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2 毫秒
1.
目的探讨HIF-1α蛋白在甲状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140例甲状腺癌组织、50例甲状腺腺瘤及3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HIF-1α蛋白的表达,分析HIF-1α蛋白的表达与甲状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甲状腺癌中HIF-1α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和甲状腺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在140例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是否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以及AJCC分期密切相关(P<0.01)。结论 HIF-1α参与了甲状腺癌的形成过程,并与甲状腺癌的浸润、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辅助甲状腺癌早期鉴别诊断和预测其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5例胃癌组织及癌旁胃黏膜组织中CD34、VEGF的表达情况,分析微血管密度(MVD)计数、VEGF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MVD计数均明显高于癌旁胃黏膜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胃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与MVD计数呈正相关,r=0.728。MVD计数、VEGF的表达与胃癌胃壁浸润深度、局部淋巴结转移、近期远隔转移程度呈正相关,MVD计数在不同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近期远隔转移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分化程度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着肿瘤血管生成,在胃癌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中VEGF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MVD计数、VEGF的表达可以反映胃癌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状腺肿瘤中微淋巴管生成因子(VEGF)-C、CXCR4的表达和微淋巴管密度(MLVD)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强化学检测100例甲状腺癌以及20例甲状腺腺瘤中VEGF-C、CXCR4的表达及D2-40标记的MLVD。结果甲状腺癌组VEGF-C和CXCR4的表达高于甲状腺腺瘤组;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组VEGF-C和CXCR4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分期的甲状腺癌中VEGF-C和CXCR4的表达不同;生存期不同的甲状腺癌中CXCR4的表达率不同;甲状腺癌伴淋巴结转移、无淋巴结转移及甲状腺腺瘤中MLVD不同,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C与MLVD正相关(P<0.05);。结论VEGF-C、CXCR4及MLVD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判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umor nercosis factor receptors-1,TNFR1)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显微图像分析技术检测41例甲状腺癌中TNFR1的表达,并与9例甲状腺腺瘤及7例腺瘤旁形态学正常的甲状腺组织作对照.结果:①甲状腺癌组织中TNFR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腺瘤组及正常甲状腺组(P<0.001),而在甲状腺腺瘤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在甲状腺癌各临床病理参数中,TNFR1的表达只与病理类型有关,在乳头状癌组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滤泡状癌组(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无关(P>0.05).结论:TNFR1参与了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作为甲状腺癌诊断与鉴别诊断的病理学指标之一,但不能作为评估甲状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有关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生存素(survivin)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和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法检测89例结直肠癌组织中生存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同时用CD34标记肿瘤组织内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生存素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9.6%.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生存素蛋白的阳性表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生存素蛋白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中的表达高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直肠癌中生存素蛋白的表达与年龄、性别、部位、浸润深度、Dukes分期均无相关性(P>0.05).VEGF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部位、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直肠癌中生存素蛋白表达与VEGF蛋白和MVD呈正相关(P<0.05).结论 生存素可能直接或间接通过上调VEGF蛋白的表达促进肿瘤血管形成而参与了结直肠癌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2(Ang-2)及微血管密度(MVD)在人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免疫组化法检测37例鼻咽鳞癌(A组)及15例正常鼻咽组织(B组)标本中VEGF、Ang-2及MVD的表达,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的关系.结果 A组VEGF和Ang-2表达阳性率高于B组(94.6% vs.26.7%和91.9% vs.40.0%)(P<0.05);A组MVD也明显高于B组(35.97±5.35 vs.12.91±1.76)(P<0.05).有远处转移及TNM分期高的患者VEGF、Ang-2及MVD高于无远处转移及TNM分期低的患者(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VEGF、Ang-2及MVD三者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VEGF、Ang-2及MVD在鼻咽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肿瘤的分期及转移相关;VEGF及Ang-2的高表达与肿瘤的血管生成及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7.
