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著名作家柏杨在临终前与一位年轻人合作,将他的《丑陋的中国人》改编成一本漫画。值得一提的是,在漫画的最后,柏杨先生写到一个“有尊严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2.
在柏杨先生800多万字皇皇巨著中,历史类占据了很大篇幅,《中国历史年表》、《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中国人史纲》、《柏杨日》……这些讲述他的祖国数千年漫长岁月的文字,与他著名的杂文“丑陋的中国人三部曲”一样,个性调侃、嬉笑怒骂,处处可见独特的历史观,也处处透出对中国、中国人的恨与爱。  相似文献   

3.
两三年前,围绕着台湾作家柏杨先生的一本小册子——《丑陋的中国人》的编辑出版,曾经有过一个不小的反复,《我与<丑陋的中国人>》一文是该书时代文艺版的责任编辑对这一过程的回顾与思考。从中可以看出,“胆识”二字对于编辑来说是多么地重要!然而,倘若什么时候编辑的胆识仅仅只须体现于对书稿的学术价值的抉择,那么,“窝里斗”(柏杨语汇)将难以通过“阶级斗争”的渠道授人口实,而“利用某种政治气候整治无辜的人”(作者的话)的现象则会不复存在。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相似文献   

4.
以小说《异域》、杂文《丑陋的中国人》闻名海内外,新诗获国际桂冠诗人奖,白话文改写《资治通鉴》而让一般人也能登其殿堂的柏杨,又以《柏杨回忆录》轰动书市。这本书除了揭露柏杨先生个人的遭遇外.也提到他坎坷的求学生活及阅读经验。究竞“阅读”对他而言是何况味?又是如何造就出今天著作等身的柏杨来?以下试拟了几个问题,也许读者能在其中寻回读书的趣味!  相似文献   

5.
柏杨先生在他的《丑陋的中国人》(漫画演绎版)一书中称陈晓兰是有尊严的中国人。他写道:"虽然这个世界里,有很多丑陋的人事物,但是在小小的角落里,也有很多默默努力,值得尊重、学习和鼓励的楷模,陈晓兰女士就是其中一个……"柏杨先生希望读者读完陈医生的故事后,也能成为一个勇敢坚定的人。  相似文献   

6.
柏杨先生驾鹤西去,在海峡两岸都引起一阵追思和缅怀的热潮.曾经使柏杨先生名动一时的"丑陋的中国人说"以及"中国文化是酱缸文化说",又再次成了媒体和网页上的大字标题.如"柏杨走了,而中国人依然丑陋""我们还没走出柏杨的文化酱缸"等,柏杨先生本人的声望,也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如"一个美丽的中国人""完美的启蒙者"等等.  相似文献   

7.
5月28日,万卷出版公司举行了《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新书发布会。柏杨夫人张香华,“柏杨文创”创意总监徐荣昌先生以及柏杨夫妇挚友、ING香港分公司经理陈少荃到会,分别发言并致辞。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说:“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官,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鲁迅全集》1982年版,卷9,344页)看了多年电视,做了多年媒体,又教了多年新闻之后,就语言而言,笔者比较欣赏的电视栏目终究还是NBA的“五佳球”和《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胡文彬著中国书店2005年1月出版近十多年来,胡文彬先生先后出版了《酒香茶浓说红楼》、《冷眼看红楼》以及《红楼长短论》等7种红学著作,不仅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而且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在此基础上,胡先生再集中时间和精力,完成《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一书的写作,实现了“十年间埋于心底的夙愿!”这样的治学方法和过程不禁令人想起鲁迅先生的《古小说钩沉》、《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之于《中国小说史略》。  相似文献   

10.
于鸿 《出版参考》2005,(9X):12-12
柏杨的著作,在大陆早已名闻天下,但柏杨对大陆的了解很少。对于他的著作在大陆的出版情况,也几乎毫不知情。以《丑陋的中国人》为例,其在大陆知识界尽人皆知,而其真正正版的《丑陋的中国人》,直到2004年才由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的文化大透视──评《苦海与极乐》刘纪昌作为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相对于《三国演义》、《金瓶梅》和《红楼梦》来说,在学术研究方面显然是过于冷静和寂寞了。从30年代鲁迅和胡适二位先生对它作了一番考订,指出书的作者是吴承恩,内容是滑稽...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世界》2008,(6):43-44
4月29日凌晨,台湾知名作家柏杨在台北病逝,享年89岁。柏杨的一生多崎岖,其感情生活也一波三折,有过五次婚姻。也有这样的话语来形容柏畅:“十年小说、十年坐牢、十年杂文、十年著史”。柏杨著述丰厚,计有170多部小说、杂文和历史作品面世。《柏杨版资治通鉴》在台湾被誉为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中国人史纲》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其中《丑陋的中国人》在当代华人世界中流传最为广泛。  相似文献   

