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女性自杀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杀严重威胁着妇女的身心健康,已逐渐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自杀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在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的彼此消长下,个人素质和应激相互作用的产物。从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综述了妇女自杀的机制、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社会支持、危机干预等)的研究现状,为自杀行为的预测和危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社科院举办中国大陆妇女危机干预专家研讨会,一份来自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的报告称,有十大危险因素可独立影响中国人自杀。  相似文献   

3.
了解黔北农村初中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行动现状及其危险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中学危机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调查黔北农村初中生5 608名,采用自杀行为问卷、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黔北农村初中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行动报告率分别为12.7%,4.6%,2.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女性、抑郁和其他压力是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行动的共同危险因素,少数民族是自杀计划和自杀行动的共同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黔北农村初中生自杀行为报告率居于全国一般水平.应针对自杀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采取相应预防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初中生受欺负者的特征及自杀风险影响因素,为其自杀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4个城市各随机抽取25所初中,对抽中班级的所有学生采用《全球学校学生健康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受欺负者的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年发生率分别为25.1%和13.0%,高于未受欺负者(P<0.05)。因身体、长相等因素而受欺负产生自杀意念的风险是其他受欺负类型的1.29倍。高频度(10~30d/月)受欺负、焦虑和抑郁均是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的危险因素,而家庭关怀则是其保护因素。社会交往对自杀计划的发生与否有保护作用。结论对受欺负者的自杀干预应根据其受欺负类型、强度同时综合考虑其他危险和保护因素予以有针对性的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农村育龄期妇女的自杀意念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利用自制自杀意念调查表对其自杀意念状况进行访谈式调查,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山东省农村育龄期妇女924人,自杀意念发生率为9.42%,分析结果显示,高年龄组、自感家庭经济状况差、心理健康状况差、各方面压力大、面临各种负性生活事件以及患有各种妇科疾病的农村育龄期妇女自杀意念发生率高.结论:山东省农村育龄期妇女自杀意念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和研究热点:26.5%的大学生偶尔有自杀念头,21.0%经常有自杀念头[1]。大学生自杀除了与人格特征、精神疾病或认知等个体内在因素有关外,还与社会文化、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等外在社会因素密切相关[2]。本研究探讨与大学生自杀倾向密切相关的社会影响因素,为今后更有效地进行全面完善自杀行为预防与危机干预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学生自杀已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十分敏感的问题.目前青少年学生自杀出现了自杀率不断上升、自杀人口低龄化、自杀方式与手段成人化,自杀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由于青少年学生自杀的因素交织着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身心等诸多因素,作者提出,为了加强青少年学生自杀危机干预,要加快立法,设立国家干预中心,构建干预系统,建立救助体系,制定生命教育纲要与规划,引导和规范媒体科学报道自杀事件,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8.
隋悦霞 《中国妇幼保健》2004,19(24):122-123
目的探讨育龄妇女死亡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提高妇女的生存质量.方法对沙河口区死亡的育龄妇女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育龄妇女死亡率为71.6/10万,死亡原因依次为疾病死亡、意外死亡、自杀死亡.结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江西省大学生自杀意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进行危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发放问卷的方式用自编大学生自杀意念问卷对江西省101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1.19%。不同性别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质学校、不同学历、不同专业大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Х^2=-24.24,P〈0.01;Х^2=-4.58,P〈0.05;Х^2=29.46,P〈0.01),积极应对、家庭和谐、性格外向是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儿童期被忽视、人际关系紧张、记忆中有深刻的自杀印象(媒体报道或亲眼目睹)、就业压力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江西省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值得关注,消除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提高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可以有效降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某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了解社会支持、遭遇负性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为及时进行危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调查表,以便利抽样的方法调查广州市某高校大学生974名,通过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结果在974名大学生中,138人曾有过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4.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揭示,因其貌不扬而被歧视(OR=3.365),曾遭受暴力(OR=2.988),单亲家庭(OR=2.965),有饮酒、吸烟或药物依赖(OR=1.827)是产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而家庭关系融洽(OR=0.618)和大学生具有自信心(OR=0.390)是预防自杀意念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大学生遭遇负性事件后可能产生自杀意念,应采取多种预防措施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年轻男男性行为者(YMSM)自杀意念现状,分析关联因素。方法以四川省绵阳市15~24周岁男男性行为者为对象,用滚雪球抽样法进行招募调查和血清学检测。关联因素单因素分析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共合格调查350人,20. 0%产生过自杀意念,主要为情感因素占45. 7%; 6. 6%实施过自杀。是否有过自杀意念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率分别为14. 3%、7. 9%(χ~2=2. 753,P=0. 097)。多因素分析结果:经历性虐待(OR=8. 748)、因性取向受过伤害(OR=2. 529)、性取向自我态度负向(OR=3. 164)、公开性取向受到家人冷落(OR=22. 727)、近6个月商业性行为(OR=4. 630)是YMSM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 YMSM自杀意念发生率高,性虐待及社会、家庭和自我歧视影响明显,增大HIV感染潜在风险。减少歧视性环境和增强未成年人保护,是YMSM自杀危机干预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王红 《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0):1279-1280
