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血分证与血证在概念范畴、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相关治验等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故对血分证和血证的概念、临床表现、治法方药进行梳理,认为血分证不仅是温病发展的一个阶段,而且属于血证范畴。血分证的临床表现有出血、紫斑,其病机核心为热邪深入血分,需用凉血散血之法;而血证的临床表现以出血为主,有火热内炽、迫及血分之病机,需用清热凉血之法。从多个角度来看,血分证在血证范畴之内,对血分证与血证的相关理论进行辨析,希冀深入把握血证之范畴。  相似文献   

2.
血证治验     
血证治验浙江省黄岩市路桥中心医院王锦槐(317406)关键词血证就血证而论,有血液离经的出血证和血液停滞蓄积的瘀血证,一般以前者为常见。具体地说,血证包括吐血、呕血、唾血、衄血、便血、溺血、崩漏、四肢九窍皮肤出血以及瘀血所致的种种证候。《素问·五脏生...  相似文献   

3.
唐容川治血法在消化性溃疡并出血血止后的运用叶松,甘爱萍唐容川的《血证论》是一部专论血证的专著,为治疗血证之大全,唐氏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虚治血四法深为近代医家推崇,对当今治疗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医学界对溃疡病合...  相似文献   

4.
出血是恶性血液病的危急重症,严重影响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恶性血液病出血证属于中医“血证”范畴,唐宗海著《血证论》阐述气血失和是血证的基本病机,调气和血法是血证的治疗大法,由此思考恶性血液病出血证与《血证论》中血证的联系,分析恶性血液病出血证的基本病机及调气和血法论治恶性血液病出血证的关键,为恶性血液病出血证的治疗提供更多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5.
血证 ,是指以出血为主的病证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血证是指各种原因导致与血有关的疾病 ,包括各种出血、血瘀、血热及血病有关的并发病证 ;狭义血证通常是指以出血为主要证候的各个不同部位出血病证的总称。血证在临床极为常见 ,正确地掌握血证的病理机制 ,对于临床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引起血证的原因颇多 ,不可一味偏重瘀血热迫血妄行 热邪内盛 ,迫血妄行 ,血溢脉外 ,是引起出血的主要机理。宋《济生方》云 :“夫血之妄行 ,未有不因热而发。”李东垣指出“诸见血皆责于热”。热邪又有实火与虚火之分。实火因感邪部位不同 ,所…  相似文献   

6.
范晔  张炎 《北京中医》1998,17(5):43-45
一、脾不统血证理论产生的基础脾不统血证亦称脾不摄血证或脾失统血证,是指由于某些因素引起脾虚失运、气血虚衰、血失所统,或中气下陷不能摄血,或脾阳不足不能摄血等所造成的以出血症状为主的一类复合证候,是中医特有的对该证候本质的病理概括。早在《内经》中便已有...  相似文献   

7.
浅议血证     
一、血证的定义关于“血”字,最早记载于甲骨文,其字形有二种。随着历史的变革,“血”字依次演变为小篆、隶书,直至今天所通用的“血”字,即血液之血。关于血证的定义,至今尚无统一标准。天津市中医医院编著《中医内科》认为:“血证,是不同部位出血的总称。如鼻出血、牙出血、咳血、吐血、尿血、便血、皮下出血、妇女崩漏等症。”江苏新医学院编《中医内科学》认为:“血证  相似文献   

8.
安琦  毛莉 《江西中医药》2006,37(7):20-20
《血证论》在治疗血证时,明确提出:“凡系离经之血。与营养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权,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在具体应用时要明辨标本、权衡缓急,若是由于瘀血日久导致的出血,应以活血化瘀药为主,旨在正本清源,使瘀去而出血自止;若是由于寒、热、虚等因素导致的出血,在止血和消除出血病因的同时,也可酌情加入活血化瘀药,以达止血不留瘀之效。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内科血证治疗规律的探讨洪广祥(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6)关键词内科血证病因病理辨证论治理论探讨凡血液不循常道,溢出脉络之外,而表现有出血证候者称为血证。在内科范围内,常见的有咳(咯)血、吐血、衄血(鼻衄、齿衄)、便血、尿血及皮下出血(紫癜)等。出...  相似文献   

