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研究髓质海绵肾(MSK)的影像学表现,并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临床疑诊MSK的13例患者中,起先8例经X线平片检查,11例经超声检查,7例经CT平扫,其中,3例又经CT增强扫描,随后,11例经静脉肾盂造影(IVP)证实,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对所有患者的影像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IVP显示集合管呈线状、囊状扩张。X线平片显示肾乳头、髓质区簇状排列的圆形、椭圆形致密影。超声显示围绕肾髓质放射状分布的小回声区和强回声光点。CT平扫示环绕肾小盏分布的点状或簇状结石影,髓质区饱满、明显增大,呈低密度影,增强后,结石影周围的集合管内造影剂蓄积,造成结石影增大的假象。结论IVP是诊断本病例的金标准,但它属于有创性检查,X线平片可作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而CT能清楚显示肾内结石的形态、大小及分布状况,尤其是髓质增大且呈低密度是本病一新的重要征象之一。  相似文献   

2.
髓质海绵肾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结合文献复习进一步探讨髓质海绵肾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了 11例髓质海绵肾腹部平片 ( 1例 )、静脉肾盂造影 (IVP) ( 2例 )、B超 ( 3例 )及CT( 9例 )表现。结果 X线平片 1例 1肾见肾乳头、髓质区成簇排列的圆形、椭圆形高密度影。IVP 2例 3肾显示收集管呈线状、刷子状、囊状扩张。B超 3例 5肾见肾髓质内有散在密丛状排列的强回声光点 ,后方伴有声影 ,2例 3肾集合管呈囊样扩张。CT 9例 16肾有沿肾髓质分布的海绵肾结石 ,3例 5肾增强CT扫描后见结石被造影剂覆盖 ,同时有增强的条纹状高密度影从乳头伸向髓质。结论 平片、IVP、B超、CT均可用于诊断髓质海绵肾 ,X线平片、IVP仍是首选检查方法 ,IVP对集合管的扩张显示较为特异、直观 ,B超特别是CT对海绵肾结石显示率高 ,对集合管的扩张也能做出一定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髓质海绵肾(MSK)的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MSK在腹部X线平片I、VP、CT及MRI上的影像表现,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8例中累及右肾4例,左肾2例,双侧肾2例。腹部X线平片5例见肾内多发小结石呈散在或簇状排列,3例未见异常。静脉肾盂造影6例肾功能正常,肾盏外围扩张的集合管内见造影剂充盈,使肾锥体呈花蕾状或葡萄串状致密影,结石位于扩张的集合管内;2例肾盂肾盏扩张,造影剂显影延迟。CT检查可以发现腹部X线平片未能显示的细小结石,增强扫描见肾锥体呈条纹状或小囊状扩张。MRI检查见肾锥体内结石在T1WI及T2WI均呈低信号,T2WI及MRU成像肾锥体内可见条纹状、放射状及小囊状高信号影,大小不等。结论 MSK有其特征性影像表现I,VP、CT、MRI都有助于MSK的诊断,但以IVP检查为首选。  相似文献   

4.
病人 男,37岁。因腰痛5d就诊。X线平片双肾区多发砂粒状结石,多数为1~5mm大小,超过10mm较少,呈簇状分布(图1)。B超:肾髓质分布大小不等强回声点和无回声区,诊断双肾多发结石伴左肾积水。排泄性尿路造影(IVP):双肾簇状分布结石,左肾盂肾盏显影迟缓,右肾结石周围囊状扩张内充满造影剂,与肾盏肾盂、输尿管起始部构成一幅“菜花状”影像(图2)。右肾功能下降不明显。双侧肾轮廓略大,表面光滑,髓质囊性扩张距肾轮廓边缘约10~15mm不等。尿常规检查:黄色,Pro(-),RBC(+),脓细胞极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髓质海绵肾(medullary sponge kidney,MSK)不同影像学诊断经验,加深对MSK的认识,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7例MSK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对与本病易混淆的疾病予以鉴别。结果:本组7例中,泌尿系结石6例,平片示肾外形增大,乳头区可见多发结石影,大小、形状不一,呈"簇状"及放射状排列,IVP可见对比剂进入扩张的集合管,呈"扇形"高密度影。CT扫描可发现DR不能显示的细小结石,可见继发的结石位于扩张的集合管或乳头管内,散在或簇状聚集成团,呈"花瓣样"或"扇形"分布,部分结石可脱落进入肾盂或输尿管,造成上段输尿管及肾盂、肾盏的积水;增强扫描囊状扩张的集合管或乳头管被清楚的显现,分泌期集合管内充盈对比剂可掩盖结石。MRI检查正常的肾柱形态消失,髓质内可见大小不等多发囊状及迂曲的条管状长T1、长T2信号,为扩张的肾乳头管及集合管内潴留的尿液影,因囊内含有结石,在长T1、长T2信号中可见点状或簇状低信号影;MRU可直观显示整个泌尿系统的情况,清楚显示扩张的肾乳头管及集合管,及由MSK继发结石脱落进入输尿管而引起的梗阻位置。结论:髓质海绵肾有其影像学特点,对DR、CT、MRI及IVP等影像学表现的综合分析,有助于本病的检出及诊断,有助于与MSK类似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髓质海绵肾(附16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综合报道16例髓质海绵肾,就本病的命名、发病年龄、性别、合并症、X线诊断和鉴别诊断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X线表现是:(1)平片显示成簇的小结石,分布的范围相当于肾乳头;(2)分泌性造影显示肾小管扩张常为早期充盈,锥体内可见粗的条纹影;(3)肾小盏变大并向外展开,或变扁;(4)肾影轻度增大;(5)病变常为双侧。  相似文献   

