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诗歌写作出现了个人化的创作倾向.诗人从主题创作到把词语当作诗歌写作的尺度,很大程度上动摇了诗歌写作的根基,显示出根本性的变化,诗歌写作出现了困境,读者理解诗歌有了难度.由此,追溯了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的诗学理论,指出了二者的不同,并认为没有诗人的审美体验,诗歌写作是难以想象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形式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美国当代诗人和评论家戴那·乔亚在批判诗歌学院化导致“次文化”危机的同时倡导传统形式诗歌的创作。乔亚在诗歌形式方面的主张可以从“非个人化”的写作模式、“去精英化”的文化考量和“回归传统”的形式外观等三个方面加以认识。三方面相辅相成,都是为了扩展诗歌功能,使之回归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3.
现代英语写作在不知不觉中把"传统"贬到了考古学的词汇堆里,"传统"一词近乎等同于无独创性或死气沉沉.为了证明自我才能,现代的人们都急切地要与传统划清界线,挣脱传统的束缚.事实上,人们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一切所谓破除传统的独创,都是后来人们站在新的高度、用新的眼光对原有传统作出的新阐释和新选择,而新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必定受到原有传统的影响以及暗中制约.以"传统"观为核心内涵的艾略特诗学所进行的就是这样一种归附传统、发掘传统的思考及探索,他以<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作为其诗学的宣言书,开始了曲折而艰辛的回归传统之旅.  相似文献   

4.
T.S.艾略特在中国文坛的接受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S.艾略特的文学成就是世界性的,他的诗论和诗歌不仅征服了西方国家,就连远隔重洋的中国也受之影响.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坛出现艾略特风潮,开始翻译、研究其文论和诗歌,并以此作为借鉴,进行我国的文论建设和诗歌创作.即使在现在,艾略特坚持回归"传统"的诗学仍对我们解决当下文论建设困境有着重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朗费罗在19世纪的美国诗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诗歌体裁、题材、句法上,朗费罗都受到英国诗歌的影响。朗费罗的诗歌总特征是对英国诗歌传统的模拟。他的诗歌善使用传统的英语诗歌形式创作,使用的都是严格正统的英语句法,而且语言简洁朴实,诗歌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浓厚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6.
对于一些新诗人古板地追求格律化而导致的弊端,戴望舒在他的诗论与创作中表现出了一位真正诗人的探索与思考.他去掉了古典诗歌的"格律"形式的束缚,以及新格律派诗歌过分注重的外在音乐美,提出了中国新诗的第三种节奏.这是新诗创作中音乐性不同方面的转变,是新诗音乐性的"内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的是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1892—1978)创作于1904—1912年间的少年诗稿。郭沫若的出名更多地在于他那些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的"早期诗歌",如《女神》,但他同时也写自传。论文从比较的视野对郭沫若的自传体作品《少年时代》和收录在《郭沫若少年诗稿》中的那些诗歌与传统的唐诗进行了对比分析。郭沫若从小熟读唐诗,所以他在1904—1912年间写作的诗歌深受唐诗影响。在他早年写作的诗歌中,郭沫若非常注重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的这些诗歌可以看作他年幼心灵的独特理想和愿望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菲利普·拉金被公认为20世纪下半期最有影响力的英国诗人.他兼具传统与后现代风格的独特诗风,优雅英语与闲谈口语及粗言俚语相结合的诗歌语言,以及对传统诗歌形式与格律的继承,使得他的诗歌独具个性而广受欢迎.  相似文献   

9.
著名诗人杨牧,其诗歌对中国当代诗坛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究其根本,是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核质,这种精神核质涵盖在创作对象、创作态度、创作方式等方面.今天,中国诗歌处于文学的边缘状态,重新审视杨牧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核质与内涵,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戴望舒在中国新诗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其一生的创作中,诗歌艺术观一直处在变化当中,但在变化中又有着统一.在其诗歌艺术探索中,他从追求格律的音乐美到打破韵律的束缚,从主象的现实到主幻的超现实,同时他又坚守着忧郁的诗魂,重视诗歌当中的情绪,坚持自己的纯诗理论,其诗歌艺术观一直起着引领的作用,在不同的时期创作出风格多样的诗歌.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在文学创作上力主的“抒愤”,积淀着社会、历史和个人实践的丰富内容。其《史记》所抒之愤既是个人的,也是群体的;既有讥刺.也有歌颂,可谓真善美三者和谐统一,而抒愤的主要形式则是“隐约”。这一主张对后世文艺审美和文艺创作影响深远,后人继之,发展成为一种优良的创作传统和一种重要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陈显帅 《科技信息》2011,(13):102-104
文学的独立性和个性,在沈从文的批评世界里是其的研究最高范畴,他的大量批评篇什相对应地注重文学本体和创作主体的估衡。通过创作的深刻体验来议论创作,在他的某些确有偏见的批评中,包含着合理的成分,为现代中国文学批评树立了一则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3.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emale images in T.S.Eliot's masterpiece The Waste Land.They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types according to their origins:the women images lent from the literary tradition and those created by Eliot himself.A meticulous study of these female images can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me of the whole poem.  相似文献   

14.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重点讨论的是如何正确鉴赏文学作品的问题。然而他对于文学鉴赏问题的论述,客观上也反映了他对文学创作的认识与要求:文学作品俨然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创作必须蕴含创作主体的性情和心灵,作品在外部风貌上要达到“文”与“质”的统一,同时在作品内容上也要体现出“文”与“情”的统一和“文”与“心”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清初美学家李渔受明末人文主义观念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与文艺创作中表现出对世俗之“趣”的崇尚:悠然闲乐的生活态度及“出自己裁”审美趣味、追求新奇与注重娱乐的文艺创作,在当代的审美语境下,李渔的“趣”论仍然具有现代性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郑思肖是南宋著名的遗民作家,他一生创作颇丰,诗文自具特色,创作分为三个高潮。郑思肖的文学理论观点比较独特,表现在人和文的关系、文和道的关系以及诗歌创作主张三方面。在宋元易代的特定环境下,这种文学思想维系并支撑着他的创作、爱国主义思想和忠贞的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17.
艾略特对但丁和莎士比亚的批评文字是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对于但丁和莎士比亚这两位西方文学界中最伟大的作家,作为批评家的艾略特认为两人的作品在意象特征和表达人类情感的维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根本原因在于两人的思想基础存在深层次差异。透过这些评论,结合艾略特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不难发现他个人更心仪体系型的但丁。  相似文献   

18.
江淹的文学创作深受《楚辞》的影响,其诗、赋大量袭用《楚辞》的语言;并继承了屈原发愤抒情的传统,充分展现了他遭受贬谪时的心路历程;他还大量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强调文学的讽谏意义。江淹自觉的学习《楚辞》和他崇尚复古的创作主张一致,这也正是他在骈体盛行,追求文学的娱乐价值的时代,表现出独特的创作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文赋》是西晋时期陆机文论的代表,它在文论史上有重要的作用:上承曹丕《典论.论文》,下开刘勰的《文心雕龙》,并对后世的文论有重要的开创意义。文章主要着眼于《文赋》在西晋时代特色的氛围中所体现出的异于前代文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崔西明是一位具有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作家,他延承五四文学“为人生”的优良传统,从启蒙主义立场出发,对社会历史以及现实人生寄予深刻的终极生命关怀。其作品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理性批判色彩,源于他博大的人本主义情怀;而充满生命激情的抒情议论又使其作品闪现着独特魅力。正因如此,崔西明在当代泰安文坛甚至中国新时期文坛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