季沅  张志德  李建平 《江苏医药》2004,30(2):122-123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细胞增殖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4 2例胃癌组织VEGF的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VEGF表达和MVD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 0 5 ) ,PCNA表达与肿瘤分化、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 0 5 )。VEGF阳性组MVD显著高于VEGF阴性组 (P <0 0 1) ,VEGF阳性组PCNA表达显著高于VEGF阴性组 (P <0 0 5 )。结论 VEGF与胃癌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对胃癌的增殖、浸润和转移起促进作用 ,检测VEGF表达可作为胃癌的预后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析甲状腺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抑制因子(p73)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取某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甲状腺癌和60例甲状腺腺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将同期6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组织中VEGF和p73的表达,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组织中VEGF和p73的相关性.结果 甲状腺癌组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86.7%(52/60)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组71.7%(43/60),高于正常对照组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癌组组织中p73阳性表达率93.3%(56/60)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组80.0%(48/60),高于正常对照组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组织中VEGF和p73呈正相关,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相关系数r=0.723,P<0.05,在甲状腺腺瘤组织中相关系数r=0.542,P<0.05.结论 甲状腺肿瘤患者组织中VEGF和p73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且二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受体FLTl和血管生成及大肠癌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02例大肠癌组织FLTl及VEGF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分析血管生成与大肠癌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FLTl及VEGF阳性者MVD值显著高于阴性者(P〈O.01)。FLT1、VEGF表达和MVD与大肠癌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VEGF表达和MVD与肝转移相关(P〈0.01),但FLTl与肝转移无关。FLTl及VEGF表达阳性或高MVD的大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较低(P〈O.01)。VEGF表达与FLTl表达密切相关(P〈O.01)。结论FLTl及VEGF与大肠癌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对大肠癌的生长和浸润转移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食管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应用SP法对90例食管鳞癌组织和34例癌旁正常黏膜进行VEGF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检测VEGF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分析VEGF的表达、MVD以及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食管癌组织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和MVD分别为71.1%和29.70±3.82,显著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的11,76%和15.10±2.38(P<0.01).VEGF表达及MVD均值与淋巴结转移、肿瘤TNM分期有关(P<0.05和P<0.01),与患者年龄、性别、分化程度、以及肿瘤组织学类型、肿瘤部位均无关(P>0.05);VEGF表达与MVD均值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VEGF异常表达在食管癌的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VEGF及其诱导的血管生成与食管癌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TNFR)p55和p75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索两型受体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1例甲状腺癌中TNFRp55和TNFRp75的表达情况,并以9例甲状腺腺瘤及7例腺瘤旁形态学正常的甲状腺组织作为对照.结果:①甲状腺癌组织中TNFRp55和TNFRp75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组及正常甲状腺组(P<0.001),而它们在甲状腺腺瘤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两型受体的表达与甲状腺癌的组织学类型密切相关,在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滤泡状癌组织(TNFRp55,P<0.05;TNFRp75,P<0.001);而与甲状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包膜是否受侵、淋巴结有无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无关.③在甲状腺癌组织中两型受体的表达呈正相关(r=0.77,P<0.001).结论:TNFRp55和TNFRp75在甲状腺癌中协同高表达,参与了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它们可以作为甲状腺癌诊断与鉴别诊断的病理学指标之一,但不能用来评估甲状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6例甲状腺癌组织中TGFβ1与VEGF表达及肿瘤微血管计数(MVC).结果 46例甲状腺癌组织中TGFβ1阳性表达率为63.04%(29/46),TGFβ1阳性表达者MVC值(26.18±4.05)显著大于阴性表达者(20.13±4.29),VEGF阳性表达者35例,阳性表达率为79.06%,VEGF阳性表达者MVC值(25.82±3.61)亦显著大于阴性表达者(19.65±6.32)(均P<0.05),TGFβ1、VEGF阳性表达率在乳头状癌、滤泡癌、髓样癌及未分化癌中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Ⅰ、Ⅱ、Ⅲ、Ⅳ期甲状腺癌中两两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Fβ1与VEGF表达与甲状腺癌组织学分型、临床分期无关,但参与甲状腺癌肿瘤血管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受体FLT1和血管生成及大肠癌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02例大肠癌组织FLT1及VEGF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分析血管生成与大肠癌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FLT1及VEGF阳性者MVD值显著高于阴性者(P<0.01)。FLT1、VEGF表达和MVD与大肠癌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VEGF表达和MVD与肝转移相关(P<0.01),但FLT1与肝转移无关。FLT1及VEGF表达阳性或高MVD的大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较低(P<0.01)。VEGF表达与FLT1表达密切相关(P<0.01)。结论FLT1及VEGF与大肠癌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对大肠癌的生长和浸润转移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TNFR)p55和p75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索两型受体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1例甲状腺癌中TNFRp55和TNFRp75的表达情况,并以9例甲状腺腺瘤及7例腺瘤旁形态学正常的甲状腺组织作为对照.