7.
患者 男 ,69岁。间歇性无痛伴肉眼血尿半年 ,呈暗红色 ,无凝血块。每次持续数天不等 ,可自行消失。无腰痛、发热、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困难、尿中带结石残渣等症状。查体 :左侧腹部触及不规则巨大包块 ,约 2 0cm× 2 0cm大小 ,有囊性感 ,轻叩痛。实验室检查 :尿RBC(+ + + + )。X线平片见左肾区有多发圆形、不规则形及沙粒样密度增高影 ,边缘清楚 ,密度均匀 (图 1)。静脉尿路造影 :右肾盂、肾盏、输尿管未见异常。左肾盂、肾盏、输尿管不显影。左肾区示多发结石影。膀胱底部左侧见直径约 2 .5cm的菜花样充盈缺损影 (膀胱镜活检…  相似文献   

8.
髓质海绵肾的CT诊断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CT对髓质海绵肾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13例骨髓质海绵肾MSK)CT表现,并与其中8例的腹部平片和排泄性尿路造影5例的B超表现相比较。结果:髓质海绵肾的CT平扫显示肾锥体内多发小斑点状结石,增强扫描后扩死的肾集合管内结石周2有造影剂充盈,无结石的肾锥体内可见条纹状或小囊状造影剂聚集。结论:CT较排泄性尿路造影理敏感发现肾锥体内细小结石及早期肾集合管扩张,有助于髓质海绵肾早期诊断和并  相似文献   

9.
易明岗  赵建设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5):805+867-805,867
患儿男,9岁11月。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排尿时尿痛,体温正常,伴尿频尿急,当地医院考虑为尿路感染,抗炎治疗后症状消失,后间断反复出现尿急尿频尿痛,均抗炎治疗后症状消失,近半月来症状明显,来我院就诊。查体(-)。影像表现:腹部B超示(入院时):膀胱三角处可见一个大小约为5.8cm ×2.8cm的强回声光团,后方伴声影,改变体位可移动。左肾大小约为10.7cm ×6.7cm ,肾盂肾盏扩张,肾盂宽约2.0cm ,同侧输尿管全程扩张,上段宽约0.9cm ,下段宽约0.8cm ,输尿管远端近膀胱处探及一大小约为0.9cm ×0.5cm强回声光团,后方伴声影。提示:膀胱巨大结石;左侧输尿管末端结石伴膀胱巨大结石,左肾中度积水。X线平片:盆腔正中位置见类圆形高密度影,边缘光滑锐利,其内见同心圆状略低密度影。提示:膀胱结石。复查腹部B超示(入院第7天):膀胱及膀胱内病变无明显改变,左侧输尿管远段宽约0.7cm ,输尿管内未探及异常团块回声,左肾盂宽约1.6cm。提示膀胱巨大结石,左肾轻度积水。腹部 M RI示:膀胱充盈欠佳,其内见一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影,大小约为5.6cm ×5.6cm ×2.7cm ,中心可见同心圆状长T1等T2信号影,膀胱壁不均匀增厚,以膀胱三角区为著,最厚处约为8.6mm ,左侧肾脏体积略大,肾盂肾盏积水、扩张饱满,左侧输尿管下段略扩张,最宽处约为0.6cm。M RU 示左侧肾盂肾盏积水扩张,肾盏杯口变钝、消失,部分呈囊状改变,左侧输尿管下段略扩张,膀胱充盈欠佳,其内见巨大充盈缺损,膀胱后壁形态不规则、毛糙。提示:膀胱巨大结石;左肾及输尿管轻度扩张积水;膀胱炎性改变。  相似文献   

10.
胡伦科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11):1168-1168
患者 男,38岁。右侧腰痛1年,加重1天。体检:右侧腰部略见隆起,肾区明显叩痛。 腹部平片示:右肾区内“鹿角形”高密度影,边缘光滑锐利。拟诊右肾结石。静脉肾盂造影示:右侧肾脏未显影(图1)。CT平扫:右肾多发结石并重度肾积水,肾周炎性渗出改变,局部脓肿形成。右肾逆行造影示:右侧肾盂、肾盏明显扩张,肾盏边缘模糊、毛糙,右肾下极见细条带状影,粗细不均,并见对比剂外溢,继续注入对比剂约20ml,见升结肠显影,其肠袋显示清晰(图2)。X线拟诊:(右)肾一结肠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