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Inferior vena cava syndrome,IVCS)较为少见,加之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容易误诊,故其诊断及治疗均很困难。我们遇到2例,1例误诊为肝硬化长达2年之久,给予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而另1例误诊为结核1年余,诊断明确后,行经皮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loplasty,PTA)和血管内支架术,术后3天症状明显改善,效果显著。现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1 男性,57岁。因腹胀、双下肢水肿2年,加重5天入院。患者于2年前,无诱因出现腹胀,双下肢水肿伴纳差、乏力,  相似文献   

2.
铜代谢检测是避免肝豆状核变性误诊的重要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W ilson病(W ilsons D isease,WD),是以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1,2]。本病是目前少数几种治疗效果较好的遗传性代谢疾病,但其治疗效果与治疗的早晚有极大关系。如能早诊断、早治疗,常可使铜代谢异常逆转。本病的临床表现尤其是早期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经常发生漏诊、误诊[3],尤其是以肝功能异常为首发表现时,常被误诊为其他肝病,而耽误了对病因学的治疗。本文总结我院1999~2004年收治的以肝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的HLD 40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肝豆状核变性(HLD)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岳阳市一人民医院确诊的儿童HLD误诊情况。结果:无一例在出现首发症状后能得到正确诊断,误诊时间0.5-8 a;误诊病种达8种;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良好。结论:儿童HLD易误诊的原因有发病潜隐、首发症状单一、临床表现复杂、医师对该病认识不够,缺乏全面分析,遗漏重要病史和体征。  相似文献   

4.
肝豆状核变性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肝豆状核变性是目前少数能用药物治疗的先天性、遗传性、代谢病之一,如能早期诊断、治疗,预后良好,但本病极易误诊,据报道误诊率达67%,若在晚期方明确诊断开始治疗,则预后不佳。因此,早期诊断以求得早期治疗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旧。。我院1997年2月—2003年8月共收治肝豆状核变性56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的早期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HLD病的早期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特殊检查、首次误诊情况。结果48例患者中,神经、精神异常者33例,伴肝炎、肝硬化13例,关节痛2例,消化道出血2例,其他3例。裂隙灯下角膜K—F环阳性47例。血清铜蓝蛋白、血清铜均降低。误诊最常见的依次为各种类型肝炎、肝硬化、精神疾患、关节炎、脱髓鞘脑病、胶质瘤、肌营养不良、肾炎、癫痫、贫血、消化道大出血和Leigh、脊髓病等,误诊率达34.5%。结论肝豆状核变性多见于青少年,神经系统及肝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肾脏损害,K—F角膜环是重要阳性体征,头颅cT或MRI可作为辅助诊断手段。本病易被长期误诊或诊断不明,早期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建议对具有上述易被误诊疾病症状的患者常规行角膜K—F环及铜代谢检查,以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68例肝豆状核变性(HLD)肾脏声像图观察结果分三型:正常肾脏型(50例),皮质受累型(14例),锥体钙化型(4例),反映了HLD肾内铜沉积由轻至重的病理过程,有助于对本病的误诊原因分析及与其他慢性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肝豆状核变性(HLD)是一种遗传性钢代谢异常疾病,是目前可以用药物治疗的少见几种先天性代谢缺陷病之一。早期诊断及治疗症状可以改善或消失,但由于早期症状表现不一,常不易早期诊断,易误诊、漏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对我科1994年9月-1998年3月收治的25例HLD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5例中男11例,女14例;发病年龄5-12岁。2例为双胞胎。5例有明显家族史。1.2临床表现及诊断以肝症状起病匕例,其中以肝脾大多见,即肝大11例,脾大7例,其次为黄疽6例,腹水2例。神经系统表现多以锥体外系症状首发,共6例,其中肢体震颤…  相似文献   

