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降低村镇等不发达地区的隔震建筑成本,提出两种适合村镇砌体建筑的低成本隔震方案,即分别采用经济型工程塑料板橡胶隔震结构和钢筋-沥青隔震结构,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研究其在8度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规律。综合两种经济型隔震装置的优点,从经济性与隔震效果两方面与组合隔震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组合隔震方案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降低地震加速度反应和限制位移反应。  相似文献   

2.
三维隔震振动台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震中大分量水平与竖向地震作用导致大量建筑结构破坏。目前,隔震系统仅能减小水平地震作用,而三维隔震系统可有效控制结构的竖向和水平反应而减轻地震灾害。由于三维隔震系统竖向和水平自振频率低,三维地震作用下,结构摇摆反应难以控制。为解决这一难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三维隔震系统,该系统包括水平隔震层和竖向隔震层,抗摇摆装置安装在竖向隔震层中用于控制结构摇摆反应。为验证该三维隔震系统性能,对二层钢框架结构模型进行了振动台试验研究。振动台试验结果表明,三维隔震技术能有效减小上部结构响应,并大大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地震作用反应谱、隔震支座、结构的动力特性的研究,得到了建筑隔震的3要素:反应谱、隔震支座、结构基本周期。进而对隔震能力、隔离地震和耗能说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4.
隔震建筑的隔震层阻隔了地震时地面振动向上部结构传递地震作用(或振动能量),造成结构自振周期增大,加速度减小,位移增大,隔震结构设计时,需要在减小加速度响应和增大位移响应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并考虑不同场地作用的影响。以实际剪力墙工程为例,介绍了减隔震方案的选择、抗震目标的确定、减震系数的计算、隔震层的设计。计算分析表明,隔震技术显著地降低地震能量的输入,隔震建筑的抗震设防水准高于同条件下的非隔震建筑。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日本建筑结构基础隔震和地基处理的隔震方法的研究现状与最新发展,可供我国建筑隔震技术研究参考.内容包括建筑结构基础隔震和地基处理工程中的地震隔离方法、隔震层的组成以及地震隔离效果评价等.  相似文献   

6.
为了降低地震自然灾害发生时造成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等不利影响,达到保障地震区域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本文通过介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分类,分析了当前建筑常用隔震技术,提出了建筑结构隔震支架设计观点,并研究其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运用,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合理的隔震支架设计,能够有效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失,得出了建筑结构隔震支架设计能够极大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通过云南地震特点、隔震技术简介、隔震保护原理、隔震设计、隔震建筑地震表现、隔震技术在云南应用情况等六个方面对建筑结构隔震新技术作了阐述,说明了在地震区推广应用该项新技术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郑斌  陈倩 《山西建筑》2012,38(20):38-39
通过对隔震结构的动力分析和结构特性测试,了解了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机理,为隔震设计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而隔震建筑经历实际地震时的观测数据验证了隔震结构良好的抗震效果。  相似文献   

9.
以位于地震高烈度区某一小学综合楼隔震设计为工程实例,讨论了基础隔震设计的几个关键环节,对隔震结构与非隔震结构在各地震工况下的地震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基础隔震能显著延长主体结构的周期,减小上部结构所受的地震作用,上部结构可根据减震系数按规范进行降度抗震设计。初步分析了教育建筑采取隔震设计的经济性和社会效益,对设计方在施工过程中保证隔震建筑质量的监管作用给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础隔震技术就是将隔震介质载体设置于结构的基础部位,在地震发生时隔震介质载体反射或吸收一部分的地震能量,以减少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的损坏。本文介绍隔震介质载体的特征性能并分析其减震原理,利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对比分析非隔震结构和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反应,体现隔震介质载体良好的隔震效果,对实际抗震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建筑中为了满足不同结构体系间的转换往往会采用厚板转换形式,以一高烈度区某厚板转换层作为隔震层的工程实例,设计并分析隔震建筑结构各部分的抗震性能要求,采用时程分析法对隔震建筑结构进行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隔震建筑延长了结构周期,减少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从而优化了建筑的使用功能,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2.
随着隔震技术在地震高烈度地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隔震结构的合理设计方法及流程化的重要性逐渐凸显。通过隔震建筑和不隔震建筑的抗震效果比较,表明隔震结构采用橡胶垫隔震支座时具有明显的隔震效果。采用基础隔震技术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得到了有效地延长,使隔震建筑的自振周期远离场地的特征周期,从而避开地震主要携能频带,能使结构在大震作用下仍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增设隔震装置后,结构第一振型起决定性作用,而第一振型中的各楼层层间剪力很小,所以楼层的相对错移很小,因此可大大减少抗震措施,降低造价。采用隔震技术后将大大减少地震给建筑物带来的损失,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隔震结构的设计内容包括隔震目标的确定、上部结构设计、隔震层设计、隔震层验算、构造措施、经济性论证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3.
某高层建筑结构隔震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伟 《福建建筑》2010,(11):31-33
本工程为一栋19层框架-剪力墙高层建筑,位于高烈度设防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3g)。本文介绍了对该工程所采取的隔震结构设计,隔震层设置于地下室顶板以上,采用了57个隔震垫和8个阻尼器。设计中比较了结构隔震前后的动力特性,分析了结构的隔震效果,并对隔震结构进行了罕遇地震作用验算和抗风载验算等。计算分析表明,采用隔震措施可显著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提供对建筑结构、房屋设施和人员的全面保护。  相似文献   