结果:①甲状腺癌组织中TNFRp55和TNFRp75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组及正常甲状腺组(P<0.001),而它们在甲状腺腺瘤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两型受体的表达与甲状腺癌的组织学类型密切相关,在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滤泡状癌组织(TNFRp55,P<0.05;TNFRp75,P<0.001);而与甲状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包膜是否受侵、淋巴结有无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无关.③在甲状腺癌组织中两型受体的表达呈正相关(r=0.77,P<0.001).结论:TNFRp55和TNFRp75在甲状腺癌中协同高表达,参与了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它们可以作为甲状腺癌诊断与鉴别诊断的病理学指标之一,但不能用来评估甲状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e-Flow超声成像技术在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6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其中,术后确诊为甲状腺腺瘤31例,甲状腺癌29例,术前应用e-Flow超声成像技术检测肿瘤内部及转移淋巴结的血流情况,术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以CD34、CD105标记肿瘤及淋巴结的微血管并统计其密度( MVD),分析血管组织形态,并研究二者与肿瘤类型及淋巴结性质的相关性。结果甲状腺良恶性肿瘤间血流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膊.01);恶性甲状腺肿瘤多伴有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内血管丰富,以Ⅱ、Ⅲ级为主;非转移性淋巴结内血流信号少,以0、I级为主。甲状腺癌及转移性淋巴结中MVD值高于甲状腺瘤及非转移性淋巴结( P <0.01);甲状腺肿瘤及颈部淋巴结的血流分级与CD34、CD105标记的甲状腺肿瘤血管形态间存在相关性,低血流分级(0、Ⅰ级)与点状、线状血管对应,而高血流分级(Ⅱ、Ⅲ级)与带状、网状血管对应。结论甲状腺肿瘤及颈部淋巴结的血管病理学特征和血流信号分级在良恶性间存在明显差别,e-Flow成像技术在临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马亚青  李晓明  路秀英  马婧 《华北国防医药》2005,17(3):160-161,F003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umornercosisfactorreceptors1,TNFR1)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显微图像分析技术检测41例甲状腺癌中TNFR1的表达,并与9例甲状腺腺瘤及7例腺瘤旁形态学正常的甲状腺组织作对照。结果:①甲状腺癌组织中TNFR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腺瘤组及正常甲状腺组(P<0.001),而在甲状腺腺瘤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在甲状腺癌各临床病理参数中,TNFR1的表达只与病理类型有关,在乳头状癌组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滤泡状癌组(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无关(P>0.05)。结论:TNFR1参与了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作为甲状腺癌诊断与鉴别诊断的病理学指标之一,但不能作为评估甲状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有关指标。  相似文献   

17.
吴丹  孙国平  彭光辉  马泰  仲飞 《安徽医药》2012,16(3):345-348
目的探讨HER-2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学法检测478例胃腺癌组织及49例癌旁组织中HER-2、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HER-2阳性表达率为10.9%(52/478),癌旁组织未见HER-2阳性表达,HER-2阳性表达与肿瘤部位、Lauren分型及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5);VEGF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3.2%(302/478)和26.5%(13/49)(P0.01),VEGF表达与胃癌组织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静脉侵犯显著相关(P0.05);MVD在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间有显著性差异[(51.44±19.24)vs(34.28±14.74),P0.01)],MVD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静脉侵犯显著相关(P0.01)。胃癌组织中HER-2表达与VEGF、MVD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VEGF表达与MVD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HER-2表达可能与胃癌血管生成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特点,探讨其与间质微血管密度及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10例癌旁正常组织VEGF的表达,并在CD34染色切片上检测间质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膀胱癌组织中VEGF表达(45.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0%),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VEGF阳性组MVD均值(47.63±14.81)高于VEGF阴性组(28.54±13.93),VEGF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0.01)。此外,膀胱癌VEGF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而与患者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VEGF促进膀胱癌间质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有可能成为判断膀胱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肠癌浸润转移螺旋CT征象与MVD和VEGF表达间的关系。方法对42例大肠癌病人进行低张水灌肠SCT扫描,术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并计数MVD。结果①在SCT征象上有淋巴结转移和浆膜侵犯组,VEGF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和浆膜侵犯组(P<0.05),组间MVD比较差异显著(P<0.05)。②Dukes C D期VEGF阳性表达和MVD显著高于A期(P<0.05)。③VEGF阳性组的MVD显著高于VEGF阴性组(P<0.05)。结论根据大肠癌浸润转移螺旋CT征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肠癌组织中MVD及VE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结肠癌中MMP-2和MMP-9蛋白表达与微血管计数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目的 探讨MMP-2、MMP-9蛋白在结肠肿瘤的血管形成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1例结肠癌中MMP-2、MMP-9、VEGF及CD34相关抗原的蛋白表达情况,统计分析MMP蛋白与结肠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关系.以20例溃疡性结肠炎、21例结肠腺瘤和10例正常结肠粘膜作为对照组.结果 结肠癌中MMP-2、MMP-9、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和微血管密度计数(MVD)明显高于正常结肠粘膜组织(P<0.05),MMP-9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溃疡性结肠炎、结肠腺瘤到结肠癌中MMP-2、MMP-9、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和MVD不同且具有递增趋势.MMP-2、MMP-9、VEGF蛋白表达和MVD与结肠癌的Duke's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肠癌中MMP-2、MMP-9表达阳性者与MMP-2、MMP-9表达阴性者相比,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和MVD显著不同(P<0.05).结论 MMP-2、MMP-9蛋白过度表达在结肠肿瘤的血管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