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吴宦善 《江西冶金》1990,10(2):8-11
本文根据高炉采用富氧鼓风和喷煤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结合锰铁高炉冶炼特点,通过计算指出:在新余钢铁厂现有条件下,要既能充分发挥富氧鼓风技术的优势,又能保持风口前最佳理论燃烧温度,使高炉长期维持稳定顺行,富氧大喷吹技术能完满地达到这个目的。通过计算预测,如在新钢新建一台6000米~3/时制氧机、为三座255米~3锰铁高炉均衡供氧,可达到增产锰铁4.13万吨/年、节约焦炭3.43万吨/年、以煤代焦1.75万吨/年的效果。并从本质上解决了高炉冶炼锰铁“上热下凉”这一根本矛盾。因此、该技术将是新钢锰铁高炉技术改造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锰铁高炉富氧鼓风的初步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富氧鼓风在255m~3锰铁高炉上的生产实践和应用效果。在富氧率3~4%范围内,富氧率提高1%,冶炼强度可提高8.11%,焦比降低2.88%。在现有富氧率条件下,未发现因风口前理论燃烧温度升高而影响高炉顺行。富氧后明显富化了煤气热值,降低了炉顶煤气温度。本文还初步探讨了锰铁高炉富氧鼓风的极限。  相似文献   

3.
前言高炉富氧鼓风是强化冶炼,降低燃料消耗的有效措施。首钢、鞍钢、上钢、本钢及马钢等企业利用炼钢余氧,在高炉冶炼生铁时采用富氧鼓风,取得较好效果。我国现有19座锰铁高炉,其产量占全国铁合金总产量的30%以上,由于各种原因锰铁高炉未能应用富氧鼓风。新余钢铁厂第一炼铁分厂曾于1982年和1983年在容积为255m~3的1~#、2~#锰铁高炉上断续进行富氧鼓风,取得了比冶炼生铁好得多的效果,为我国锰铁高炉改造、采用新  相似文献   

4.
技术信息     
《钢铁》1988,(9)
我国最大的第一座300m~3锰铁高炉最近在湘潭锰矿建成投产。这座高炉是国家“七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设计能力与年产高炉锰铁5.5万吨。高炉主体工程由中国有色三建一公司承担,1986年9月23日正式动工,1988年5月16日正式点火投产。这座300 m~3锰铁高炉在生产中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如采用软水循环冷却,液压炉顶、碳砖炉衬、风冷炉底和三座霍戈文热风炉,上料系统用微机控  相似文献   

5.
湘潭锰矿新建300 m~3锰铁高炉于1988年5月16日点火投产。该高炉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座锰铁高炉。其设计能力为年产锰铁5.5万吨。这座高炉既采用了目前炼铁生产中许多成熟的技术,又大胆试用了部分新技术。诸如:高炉本体和热风阀采用软水闭路循环冷却系统;采用液压炉顶、炭砖炉衬、风冷  相似文献   

6.
我国第一座300m~3锰铁高炉最近在湘潭锰矿建成投产。这座中型锰铁高炉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座锰铁高炉。这座高炉是国家“七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耗资3000万元,设计能力年产高炉锰铁5.5万吨。高炉主体工程由中国有色三建一公司承担,1986年9月23日正式动工,1987年底基本建成,今年5月16日正式点火投产。  相似文献   

7.
管财堂 《钢铁》2005,40(12):13-16
通过对锰铁高炉入炉含锰原料采取加强过筛、提高熟料率及入炉品位、降低渣量等精料措施.采用高风温、富氧及脱湿鼓风等改善鼓风质量的手段,对锰铁高炉进行强化冶炼。制定合适的工艺参数:锰铁高炉理论燃烧温度控制在2300~2350℃,生铁高炉理论燃烧温度保持在2050℃以上;提高了锰金属回收率,改善了锰铁高炉技术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8.
在富氧鼓风方面,原苏联的吨铁用氧量最高,1989年为107m~3,同期日本仅有10.3m~3,美国为18m~3。原苏联,高炉普遍采用富氧鼓风,富氧量每增加1%,焦比可降低0.3%。原苏联图拉黑色冶金科研联合公司,在1386m~3。高炉上采用天然气和富氧鼓风强化冶炼,富氧率25~27%,天然气耗量66.8m~3/t  相似文献   

9.
武进铁合金厂是冶金部45家地方骨干铁合金企业之一,目前工厂已拥有一台60m~3高炉,具有年产锰铁1.7万t,利用矿渣生产水泥18万t,余热发电1300万kwh的生产能力。该厂在锰铁高炉上应用煤气干法除尘技术比较早,是取得效果较好的单位之一。1981年7月在28m~3的小高炉上试运行,1991年2月又在60m~3高炉上获得成功,各项经济技术指示考核中,居全国高炉锰铁同行前列。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锰还原条件和高炉冶炼锰铁综合能耗的分析,认为降低高炉锰铁综合能耗的主攻方向是降低焦比,供给炉缸充足的热量,保证炉缸工作的均匀活跃,提高高炉热效率。采取富氧、高风温和脱湿鼓风是今后进一步降低锰铁综合能耗的主要措施。根据我厂的条件,通过计算,这三项措施实现后,在喷吹煤粉243公斤/吨和适当降低炉渣碱度、保持或略提高锰金属回收率的情况下,高炉锰铁焦比可以从80年的1639公斤/吨降至1214公斤/吨,如维持现有风量不变,锰铁产量将提高33%。  相似文献   

