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乌梁素海网围养殖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乌梁素海网围养殖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找出其严重富营养化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东太湖网围养蟹区内外的生态环境因子的观测分析和养蟹区N、P等营养物质的平衡估算,结果表明,草型湖泊适合河蟹的养殖;不投饵时,养蟹有助于减轻湖泊内的营养负荷;而投饵的利用和转化率很低,多数饵料沉积于湖底或进入湖水中,从而影响湖泊生态环境。与湖泊小面积高密度养鱼相比较,网围养蟹的万元利润污染只有养鱼的1/14,利润却是养鱼的1.8倍。因此低密度网围养蟹是兼顾东太湖渔业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3.
湖泊网围生态养殖河蟹,养殖环境优良,河蟹活动空间大,生长迅速,质量好,经济效益高。  相似文献   

4.
5.
网围大规格河蟹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网围大规格河蟹养殖技术,包括网围条件、放养模式、饲养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水产养殖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长久以来,奶牛养殖一直与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联系。随着奶牛养殖规模的不断壮大,其造成的环境影响也日益加剧。在面临现今人们对绿色健康生态环境需求的情况下,寻求科学化奶牛养殖技术,对奶牛养殖与生态环境的互利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湖泊网围养蟹是一项新的养殖工艺。我省在1989年试点成功的基础上,1990年全省推广网围养蟹面积达5800亩,比1989年扩大5.8倍,产量3.56万千克,比1989年增长8.8倍。1991年全省网围养蟹面积扩大到2.7万亩,遍及全省主要湖区,已投放幼蟹10万千克左右。 本文是笔者根据近两年来各地网围养蟹的资料和经验总结的网围养蟹技术要点。 一、选好网围养蟹的场址 网围养蟹是在湖、河内圈定一定范围的水域,让幼蟹在网围内生长育肥,最终获得大规格的商品蟹。因而网围区内的水质条件,基础饵料,环境及  相似文献   

8.
9.
2011~2012年,本文作者作为凤台县农委专家组成员进驻安徽花家湖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指导生产,提出并指导该公司开展围网养殖宝石鲈试验。就鱼种运输、养殖技术、环境驯化、鱼病防治等课题进行了试验研究。填补了凤台县的养殖品种空白,试验取得了高产、高效的经营效果,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11.
Effects of pen fish culture in Taihu lake were studied and summarized. During 1984 to 2001,pen fish culture of Taihu lake developed from extensive models to intensive and high-returned ones, the cultured species were shifted from fishes to crabs. Pen fish culture has caused eutrophication and detrimental effect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fishery. The measur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pen fish cultur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were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2.
该文选择鲜为人知的神秘原始的独龙族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学和少数民族文化学原理,探讨独龙族及其农耕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认为独龙族的祖先,充分利用独龙族文化系统中有利于自然保护的积极因素,构建独龙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模式,提高自然保护成效,促进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不断蔓延,严重影响每个人生活的今天,研究这一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对人类社会改造进而过渡到生态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对保护全国独有的民族景观文化具有突出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化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吕爱清  李慧玲  卞新民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6):1078-1079,1127
生态文化必将成为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文化。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分析了农业发展进程中的文化演替规律;阐明了生态文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了应对近代农业现代化出现的农业发展可持续性减弱的趋势,提出了持续发展农业必须生态化,实现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加强制度创新;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全民生态友好行为的形成是生态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化建设对生态恢复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生态文化的建设对生态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有了意识才能产生行为,最终才能形成习惯。历史的发展证明人类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实践活动方式。建设生态文化主要通过树立生态危机感,改变传统价值观,培育生态科学意识及提高人口素质等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稻田养鱼生产的稳定性,科学指导寒地稻田养鱼推广工作,通过野外速测、室内分析与生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稻田养鱼引入北方寒地稻田后农田生态环境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相对高于对照,土壤速效氮、钾有所增加。昼夜田水日平均温度比对照高出0.5℃。10cm、15cm耕层土温日平均值比对照田分别高出0.4℃和0.5℃,田水ORP略高于对照田,pH呈下降趋势,昼夜田水溶解氧比对照田高出0.33mg/L,且都大于5mg/L,有利鱼类生长。水稻生长加快,一般比对照田早抽穗2~3d,杂草减少,稻田生态环境趋向良好。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的法律保护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江西在加强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从法律角度分析,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仍存在法律操作性不强、资源权属规定不明、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应从完善湿地权属制度、管理体制、开发利用许可制度、许可管制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公众参与制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建立完善鄱阳湖湿地的法律制度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2003-2004年对太湖鱼类组成、优势鱼类鲚鱼的年龄结构及食物组成分析,结合鱼类渔获量统计和环境检测资料,研究了太湖鱼类渔获量、组成比例和优势鱼类湖鲚种群年龄结构的变化规律、机制以及相应变化对环境产生的下行效应.结果表明,太湖鱼类总渔获量已从1952年的4 060.7 t上升到2002年的30 516.5 t;鲚鱼已成为绝对优势种,从1952年的640.5 t,占15.8%,上升到2002年的19 571 t、占64.1%;鲚鱼种群年龄组成的低龄化趋势明显,种群中0 个体占(99.04±2.21)%(2003年)、(99.08±0.80)%(2004年);而0 鲚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其中枝角类占食物总个数的(89.77±13.69)%;鲤鲫鱼1952-1998年期间相对稳定在(1 010.1±367.2) t,占总量的(8.89%±5.33)%,1999年达到2 547.4 t,占11.7%,2000-2002年达到(3 500~3 700) t,占总量的11.8%~14.7%,已成为太湖的主要鱼类之一;太湖的主要肉食性鱼类鮊鱼由最高年份(1987年)的1 090.8 t、占鱼类总量7.7%降至近8年(1995-2002年)的100~150 t、仅占0.4%~0.5%.分析认为:太湖鱼类总渔获量升高主要是鲚鱼的快速增加所引起;而鲚鱼快速增加的原因是富营养化引起的浮游生物数量快速增加及对其有抑制作用的鮊鱼数量不断减少所导致.鲚鱼数量升高又消耗了大量浮游动物,这可能成为太湖浮游植物失去抑制从而暴发的主要生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人工生态浮床栽培对养殖池塘水环境的净化作用,进行了人工生态浮床栽种生菜试验。结果表明:人工生态浮床能够提高池塘水体的透明度,降低水体中(TN,NH4+-N,NO2-N,NO3-N,TP,COD等)污染物的含量,达到净化养殖水质效果、改善池塘水体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程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649-5650
从城镇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及生态农业的内涵角度,分析了生态农业与城镇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强调要充分利用生态农业的功能,将生态农业与城镇发展有效的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在茶园中种遮荫树,使光照强度下降30~40%,散射辐射量增加6~15%;冬春季气温提高0.5~2.0℃;夏季气温降低0.5~4.0℃;土壤绝对含水量增加17~41%;空气相对湿度提高2~20%。用塑料薄膜覆盖茶树,也有相似的生态效应。因此,遮荫或覆盖可以提前7~10天采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