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1 毫秒
1.
清代乾隆年间浮梁知县沈嘉徵作《窑民行》记有“景德产佳器,产器不产手。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是描述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生产盛况及从业人员构成的真实写照。明代后期,随着景德镇制瓷业的空前发展,除本县民外,大量的相邻各县的佣工涌入景德镇以制瓷谋生,他们主要包括:鄱阳籍人、余干籍人、德兴籍人、乐平籍人、安仁籍人、万年籍人及南昌、都昌籍人,各县籍人经历了随着人员比重及制瓷技术掌控的变化而导致各自在景德镇制瓷业中地位的变化。明清两代景德镇隶属浮梁县管辖,那么作为本地人的浮梁县人在景德镇制瓷业中的地位如何呢?本论文以时间推移为线索,结合相关历史事实和文献记载,简述明清时期浮梁本籍人在景德镇制瓷业中地位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张敏 《中国陶瓷》2012,(3):35-36,43
元代初年,元廷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瓷局。浮梁瓷局在元代景德镇瓷业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对景德镇瓷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景德镇设官监造,宋时已有,元代还成立了专门的官办监陶机构"浮梁磁局"。但是宋元时期监陶官的主要职责是收取地方瓷器生产税,设置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这与明清时期御窑厂督陶官有很大不同。明清时期,朝廷在景德镇建立御窑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并委派官员督陶。督陶官作为御窑厂的直接负责人,在御器生产过程中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景德镇瓷业乃至中国瓷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文献史料,对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及其督陶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比较分析,使读者对其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和更为深入的理解,填补了陶瓷史中这部分研究的缺漏。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销售市场遍及全国各地,甚至开拓了广泛的国外市场.通过文献综述法、推断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对明清两代景德镇陶瓷销售的国内外市场及商业贸易路线进行整理和总结分析.研究发现,发达的水运网络体系是明清两代景德镇瓷业贸易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并由此形成了数条重要的陶瓷贸易商路.景德镇陶瓷内销发展...  相似文献   

5.
景德镇是闻名世界的瓷都,自明代以来便成为中国的制瓷中心,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对景德镇制瓷工序的详尽描述,为世人呈现了完善的景德镇瓷业生产体系。其实,景德镇瓷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与完善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而并不是到明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时一蹴而就的。后人对景德镇瓷业生产体系的引用,绝大多数征引《天工开物·陶埏》,尤其是文尾"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的描述,认为景德镇瓷业生产体系在明代才得以形成。通过对文献研究、结合考古调查工作及对宋代景德镇窑产品的分析,提出景德镇瓷业生产体系至迟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形成了。  相似文献   

6.
丁蘖 《景德镇陶瓷》2001,11(4):47-49
元代在统一中国前夕已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其时在1278年.元代统治者对制瓷业的高度重视由此可知.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刘新园先生发表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报>1981年2期上的<元代窑事小考>一文说到:"景德镇元代官窑烧造瓷器是,有命则供,否,则止."这一说法应该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7.
高岭问瓷     
浮梁东部的高岭山,不仅仅是一座山。山不高但很有名,让世界为之惊叹。它的磅礴名气,与景德镇陶瓷有关。南宋之后,景德镇瓷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制瓷原料困境,寻找上乘瓷土的替代是所有陶瓷人的梦想。元代,一个开启景德镇陶瓷新纪元的朝代。一次偶然,瓷业工人用他们简陋而原始的铁锄掘出了一个世纪的惊天童话——高岭土。相传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高岭村一户何姓夫妇得到了神  相似文献   

8.
1.元代官窑 (1) 浮梁瓷局元朝政府在统一中国的前夕——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瓷局。这是元朝政府在地方上唯一设置“掌烧造”官府用瓷的机构。元朝政府选择景德镇设置浮梁瓷局,乃是因为盛极一时的汝、定、官、钧、吉州和龙泉等宋代名窑,在蒙古统治者征服金和南宋的战争中遭受致命性摧残。景德镇窑场由于地处偏僻,它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乱中不仅没有受到战祸的侵扰,而且它倒成为收纳各地名工巧匠和廉价劳动力的天然场所,从而推动了瓷业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瓷窯博易     
Z: 曹老师,最近哪,我也在研究一些陶瓷古籍资料,昨天刚读完蒋祈著的《陶记》。B: 《陶记》是古代第一部叙述景德镇瓷业史的专著。书中详细地记述了景德镇制瓷品种、瓷税制度、市场销售等情况。清朝康熙二十一年本的《浮梁县志》载录了这本书,标题是《陶记》;乾隆七年的《浮梁县志》收录时,这本书的标题是《陶记略》。其实内容都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0.
醴陵窑     
《陶瓷工程》2009,(7):26-28
醴陵是继景德镇之后的又一瓷都。雍正七年,粤籍廖仲威邀同乡于醴陵沩山设厂制瓷。至光绪年间,发展为方圆数十里的产瓷区,产品皆粗器。1905年洋务派人物熊希龄创办湖南瓷业学堂,次年组建湖南瓷业公司,产品转向细瓷。并成功研制釉下五彩,产品多次荣获国际大奖。醴陵瓷以釉下五彩为特色,常见折枝花鸟,人物、山水等图案。色泽淡雅。清新亮丽。  相似文献   

