。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d显著增加〔1〕。本文...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塞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的价值山西省心血管病研究所(030001)薛树仁孝义市兑镇医院李润连李有俊盂县人民医院阎志平体表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差值即QT间期离散度,它是反映心室肌复极不同步的简易指标〔1〕,可用于预测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本文...  相似文献   

8.
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间 QT 间期的差别称为 QT离散度(QTd),反映了心室复极时间的局部差异。本文对近年来我院住院的3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入院时和一个月好转后心电图的QT离散度的变化及与正常人的对照比较,探讨其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塞的关系。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择住院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42~72岁,平均58.6岁,均符合1979年WHO关于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标准。其中前壁心梗22例;下壁心梗14例.一个月后30例病入好转出院,6例因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心衰而…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关系探讨福建省立医院内科李瑞爱左室肥厚(LVH)的高血压患者,其心肌梗塞、心衰和猝死发生率明显增高[1、2]。而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反映了心室肌复极的非同步性,对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预测价值。为此,...  相似文献   

10.
探讨扩张性心肌病(DCM)QT离散度、校正过的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关系。方法:对107例DCM患者体表心电图QT间期测量值及89例健康体检测量 值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其与室性心人常及猝死发生率间的关系。结果:DCM组的QTd、QTc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QTd≥60ms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QTd〈60ms,猝死者QTd、QTc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QTd可能是DCM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1.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与溶栓疗效的关系。测量40例AMI患者的QT新时期延期人QTd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cd)。结果 溶栓再爱组(23例)溶栓后小时QT离散度明显增加,以后逐渐缩短。溶栓术再通组(17例)溶栓后2小时,2天的QT离散度无明显变化,溶栓后7天 ̄14天的QT离散度较溶栓财通组明显缩短,二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QT离散度的动态变化与溶栓疗效有关。溶栓后QTd  相似文献   

12.
吴建华  苏丽娜 《贵州医药》1996,20(3):140-141
对152例冠心病(CHD)和210例正常人(N)的心电图进行了不同性别,电压QT间期离散度(QTd)及JT间期离散度(JTd)的测定。比较分析,结果表明CHD组QTd,JTd,值显著高于N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同一性别CHD组与N组间也有显著性或极显著差异,不同电压间比较分析显示CHD值QTd2mv〉1mv,(P〈0.05),N组JTd值2mv〉1mv(P〈0.01)。提示QTd或J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高血压病左室肥厚(LVH)与QT离散度(QTd)的关系,本文测定68例高血压病LVH、72例高血压非LVH及60例健康人的QTd与校正QTd(QTcd),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高血压病LVH组QTd、QTcd较其他两组显著延长(P〈0.01)。提示高血压病LVH患者QTd与QTcd延长可能与其易发生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并发症有关,因而具有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6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的QT间期,QTc离散度(QTcd),JTc离散度(JTcd)QRS离散度(QRSd)的变化。结果显示除QTcmin,QRSd外QTcmax,QTcd,JTod在AMI后48小时内均显著增加;第2周显著降低(P〈0.01),其中溶栓治疗再灌注组国无灌注和非溶有下降更为显著(P〈0.01);第3~4周再灌注组明显回升(P〈0.01),无再灌注和非溶栓组则无变化,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离散度增加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薛文会  袁如玉 《天津医药》1997,25(9):540-542
对9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24小时内首次心电图(ECG)的QT间期离散度(QTd)进行测定分析,探讨其对AMI预后判断的意义,结果表明: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猝死者的QTd显著延长于VT,Vf及非猝死者(P〈0.01)。前壁心肌梗死组长于下壁心肌梗死组(P〈0.01),认为QTd可作为早期评价AMI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塞冠脉再通后QT离散度的变化及意义于圣永燕苹(江苏省丰县人民医院丰县221700)QT离散度在评估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分析了自19945~199610收治的资料完整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尿激酶溶栓冠脉再通前后QT...  相似文献   

17.
46例急性心肌梗塞QT离散度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资料提示QT离散度(QTd)与急性心肌梗塞(AMI)后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分析了46例AMI后QTcd与心律失常和心功能的关系,提示Lown分级≥Ⅲ级,室颤,室扑,猝死者的QTcd显著工于lown分级≤II级者(P〈0.01)。其中猝死者QTcd〉100ms,AMI后kllip≥Ⅲ级者的QTcd与Killip≤II级比较,P〈0.02,分析表明,QTcd是AMI后患者发  相似文献   

18.
袁江红  王文兵 《安徽医药》2015,36(2):188-190
目的 比较血液透析(HD)和腹膜透析(PD)患者的QT离散度(QTd)。方法 选取透析治疗6个月以上的HD患  相似文献   

19.
田建立 《河北医药》1999,21(6):451-452
目的:了解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左室重量与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病45例,工室量指数及QT离散度。结果:左室肥厚组(B组)QT离散度明显高于无左室肥厚组(A组,左室重量指数与QTcd呈正楔关。结论:老年高血压QT离散度增加与左室重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资料提示QT离散度(QTd)与急性心肌梗塞(AMI)后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分析了46例AMI后QTcd与心律失常和心功能的关系,提示Lown分级≥Ⅲ级、室颤、室扑、猝死者的QTcd显著长于lown分级≤Ⅱ级者(P<0.01),其中猝死者QTcd>100ms,AMI后kilip≥Ⅲ级者的QTcd与Kilip≤Ⅱ级比较,P<0.02,分析表明:QTcd是AMI后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识别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