大学生自杀等危机事件不仅威胁到高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正常教学科研秩序,而且给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冲击.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体系的建构是危机干预工作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立科学、规范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体系是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自杀等危机事件的有效途径.现对北京市高校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进行分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分析家庭因素与大学生自杀的关系,找出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从而为大学生自杀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统一的调查表,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广州某高校在校大学生480人.运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480名大学生中有101人出现自杀意念,其发生率为21.5%,其中有15.8%的人有详细的计划和自杀方法.多因素分析揭示,与自杀意念发生有关的主要家庭因素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和睦(OR=0.385)、有血缘关系的其他亲属在过去是否有人自杀死亡(OR=3.675)及认识的朋友中过去任何时候是否流露过自杀念头(OR=3.033);与自杀行为发生有关的主要家庭因素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和睦(OR=0.176)、认识的明友中过去任何时候是否流露过自杀念头(OR=5.490)、在班里的学习成绩情况(OR=2.114)等.结论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防止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江西省大学生自杀意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进行危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于2007年4月,自编“大学生自杀意念问卷表”,采用随机发放问卷表的方式对江西省101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于调查前1年内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1.19%。不同性别学生间自杀意念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质学校、不同学历、不同专业学生间自杀意念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c。:24.24,P〈0.01;:c。:4.58,P〈O.05;:c。:29.46,P〈O.01)。积极应对、家庭和谐、性格外向是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儿童期被忽视、人际关系紧张、记忆中有深刻的自杀印象(媒体报道或亲眼目睹)、就业压力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江西省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值得关注,消除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提高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可以有效降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自杀言行影响因素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自杀言行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病人住院时病例记载的自杀企图,自杀未遂,自杀方式以及影响自杀言行的主要临床症状。用X^2,t检验进行对比。结果 精神分裂症自杀言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被害妄想,幻觉,抑郁情绪,冲动行为,抑郁症自杀言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抑郁情绪,自责观念,焦虑,关系妄想。结论 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的自杀言行是精神科危机干预的重要内容。临床医师应重视精神症状对自杀言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孟亚  郭志刚 《现代预防医学》2015,(20):3743-3745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本科新生自杀倾向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心理危机发生,降低自杀危险及护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对策。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所高校472名新入校的护理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 护理本科新生自杀倾向阳性率为19.2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护理本科新生自杀倾向的危险因素是年龄、入学志愿、神经质、外向性、责任意识。结论 高校针对年龄小、情绪稳定性差、亲和力不足、责任意识差的护生,应实施早期、有效的干预,以有利于心理危机和自杀的预防。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目的探讨影响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因素,为采取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拟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量表,调查武汉市某高校在校大学生479人.结果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3.8%;有过自杀/自伤行为、抑郁、焦虑及神经质等心理问题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有显著影响.结论对有过自杀/自伤行为的大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加强对大学生情绪方面的辅导,防止抑郁情绪的产生;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讲座等,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是预防自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合肥市女性流动青少年的自杀行为状况,探讨其与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在合肥市1家工厂、6家饭店和6家娱乐场所打工的共451名16 ~24岁的未婚农村女性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自杀行为、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等.结果 调查对象最近1年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行为报告率分别为13.5%、4.7%和4.4%,均以娱乐场所服务员最高.社会网络大小≥4、网络密度为1.00是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社会支持得分≥13是自杀计划和自杀行为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33和0.27;与生长在核心家庭或三代以上家庭者相比,生活在其他类型家庭者其自杀行为的危险性增加(OR=5.62).结论 未婚女性流动人群中自杀行为报告率较高,需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预防该人群自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医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状况,探讨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制的调查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RSS),以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1 300名医学生进行调查,并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方差分析.结果 医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6.2%,进行过自杀的同学有43人,占3.6%.多因素的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与自杀意念发生有关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性格、是否易于攻击人、社会支持、家庭和睦程度、与他人的关系等.结论 自杀意念与其影响因素联系密切,应根据其影响因素予以积极干预,从而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高校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几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等危机事件不断发生,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大学生是自杀的高危人群,自杀率是同龄人的2~4倍,并且有上升的趋势[1].笔者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工作多年,认为在高校构建危机预警及危机干预体系,是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自杀等危机事件的有效途径,也是尊重生命、实现人文关怀教育思想的体现,是现代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