8.
高峰  荆培棠  黄宏平 《临床荟萃》1999,14(18):836-837
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引起的家族性疾病,是目前能用药物治疗的几种先天性代谢障碍疾病之一,如能及早诊治,病情可能停止发展或获得缓解。我院自1993~1997年共收治34例,对其中误诊的26例(误诊率为76.5%)作一分析,旨在探讨误诊的原因及减少误诊的对策,以提高早期诊断及治疗水平。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6例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6~36岁,平均年龄14岁,慢性起病20例,亚急性起病6例,误诊时间20天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狼疮肾炎(LN)与膜性肾病(MN)的临床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以减少误诊误治。方法 对误诊10余年的LN 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育龄期女性,因双下肢水肿伴泡沫尿13年就诊。10余年前首诊时肾脏病理检查诊断为Ⅰ期MN,予相应治疗缓解。10年间患者病情时有反复。2个月前患者因牙龈炎于当地诊所就诊,治疗4 d后出现双下肢水肿,尿中泡沫增多,尿量减少,遂转至我院。查体见双下肢轻度水肿,毛发较稀疏,颈部皮肤可见淡红色皮损。行肾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LN,给予针对性治疗19 d后,病情缓解出院。结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通常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肾脏是其主要累及的脏器之一,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临床鉴别LN与MN时,应重视病理及MN靶抗原检查,并仔细查体,认真鉴别诊断,以减少或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0.
维生素K(简称VK)依赖因子缺乏症好发于10天~1岁特别是1~2个月的婴儿,凝血机制障碍是本病的病理基础,临床上常表现为自发性颅内出血,起病急,进展快,如不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精心护理则预后不良。我院自1987年1月至1988年12月共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eular degeneration,HLD)的临床特点,减少误诊,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11例HLD误诊情况。结果本组6例以肝脏受损为首发症状,3例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4例有肾脏受损,1例表现为佝偻病。11例分别在不同医院误诊为肝炎、肝硬化、胆囊炎、慢性胃炎、肾小球肾炎、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等,误诊最长达7年。结论对不明原因肝酶异常、血尿、锥体外系症状患儿应高度怀疑HLD,及时查血清铜蓝蛋白和角膜K—F环,以早期诊断,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2.
肝豆状核变性九例误诊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肝豆状核变性(HLD)的临床特点和发生误诊的原因.方法:对我院2001年3月~2007年10月收治并误诊的9例HLD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例以肝功能损害为首发症状,分别误诊为消化不良、肝炎;3例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分别误诊癫痫、躁狂症、神经症;以肾脏和血液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的2例分别误诊为肾炎和贫血原因待查.本组角膜K-F环阳性7例,血清酮蓝蛋白降低8例,24小时尿酮升高6例,均明确诊断为HLD.结论:本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早期易发生误诊.提示对有不明原因肝功能损害伴神经系统及精神改变,或有不明原因肾功能、血液系统损害及有类似家族史者要高度怀疑本病,尽可能到专科医院诊治,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3.
竺正伦 《临床医学》1997,17(9):48-48,F003
急性病毒性肝炎(简称急性肝炎)早期表现多样而缺乏特异性,易造成误诊。为了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水平,本文收集近一年来肝炎门诊被误诊为其它疾病的70例急性肝炎加以分析。 1 临床资料 70例病人,诊断均符合1990年第6届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标准,其中黄疸型50例,无黄疸2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13~64岁,其中21~30岁占50例。误诊时间为2~20天,平均6天。误诊病种达14种,依次为:上感32例,溃疡病  相似文献   

14.
肝豆状核变性149例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健  陈红英 《新医学》2003,34(Z1):38-39
目的通过对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ticular degeneration,HLD)患者病史的调查,分析该病的误诊原因,以提高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水平.方法以调查问卷方式对149例HLD患者的发病年龄、首发表现、误诊情况及家族史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发病年龄7~35岁,首发表现依次为神经症状(34%)、肝损害症状(27%)、骨关节损害症状(20%)、肾损害症状(13%);初期误诊率达79%,误诊时间超过1年占56%,误诊为肝炎、风湿关节炎、肾病综合征等;有家族史32例.结论HLD患者好发于青少年,有明显的家族倾向,临床表现多样化是早期误诊的主要原因,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肝豆状核变性(HL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代谢性疾病,非典型病例或疾病早期易误诊,现报道二例,并就此问题予以讨论。例1.男性,23岁,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2年余,言语不清、咽下困难2月,于1985年3月7日入院。曾查血沉正常,抗“O”最高达800单位(正常333单位以下),经青、链霉素治疗后降至正常。关节疼痛以右侧肢体明显、活动受限。近两月来双髋、膝、踝关节疼痛,言语不利,咽下困难,右手  相似文献   

16.
易误诊为其他肝脏疾病的肝豆状核变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肝豆状核变性(HLD)是发病率较高的可治性遗传性疾病之一,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但早期症状不明显或不典型时,易造成误诊误治。现将我院1996~2004年收治的34例HLD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肝豆状核变性误诊3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将我们所遇肝豆状核变性(hepato len ticu lar degenera-tion,HLD)误诊35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23例,女12例,发病年龄4~49(17.5±10.2)岁,≤18岁者25例(71.4%)。均参照S tern lieb诊断标准[1],对具备以下2项者诊断为HLD:(1)具有肝损害的临床表现;(2)裂隙灯下查角膜K-F环阳性;(3)血清铜蓝蛋白(CER)降低;(4)出现震颤、肌强直及面具样面容等。入院后肝损害为主的临床分型按照杨氏分型法[2]。1.2首发症状本组均以肝脏症状首发。主诉包括:皮肤、巩膜黄染22例,尿黄21例,乏力19例,纳差13例,腹胀13例,双下肢水肿17例,尿少5…  相似文献   

18.
异位妊娠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若早期诊断、及时处理,则预后良好;如临床上仅是以某一局部症状明显则容易误诊。本文将就4例典型误诊病例进行临床,以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19.
小儿急性肠套叠(下称肠套叠)居婴幼儿肠梗阻的首位。肠套叠患儿在基层医院往往首诊于普通门诊,提高本病的首次诊断准确率,对患儿的预后关系重大。本文对154例肠套叠(均为手术或空气,钡剂灌肠所证实)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且侧重就首次诊断失误与预后,以及首次诊断失误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水平。一、一般资料男96例,女58例,发病年龄:1~6个月96例,7~12个月43例,1~3岁12例,4岁以上3例;最小50天,最大10岁;发病至首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青年人胃癌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 对50例青年人胃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青年人胃癌的部位多位于胃窦及胃体部.结论 了解青年人胃癌临床病理特点,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此外,青年人胃癌早期症状无特异性,容易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