11.
醴陵窑     
《陶瓷科学与艺术》2009,43(7):26-28
醴陵是继景德镇之后的又一瓷都。雍正七年,粤籍廖仲威邀同乡于醴陵沩山设厂制瓷。至光绪年间,发展为方圆数十里的产瓷区,产品皆粗器。1905年洋务派人物熊希龄创办湖南瓷业学堂,次年组建湖南瓷业公司,产品转向细瓷。并成功研制釉下五彩,产品多次荣获国际大奖。醴陵瓷以釉下五彩为特色,常见折枝花鸟,人物、山水等图案。色泽淡雅。清新亮丽。  相似文献   

12.
青花是景德镇传统装饰方法之一,位于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首。早在唐宋之际,青花瓷器就已经脱颖而出,但留传下来的极少。元代中期,青花瓷器日趋成熟,到明清两代,青花瓷器得到空前发展,尤其是明代盛况一时,被称为我国青花瓷器的繁荣时期,并有官窑和民窑之分,数量大、品种多、质量高,销路广,成为当时景德镇瓷业生产的主流,一直沿袭至今久盛不衰。  相似文献   

13.
瓷业在景德镇历史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景德镇瓷工在对瓷业的依赖中产生了瓷业神信仰,主要为瓷土神、师主、风火神,在景德镇瓷业祭祀礼俗中具有极尊崇的地位,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对景德镇瓷业生产既具有积极意义亦具有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两宋时期,景德镇城乡各窑厂均生产青白瓷。至元代,随着官府高位推动、陶瓷材料的创新、海外市场的拓展与北方陶工的南迁,景德镇制瓷业工艺精细化、品种多元化、色彩丰富化日益显现出来,由此催生出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红绿彩、立粉堆花及霁蓝等无数的艺术瑰宝,对世界陶瓷生产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一、景德镇彩瓷兴起的时代背景元代统治者对景德镇制瓷业极为重视,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生产中的“官搭民烧”制度,实际上渊源于宋元以来民窑“有命则贡,无命则止”的办法,最早实行是英宗“正统元年浮梁县民进瓷器五万余,官偿以钞”,制定之初实为御窑厂在无法完成任务时的权宜之举,然而随着朝代的更迭几经变革,其对景德镇瓷业生产中的影响也发生了转折性改变,从制度实行之初的以盘剥、压榨民窑,阻碍民窑发展为主,转而发展成为官民窑相互汲取新技术、新设计元素的有效途径.此时,官民窑关系已从“剥削”与“被剥削”关系,转变为“设计”与“生产”、“分工”与“合作”的新关系,这也是清代景德镇瓷业繁荣和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正>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对景德镇瓷业来说,是中国制瓷业进人变革、创新、发展的一个全新的时代。在社会大变革的景德镇瓷业正处于转型阶段,专门烧制皇家用瓷的官窑已名存实亡,被逐渐兴起的股份制瓷业公司所替代。中国最早的一家瓷业公司是"江西省萍乡瓷业公司",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湘西凤凰县人熊希龄把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湖南官立瓷业学堂"改为"湖南瓷业公司"。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在  相似文献   

17.
正景德镇成为制瓷巨镇已有千年历史,虽经历了大起大落,"瓷都"名号不争而得。制瓷条件绝佳,独具优势的高岭土是使景德镇成为"瓷都"的一大原因。景德镇四面环山,从祁门的大洪山向西贯穿江西的昌江流经景德镇。景德镇位于昌江中下游,在景德镇附近有东河、南河与西河三条支流。东河源于浮梁东乡的东源山,流经出产瓷原料和燃料的瑶里、界首、高砂、王港、鹅湖等地,于浮梁旧城进入昌江。南河发源于婺源西南山中,流经盛产瓷土原料和燃料的浮梁南乡之程村、东流、湘河、湖田等地。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中国风物热影响下,景德镇在明清时期创造了外销瓷奇迹,但在当代景德镇却呈现出本土缺位现象,亟待恢复与构建。纹章瓷是明清外销瓷至精品之一,本文以纹章瓷为例阐释景德镇明清外销瓷发展史、现状和重构。  相似文献   

19.
呼唤     
<正>景德镇有着1700多年的制瓷历史,在中国乃至世界瓷业居霸主地位。其高超的烧造技艺,传世的收藏品和许多精美的现代艺术品,都源自于景德镇高岭山产的高岭土。高岭土是陶瓷的坯体和釉料以及粘土质耐火材料的重要原料,它以江西景德镇高岭村所产的高岭土(瓷土)而出名,已成为世界瓷原料的通用术语,极赋传奇色彩。今天,它在呼唤千年瓷业的荣耀和创新!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高岭村有一家姓盛的穷苦夫妻,一年冬天,他们帮助了一位老汉,老汉说:"我没有什么好报答你们的。我走后,你们可以到村后  相似文献   

20.
景德镇精神可用"永不懈怠,永不言败,继承传统,敢于创新"16字概括。何以说"永不懈怠,永不言败","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陶瓷有悠久的历史,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既有一马平川,也有急流险滩。我们知道,唐宋以来,全国20多省都生产瓷器,而且各有所长,各有所专。由于种种原因,基本都遭受破坏或被淘汰,只有景德镇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不断发展,并逐步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更是获得空前发展。嘉庆十九年时,"浮梁景德镇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