13.
美籍华裔学者孙隆基先生在其《历史学家的经线——历史心理文集》一书中,在论及“‘世纪末’的鲁迅”一章中,根据鲁迅在《破恶声论》中的相关论述,提出世纪末的鲁迅就急于从事对现代大众传媒的批判,这是鲁迅传媒批判思想“早熟”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在80年代蔚为风气的"文化热"的畅销书中,较为通俗的有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和"酱缸文化"书系、李敖号称垄断白话文前三名的杂文,学术型的有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甘阳的"文化:中国与世界"集刊之类.看这些书时,话语、观念都不陌生,感觉这些书与鲁迅、王朔之类文字的精神是相通的,都在"接着讲".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业务》第六期上郑成训同志的《鲁迅的几种修辞手法》一文,对于我们了解鲁迅先生的语言艺术很有启发;但就中有一处提法,我以为欠妥贴。说到鲁迅先生用词新鲜贴切,不落旧套,郑同志认为,这与鲁迅先生的“避去熟字”这一修辞手法有关。鲁迅先生用词的确避去陈词滥调,但这不能说是“避去熟字”的原因。相反,鲁迅先生用语用字一向讲求大众化,用大众懂得的语、字,而不易为读者所  相似文献   

16.
八年前,有机会读到沈苏儒先生的《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有感于沈先生敏锐的学术目光、严谨的治学方法和“中西译论应交融互补”的富有建设性的观点,曾撰文一篇,题为《译学探索的百年回顾与展望——评<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就该书的主要内  相似文献   

17.
在《图书与情报》2000年第二期上刊出了黄俊贵先生的《丑陋的图书馆学——“实话实说”访谈录》.此文发表后,在图书馆界引起了反响.对其文的观点,有赞同的,有反对的,不一而是.黄文里列举的图书馆学丑陋的现象,客观地说,不是他的发现,这类现象早已有所披露.在此,我们仅就文内的一些问题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18.
值得商榷的“妖魔化”———评李希光先生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和《再论“妖魔化”中国》□焦国标我很关注李希光先生这两年努力经营的“妖魔化中国”理论,每有大作大著面世,我都认真拜读。先是《国际新闻界》1996年第5期上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美...  相似文献   

19.
编辑人员要有政策观念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笔者认为,从事编辑工作的人由于其自身工作性质所决定,尤其需要注意这个问题。这是因为,如果作者平时不注意政治学习,政策水平较低,那就难免不在书稿当中有所体现;假如编辑人员再缺乏政策观念,审稿时就会使某些不恰当或错误的提法从自己眼皮底下溜过去,从而使图书的质量得不到保证,甚至造成不应有的政治损失。下面不妨就笔者审稿当中遇到的几个实例,来看看编辑人员掌握政策的重要性。在一本中学语文知识读物中,编者选入鲁迅先生1930年写的杂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在分析此文时,编者挖苦和讽刺了三十年代的作家梁实秋先生。笔者以为,当时梁实秋先生发表了《答鲁迅先生》一文,暗射鲁迅先生领过共产党的津贴,鲁迅先生在上述文章中对梁实秋无情地予以抨击。这是完全必要的,在讲中国现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20.
北京鲁迅博物馆寄来一册《唐弢文集·书信卷》,内中收录了唐弢先生给我的三封信。其实,在我的书箧中,收藏先生的书信远不止此数,计有18封之多。今日重读这些手泽,往事历历,不免有物在人亡之痛。 唐弢先生是我素所敬仰的作家之一。很早以前,我就知道他是“鲁学”专家,曾与鲁迅先生有过直接交往。鲁迅逝世后,他编辑出版《鲁迅全集补遗》和《续编》,对搜集和保存鲁迅遗著作出贡献。他的杂文,被认为深得鲁迅笔法,有些篇什足堪与鲁迅媲美。他的旧体诗词也极有功底,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更使我倾慕的,是他与我同乡,都是宁波人,我为有这样一位前辈乡贤而感到自豪。 1956年秋天的某一天,我当时是新闻日报《人民广场》副刊的编辑,到上海作家协会去组稿,第一次拜识任《文艺月刊》副主编的唐弢先生。胖胖的身体,圆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