11.
操作线图在生铁高炉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操作线图在锰铁高炉能否应用,至今尚未见报道。笔者就我厂2#255m~3锰铁高炉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作出了该炉的操作线图,并从操作线图上,对我厂将来进行锰铁高炉技术改造,即高风温和富氧对节约焦比的效果,进行了预测,其结果与实际很吻合。下面介绍锰铁高炉操作线圈的作法:一、2#高炉整理的原始数据  相似文献   

12.
侯兴 《中国锰业》2001,19(2):34-38
根据高炉冶炼锰铁的基本原理对锰铁高炉应用喷煤、炉顶加粒煤、热管、富氧等适用节能技术的前景和可行性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对锰铁高炉开发应用上述适用节能技术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锰铁高炉采用脱湿鼓风效果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兴 《江西冶金》1991,11(6):34-36
本文在概述国内外生铁高炉脱湿鼓风技术发展和脱湿鼓风对高炉冶炼影响的基础上,根据新余锰铁高炉生产实践,对脱湿鼓风节焦增产效果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按3座255m~3锰铁高炉在二、三季度(脱湿期)脱湿10.19g/m~3计算,全年节焦、增产、提高锰铁质量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约为1500万元,效果十分显著。脱湿鼓风是该厂锰铁高炉技术进步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4.
六十年代以来,我国高炉锰铁冶炼取得了几项重大的技术进步,为今后赶超电炉锰铁开辟了广阔前景。从分析锰的还原条件和生产数据可以看出,进一步降低锰铁焦比的主攻方向应该是提高炉缸温度、供给炉缸充足热量、提高热能利用率,从而降低风口前的炭素燃烧量。富氧鼓风,高风温,脱湿鼓风将是三项主要的技术措施。通过计算可以得出,这三项措施实现后,在喷煤粉243(公斤/吨)情况下,焦比将从目前的1639(公斤/吨)下降到1214(公斤/吨);在维持高炉鼓风量不变条件下,锰铁产量将提高33%。  相似文献   

15.
丹阳钢铁厂有15m~3小高炉一座。在冶金部与省冶金局的关怀下,77年建了一座能力为150m~3/小时的制氧车间,供高炉送氧,以达增产与降焦之目的。于77年制定了高炉氧油雾化及高炉富氧的技术工艺流程,通过试验效果是显著的。78年9月高炉曾富氧加喷吹重油,利用系数达4.0以上,焦比达600kg/吨以下,但由于没有计量设备。所以没有得到数据。11月20日至月底正式做了氧油雾化试验,产量提高9.7%,焦比下降15.5%,燃料比下降6.6%,高炉顺行,作操稳定,现将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刘应书  刘述临 《炼铁》1996,15(4):43-45
由于高炉富氧喷吹煤粉技术的推广应用,高炉正在成为钢铁工业中的用氧大户。据分析,当高炉喷煤量大于200kg/t时,吨铁耗氧量达到80m~3,而当喷煤量达到250kg/t以上时,吨铁所需氧量将为转炉吨钢耗氧量的两倍。但是,在传统的钢铁厂设计中,很少考虑高炉的用氧量,高炉只能使用满足炼钢需要后的剩余氧气。建立高炉专用制  相似文献   

17.
《炼铁》2016,(6)
对首钢京唐5500m~3高炉富氧喷煤实践进行了总结。简要阐述了富氧喷煤对高炉冶炼过程的影响,阐明了京唐高炉采用鼓风富氧和氧煤枪富氧这两种富氧方式的冶炼特点,重点阐述了富氧喷煤技术在京唐高炉上的应用效果。京唐两座高炉平均富氧率5.6%(其中氧煤枪富氧0.7%),煤比基本在170kg/t。京唐高炉富氧喷煤后,产量维持在较高水平,利用系数在2.3以上,焦比300kg/t。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钢产量连续以每年300万吨的速度递增。为满足炼钢生产发展的需求,新钢锰铁高炉(3×225m~3)依靠技术进步,强化科学管理,不断探索冶炼规律,深入革新挖潜,从而改善了生产指标,提高了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9.
我厂现有33、55M~3锰铁高炉两座,年生产能力1.7万吨,其中55M~3高炉于1985年4月建成投产。1983年8月以前,我厂33M~3锰铁高炉采用湿法除尘,每年排放煤气洗涤水56万吨,其中氰化物含量高达56mg/升,超过国  相似文献   

20.
《炼铁》1995,(3)
马钢二铁厂应用高炉富氧喷吹新工艺获得成功。到1995年3月20日止,全厂4座中型高炉 平均吨铁喷煤量达130kg。其中1号高炉吨铁喷煤量突破150kg,3月份达到155kg。 1995年3月15日,宝钢高炉煤气发电机组(14.9万kW燃气轮机组)开工,这是宝钢三期的 节能降耗重大项目。1996年底建成投产后每小时能燃烧36万m~3高炉煤气,供180t蒸汽, 发电能力为14.96万k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