10.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系指食管、胃、十二指肠及胰腺、胆道等器官引起病变而致急性出血以及出血所致的一系列全身症状,属中医学“血证”的范畴。临床上表现为呕血、褐便或黑便。常与饮食、情志、劳倦、内外伤等有关。血证之由无论气火虚实皆因血不循经、络损血溢所致,故止血乃血证之第一要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寒温统一,内外统一的角度,探讨流行性出血热血证的病机及证治。提出疫毒伤络为其血证的基本病理;五淫(疫毒)动血为其血证的外感因素;邪阻三焦,气逆血乱为其血证的内伤因素。并从营卫不和与斑疹;水血互患与蓄血;气逆血乱与出血等方面探讨了流行性出血热血证证治,且举病例数则说明。  相似文献   

12.
血证为中医临床常见病证,关于血证的研究成果对于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对于中医血证一直没有一个统一而又准确的概念,笔者通过广泛阅读大量文献资料,认为中医血证不单指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还包括各种血气病变的中医疾患和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中的血分证阶段。故通过论述希望统一中医血证的概念,有效地指导血证科学研究范围的界定。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以下简称原书)中的血证散见全书,有关血证的条文共计35条;其中吐血2条,衄血8条,便血5条,便脓血8条,瘀血6条,热入血室4条,其它血证2条。归纳起来,可分出血与瘀血两大类。试析如下: 一、出血论中所述血的病因病机,概括起来有郁阳太盛,热盛动血,虚寒出血,以及误治化热动血等四个方面。 (一) 郁阳太盛  相似文献   

14.
紫斑脾不统血证候特异性的临床观察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610072)寇孟珂,徐华清,戚建明,李朝敏何玲,丁红,杨东,王中明指导杨明均关键词紫斑,脾不统血,特异证候脾不统血证见于多种疾病的发展演变过程之中。继对上消化道出血脾不统血证候特异性及其发生机...  相似文献   

15.
凡血液不循常道,溢出脉络之外,而表现有出血证候者称为血证。在内科范围内,常见的有咳(咯)血、吐血、衄血(鼻、齿)、便血、尿血及皮下出血(紫癜)等。出血是某些疾病的一个症状,常见于造血系统的出血性疾病,以及某些系统疾病的出血症状。血证可表现有不同部位的出血,常因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从病因病理和辨证施治的原则而言,有一定的共性。临床上如能抓住血证的基本规律,就能执简驭繁地掌握多种出血的证治。现就内科范围中论治血证基本规律介绍如下:1病因病理在生理状态下,血为水谷之精气,它生化于脾(脾统血),藏受于肝(肝藏血),总统于心…  相似文献   

16.
上消化道出血论治点滴李慧娟江苏省南通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26001)主题词血证/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较为常见。本病属中医“血证”之范畴。病因多由饮食不当,情志不遂,或素有胃疾,脾气虚弱所致。病机总属气火逆乱,胃络受损,血不循经。笔者...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寒温统一,内外统一的角度,探讨流行性出血热血征的病机及证治,提出疫毒伤络为其血证的基本病理,五淫(疫毒)动血为其血证的外感因素,邪阻三焦,气逆血乱为其血证的内伤因素,并从营业不和与斑诊,水血互患与蓄血,气逆血乱与出血等方面探讨了流行性出血热血证证治,且举病例数则说明.  相似文献   

18.
读《血证论》后谈血证善后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周祯祥(湖北中医学院430061)关键词《血证论》,血证,善后调治本文就唐容川《血证论》有关血证善后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已的肤浅体会。出血之证,通过适当的治疗.往往可以获得较好的止血效果。但由于调摄不当,血...  相似文献   

19.
唐宗海血证从气论治的探讨364000福建省龙岩地区第一医院王晓健血证,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它泛指脉络受损,血不循经而外溢所出现的各种出血证候。因其表现形式多,涉及范围广,素为历代医家临证所重视。清末唐宗海总结前人经验,对血证的病因病机、分类、辨证及治...  相似文献   

20.
血证是指血不循经,自九窍排出体外,或渗溢于体表肌肤的一类出血性疾病。历代医家多认为此证以火热迫血妄行为主。其实火热郁结亦可致血滞血瘀而为血证。这类出血与单纯的血热妄行和血瘀络损均不相同,治疗当予凉血化瘀。因此可以认为瘀热型血证是血证的一个特殊证型。从临床实际来看,多见于伤寒、急性重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所致的DIC及肺结核、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支扩等多种疾病引起的出血。我们运用南京中医学院研制的止血合剂、止血针(水牛角片、生地、山栀、丹皮、赤芍、制大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