14.
王世英 《建筑知识》2014,(3):101-101
基于基础隔震技术的建筑不但可以很好地避免地震中的人员伤亡,而且可以减少结构自身和建筑内部设备的损伤,将地震中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是一种有效的隔震技术。  相似文献   

15.
刘云涛  杨雅静 《山西建筑》2010,36(22):55-56
收集整理了世界主要地震国家最新修订的建筑结构规范中关于建筑结构基础隔震的管线处理的情况及具体规定,并作了相互的对比分析,指出了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标准化进程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推动基础隔震结构管线处理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某实际的框架隔震建筑结构为工程背景,该工程在基础与主体结构之间使用了摩擦摆隔震支座,加入了隔震层后出现过大的位移,从而影响了隔震建筑物的使用。为解决隔震层在地震作用下出现过大位移的问题,考虑隔震层中按照一定的规律加入阻尼器,同时研究了阻尼器在地震作用下的减震率。在SAP2000有限元软件中建立该建筑物的有限元模型,在模型中并考虑阻尼器和摩擦摆隔震支座的加入,并对在隔震层中加入与未加阻尼器的地震响应做了系统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建筑物的隔震层中加入阻尼器后能有效减少隔震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刚体位移,同时使隔震建筑物的适用性更强。  相似文献   

17.
文中对基础隔震的多层建筑的运动方程和简谐振动激励下的结构的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用适用反应谱理论的方法计算基础隔震的多层建筑结构地震反应,讨论了适用的条件,并通过一隔震建筑的地震反应分析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8.
针对云南省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特点,选取了合适的隔震支座,并对隔震支座进行了合理的平面布置;利用SAP2000软件对结构进行地震响应分析,采用Bouce Wen模型模拟隔震支座;对比分析了多遇地震、设防地震及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和非隔震结构的层间剪力、层间加速度及层间位移角。结果表明,隔震结构的动力特性优于非隔震结构,隔震结构可以有效降低地震反应。为验证数值分析的可靠性,采用1/30缩尺比例模型进行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计算分析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9.
有关建筑隔震教材和论著认为,基底隔震通过延长结构自振周期并增大结构阻尼,可以大幅减小上部结构由地震产生的剪力和加速度,但会增大结构的位移响应,并由此要求设计人员在这对矛盾中寻求平衡点。在地基简谐振动条件下,本文针对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体系的线性力学模型,分别介绍和建立了结构地震响应理论计算公式,并对结构自振特性、绝对位移和加速度以及相对位移的隔震传递率特性进行了参数分析,结果表明:上述建筑隔震论著混淆了结构绝对位移与相对位移(层间变形)的概念;与抗震技术相比,隔震建筑通过隔震层的大变形的同时实现上部结构绝对位移和加速度的大幅减小,而并非增大了结构的位移响应。本文对正确理解建筑基底隔震基本原理和概念,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新修编的<建筑抗震议计规范>GB50011-2001中附录L中的关于隔震结构简化计算方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其结果低估了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作者认为隔震结构隔震层的阻尼只能降低隔震层结构所受地震反应,控制隔震层位移,而不一定能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反而会有可能增加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本文从概念和理论分析两方面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